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在這裏開了個玩笑,中曾根首相哪裏知道,迎接他的禮炮都是在抗日戰爭中繳獲的日軍戰利品。這便是我國的第一代迎賓禮炮。
用他們當年打我們的炮,迎接他們今天的首相,有意無意之中打響了我們大國的寬容和風度。
從1966年迎賓禮炮的停止使用到1984年恢複禮炮儀式,一晃就是18年,這些沉寂了的歲月中,中華民族經曆了多少磨難!
恢複禮炮儀式的1984年3月23日,中國人民又聽到了令人振奮的炮聲,難道達僅僅是一聲炮響嗎?
C 上書總理要美金
我們在采訪禮炮中隊的時候,問戰士們:“你們現在最老的兵是誰?”
戰士們回答:“吳強,他是我們禮炮中隊的元老。”吳強就是我們前麵所說的工程師,今年54歲,看他本人比實際年齡要年輕許多。他自1984年中曾根首相訪華,禮炮中隊第一次打炮開始,就跟隨中隊擔任技術保障,參加了415次迎賓禮炮鳴放和曆次的慶典,是禮炮中隊的活曆史。禮炮中隊的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禮炮也更新了幾代,但隻有吳強這個人沒有變,是惟一不穿警服卻可以隨意在禮炮鳴放現場走動的特殊人物。
我們是在采訪中得知吳強此人及他不平凡的事跡,從禮炮中隊的戰士到十一支隊的老支隊長,在與我們聊天時都沒有忘記說一說旲疆工程師,而且心情激動,於是我們決定見一見吳強這個人。
8月30日,也就是土庫曼斯坦總統訪華的前一天晚上,在禮炮中隊試炮的時候,吳強像往常一樣趕到禮炮中隊檢查禮炮狀況,當晚住在中隊,第二天跟隨禮炮車隊進入天安門廣場。
這天晚上,我們與吳強聊得很透徹,尤其是禮炮中隊剛組建的1984年那些鮮為人知的事情。
窗外飄著小雨,夜風搖曳著窗外的白楊樹發出“沙沙”的響聲。就是在這樣的雨夜,我們被吳強輕易地帶入了14年前的一些日子裏,並被他的那些日子感動了。
吳強回憶說,1984年1月底,根據中央指示,10月1日要在舉行建國35周年大閱兵中恢複禮炮慶典。北京市委組織北京市儀表局、國慶辦等單位,研究恢複禮炮儀式的有關事項,在這次會上,儀表局指定北京電視技術研究所負責研製禮炮控製裝置。在1966年以前,禮炮鳴放就是使用的北京電視技術研究所的鳴放裝置,但那時隻是一個繼電器,必須用手搖動發電。
於是,60年代研究禮炮控製裝置的班底又拚湊起來。上根指示必須在國慶前做好一切準備工作,保證禮炮鳴放萬無一失,而60年代的裝置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具體承接裝置研製的是電視技術研製所的技術科,當年39歲的吳強就成了禮炮組的主要人物。
然而,接受任務剛一個星期,又接到了:級命令,說中曾根首相3月23日訪華,要鳴放禮炮19響。吳強他們有點慌了,急忙臨時做了一套簡單的控製儀器,一個綠色的木箱子,裏麵裝著大電池。當時北京總隊的一名領導,有點擔心地對吳強說:“老吳,一定要打響呀!”
中曾根訪華之後,技術科加緊研製禮炮控製係統,他們采用了北京工業大學生產的最先進的Z80單板機,研製IPK——A型第一代禮炮控製係統。
但是,這種裝置對溫度有嚴格的要求,必須把裝置裝在一輞密封好、有空調的車內。這種車在國內很難找到,後來經考察認為日本的而包車質量好,符合要求。然而進口需要美金,而那時中國的改革剛邁出第一步,電視研究所還沒有見到美金。所裏的領導也發愁了,因為在當時要搞到美金不是一件小事,怎麼辦呢?
大家發愁了幾天,吳強忍不住了,竟給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寫信,江報了他們所遇到的困難。很快,總理辦給吳強回了信,說已將總理的批示轉到了國家財政部,並把財政部的批文複印件附在信中。
當然,那時還是計劃經濟,財政部不能直接撥給他們美金,隻是批給了他們美金指標,他們得到美金時已是7月底了。
吳強記得很清楚,他們在9月7日接到日本方麵的電話,通知貨物已到天津港口。興奮中的吳強當天就帶了一名司機和100元錢去天津提貨。趕到天津港口,他才知道提貨的手續非常複雜,如果按照手續提貨,時間已經來不及了。情急之下,吳強想出了辦法,把介紹信交給有關負責人,說道:這輛車是建國35周年大慶用車,請給個方便。”
當時舉國上下都知道“十一”要搞大慶,軍委主席鄧小平將檢閱部隊,因此港口的工作人員看了介紹信,聽說是國慶的用車,立即簡化了許多手續,讓他提前提貨。
當那艘日本貨船剛剛靠岸,吳強就從船上開出了車。但是,車內隻有幾升汽油,根本開不回北京。那時的汽油也有控製指標,不是隨便可以買到的。無奈,吳強又向港口的工作人員求援,海關人員就把他帶到塘沽加油站,給車加了10升油。
吳強馬不停蹄地朝回趕,於當晚6點趕回北京。他們用了4天的時間,將控製儀器裝到車上。
起初,控製車由電視技術研究所管理,每次活動都是吳強他們開著車去部隊。1985年,在部隊的要求下,研究所把控製車無償送給了支隊,並教給戰士們如何使用。現在,禮炮中隊用的仍是這輛控製車,隻是,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這車的來曆了。
今天,在我們回顧禮炮中隊走過曆程的時候,我們不斷省略這台為共和國禮炮起著重要作用的控製車,以及給共和國總理上書的工程師吳強。
D 哪一年來訪的外賓最少
在翻閱禮炮中隊大事記時,我們無意中把目光盯在一些數字上,在某些時候,數字是很能說明或掲示一些規律的,雖然顯得有點枯操。
我們看的是1986年至1996年的10年內,禮炮中隊每年鳴放迎賓禮炮的次數:
1986年,鳴放迎賓禮炮23次。
1987年,鳴放迎賓禮炮25次。
1988年,鳴放迎賓禮炮26次。
1989年,鳴放迎賓禮炮13次。
1990年,鳴放迎賓禮炮23次。
1991年,鳴放迎賓禮炮30次。
1992年,鳴放迎賓禮炮30次。
1993年,鳴放迎賓禮炮30次。
1994年,鳴放迎賓禮炮39次。
1995年,鳴放迎賓禮炮36次。
1996年,鳴放迎賓禮炮34次。
從上麵的數字中不難看出,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外交戰線也勝利頻傳,共和國的禮炮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尊貴的客人。一個開放的、穩定的、繁榮昌盛的中國,展示在世界麵前,吸引著責賓、高朋紛至遝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