第二篇 和平年代的炮聲·第一章 中華民族的吼聲(2 / 3)

9點55分,江澤民主席從人民大會堂建步走出,站在人民大會堂正門東北側等待客人的到來,三軍儀仗隊也進入場地待命。

禮炮中隊的中隊長巴誌剛下達了填裝禮炮彈的命令,8門炮24名炮手迅速就位,每門炮上3名炮手,一炮手負責開栓,二炮手負責裝彈,三炮手負責送彈。第一發禮炮彈上膛後,禮炮兵跪立在炮前。

10點整,土庫曼斯坦總統在國賓護衛隊的護衛下,來到人民大會堂門前。江澤民主席走上前去,與客人握手之手,陪同客人走上檢閱台。當江主席和土庫曼斯坦總統踏上檢閱台的第一個台階,站在大會堂門前南側的打旗兵王延海立即舉旗,向站在控製車前的打旗兵示意,旗舉旗落之時,控製車內的大隊長摁動禮炮控製電鈕,同時軍樂隊奏起國歌,他們每一個動作所拿握的時機都非常恰當,上下流暢一氣嗬成。

渾厚的禮炮聲震天響,把中國人民的敬意和祝願送給客人。禮炮每響一聲後,在3秒鍾內,禮炮兵就又填裝完下一枚炮彈,動作幹淨利落,整齊一致。

21響禮炮打完,用時1分50秒,這個時間就是演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和土庫曼斯坦國歌所需的時間。

炮停歌歌,禮炮中隊和軍樂隊的配合和諧統一,禮炮中隊萬無一失地完成了他們的第415次禮炮施放任務。

坐在指揮車裏的張德福副支隊長輕輕地籲了一口氣,摁電鈕的大隊長也從控製儀器前站起來,與吳強工程師相視一笑。

這看似平淡的一笑,其實卻有著很豐富的內容,有他們彼此合作成功的祝賀,有他們完成任務的欣喜,有他們……但一切的一切,都簡化為平淡的一笑。

B 沉睡了18年的禮炮響了

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後來幾乎隻用於製造鞭炮和煙火,而外國列強卻拿去製造了炮彈發動戰爭。

那麼禮炮究竟發明於何年何月?實在無從考證。以炮聲來表達友誼,顯示隆重熱烈的歡迎,這是人類幽默智慧的最淋漓盡致的表現。

最早用禮炮來歡迎對方,甚至是敵對一方的,是好戰簡又不失幽默的歌洲人。據說最初歐洲一些國家的軍親上裝有7門戰炮,兩國軍艦相遇,為了表達互不侵犯的意圖,都將7門炮的炮彈打出去,以示並無戒備,後來就發展成一種禮儀,並且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用3倍於對方的21響,表達最高的禮節和待遇。

禮炮分為兩種,一種是迎賓禮炮,一種是慶典禮炮。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之時,28響慶典禮炮慶祝中國共產黨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建立了新中國。

後來在共和國成立5周年和10周年時,都鳴放了禮炮,至於迎賓禮炮何時第一次鳴放,為誰鳴放,由於我們閱曆淺又查找不到資料,隻能作為一個懸念留在這裏。

但是到了1966年,禮炮就啞了,由於曆史的原因,這種重大的禮賓歡迎儀式和慶典儀式被取消了,迎接外國來賓的儀式改為在機場手持鮮花夾道歡迎。

曆史的河流在這裏轉了個彎,走入低穀,這是一個看似轟轟烈烈卻沉寂得沒有一點聲音的時代!

然而,曆史是一位固執的老人,無論你怎樣提弄和虐待他,都不會阻擋他的前進,正如一條奔騰不止的大河,雖然蜿蜒卻總是向前延伸著。

一晃就是18年。

1984年,已經嚐到了改革開放甜頭的中國人民突然聽到了來自天安門廣場的隆隆的禮炮聲,難道這是夢境?不,這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新時代的聲音,這個聲音響徹在3月23日的天空。

也躭是達一年,中國有了正規的禮炮中隊。

1998年8月24日,我們采訪了禮炮中隊第一任中隊長張道海。張道海,湖北隨州人,1973年入伍,曾任禮炮中隊中隊長、禮炮中隊所在的大隊長和支隊後勤處處長,現任武警北京總隊指揮學校副校長。他是這樣向我們講述當年的情景的:

禮炮中隊是在1984年2月28日,接受禮炮施放任務的。中央軍委、外交部禮賓司及武警總部要求北京總隊盡快恢複禮炮的施放,於3月23日為來訪的日本首相中曾根鳴放禮炮。

當時的禮炮中隊對禮炮的鳴放技術一無所知,而且連炮的模樣都沒有見到。任務重大,時間緊急,他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禮炮。年以前,鳴放禮炮的任務由衛戍區擔任。時任北京總隊領導的孟振德,立即派人四處找炮,後來在衛戍區的一個倉庫裏,找到了滿是灰塵、鏽跡斑斑的禮炮。戰士們一看傻了眼,這些曾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發出吼聲的禮炮,上麵打印著“昭和1883年製造”字樣,原來是日本山炮。山炮的機針拴著繩子,炮輪子是木頭的,滾動起來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音。

戰士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山炮抬到卡車上,而且是小心翼翼,擔心把山炮抬散了架。返回的路上,他們幾次被老百姓攔住問:“你們去拍什麼電影?”

戰士們哭笑不得。這炮還能打響嗎?戰士們也表示懷疑了。

拉回炮後,支隊開始尋找炮手,終於找到了11名從衛戍區調來的戰士,過去曾摸過炮,於是就讓他們架起炮來,放了一炮,大家就歡呼起來,因為炮放響了,總算沒白拉回來。

3月5日,禮炮中隊投入了訓練,同時對山炮進行簡單的改進,去掉了機栓上的繩子,把炮口改為喇叭狀。

禮炮中隊成立了禮炮訓練研究小組,張道海任組長,研究訓練方案。當時每門炮有4個戰士操作,後來又改為3人,在訓練中12門炮的戰士站成兩條線,即一、二炮手聽到命令後上前一步,三炮手後退一步。現在,禮炮中隊的炮手仍采用這種站法,兩條線整齊統一。

當時他們隻訓練了10天,便開始訓練迎賓禮儀。參加鳴放禮炮的戰士是經過嚴格的政審後挑選出來的,幾乎都是黨員骨幹。在正式鳴放前,他們進行了預演,派3個老班長操作一門炮。雖然他們已經訓練了十幾天,但是訓練和實際鳴放完全是兩回事,他們開栓、裝彈、鳴放,山炮發出一聲巨響,3個老練的班長以為炮炸了,嚇得棄炮而逃。

3月23日,真正的考驗來到了。

按照規定,他們從南苑出發,一輛卡車上裝兩門炮,站6個戰士,一麵3個。把炮抬上卡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此他們專門做了裝卸的梯架子。禮炮並沒有直接拉到天安門廣場,而是先拉到東交民巷,然後把炮卸下來,把炮彈放在炮上,幾個人推著吱呀亂叫的木輪子,推到了廣場。

張道海負責下達鳴放口令,支隊長親自打旗,公安部、外交部的領導都在現場督陣,氣氛異常緊張。

禮炮鳴放成功,禮炮中隊當天中午會餐慶祝,激動的心情難以述說。

前來訪問的中曾根首相在人民大會堂的迎賓宴上,幾次伸出大拇指說:“中國的禮炮真響,把我的五髒六腑都震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