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的稟性
雖然嫉妒出現的方式和強烈的程度往往各不相同,但它總是由於某種稟性和一個特殊的觸發事件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嫉妒的稟性受到我們成長於其間的文化的影響:一些文化鼓勵嫉妒,而另一些文化則勸阻嫉妒。它受到人們的家庭背景的影響:假如一個人的母親曾對其父親不忠或者他(她)的父母曾因嫉妒而發生過劇烈的衝突,那麼,他(她)便比一個其父母一直處地恩愛中的人更多地具有嫉妒的稟性。它受到我們的家庭格局的影響:假如一個女人時候總是被比自己漂亮或更聰明的姐姐和妹妹勝過,那麼,她例比一個曾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女人更容易產生嫉妒。它還受到少年時代及成年期的情感曆史的影響:一個與其母親有著良好的情感的人比一個情感上焦慮的人較少產生嫉妒感,一個曾被其信賴的伴侶所背叛的人傾向於在將來養成較多的嫉妒稟性。
一個特殊的觸發事件把它引出來,並非是嫉妒稟性所能表達出來的一種自我現身。地對於一個嫉妒稟性很高的人來說,這樣的一個觸發事件可以是在常人看來簡直微不足道的小理,例如,他(她)的伴侶對身邊走過的一個富有吸引力的人瞥了一眼。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強烈嫉妒的觸發器是一些較為嚴重的事件,例如,發現他們的伴侶有了外遇。對於一個嫉妒稟性極低的人來說,幾乎沒有什麼事可以激發他(她)的嫉妒反應,他(她)一般不會因為一個第三者的浪漫性卷入而結束和伴侶的關係。
心理動力學探討關注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某些人的嫉妒稟性極高或者極低呢?它假定答案可以在這些人的童年經曆中找到。係統學探討詢問:在一特定的關係中,是什麼增加或者減少了一結伴侶的嫉妒稟性?它假定答案可以在伴侶相互作用的重複模式中打到。行為探討詢問:是什麼增加了一個人的嫉妒稟性,使他(她)以好嫉妒的方式行事?它假定答案可以在後天的行為中找到。社會生物學探討詢問:自然選擇的進化力量如何如形成了男人和女人的固有的嫉妒稟性?它假定答案可以從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和動物世界的性差別上找到。社會心理探討詢部:文化對人們的嫉妒稟性的影響結果是什麼?它假定答案可以在文化規範中找到,這一規範決定了人們把威脅感為什麼以及什麼被認為是恰當的反應。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在社會這個家庭中,同性戀現象的出現,也是頗為頻繁的。夏龍與瑪麗的故事,便可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例。
瑪麗身材高並且苗條性感,是一家大公共關係公司的著裝精致的經理。她的情人夏龍,身材圓胖,相貌平庸,在一家小律師事務所做律師工作。瑪麗不想讓公司裏的人知道她是一個同性戀者。她認為一旦人們知道她是一個同性戀者,她被提升的機會將大受損害。所以,她裝著和她一道工作的男同們調情,並且在公司的社會事務中,總是讓一個男人和她作伴。喜愛的優點如漂亮或智力、一種所有物、成功或名望。而就嫉妒而言,它要涉及到三個人。嫉妒的人由於其擁有的有價值的關係受到第三者的一種威脅而進行的反應。即使第三者僅僅存在於嫉妒者的想象之中,反應也真實的。萊昂內爾·克裏格爾曾概括過嫉妒和妒羨之間的不同,他認為嫉妒有一個三位一體的基礎,主要和愛及喪失的恐懼相關,而妒羨存在於兩個人的關係之間,它呈現出是一種破壞性衝動,意在掠奪或者毀滅另一個人的所有。妒羨和嫉妒被描述為人類存在的兩個最為的基礎的狀態。妒羨和無相關,而嫉妒和有相關。
