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嫉妒心理概論(2 / 3)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克服嫉妒心理呢?

要克服嫉妒心理,首先要深深認識到它的危害。嫉妒心理從來就被認為是人類的一種種不良情感。它傷害別人怎麼會害到自己呢?因為嫉妒心使人把注意力全部放到怎樣阻礙別人的成長和發展上而忽視了自我的完善和提高。從而使人保守停滯,明知對方比自己強,卻不願向人學習,而是一心想把別人搞掉,終日把眼睛盯在別人身上,煞費苦心地造謠、誹謗、中傷、攻擊,搞一些不光彩的小動作,同時又"將心比心"地、小心翼翼地防範別人。這不但白白耗費了精力,而且也平添了許多煩惱。法國作家巴爾紮克說:"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都使 他痛苦萬分。嫉妒心理會使你在痛苦中浪費大量的時光,這不僅影響了自身的發展,而且也使得周圍的人你對敬而遠之",最終陪伴你的隻能是你自己的影子。而你將以失去所有的朋友為代價,收獲漫漫的淒涼。從而身陷無邊的孤獨之中。設想一下這麼是多麼可怕!

要克服嫉妒心理就要有意識地轉變自己的觀念;把嫉妒心理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嫉妒心理源於追求虛榮的心理。追求一種榮譽感和自我完善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損人利已為手段歪曲地追求一種虛空的榮譽,而不是以自身素質的提高為基礎,那麼我們說這是不正確的這種做的結果隻能產生一個空空的腦殼和一個被怨恨充滿的軀體。

當你心中產生嫉妒心理的時候可以試著這樣想:在我們這裏他比我強,那麼在全校在全市又會有多少比我強的呢?我能"恨"得過來嗎?與其無謂的怨恨,還不如快地完善自己,"我要和你比賽、我要賽過你,僅僅過你不是是目的,我要賽過更多的比你更強的人,所以我必須完善自己,不然那隻是自欺欺人。"

也就是說,當別人有了成績與其嫉妒,不如完善自己,想以某種方式將"出人頭地"的人拉回到原來的位置,恢複他與自己昔日的"平等"地位,而不是以豐富自我,迎頭趕上來贏得昔日的輝煌,是極其錯誤的。希望常以別人的成績激勵自己,將自己造成一個人皆敬恭的"諸葛亮",而不要成為一個嫉妒成疾的"周瑜"。

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曹操在刺殺董卓時其陰謀被敗露之後,與陳官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等他,可是曹操因聽了磨刀之聲又聽人家說:"縛而殺之",便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於是不問清紅皂白,拔劍誤殺八口無辜。

再如,劉邦與項羽交戰,屢戰屢敗。後來劉邦一打聽,項羽身旁有個足智多謀的範增。於是用陳平的離間計,放出謠言說範增私通漢軍。項羽一聽,頓時疑心,立即免了範增的職務。範增原對項羽一片忠城,受了如此猜疑,又氣又急,結果生毒疽死於歸鄉路上。項羽聽信讒言,猜疑心重,使不少部屬望而生畏,寒心離去,致使眾叛親離,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這些曆史教訓告訴我們,猜疑是敗事之本,猜疑是卑鄙靈魂的夥伴,是害國害民的達友的禍根。正是由於猜疑,有些人本來相處的很融洽友好,但聽了流言蜚語後,便對別人起疑心,繼而生怨,久則側目相向,對友變成冤家。

社會是具複雜的群體,在彼此之間的應酬與交際中,難免會有流言蜚語的傳翻,由此而產生的猜疑心理。以致使友誼破裂,知心朋友變成為陌路。那麼,什麼是猜疑,是由什麼原因而引起的呢?

猜疑是指無中生有地起疑心,對人對事不放心。猜疑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心理現象。,但是,其程度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是不同的,有的人胸懷坦蕩,豁達大度,這樣的人是不會輕易猜疑他人的;有的人心胸狹隘、目光短淺、比較自私,這樣的人猜疑心重。如前麵所講的曹操亂殺無幸,項羽聽信讒言,致使人叛親離,都是由於猜疑心重而導致的惡果。很值得人們思索。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還是很多的,特別是正處處花季的少男少女們,有朝氣有生機, 競爭的熱情和激情,但由於是剛會展翅的雛燕,閱曆和經驗還不豐富,看問題不全麵,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心理的誤區不能自拔,其中,猜疑心理是這個時期最突出的表現。一個正常的人,他可以犯錯誤的,可以有錯誤的想法,如果是判斷前提不足或經驗不豐富,思想不成熟而作出錯誤的結論,一般通過實踐證得以糾正,人們是能接受的,好朋友也不會因為這樣的錯誤而成為陌路的。

