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嫉妒的成因
嫉妒心理不斷受到人們的譴責,但是直到今日還是不斷地招搖過市,這就不能不讓人究其產生的根由。
弗洛伊德對嫉妒根源的解釋
弗洛伊德相信,"很容易看見"嫉妒是由以下成分組成的:
想到失去我們所愛的什麼人而引起的悲傷、痛苦。
得不到我們想要的任何東西的痛苦認識,即使我們非常想要交覺得應該得到它。
對成功對手的仇恨感。
或多或少的對我們的喪失負責的自我批評。
"雖然我們可以把它稱作正常的",弗洛伊德進一步說,"這種嫉妒毫無疑問是絕對理性的,這即是說,它形成於實際情境,和真實的環境相稱,處於意識自我的完全控製之下"。用另外的話來說,即使在正常的嫉妒--我們人人都體驗過的--中,也總是有一些非理性的成分。其原因是,嫉妒,"深深地植根於無意識中,是童年斯感情生活最早攪動的延續"。
弗洛伊德想信,嫉妒主要植於和俄底浦斯衝突相聯係的童年事件之中。這發生於性器官成為孩子的注意力和娛樂中心的生殖器崇拜階段。
既然男孩和女孩的性器不同,他們所遇到的問題也就不同。弗洛伊德在其著名的格言:"人體是命運"中,承認了這一事實對於男、女孩性心理發展來說的重要性。
孩子在大多數時間裏和家庭成員們在一起。結果,家庭成員成為他們最可接近的愛和認同對象。對於他們來說,將他們第一次的性感覺朝向其家裏的某個人是唯一自然的。對一個男孩子來說,這個人最可能就是母親;而對一個女孩子來說,這個人最可能就是父親。性感覺被孩子對感知為其對手的人的妒羨所伴隨。對手是男孩的鋨底浦斯情結和女孩的伊萊克特拉情結的根源。
俄底浦斯和伊萊克特拉是希臘神話中的悲劇英雄。鋨底浦斯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殺死了他的父親,娶了他的母親。伊萊克特拉愛她的父親,而恨她的母親,因為母親背叛了父親並導致了他的死亡。為了給她父親的死複仇,伊萊克特拉說服她的弟弟殺死了他們的母親。根據弗洛伊德的說法,每一個孩子都會體驗到一些俄浦斯的和伊萊克特拉的痛苦。男孩"愛"其母親;女孩"愛"其父親。但是,兩者都有一人難以戰勝的對手--對於男孩來說,是其父親;對於女孩來說,是其母親。男孩擔心其父親因現兒子競覦他的妻子而惱怒。他通過對父親的認同和成為一個他那樣的男人而逃避這種焦慮。女孩妒羨她母親的優勢,通過對母親的認同而克服這一點。當孩子們"陷入"這最初的"三角"關係時所體驗到的悲傷、喪失的痛苦、無能為力和他們得不到一切所想要的東西的認識,全都被壓在了他們的心理之上,長大成人以後,一旦他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類似的三角關係,這些東西就會重新出現。
嫉妒心理產生的前提條件共同需要和個體差異
生活在社會中的不同個體,都有著相同的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從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等。這一係列需要都表現為個體活動的動機。個體在行為過程中,自然都要達到自己認為應當實現的動機,以滿足自己的具體需要。但是,個體能力又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這就必然導致在行為活動的基礎上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就是說,由於個體能力的差異而導致了同樣的動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就打破了在行為過程中的原有平衡(即同樣的需要、同樣的動機)。出現了結果上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是引發嫉妒的直接根源。嫉妒者之所以往往采限不同形式的手段來中傷、詆毀被嫉妒者,就是試圖以此衝淡和抵消不平衡心理,以重新獲得心理上的平衡。所謂心理平衡,是指主體經過努力之後,使各種情感的強弱與深淺均處於限度適中的範圍之內,即使產生一些否定性的情感,隻要不超出"適中"的限度,就會超出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會出現心理的失衡。
