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嫉妒心理概論(1 / 3)

第1章 嫉妒心理概論

嫉妒心理是人際關係中較為普遍的社會心理和情緒心理。實現生活中,一旦看到別人比自己幸運,一旦看到別人比自己幸運,就"別有一番滋味在心理",這"滋味"便是嫉妒心理情緒體驗。

嫉妒是綠眼妖魔

說嫉妒是綠眼妖魔,是因為它不僅呈現著一個人陰暗的一麵,更要緊的是它可給別人造成身心上的傷害。

嫉妒比自卑和自高自大要可怕得多。它從心底一出發,就像一條毒蛇一樣吐著紅色的信子,所及之處總使別人致傷置殘,甚至致死,這種可怕的心理就是嫉妒。

某省的一偏遠山區,由於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無論男女,出山的很少,婚姻結合也都是當地"自給自足"。某年出村分配來一城裏的師範生當教師。小夥子幹淨整潔的服飾、灑脫活潑的性格、淵博不凡的學識,像一條清亮的河流給沉悶的山村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當然也像一朵豔麗的花招來山裏的小姑娘圍著他蜂飛蝶舞。可是,時間不長,小夥子竟遭殺害,凶手竟然是當地幾個"光棍"。審訊的時候,問他們為什麼殺害這個年輕的教師。其回答竟令人瞠目結舌:山裏的小姑娘都圍著這個教師轉,而瞧不起他們。多麼簡單、多麼輕易的殺人動機!不用過多思考,造成這一悲慘結果的罪魁禍首就是山裏男人的嫉妒,在這個出色人物麵前,他們想的不是向他學習,努力調整自己,改造自己向他看齊,與他公開合理的競爭,而是以惡毒的手段鏟除對手,滿足自己落後的私欲,這真令人可恨之餘又覺得十分的可悲。嫉妒是一條毒蛇,它使平庸者變得瘋狂而殘忍,在漸次增長的惡妒中無情地傷害別人並成為一種可怕的慣性,而無辜者卻被摧殘得鮮血淋漓。

其實在大千世界中,每個人都有一個適當的定位。正確地確立自己在生活與事業中的的位置,正確地評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不嫉妒別人,以一顆平常之心善待別人也善待自己,那麼哪怕是一份最平常的人生也自有它平常的珍貴!

作家馮驥木曾有一篇文章是這樣寫的。

在洛杉磯,一位美國朋友開車帶我去富人區觀光,到那兒一瞧,千姿百態的房子和庭院,幽雅、寧靜、舒適,真好比人間天堂。我忽在有個問題問他:"你們看到富人住在這漂亮的房子裏,會不會嫉妒?"我這美國朋友驚訝地看著我,說:"嫉妒他們?為什麼?他們能住在這裏,說明他們遇上了一個好機會。如果我將來也遇到好機會,我會比他們住得還好!"

這便是標準的"老美"式回答。他們很看重機會。

後來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說他要陪我看看不遠處的富人區。日本人的富人區,小巧、幽靜、精致、每座房子都像一個首飾盒,也挺美。我又想到上次問過美國朋友的那個問題,便問日本朋友:

"你們看到富人們住著這樣漂亮的房子嫉會妒嗎?"

這個日本朋友稍想了想,搖搖頭說:"不會的"。繼而他解釋道:"如果一個日本人看到別人比自己強,通常會主動接近,以便把他的長處學到手,再設法超過他。"

噢,日本人真厲害。我想,前不久,一位南方朋友來看我,閑談之中說到他們城市發展的很快,已經出現了國外那種"富人區"了。我鐃有興趣地打聽其中的情況,據說有的院子裏還有噴池、車庫、門口有保安,還養大狼狗。我無意中想到問過美國朋友和日本朋友的那個問題,便又問他:

"有沒有去富人區參觀呢?"

"有呀,常有人去看,但不能進去,在門口扒一扒頭而已。"這位南方朋友說。

"心理反應怎麼樣?會不會嫉妒?"

"嫉妒?"他眉毛一揚,笑道:"何止嫉妒,恨不能把小子宰了!"

我聽了怔住。難道嫉妒真是中國人的專利?

