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知青為什麼懷念下鄉歲月(2 / 2)

全體合影留念,大家生怕沒照好,拍了一張又一張。我答應大家,我還負責衝洗放大,還給製成光碟。

周建軍剛打印好的通訊錄,又要增加內容,重新打印了。

戰友們還提出想讓我組織一下,回到撫遠,回到前哨農場,回到我們老連隊去看看。我答應在合適的時間一定組織。讓大家圓這個夢。

為什麼知青們彼此感情如此深厚?為什麼他們如此懷念那段苦不堪言的生活?為什麼老想回去看看那片黑土地?北大荒啊,為什麼有如此的魔力,讓我們幾十年魂牽夢繞不能忘懷?可能是我們已經步入中年老之將至到了懷舊的年齡;可能是我們身處社會底層需要抱團取暖;但說到底,是因為我們把人生最美好的那一段青春年華,帶著汗水、眼淚、鮮血乃至很多戰友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那片神奇的土地上!

20多年前在北京讀研的時候,和一個同窗好友聊天,曾經談起知青。他是土生土長的江西農民出身,他對於知青運動的感覺跟我自然不同,用他的話說:“知青運動不過是把城市的學生下放到農村幾年,又都返城了,確實很苦很折騰,所以感慨很多。但比起我們這些世代的農民呢?我是考大學走出來了,那些走不出來繼續當農民的又該怎麼說呀?”在去年我有機會跟他見麵時,還談過這個話題。

今早我醒來時想到,知青運動之所以給社會給曆史留下這樣沉重的影響,主要在於它人為地徹底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而且是在十年間改變了兩次。正在正常學習的城市學生,被要求下鄉當農民,而且成為國策,長達十年,成為了社會生活的常態。而當人們已經逐漸接受了這樣的生活常態,知青們已經在農村、邊疆進入各個工作崗位,充當社會角色了,個人生活中開始準備成家結婚有的已經生孩子了。突然又幾乎在一夜之間隨返城大潮回到城市。

城市對他們已經陌生,無論是社會還是各個家庭都沒有自己的位置了,返城的知青們不得不完全重新開始。除了加入了黨團組織的仍然保留政治麵貌外,過去的一切都不作數了,行政職務,技術級別,一切最多是個參考。比如我下鄉時最好的朋友濱德,在農場已經擔任宣傳科長,成了家,有了住房有了孩子。可是返城後,不得不跟父母弟妹擠住在一起幾年,接父親班到工廠,從學徒工幹起,五年又幹到這個廠的書記。有才能是埋沒不了的,可是人的一生有幾個五年?有幾個十年?有多少青春可以重來?

在人類的近代史上,除了戰爭、巨大的自然災害之外,人為造成的一代2000萬人在十年裏經曆兩次人生道路的徹底改變,好象非中國的知青運動莫屬了吧!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中國的知青運動已經過去了幾十年,餘波仍久久不能平靜的根本原因所在吧!至於這場運動對社會對國家對曆史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是正麵的多還是負麵的多亦或兼而有之,隻能等後人慢慢評說,但一代人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卻是實實在在的,無可挽回的。還是那句話,曆史從來不為任何個人和任何群體負責,你或你們隻能自己承擔後果,無論這果實是甜是苦。

沒有不散的宴席,我們這些30多年前的知青戰友們依依不舍地告別了,相約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