對心理平衡的追求,是人類共有的特性。在中國文化史上,孔子的地位及其深遠影響是相當大的,所以看一看孔子是主張如何處理心理平衡的是非常有益的。作為名人,同時又是一位凡人的孔子,其平衡心理的最大特點是能從日常生活的瑣事中,發掘出使心理愉悅、舒暢的各種心理平衡因素的,如他所主張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平衡心理的絕妙日常生活因素。孔子的一生坎坷多於順利,他也時常有心理失衡的時候。對於失衡的心態。孔子沒有任何其發展和膨脹,而是采取各種辦法加以消除,以恢複心理上的平衡。綜觀孔子的言行舉止,他的心理平衡主要是"中庸"之道,即"無過無不及"的平衡主張。也許正是這種時常能調節失衡心理的"中庸"之道,使孔子沒有滋生嫉妒心理,或是雖曾有過,也得到了極時的調整。
人的差異可分自然差異、社會差異、個體差異三個方麵。自然差異主要包括自然遺傳和地理環境的。人類的自然遺傳性絕不會產生兩個完全相同的遺傳密碼,這正如世界上絕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綠色葉片一樣。而不同的生活、勞動環境又會鑄造出不同的個性特征。社會差異則主要是指社會化工、文化教育、社會機遇和社會承傳等。社會分工和文化教育對個體差異的形成作用是人人皆知的。由於機遇是一種帶偶然因素的的社會選擇,又往往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這層神必的色彩又加重了機遇破壞了人才能差異與實績地位差異的對等程度,這在競爭機製不鍵全的社會中顯得格外突出。
社會承傳主要是指先輩對晚輩發生關係切影響。如遺產的繼承、資金的供給、職位的提讓等等。
忽視人的差異是萌生嫉妒心理的主體認識根源。由於人的差異紛繁複雜,致使人們在認識自身的差異時往往同樣需要和同樣動機的驅使下,產生種種難以客觀比較和認識障礙。而差異又是比較的客觀前提,比較則是嫉妒的起因。比較心理的形成,會相應地產生一種心理位差,使人的心理處於不平衡的狀態。既然出現了心理不平衡狀態,人們就必然要采取相應的行為來調節,使之由不平衡達到平衡,以保持情緒的穩定。一般而言,比較中處於優勢者,容易產生自豪、滿意、高興等直接自我肯定的情緒和高傲、輕視他人等間接自我肯定的情緒體驗;比較中處於劣勢者,容易產生自卑、消極、頹廢等直接自我否定的情緒,或是不滿、憎恨等間接自我否定的情緒。很顯然,嫉妒就是比較中處於劣勢時所產生的一種間接自我否定的情緒和行為。
人的一生不可能每時每地都處於優勢地位,采取何種方式和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位差使之達到心理平衡,是以其承受能力而定的,在比較中處於劣勢時,就可使心理達到最高境界。一般而言,如沒有較大的心理位差承受能力,又不善於通過轉換比較對象來進行調節,就會處於一種絕對的劣勢地位而產生嫉妒心理。如果具有一定的心理位差承受能力,或是善於通過轉換來比較對象來進行調節,就會將少勢轉化為優勢,將比較中不利的因素化為自己前進的一種動力,即不是通過否定別人、拉垮別人、阻止別人而達到心理平衡,而是通過正視比較中的劣勢現實。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趕上或超過優勢者,這也就是一種正常的競爭心理。
差異是事物的一種客觀發展狀態,其存在絕對性決定了比較的普遍性和永恒性,這也就是心理不平衡的普遍性和連續性,同時也就是比較中處於劣勢者,同時又是心理位差承受能力有限者的普遍性和連續性的根本原因,即嫉妒心理產生的根本原因。
應當說明的是,比較中處於劣勢者容易滋生嫉妒心理是就其較普遍性而定的,並不是說比較中處於優勢者就不能滋生嫉妒心理。這是因為,比較是經常發生的,無是無地不在,人們在比較中不可能每時每地都處於優勢或是都處於劣勢。這樣也就使人們在比較中產生一種這樣的心理。即在這次比較中處於優勢,在下次比較中就未必見得處於優勢,於是就產生了一種維護某次比較中優勢的心理。這種維護心理'不但不能起到所謂的"維護"作用,反而成為滋生嫉妒心理的一種可能,即滋發出一一種懼怕,或是不想讓別人超過自己的心理,這也是嫉妒心理產生的一種重要的原因,也是最不好化解的一種心理因素。