瞧瞧,人的心理真是各具千秋,在什麼樣的環境和文化背景下,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 而這種心理也會隨著人文環境的變遷和文化層次的提高表現不出的傾向和變換出不同的色彩。

以上這段文字,是馮先生在文章《富人區》時所描述的。通過這段文字使我們可以看到嫉妒是怎樣從心理現實。

在人類的曆史長河中,嫉妒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嫉妒是人際關係中的一大危害,它不僅破壞人與人之間已經建立起來的理解、信任和友愛,而且在人與人之間的播下了難以數計的不信任、怨恨和仇視,嚴重地妨礙和破壞著人際關係。

所謂嫉妒是人在社會關係中時刻都發展著的情緒心理與社會心理。情緒,是人人都熟知的,並且人人都對其有著切身的體驗。然而,要準確地描述它、認識它,即使是心理學家也是深感棘手的。情緒奧秘的揭示是頗有難度的。隨著社會生活的複雜化,人一人的關係,物質與精神的關係也日益複雜和多樣。而情緒,特別是嫉妒心理情緒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又經常處於極為敏感的前沿地位,情緒因素對於協調人與物、人與人的關係,具有很重要的心理作用。因為人們在實際活動中無法再平靜於對情緒奧妙的混沌狀態,所以希望能在對情緒的理智把握中,更主動一些,更自覺一些。

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誰都希望自己比別人過的好,可一旦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心裏就會有一種酸楚的"滋味"。這"滋味"是什麼呢?就是嫉妒心理的情緒的體驗。而當人們的心理活動越過這種"滋味",繼續向前發展時,嫉妒心理就會隨之發展和形成,而一旦出現了嫉妒行為,就又要反過來加深嫉妒心理的層次。就這樣,嫉妒心理的惡魔就會千百次地糾纏著你,使你無法解脫。

嫉妒情緒的消極性

所謂嫉妒情緒的消極性,就是盾到別人比自己強進的自我蔑視或是對他人尊嚴和人格的一種推理性攻擊。

莎士比亞有句名言:"嫉妒是綠眼妖魔,誰做了它的俘虜,誰就是受到愚弄。"莎翁在著名的悲劇《奧賽羅》中便形象、生動、真實地描繪了"嫉妒"這個妖魔是如何 導演愛情悲劇的:威尼斯大將奧賽羅與元老的女兒苔絲德蒙娜結為恩愛夫妻。奧賽羅由於單純、輕信、多疑,中了小人挑撥離間計,誤以為愛妻與卡西奧私通。結果,感情失控的奧賽羅被嫉妒這個妖魔所俘虜,殺死了愛妻苔絲德蒙娜。後來真相大白,他悔恨、羞愧,自殺身亡。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被嫉妒這個妖魔所主宰的悲劇。從某種角度上說,奧賽羅雖然被自己的嫉妒心理所害,但時卻不失為一員大將和英雄。單說其最後能夠以死來表述對嫉妒的憤恨這一點,也不能不說是一名英雄,因為他向後人昭示了嫉妒的巨大的危害,使千秋萬代的人能真正認清嫉妒心理的實質。

什麼叫嫉妒心理,如果給它一個要確切的定義,這將直接涉及到認識嫉妒心理。應當指的是,弄清對嫉妒心理的認識不在於嫉妒心理下定義,而在於更為有力、更為徹地克服嫉妒心理。

下麵讓我們來閱讀這段因嫉妒心理所產生的認識趣味。

"東施效顰"這句成語本來表達的是胡亂模仿,結果適得其反的意思。語出《莊子·天運》篇,是說美女西施病了,皺著了眉頭,按著心口,同村的醜女人看見了,覺得很美,也學她的樣子,卻越發醜得可怕,後人把這個醜女人稱做東施,由此流傳下來"東施效顰"的成語。

東施姑娘初見西施小姐時,何嚐不產生一絲嫉妒之心呢?但是她並沒有因此去幹那種說人閑話,毀人容顏的缺德事,而是把嫉妒之心變成"效顰"之行。盡管她采用方法欠當,"效顰"之後並未增色,但她那種把"你美我不美,變成你美我也美"的膽識和誌氣,卻無論如何是應該肯定的。於是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嫉妒也不完全是壞事。

下麵看一看反駁的一方是怎樣借這個成語故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的:

這個例證得出結論能否成立?明眼人一看就會搖頭說否。因為東施見西施時,確有嫉妒西施之美的不良情緒,但經過思想鬥爭,克服了嫉妒之心,認識到嫉妒西施,不會增加自己的美色,何必自尋痛苦呢?於是,她丟掉嫉妒,改而向西施學習。她見西施皺起眉頭煞是好看,自己也學著皺起眉頭來,結果真與願違,"效顰"沒有改變原來的醜容,反而更加難看了。由嫉妒改為"效顰"就是事物的矛盾發生質的轉化。