格羅德·帕洛特和理查德·史密斯指導了兩個實驗以區分妒羨和嫉妒的體驗。在第一個實驗中,接受實驗者喚起一些或者是妒羨的、或者是嫉妒的個人體驗。在第二個實驗中,接受實驗者閱讀一組在其中產生妒羨和嫉妒的情形得到控製的故事。兩個實驗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妒羨和嫉妒兩種情感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妒羨的特征是自卑、渴望、怨恨和情感的否決,嫉妒的特征是恐懼喪失、不信任、焦慮以及憤怒。
人們傾向於把妒羨錯當成嫉妒。你會告訴你的丈夫說,看見他和老情人走在一起使你妒羨或嫉妒嗎?你會說你嫉妒或妒羨一個繼承了一大筆錢的朋友嗎?大多數人在兩種情況下都會把他們描述成嫉妒的,而事實上他們在第二種情況下感受到的是嫉妒。
這種互常常出現,是因為妒羨比嫉妒傾向於有一種否定的隱含意義;妒羨與嫉妒相比。,它不易被愛所平息。嫉妒是當一種優越性的厭惡性的表達,它不僅僅是一種想擁有這種優越性而且在極端的情形下還會毀滅這種優越性的願望。萊昂納多·森格爾德認為,妒羨在生活的早期形成,其特征是"破壞性的原始敵意"。隨著年齡的增長,它的強度得到緩和,原始的殘忍性也跟著降低。就病理性護羨而言,它是相對於最初的原始敵意性妒羨的一種退化。有這種病理性妒羨的人以一種幻想的緊張感認被妒羨對象的所有物是從他們那裏偷去的,從而急需去奪回來。
但如果說嫉妒和妒羨之間的差別是如此明顯,那為什麼人們常常會把它們加以混淆呢?部分原因在於這樣一個事實,即在許多情況下,嫉妒的反應中包含了一種妒羨的成分。例如,一個因為妻子和他最好朋友有染而產生嫉妒感的男人,可能會妒羨妻子和他的朋友的成功,。有人認為,在心裏發育早期開始的妒羨感,隨著心理發育的成熟而部分形成嫉妒感。
嫉妒和妒羨似乎的確起源於我們的心理發育的不同階段。嫉妒主要起源於一個人兩三歲時的俄底浦斯階段的情感體驗。(這一點將在第三章探討嫉妒的無意識根源時提到詳細闡述。)而就是妒羨而言,它起源於更早一些,在一個人生命的最初幾個月已出現。
根據弗洛伊德的見解,在俄底浦斯階段,小孩子體驗到最初的性萌動。他們的性渴求直指與其相處得最為緊密的與其性別相反的人。如果是一個男孩,其對象便是母親;如果是一個女孩,其對象便是父親。男孩想讓母親是他自己一個人的。但不幸的是,他有一個強大的爭者:父親。由於這個競爭者比他更大、更強壯以及還有其他一些優勢,所以男孩"輸掉了"競爭。類似的,女孩把父親"輸給了"她的母親。當孩子長大成人以後,一旦有一個第三者構成對他(她)所擁有的有價值的浪漫性關係的威脅,童年時代的痛苦創傷就會複發,從而激發出強烈的嫉妒感。
世界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麥拉利·克萊恩說,妒羨是形成一個人從出生到一歲這個階段,它是孩子感到最初和依賴性較強的反應。"從生命的開始,嬰兒便把所有的需求轉向母親,"克萊恩寫道,"母親的胸部成為所有嬰兒最為直接的欲望對象,它被直覺地感受為不僅是營養的而且更是直接的欲望對象,它被直覺地感受不僅是營養的而且更是生命的源泉。然而,一種受挫折的因素必然進入到嬰兒和母親最早階段的關係之中,因為,即使是最為幸福的哺喂情境也無法真正替代出生前嬰兒母體的水乳交融。"饑鋨的嬰兒所體驗到的受挫和無助是妒羨的根源。嬰兒"妒羨"母 他喂奶時不給他喂奶的權力。在他憤怒的受挫感中,他想將那營養的源泉和她的權力--胸部吞食殆盡。
當我們接受了克萊恩的觀念,也是對嬰兒"妒羨"其母親喂養權力的說法。我們仍然可以接受她這樣一個觀點,即嬰兒和母親的早期關係構成了嬰兒長大成人後與整個世界的關係的一個基本因素。當早期關係是甜密和滿意的時候,嬰兒將會形成對於人的基本的安全感和信賴感。當早期關係是不甜密和不滿意時,嬰兒深層的不安全感和妒羨將會形成。長大以後便成為一個受妒羨的人。對於這樣的一個成人,一旦妒羨被觸發,它將使早期童年時代有創傷以其所有的破壞性力量複發。