但是,猜疑心重導致的惡果,是不可原諒的。猜疑心理過重的人,朋友都不願意走近他,人們也不會接受他,久而久之,這種人還會陷入一種心理妄想的境地,這就是一種病態。這種人往往把一些無意久的瑣事給予一些傾向性解釋,一個偶然的手勢,一句無意的話,一種無意的動作都是猜疑的來源。一名叫孫梅的女孩是一所初中的學生,平日 很少說話,與別人也很少接觸,性格孤僻,她的猜疑心理就特別嚴重,走在路上覺得別人都在看自己,看見別人說話像談論自己,就這樣她把自己關在自己的小屋裏,後來,她說上學時看見其他同學一言一行,老師的講課都是對她的無情誹謗,她要逃離這個可怕的世界,終於退學了,放棄了高考。這種病態的想法,是與事實不符,自己無法驗證的。

實踐證明,猜疑心理,是我們日常生活與交往的敵人,它不僅害人而且害已。當我們發現有這些症狀時,就應該及早糾正,避免造成不堪設想的惡果。在社交中,怎樣趕走"猜疑"這隻蛀呢?

要從心理上根除猜疑

實踐證明,凡是心理上厭惡的東西,行動上就能與之決裂。你不喜歡,不等於他就是壞人,因為你不喜歡他,是因為你還沒有發現他的"好",所以,要會走近他人,空間距離的走近,心與心才能相融,因此,自己就要和自己鬥爭,趕走猜疑。

要博學,學會全麵具體地看問題。

在交往過程中,遇到一些流言蜚語,愛衝動的朋友,就會挫折傷無辜。如本來兩個人相得的很好,聽有人說你朋友偷家的東西了,你可別與她好了,連你也會被人們誤認為是小偷的。是真是假還不曉得,就勿勿離開她了,這既是不負責的表現,又是對友情不忠的體現。因此,我們做事一定要全現考慮問題,用知識開拓自己的心胸,用經驗來堅固自己的理智,不能讓猜疑來駕馭你。

要人任別人,別人才會信任你

彼此之間的信任,是刻止嫉妒與猜疑,蔓延的調解劑。你的信任,會消滅猜疑之火,甚至,有的時候付出點兒代價,作出犧牲也是必要的,這樣贏得的友情會更加堅固。

要勇敢地承認錯誤,及時解釋解惑

當你和別人產生不愉快和磨擦,要勇敢地向別人承認錯誤,千萬不可再生嫉妒。也許是由於思想觀念的不同導致做事原則態度不同。這時,誤會產生,衝突出現,一定要冷靜地對待。如果真的是自己的錯誤,就勇敢地找對方,城墾地承認錯誤,這樣你沒有什麼損失,而是有更大的收獲。你獲得的兩人更深的友誼,獲得的是雨後出彩虹的那份心境,而你獲得更大的是令人敬慕的偉大的人格。如果真是思想觀念不同而引起的誤會,那更需要及時的溝通,用善意的、討論的方式交換意見,談出各自所想,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誤會也會像塊遇到熾烈的陽光、和煦的春風那樣消融。

要加強個人思想品行修養,努力使自己成為心底無私的人

猜疑是人際溝通中一道不和諧的音符。

使人與人之間增加了一道防線,一個胸懷寬廣的人,一定會贏得人們的愛戴。這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地磨煉自己,才能鏟除猜疑的禍根,建立起親密的感情,願青少年朋友攜手努力,開創一片蔚藍的天空吧!

嫉妒與憎怨

盡管"嫉妒"一詞已經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語言形式進行表達,盡管人們曾嫉妒過別人或曾被別人嫉妒過;究竟什麼是嫉妒,恐怕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既熟悉而又陌生。至於說到嫉妒心理,就又要增加了一層朦朧的理論麵紗。

我們不妨先拋開"嫉妒"這一抽象的詞彙,體味一下能給人以印象感的一些人物形象。首先讓我們體味一下《三國演義》中的調瑜,這位年輕有為、不可一世的東吳將領,無論從他所取得的名譽、地位,還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學識和本領,甚或就其風流倜儻的氣質風格而言,都不愧是一世的英傑人物。糟糕的是他的嫉妒心理很重,以至他被諸葛毫三氣之後,英年早逝,臨死前道出了自己的致命弱點:"即生瑜,何生亮。"這句話看似與嫉妒心理無直接關係,但卻是嫉妒心理產生的根源。在某種程度上說,嫉妒心理的產生就是由於人際的差異,以及對差異的不正確比較和不正當的評價而來的。以周瑜同諸葛亮相比較,二人可謂都是曆史上的風雲人物,但在實際較量中,諸葛亮卻高了周瑜一等。也許在很大程度上周瑜的失利正是由於自己的嫉妒心理而造成的。