"效顰"不是嫉妒。必須指出,嫉妒與嫉妒可以引出好的結果,是兩回事;東施由嫉妒變為"效顰"是這樣,其他的嫉妒向好的方向轉化也是這樣。人們隻要克服嫉妒心,轉為向他們學習,就會變化為好事;這種向好的方麵轉化是是克服嫉妒的結果,而不是"嫉妒"本身。

心理與羨慕心理的區別

關於嫉妒與羨慕心理的區別,就必須認識嫉妒的內容與羨慕和概念。

從根本上分清"嫉妒"與"羨慕"兩種心理的區別,似乎能更好地認清"嫉妒"的實質如果能認清這一點,對於消除嫉妒的曖昧性無疑是大有益處的。舉得最普通的例子來說,我們平常見某有了一定的好事時,常愛說一句"你讓我好嫉妒啊!"其實這裏的"嫉妒"一詞絕非是該詞本身的字麵含義,而是指"嫉妒"之意。可以說,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所謂的由"嫉妒"引出的好的結果,都是由"羨慕"的心理因素引起的,而絕不是由"嫉妒"心理因素而起。

"嫉妒"和"羨慕"同樣都是在一定的差異麵前,通過比較產生的一種企望之情,但一開始的出發點截然不同。"羨慕"的企望情引發的是向對方學習,趕上或超過對方;而"嫉妒"的企望之情引起的是向對方攻擊,妄圖貶低對方來抬高自己。因此說,但是由於起因不同,不能不形成"差之毫厘,謬以千裏"的結果。

可以直接不諱他說,嫉妒與羨慕不同。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因素,絕對引發不出任何好的結果來。感染嫉妒心理的人,如不注意克服、化解,就會嫉妒成性;就會由害人始,而以害已終。嫉妒心理所造成的危害,有時是相當巨大的,難以挽回的。嫉妒無論其表現形式帶有多少曖昧性,都不能也不應該取得出所謂良性嫉妒,或由嫉妒而引發出什麼好的結果論斷。嫉妒原來就是,也是永遠是一種消極情緒心理和應當左右同憎的可惡行為。

嫉妒心理疾患的頑固性

嫉妒心理雖說是憎恨,但它又是一種很頑固的心理疾患。也許,自從有人類以來,嫉妒心理就與人類相伴而來。雖不能說人人都有嫉妒心理,但是嫉妒心理卻很普遍。由此說來,每個人都應該自問一下,自己是否有嫉妒心理,或是嫉妒心理的程度如何。這也許是克服嫉妒心理的絕妙一招。

當然,我們提出自問一下自己有無嫉妒心理的初哀還不在於此,而在於通過自問,體味一下嫉妒心理的心理狀態和心理感受。關於人類的嫉妒心理的由來,我們將在後麵予以說明,這裏我們僅就嫉妒心理的一般狀態和感受來談一下。說起嫉妒是由於嫉妒心理而遭到別人的嫉妒。其實,一般人的嫉妒心理並不是純粹的嫉妒心理,其中也有著羨慕、不服氣、競爭等成分滲雜其中。有時恐怕連本人也說不清楚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死守鐵飯碗過好不屑一顧;麵對那些先富起來的人,總是不服氣的,因為他總認為自己沒有機會去幹,如果要幹,就一定要比別人幹的好。但是,當看到人家富起來之後,日子比自己賺那有數的工資過得強幾倍時,就不免湧出絲絲嫉妒之情。這種嫉妒中同時也說滲雜著不得不服氣,甚或是羨慕的成分,但是嘴上卻不這麼說,而說成是現在都是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賺了錢",像他這樣靠工資過日子的人雖然日子過得緊巴,但畢竟是幹幹淨淨的人。言外之意,如果自己也是待業青年,無業市民,甚至是勞改勞教釋放人員也同要樣能賺大錢。這種嫉妒心理其實並沒有多少嫉妒恨那些富起來的人的成分,更多的是後悔,或是悔恨自己當初沒有丟下鐵飯碗去賺大錢。說得更明顯一點,是一種沒有吃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自我安慰。還有一些人,是一跟自己原來是同等地位,隻是由於或是多了張文憑,或是趕上了機遇,或是什麼說不出的原因而在名譽、地位上比自己強了。也不由得產生一種不服氣,瞧不起等等情緒,總是認為憑自己的本事,也同樣應當得到那樣的名譽和地位。這些人的嫉妒心理並不是真正對著那些有了比他強的地位、名譽的人而來的,而是怨恨社會或是單位領導對其不公,或是沒有真正發現像他們這樣的人才。還有一些人,大概都是一些能夠稱得上知識分子的人,一旦看到一些同行比自己取得了更多的成績和科研成果時,也不由得嫉妒心朝上湧,他們選擇的泄憤之法是貶低人家的成果,或是千方百計找出人家身上存在的某種缺點進行張揚,似乎隻要這些所謂缺點成立,人家的成績和科研成果也能隨之消失,進而能夠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似的。