克萊恩相信嫉妒形成於妒羨的基礎之上,但是卻不同於後者。她對兩者的區分有些燈於我們前麵所指出的那樣:"妒羨是因為別人擁有和享有某種自己想到的東西而產生的憤憤不平的--妒羨的衝動是想奪走或毀滅它。"而就嫉妒來講,它涉及到至少其他兩個人的關係,"主要和一種被奪走或正遭受被奪走的危險的愛相關"。
正如克萊恩和森格爾德所描術的,妒羨是比嫉妒更早、更原始的、更具有破壞性的一種情感。它不同於嫉妒那種想保護某種關係或奪回愛人的願望。當嫉妒的情形中有妒羨的成分時,它以一種破壞性的衝動表現出來,要去毀滅擁有優越性的人--不管是對手還是愛人,後兩者有能力給予一個人幸福但沒有這樣去做。
嫉妒是正常普遍的
弗洛伊德認為,嫉妒之所以是普遍的,不是因為它是天生固的,而是因為它是不可避免的,沒有人能夠逃脫它,因為它起源於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的一段痛苦的童年經驗。一旦嫉妒在一個成人的心中激起,這些普遍的童年創傷就會被重新喚醒。
根據人們的正常而普遍的體驗,所以我們認為嫉妒是存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實際上,弗洛伊德把嫉妒描述為"像悲傷這類可被描述為正常的情感狀態之一。如果有什麼人顯得像是沒有嫉妒感,這一推斷便可以得到證實,即嫉妒遭受到了嚴重的壓抑,結果在他的無意識心理生活中扮演著更活躍的角色。"
依照弗洛伊德的觀點,如果一個人在其主要的關係受到威脅時,也不感到嫉妒。那他一定是不正常的。這好比說,你極度關心的某人死了,而你並感到悲傷。這樣的一種反應極可能意味著,此人正努力壓抑製嫉妒的感受,向自己和別人掩飾它。
1979年,在弗洛伊德論嫉妒的著作出版五十六年之後,一位名叫愛彌爾·品達的心理家發表了一篇標題為"病態的忍受"的文章,描述了一種臨床綜合症,在這種症狀中,一個應該感到嫉妒的人卻並不感到嫉妒。品達引用了一些案例,在這些案例中,丈夫或者妻子能接受其伴侶和一個第三者的性關係。
這裏有一個列子·約翰(25歲)和莎隆是夫妻,邁克爾(17歲),一個高校退學生,受雇在他們的農場裏幹一些雜務,和他們住在一起,後來成為莎隆的情人。莎隆堅持認為,兩個她都愛,不願在他們之間作出選擇。約翰憎恨在家裏有了另一個男人和他的妻子做愛,但又不願離開,或逼迫莎隆在他自己和邁克爾之間作出決定。
在另一個案例中,娜娜(26歲)嫁給了傑克(32歲)。在她開始治療的前一年間,一個叫瑪瑞麗恩和傑克白天出去工作,留在娜娜在家裏照看瑪瑞麗恩前婚時生下的兩個孩子。娜娜說她自己感到被傑克、瑪瑞麗恩和孩子們"誤解"、"不被他們欣賞"。她去治療的主要原因是想"讓孩子們服從我"。她能意識到,她與傑克和瑪瑞麗恩三個之間的關係在情感上是破壞性的,但拒絕考慮離開或堅持讓瑪麗瑞恩離開。品達認為,病態忍受的機能和病態嫉妒的機能是同樣的。在審視了病態嫉妒的機能之後,我們還將回到病態忍受的機能(及兩個三角關係)上來。現在,這樣說就夠了,即在約翰和娜娜案例中,大多數人可能會同意品達的觀點,認為他們的嫉妒缺發及整個的關係表明一定有什麼很不"正常"的地方。
一個類似於病態忍受的臨床綜合症是"心理暗點"(旨點),即注意不到或不能正確地理解對於實際上其他每個人來說將明顯地觸發嫉妒的情境。在第一章中第一次提到的"心理暗 "的例子是,妻子和周圍的每一個男人調情,和每一個樂意及有性能力的男人睡覺,丈夫卻是唯一對此事不知道並且不加以懷疑的人。一個和其妻子有心理暗點的男人有性曖昧關係的女人描述了這一奇特的體驗。
我們如此挑釁地跳著舞,幾乎在親吻和愛撫,我不相信聚會上的哪一個人會看不出正發生著什麼事情。這即是說,包括她的妻子在內。她正和她的朋友聊著天,不時微笑地朝我們看看。我知道她不喜歡跳舞,她丈夫說她連性也不喜歡,所以當他和別人的女人親吻愛撫時她簡直就"看不見"。她的丈夫要求和她每天做愛,而對於她來說,每三個月一次都太多了。誰知道呢,或許她正為看見別的女人替她做"肮髒的工作"而感到輕鬆呢。
對待嫉妒的心理動力學方法