在曆史劇《水滸》中有個叫王倫的白衣秀士,同樣是個嫉妒心理比較重的。當林衝久經波折,不得不上水泊梁山來投奔他時,他對林衝的一係列做法就再明顯不過的是出於一種嫉妒心理。直到蓋率眾人來投奔他時,他仍然是嫉妒惡刁不改,最後終遭殺身之禍。

再經往下體味,那些曆史上和現實生活中一些嫉妒能之人,一旦身居要位,給國家和事來造成的巨大損失,就無法言狀了。

"嫉妒"一詞,從字麵上來理解,就是憎恨,怨恨之意,但由於憎恨,怨恨所產生的程度不同,又使嫉妒心理成為一種難以言狀的心理現象。主要是因為嫉妒心理不是一種簡單的憎恨、怒恨,而是一種十分複雜的心理過程形成的複合情緒或情感狀態。人們一得起嫉妒,都不由得產生一種憎恨和怨恨的情緒和情感。但是,嫉妒的複雜性並不僅僅表現出一種無可奈何,更複雜一些的是似乎人人不可避免。

有一個嫉妒心理的空義是這樣闡述的:嫉妒是因別人在某些方麵優越於自己,而自己又不甘心別人的這種優越性,從而產生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複合的情緒態。這種不健康的情緒狀態,含有一定成分的憎恨心理。按照這一定義就很自然地得出。,嫉妒心理是人人都有的。甚至可以說,有一定程度的嫉妒心理,才算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如果有人從不產生嫉妒心理,那倒反不是正常的。所以,有的人可能氫嫉妒化為一種前進的動力,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等。這實質上是說,嫉妒心理雖然是一種不健康的情緒態,但卻能由此引出兩向性的結果,一種是啟人奮進;一種得陷於錯誤的深淵。嫉妒心理雖然不好,但也有其因勢利導的可利用性的一麵。著名的哲學大師黑格爾說:"嫉妒便是平等的情調對於卓越的才能的反感。"弗蘭西斯·培根則表述為:"當一個人自身缺乏某種美德的時候,他就要貶低別人的這種美德以求實現兩者的平衡。

中世紀意大利詩人旦丁說:"嫉妒是人類七種致命的罪惡之一。"康德則述為:"嫉妒是憎惡人類的惡習。"17世紀的法國思想家拉羅計福科表述為:"嫉妒是心懷怨恨的人。"

不管是嫉妒心理表述得如何複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對嫉妒心理的後期作用都是持否定態度的。因此,結論是嫉妒之心害莫大焉。這正如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所說的:"嫉妒的人常自尋煩惱,它是他自己的敵人。"也正如我國當代作家艾青所說的:"嫉妒心是心靈上的腫瘤。"

嫉妒心理是我國古代的記載中,更具根源,有人以文字發生學和角度斷言嫉妒心理是源於女性間的同性相斥關係誕生的。所舉之據如《詞源》中的"叔向之母妒虎之母而不使。"《說文係傳》在分析嫉妒心理時說:"妒,婦妒夫也,從女聲出。"我國古代文獻確實記載了不少"妒女"的故事。如在《西陽雜俎·諾皋記上》載有"妒婦"的故事:相傳劉伯玉妻段氏有嫉妒心,劉伯玉曾讚曹植在《洛神賦》中所寫洛神的美麗,這就引發了段氏的嫉妒之心,她氣憤地說:"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輕我?我死,何愁不為水神?"真的投水而死,於是就將她投水的地方你為"妒婦津"。後來又傳言說,女子渡此津時不敢盛妝,否則就會風浪大作。與此類似的故事還有《述異記》中的"妒女泉"、《唐書·狄仁傑傳》中的"妒女河"等。這種說法雖撲朔迷離,其實不過是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的一種表現。同樣,在我國古代文獻中,關於男人相妒相嫉之記載也是屢見不鮮的。如《苛子大略》中有"妒臣"、"妒友"的記載;《潛夫倫·賢難》中"妒男"的記載;《史記·範雎·蔡經傳》中有"妒賢"的記載等。這些都說明嫉妒心理並不是女人的專利,是一種帶有普遍性的人際關係中的一種社會心理或情緒心理。