除了上述一些嫉妒心理狀態和感受外,還有一些人是比較明智的。他們雖然一度也曾有過上述一些人的嫉妒心情狀態和感受,但是經過一段陣痛苦,終於從痛苦中掙紮出來走上了奮發圖強的道路,使自己多了一些競爭意識,從此不再怨天尤人,而是埋頭奮鬥起來。也許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人的一生畢竟是短暫的。當人們從嫉妒心理上走出來時,都會有一種頓感天寬地闊的感覺。是的,嫉妒心理纏身,隻會感到天狹地窄,越走越沒路,既或是通過嫉妒別人達到一定的目的,那也畢竟不是光彩的,何況自己早晚還要吞下嫉妒這個無花的苦果。所以真正聰明的人應當不善於談論自己的嫉妒心理,應盡快認清嫉妒這個惡魔,盡快消除這個惡魔,使自己毫無愧意地走在人生的大道上,成就一番事業。

嫉妒與競爭的關係

嫉妒來自於生活,現實生活中人際之交,是競爭的必然趨勢。因此,說嫉妒與競爭是相互的。

嫉妒自來以人世間,就一直幹憂著人類的生活,破壞著正常的人關係,阻礙著社會進步的發展。直到如今,嫉妒仍然困憂著社會的各種人際關係,幹憂著社會的各種正常生活。盡管如此,由於目前人們還缺乏對嫉妒心理在理論上的深刻認識;因此,當嫉妒心理侵擾自己時就心煩意亂,當嫉妒心理危害自己時就痛苦而憤恨。可是,當心平氣和,要談論起嫉妒心理時又出現了種種奇談怪論。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東方式的嫉妒與方式的嫉妒相比,有質的不同。即西方式嫉妒比東方式嫉妒好,主張用西方式的嫉妒來替東方式的嫉妒。

嫉妒在我國主要是指中庸之道的產物,這是一種逆反心理的陰影。由此形成東方式嫉妒的特點:你行我不行,不是力爭我也行,而是千方百計想方設法使得你也不行。西方式嫉妒特點恰恰相反:你行我也行,其結果是帶來的。隻是因地域不同,就可以形成本質不同的嫉妒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說東西方生產力發展不水平不同,形成不同的社會生產關係、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從而也使嫉妒心理產生質的不同,也是很荒謬的。主觀認識並不能代替客觀實際存在,嫉妒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社會心理,並不以主觀願望為轉移或改變。之所以出現西方式的嫉妒比東方式的嫉妒好,實際上是一種理論上的誤解。其中最主要的是競爭引進了嫉妒之中,即認為西方式嫉妒可以轉化為競爭,東方式嫉妒排斥競爭。西方式嫉妒之所以好於東言式嫉妒,就因為西方式嫉妒是"你行我也行,是相互競爭"。

嫉妒與競爭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呢?果真是一種能引起競爭的良好嫉妒嗎?應當說嫉妒與競爭無緣,嫉妒排除競爭。不管是什麼類型和什麼形式的嫉妒,都不可能成為激勵人們競爭上進的動力。也就是說,嫉妒本身與競爭是不相容的。因為嫉妒是在別人超越自己,或是可能超越自己時產生的一種怨恨、不滿、恐具的情緒。這種情緒建立在沒有實力再超越別人,或是不想再以實力超越別人,而隻想通過貶低或中傷別人而維護自己的一種心理基礎和行為。而競爭則不然,是看見別人比自己行,或是要超越自己時,憑自己的實力不使別人超越的心理和行為。競爭是一種不甘落後的心理和行為,而嫉妒則是貶低和中傷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由此看來,兩者是有質的區別的心理和行為。

那麼,嫉妒和競爭有無同一性呢?回答是有的,即是不願落在原先跟自己一樣或是不如自己的人的後麵這一點上,二者是同一性的。然而,僅僅是在這一點不同一性而已。如果 分析這種同一性的原因和對策,就會出現質的差別。嫉妒是因為怕別人比自己強,失掉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不甘落後,而競爭則是以別人比自己強作為一種向上的動力而不甘落後;嫉妒采取的對策是貶低和中傷別人,而競爭采限的則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真正從實力超過別人。兩者是根本不可能混為一談的。