心理動力學方法強調嫉妒中的無意識作用。它假定,在每一個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他或沒有意識到的衝動、欲望、恐懼和創傷性記憶。每一個有意識的感覺和想法,都被常常是其對立麵的無意識部分所隨:一個人可能有意識到厭惡一些其無意識喜愛的事物:一個人可能有意識地愛上其無意識仇恨的人。
對於生固有的衝動和無意識動機的強調,解釋了那些否則難以理解的行為。比如,為什麼一些人不願和一個不斷地對其不忠的伴侶分開?為什麼一些人因為無端的嫉妒而趕走一個他們深愛的人?心理動力學探討假定,人們在創造其生活環境以及其親密關係中,扮演了(即使是無意識的)一個積極的角色。不是壞的運氣使他們沾上一個"病態的不忠"或"病態地嫉妒"的伴侶。實際上,他們非常小心地選擇了自己的伴侶。
人們最早的童年記憶、創傷了喪失,大多數都無意識地對他們於世界的體驗和麼應模式有著強烈地影響。童年經曆還對他們的伴侶選擇有極大的。這一選擇從來沒是任意的,。大多數人所選擇的伴侶,都最適於其滿足在其童年時代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感需求。
當一個人發現了這樣的一個人時,便將在童年時代形成的內心意象投射到他或她身上。例如,一個曾用目擊他的母親欺騙他的父親的男人,便把由童年創傷所形成的不忠妻子的意象,投射到他純潔、忠貞的妻子身上。伴保雙方有互補的需求。一個人選擇代表自己的被壓抑成分的伴侶。例如,一個曾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情感成分的人,會娶一個曾不得不壓抑自己的理性成分的人。他們的內心衝突作為婚姻衝突而被外化了("為什麼他不是一個更有情感的人?""為什麼她不是一個更有理性的人?")。圍繞嫉妒問題以及其它問題的伴侶間的衝突,是他們內心衝突的再次表演。例如,如果不忠是一對伴侶突衝不斷出現的問題,很可能這兩人都有這方麵的內心衝突。
童年期的嫉妒體驗不"引起"成年期的嫉妒。它們隻是在類似的情境中被重新喚醒,決定人們對嫉妒觸發事件的產生反應的可能性和強度。治療的目標是把無意識帶入到意識之中。一個治療專家,通過找出過去經驗和當前問題之間的聯係,可以幫助一個遭受嫉妒痛苦的的調整悉其嫉妒的"真正"根源。一旦人們最終理解其嫉妒的根源--即是說,過去事情在當前嫉妒中的重新表演、他們即被認為已得到治愈。
定義"嫉妒"
通過論述,應該為嫉妒和嫉妒心理下一個比較合適的定義。但是,不能不事先聲明,由於嫉妒這種社會心理和行為是一種比較複雜的社會心理的產物,而目前對其進行專門研究的專著和論文又寥如晨星,就不能不出現語不易盡文難傳的現狀,因此也就隻能從探討的角度來論及一些問題了。
"嫉妒",有時也寫作"忌妒"或"妒忌",字麵雖不同,但在概念上卻沒有什麼區別,隻是一種不同的字麵表達形式。在目前所能見到的論述中,有如下一些定義形式:
忌妒心理是指某一個體對交往對象在能力、作用以及社會評等方麵強於自己時,而產生的不滿情緒和憎恨感。社會心理學認為,這種心理現象是一種心理不平衡的反映,同時了是一種不良的心理環境。
這一定義所需商討的是,嫉妒的指向對象並不僅僅限於"交往對象",不交往的對象也同樣可以產生嫉妒。此時的指向不是具體的人,而是針對某一現象而言。如目前地一些先富起來的人嫉妒就是如此。再有,嫉妒者也不限於"某一個體",也可能是"某一集體呀群體",如單位與單位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嫉妒。另外,也並不是嫉妒者強於嫉妒者時才產生嫉妒,在此之前,有強於自己的趨勢時(在嫉妒者的觀察和認識中), 也能產生嫉妒。如某一領導對其下屬才能的嫉妒"
嫉妒是由於對別人優越於自己或者有超越自己的趨勢的反感和恐懼而產生的,由於多種情緒形式表現出來的不健康的情感。