綠眼、紅眼、吃醋

從文字學的觀點去看,嫉妒將含交進行了一悉更深的詮釋:什麼是"嫉"呢?嫉者病也。我們的祖先在造這個字時,就把"嫉"與"疫"字相通,認為"嫉"一種難以治療的疾病。所謂"妒",原來是醫學上的病名,"乳痛日妒"。嫉與妒聯成一個詞,就是為因別人比自己好,強過自己,而患上不滿情緒和怨恨、增惡的心理疾病,這種理釋以文字析義為依托,固然有其不容置疑之處,同時,從中國象形文字的來源上,也充分說明了嫉妒心理要素和一些必要的心理機製。

中國老百姓習慣把嫉妒心理形象地稱之為"紅眼病"或是"吃醋",這又使嫉妒心理多一層民族性的含義。這同時也透露出嫉妒心理在不同民族間可能有一層不同的理解。

歐美人把"嫉妒(Jealousy)稱作"綠眼"或"綠眼怪獸"。這似乎真有些意思了。東方人稱之"紅眼",而西方人稱之為"綠眼",看來對嫉妒的不同稱呼可能完全是由不同的文化稱為"那個在夜間在麥子中種植稗子的嫉妒者"。這樣說來,"綠眼"、"凶眼"都是指"魔鬼"而言。而中國的"紅眼"則是"紅眼病"的簡稱。"紅眼病"原是醫學上的用語,是指眼睛患急性而發紅,所以往往用來喻嫉妒別人取得成績或名利而得了"紅眼病"。

在"吃醋"後典故裏,有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傳說唐太宗曾提出要給魏征納妾,而魏征死活不肯,原因是怕發妻不會善罷甘休。唐太宗聽後把魏夫人請進宮,擺了一桌酒席,指著魏夫人麵前的酒懷說:孤執意要讓魏大夫納妾,無論夫人首肯與否,這 納定了,夫人若執意不允,你就喝了你麵前的毒酒,也可以說孤賜你一死以全你節。魏夫人果然不含糊,拿起杯來一飲而盡。看著魏夫人神態怔怔地在等死,唐太宗大笑說:夫人有所不知,孤賜你的本是陳醋一杯罷了。此後,唐太宗當然也就不再提為魏征納妾的事。從此,"吃醋"就常用來借指婦人的嫉妒心理,有時也用於男子。這個典故說明嫉妒心理是一種很激烈的情感,有時竟能以死相拚。

嫉妒與羨慕、競爭總是聯在一起,東方人似乎有點不可理解了;然而,若把問題進行細致的分解,也沒有什麼太複雜的,而隻能說嫉妒是一種較為複雜的情緒或情感。從苛某種意義和角度上說,嫉妒和競爭都是由於"看見別人有某種長處、好處或有利條件而希望自己也有",而這正是"羨慕"。"嫉妒"與"競爭"的區別就在於,"嫉妒"將"希望自己也有"看成隻說別人不應該有,或是將別人有的毀滅掉,似乎就是達到"自己也有"的目的。其實,這是一種精神勝利法,心理的不平衡,是通過別人也沒有了。達到與自己本來的雙方都沒有的平衡。而"競爭"則是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爭取到了別人有的,自己確實也有(而且往往又超過了對方)達到心理平衡的,即雙方在都實際占有的情況下達到了真正的心理平衡。這種平衡又在新的不平衡中,通過競爭達到更高程度的平衡。其結果是雙方都越來越更多地占有。麗莉·坎貝爾在《莎士比亞的悲劇英雄:激情的奴隸》一書中曾有這樣說過:"在文藝複興思潮中,嫉妒不簡單或原始的感情,而是一種派生的或複珍貴的感情,與愛相對立;恨常由愛產生。像羨慕那樣,它是由於看到他人占的東西或害別人占有它而產生的痛苦或恐懼。我們在嫉妒中看到的,就是這種愛人與恨痛苦恐懼的怪混合體。