由於二者之間有同一性,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當嫉妒者認識到自己靠貶低或中傷雖人來達到抬高自己了競爭。而當競爭者通過努力沒有有實力超過對手時,采用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的轉化,並不意味著二者在本質上的等同,也就是說,不存在著有一種嫉妒可以轉化為競爭,有一種嫉妒不能轉化為競爭;更不存在其中一種好的嫉妒等於競爭,有一種不好的嫉妒等於不競爭。

西方生產力水平較高,並且用競爭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自然是在一定生產力水平調節生產關係的先進機製,並且由這種機製形成了特定的社會心理--競爭心理。但是,正確的競爭心理是公平、合理、科學的競爭條件下的必然產物,如果出現投機取巧、爾虞我詐、唯利是圖、勾心鬥角式的競爭,那麼也就失去了競爭的本來意義。

嫉妒和猜疑

嫉妒和猜疑本是不相幹的兩種世態心理。但因嫉妒而產生猜疑,也是比較普遍的一種心態。

嫉妒有方方麵麵,有些人與人交往時,發現自己的境遇不如他人,就會產生抱怨、憎恨、甚至憤怒等複雜的心態。這種人總怕別人超過自己,當別人比自己強時,又無競爭的勇氣,於是往往采取諷刺、挑拔、謾罵等不正當的行為,去傷害他人。嚴重的嫉妒,還會吞噬人的理智,影響正常思維,迫使別人不敢與之交往,最後成為"孤家寡人"。

猜疑是一種沒有出路的心理選擇,是一種由主觀臆斷產生的不信任 情緒情感。猜疑者總是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抱以鄰為壑的態度,在中生有,搬弄是非,總把別人的善意當做惡意,結果不僅會產生人際關係的裂痕,而且還會造成嚴重的人際衝突和人際傷害。

猜疑產生的原因是有曆史根源的,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猜疑,這與我人傳統文化的熏陶有關。如廣為人知的"疑人偷斧"、"人心隔肚皮"、"害人之心 可有,防人之心不柯無"等,這些幾乎成了中國人性格中的共性。因此在人際關係中,各種爭執、吵鬧等等,哪些事沒有猜疑在起作用呢?所以猜疑是人際內耗的禍根,可悲的是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為這個問題耗費了多少心血。

嫉妒和猜疑是心理的毒瘤,它使"自我"變得陰毒可怕,無法溝通。

"我是個自尊心很強的女孩,在各個方麵我都力爭勝他人。如果這種願望得到了滿足,心就喜滋滋的。一旦事與願違,別人超過了我,我心裏就悶和發慌,非得找機會諷刺挖苦別人幾句不可。因此,我與別人關係不太好,常常感到一種淒涼。最近,因為一件小事,我又和一向要好的女友鬧翻了,吵嘴的原因現在想來,也是我強烈的嫉妒心造成的。班會上有人批評我自私,嫉妒心強,我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缺點,也曾不止一次下決心改正,可是,到時候就身不由已,總是妒火中燒,弄得我非常苦惱。有時候,我感覺自己的嫉妒心已經影響了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成績也因此而下降,究竟怎樣才能除掉我的嫉妒心呢?......"

根據上麵這個學生的敘述,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了,嫉妒心理的危害,與嫉妒給我們和峰身心所帶來的壓抑。

嫉妒心是一種為了抬高自己、為了達到唯我獨尊的目的而對競爭對手發出的一種仇恨心理。這種心理古而有之。《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年輕有為,才華橫溢。作為東吳的前部大都督,不僅能領兵打仗,也曾淡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精通音樂,素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說,但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缺少大將應有的氣度。對超過他的諸葛孔明一直耿耿於懷,曾多次設計加害但每每害人害已,陪了夫人又折兵。最後竟氣鬱而引發舊傷,英年早逝。《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也是由於嫉妒而氣結早早夭折的。現代醫學研究表膽,嫉妒心不僅可以引起神經症,而且還可導致某些心理身疾病。

既然嫉妒心對人、對己都有害,那能不能改變呢?這恐怕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在這裏可以給一個肯定的答複--完全可以!從心理學上講,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後天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就是說嫉妒心理是在環境中塑造的,而非先天的,它既然能形成就一定也可以補被消除,但還是越早動手越好,一旦它根深蒂固,深深置入你的人格之中,再改起來可就要妗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