嫉妒心理的人總想居人之上,站在別人之前,不允許別人進步,不讓別人爭到自己的頭頂之上。如果別人取得一些成績就耿耿於懷,如果別人超過自己就產生一種怨恨情緒。這也就是說,嫉妒者會在企圖使別人永遠不如自己的基礎上導致在行為 上損害他人。
九百年前的王安石是這樣分析嫉妒心理的:"嫉生於不勝",大意是說嫉妒是因為不能勝過對方。
每個人都有超越別人的欲望,由於主客觀原因的影響,這種超越的欲望不一定全部得到滿足。得不到滿足,就是一種無形的挫折。實際上,這種挫折由於不能正確地會計自己的實力和環境,自我感覺良好而出現的。但是,在錯誤估量自己的前提下,如果別人得到的東西自己得不到,就會產生相對剝奪感,這是嫉妒心理產生的主要根源。
嫉妒心理的社會根源:私有製
嫉妒心理是曆史範疇的概念,嫉妒心理是隨著私有製產生而產生的,在原始共產主久就沒有嫉妒。當然,嫉妒心理也將隨著私有製的消亡而消亡。
嫉妒最是產生於奴隸製社會,或是原始共產主義社會解體之時。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氏族製度的解體和私有製的建立,及階級的對抗和國家統治機器的產生,引起社會秤力方式和社會製度全麵的根本變革,隨之,整個社會意識出發生了根本變化,以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為心的社會意識便產生了。這樣,以自私觀念為核心的嫉妒心理也就隨之而來。由此看來,嫉妒心理是私有製社會的產物。
剝削階級的利已主義在選擇行為方式時,總是把自己的利益擺在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之前,完全失去了從行為的社會作用來評價自己的行為和他人行為的能力,不能客觀地、獨立地估計自己行為的實質,往往無限度地抬高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一意貶低他人,唯我獨尊。從中國曆史上看,屈原因遭嫉妒而被放逐致死的事例,是最能說明這一點的。著名的政治家、詩人屈原,曾多次向楚懷王建議改革政治,削弱奴隸主貴族特權,減輕在百懷負擔。在外交上,他主張聯齊抗秦,反對向秦國割地求和。開始,楚懷王對屈原的這些主張還能聽得進去,所以授他左徒的官職,權位僅次於相國。這樣一來,引起了奴隸主貴族階層特權人物的不滿和嫉恨,因為屈原的主張直接威脅了他們自身的利益。於是,他們就形成了官大夫靳尚、公子蘭和楚懷王的寵姬鄭袖為首的小團體,天天地楚懷王耳邊造屈原的謠,以激起楚懷王對屈原的不信任、不滿和憤恨。楚懷王也果然聽信了這些嫉妒者的讒言,免去了屈原左徒的官職,降為三閭大夫。並且規定,不給宣召,不得再進入內廷。後來,楚懷王一連上了秦國幾次大當,才覺得屈原的一些主張還是有道理的,這才再次起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同齊國簽定了盟約。屈原和一些忠貞之士主張聯齊抗秦,而靳尚、鄭袖一夥在秦國的收買下則主張絕齊親秦。楚懷王卻被這一夥嫉妒之徒以國家的利益來滿足私欲的主張迷惑得不辯是非,又對屈原疏遠起來。最後,楚懷王終於成了秦國的階上囚。楚國太子橫繼位,這就是楚頃襄王。屈原繼續上書提出改革圖新的計劃,這就引起了公子蘭等一夥對他的更大嫉恨,楚頃襄王也是是非不辨,撤了屈原的三閭大夫之職,並把他流放了。公元前278年,秦國終於攻破了楚都郢都,屈原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悲痛欲絕,五月五日這天投汨羅江而死。這位"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愛國者,終被嫉妒成性的惡勢力所殺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