這一定義值得商討之處是:嫉妒會"由多種情緒形式表現出來",但嫉妒既然是一種情緒心理,那麼就應當主要是由嫉妒情緒心理表現出來。至於"嫉妒情緒心理"的形式如何,如何何表現,則應當有其獨立存在的特殊形式。但嫉妒會"由多種情緒形式表現"之前的一種是在沒有歸納出"嫉妒情緒心理形式表現"之前的一種代用的說法。還應指出是嫉妒不僅僅是一種"不健康的情感",而是一種"有害的情緒和情感"。
嫉妒包括嫉妒心理和嫉妒行為兩個方麵。嫉妒心理,是當個體的私欲得不到滿足而對造成這種不滿足的原因或在某項競爭中失敗而對競爭對象產生的一種不服氣、不愉快、自漸、怨恨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在嫉妒心理的支配下,可以產生嫉妒行為,但也可以隻有嫉妒心理而不表現為嫉妒行為。
這一定義存在著與上述定義同樣的不足,同時又將競爭和嫉妒混雜一起,所以同樣是有待商討的。
妒忌,是某一個體對同一係統中在才能、名譽、地位、成就、相貌及其他條件上比自己強或比自己優越的人所懷有一種不安、痛苦或怨恨的中性情感。
這一定義的突出特點是指出了嫉妒的五種主要範圍,即:"才能、名譽、地位、成就、相貌。"特別值得商討的是該定義認為嫉妒是"一種不安、痛苦、怨恨的中性情感"。說得明確一點就是認為嫉妒不好也不壞,也好也壞。這與大多數定義認為嫉妒是一種有害的情感或情緒有著明顯的觀點分歧。
日本《廣辭苑》為嫉妒下的定義是:"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處以後產生的羨慕、煩惱和痛苦"。
一位專門研究嫉妒心理學的日本者詫摩武俊認為:"所謂嫉妒,就是自己以外的人,占有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者是自己所寶貴的東西被別人奪取,或將被奪取的時候產生的感情。這種感情,是一種極欲排除別人優越的地位,或想破壞別人優越的狀態,含有憎恨的一種激烈的感情。"
這兩個定義,一個把羨慕引進了嫉妒之中,認為羨慕心理是嫉妒心理的產生基礎之一。一個很顯然是主張嫉妒是一種中性的感情。
《牛津英語辭典》為嫉妒所作的定義是:"由於懷疑、憂慮、或知道有競爭者而產生的心理狀態,表現在愛情等方麵:懼怕在感情上被別人替代,或者對心上人的忠城的不信任,尤其是對妻子、丈夫和戀人。"
很顯然,這一定義是從競爭出發,從愛情方麵所作的一個嫉妒定義,其局限性顯然是很大的。
在這裏我們就不想將曆史上的名人所作出的有關嫉妒定義進行一一羅列了。其原因就在於,嫉妒雖然很古老,但是由於它的複雜性和多變性,人們對它的認識還處於一種爭鳴的階段。但其中已有一些共識之處,特別是對嫉妒的危害上。下麵我們想再引用一個嫉妒定義以證明問題。
朱智賢主編《心理學大詞典》中對嫉妒的定義是:"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麵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複雜情緒狀態。"
這個定義的突出特點是將嫉妒定義一種"情緒狀態"。這既有別於將嫉妒定義為一種"情感",又有別於將嫉妒進一步劃分成嫉妒心理和嫉妒行為。而且在嫉妒內容上主要指出"才能、名譽、地位、境遇"等四個方麵。並指出了嫉妒的"複雜情緒狀態"是由"羞愧、憤怨、怨恨"為主組成的。這些都是在探討嫉妒定義時可資研究之處。
需要證明的是,上述關於嫉妒的定義,以及一些名人的定義大體證明了嫉妒的實質。,由於水平所限,我們在這裏不想再下什麼定義,隻是指出嫉妒心理有以下幾個特點值得注意:嫉妒雖係比較中產生,其必涉及第三者的態度;地位相等、年齡相仿、程度相同的人之間最呆能發生嫉妒;是否出現嫉妒心理還與思想品質、道德情操修養等有關;嫉妒是一種危害頗大的情緒或情感。
隨著人們對嫉妒的深入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能為嫉妒下一個比較合適,而又能有所共識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