嫉妒有時也是一種愛的體現,但它更多的是嫉妒他人的長處超過自己。愛是占有的希望,是發現別人的優秀之時的一種不平衡狀態。因此,它的占有實際上是一種恨別人比自己先占有,或是別人也占有。因此,采用的主要占有方式是底毀別人,抬高自己,甚至有一種自己雖然不能占有,也不想讓別人占有的情感,而不是真正去占有,因為自己實際上根本沒有占有的條件。而競爭則不是這樣,雖然同樣也是想占有,但卻是用正當的手段達到占有的目的,或是超過別人的目的。由此看來,如果說嫉妒、羨慕、競爭在人類的情感初期有著一定的血緣關係,那麼後來,由於人類情感的不斷升華和成熟,這3咱感情也就相對獨立起來,成為3種在質上有著根本不同的情感。但是,當這3種情感如若交 一起時,還仍然難免產生一種比較複雜的感情交織,如不正當的競爭,徒有虛榮的愛慕等等複雜的感情也就出現了。但是,如果我們要給嫉妒下一個正式定義時,嫉妒就是嫉妒,絕不能是與羨慕、競爭相混的混血兒,而隻能是一種貶義詞。至於嫉妒心理,也隻是一種病態的心理,或是一種有害的心理。事實上,在當代文明高度的發展,人的精神境界高度升化之時,嫉妒心理已被當代人看成是一種心理疾病,不但在精神上被為不文明,而且也是一種嚴重危害人的生產健康的心理疾病。世界產生頗高的美國《時代》雜誌曾到有這樣的文章,美國康涅狄格州布裏特市有一個犯罪分子把8部汽車放火燒掉。警察局逮捕了他,審訊時他供認:我買不起一輛汽車,我也不願意任何人有一輛汔車;別人有汽車,我沒有,我心裏憎恨,所以,我要燒......。

嫉妒是一種自然產生的情感

嫉妒是"先天論"最早是康德提出來的。康德在他的晚期著作《道德的形而上學》一書中指出:"嫉妒這種感情激動是人類天性中所固的。""因此,對於人類說,感覺到充滿妒的感情激動,這是生就的天性。"康德的觀點很明顯,他認為嫉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是先天存在的,是從娘胎裏帶來。查爾斯·達爾文是最早提出要防範嫉妒感情的科學家之一。在他看來,嫉妒化過程的重要組成成分,因而嫉妒是一種完全自然產生的情感並必然反映在人的全部感情中。達爾文相信,嫉妒在決定"性對象的選擇"上有重要作用。所謂"性對象的選擇",指的是一個動物趨向於親近另一個動物,相對頻繁地與其交配,並由此使其優勢得到遺傳。由此,達爾文認為,是嫉妒,才使得一個有權威的男性,利用對他適用的各種手段,使他同一個或多個女性的性關係得以牢固地保持著。達爾文的觀點也很明顯,認為嫉妒是一種自然產生的情感。

認為嫉妒是人的一種自然本能的觀點,總喜歡將人的嫉妒與動物的自然本能的嫉妒相比較,以得出自然本能的嫉妒是人和動物所共同的結論。如克納德·勞倫茲觀察了正在交配的天鵝的嫉妒行為後,認為天鵝的行為是一個生活的縮影,在與天鵝毫不相關的物種中,也有類似的行為存在。但無納·德勞倫北又同時認為:多多少少有點相同的生存觀念才使得鳥和人類都產生了嫉妒行為。

將人的嫉妒與動物的本能嫉妒相提並論,不能不說是有欠考慮。人的嫉妒除具有動物的本能嫉妒屬性外,還具有後天的社會性和能動性。而且,人的嫉妒遠遠高於動物的本能嫉妒這種作用。而且不僅如此,人的嫉妒表現的廣度、深度和狡詐性、欺騙性、毒害性以及整個複雜隱蔽的過程,都是動物無法與之比較的,也是動物永遠辦不到的。

人的本能嫉妒,即人的先天性的嫉妒本能固然是早於後天的能動性嫉妒,而且要在適當機隨時表現出來,這是必然的。但是,人都是在生活中特定的社會關係中,人的心理活動受犍定的社會關係的製約,一定社會的嫉妒是一定社會關係的產物。不同的社會物質生產關係、政治關係以及其他社會關係決定著不同的嫉妒類型和表現形式。所以,後天的人的嫉妒雖然昨於先於的嫉妒,但由於它是人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的產物;因此,人要生存,所要戰勝的是後天的能動嫉妒,而先天的本能嫉妒在人成為社會中的人時,已讓位給後天的能動嫉妒。當人類能夠戰勝後天的本能嫉妒時,就自然而然戰勝了先後的本能嫉妒。不可否認,在現實生活中,先生的本能嫉妒自然也要有所表現,但那隻是人處於蒙昧階段的產物和表現,而一旦人脫離了蒙昧時期,先天的本能嫉妒也自然退居於極次要的地位,隻有當人理智不清醒時,或是處於發育和教育未成熟時才有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