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愛國之心,在當時,隻能成為私有製統治階級的犧牲品,到了等級森嚴,上尊下卑,形成一個寶塔式的統治關係的封建社會,他們的理想和才能就更為統治者所不容。隋煬帝因司隸大夫薛道衡寫了一句比自己高明的詩句,便產生了嫉妒之心,遂由妒生怒,殺死了他。可見嫉妒一旦與權力結合起來,其危害之大。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被殺被貶於這種結合物的仁人誌士是舉不勝數的。
中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對嫉妒心理曾進行過係統的研究。他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嫉妒現象進行了係統的觀察與研究,寫成專篇《原毀》一文。"原毀"譯成現代漢語是"論誹謗",其實就是"論嫉妒"。韓愈在文中列舉了嫉妒者害怕別人超過自己,而采限的貶別人的卑劣行為:"他雖有這個特長,但他的人品不足稱道呀;他雖有這些善良品德,但他的才能不足稱道啊。""偏舉他的一個缺點,不考慮他的十個優點;隻追究他的過去,不考慮他的現在。擔心是的怕別人有了好的名譽。"韓愈一針見血地指出:嫉妒的人總是害怕別人有所提高"。為了更進一步證明嫉妒現象的存在,韓愈還對嫉妒現象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通過分析研究,韓愈得出的結論是"正因為世俗是這樣,所以事情辦好了,誹謗也就隨著興起,道德修養提高了,攻擊的話也就跟著到來"。
在以赤裸裸的利害關係的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嫉妒心理的滋生,就更有了得天獨厚的社會環境。美國社會學家D·貝爾曾直言不諱地指出,資本主義社會"是嫉妒的製度化--這使人個和社會世界的聯係破裂"。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不僅法律上明文規定個人利益至上,而且在政治、經濟為核心的各個領域,無不充斥著為個人利益而相互競爭。上自國家總統競選,下至美女選擇,無不為自己的競凶失敗而擔憂,也就同時競爭對手的成功而嫉妒。
綜上所述,自私有製來到人間,嫉妒這個惡魔也就降臨了人世間,數千年來,一直嚴重地危害著人類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正如十九世紀法國作家司湯達所言:"嫉妒是諸惡德裏麵最大的惡德。"
嫉妒心理產生的根源:絕對平均主義
嫉妒心理產生於差異以及對差異的不正確比較,是基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低下。生產力的水平越低,個體在生產中創造的財富就越少,社會在物質和精神上所能滿足的人就越少。同時,生產力水平越低,個體在社會中充分發揮能力的機會就越少,成功的概率就越小。這就決定了不同的個體,由於自身的差異,不可能在物質 和精神方麵得到同量的滿足,這似乎就是一種社會的不平等。這種所謂的不平等,恰恰與人們要墳平等的願望發生了矛盾和衝突。再加之一定社會政治製度的不完善、分配領域的不合理、工和生活中任人唯親等,都有形無形地加劇這種矛盾和衝突。平均主義或絕對平均主義又反其道而行之,不顧社會生產力的實際水平,要求消滅一切差別,實現社會的絕對平等。,這種要求似乎是很合理的,也是誘人的,也是很"公平"的。遺撼的是又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在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沒有達到這種可能條件下,產生一種極端自私自利心理,,一方麵,在精神和物質的支出上不肯比別人多一點;另一方麵,在精神和物質的占有方麵又不肯比別人少一點;這不肯多一點和不肯少一點,似乎是一種平均思想,實際上是一種人為的拉大差距的表現形式。當這種理想和現實相撞時,就必然產生一種似乎順裏成章的思想:當別人比自己大得多的勞動支出獲得比自己太得多和成果時,便產生了不平,由不平而到不滿,由不滿而到中傷,由中傷而到攻擊,由攻擊而到誣陷。這實質上就是自覺不自覺的嫉妒心理的滋生過程。
絕對平均主義或平均主義是嫉妒心理滋生的思想根源。這種根源的鏟除,除了大力發展生產力,創造出豐富的物質精神財富,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為不同的個體提供相同的競爭機遇,提高民族的文化素養外,還要自覺地與這種思想作鬥爭,認清這種思想的根源和危害,以破除這種思想滋生嫉妒心理的思想基礎。黑格爾瘰經說過這樣的話:"有嫉妒心的人自己完不成偉大的事業,便盡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抑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企圖用貶低他人成就來抬高自己的思想,正是小生產絕對平均主義意識的一種突出表現。
有一個故事也許是對這種平均主義思想的一個絕妙諷刺:戰國初期哲學家陽子有一次到宋國去,寄宿在一家旅店裏。這家店主有兩個妾,其中一個長得漂亮,另一個長得醜陋。可是醜陋的卻受到尊敬,而漂亮的受到輕視。陽子詢問其中的原因,店主回答說:"漂亮的總認為自己漂亮,倒不知道她漂亮在哪裏了;醜陋的總認為自己醜陋,卻不覺得她醜陋了。"一味追求絕對平等,總是認為是都是父母所生要醜就都醜,要漂亮就應當都漂亮,又是如何結果呢?那位漂亮者如果這樣想:明明是我漂亮,她醜,為什麼世人不給我一個公正的評價,反倒美醜不分呢?這樣後果又是如何呢?無疑問的,二才都將成為嫉妒者。這就是絕對平均思想給人類帶來嫉妒之心的最形象的說明。
是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所追求的不能說明沒有道理,但是如果實現的發展不能達到這種平均的理想狀態時,而硬要追求這種平均,那就隻能形在嫉妒心理。因為隻有嫉妒教才能在不滿和怨恨中滿足這種人為的需要。
嫉妒心理產生的直接原因
在某種程度上,或是從某種角色來說,也許沒有某種直接誘因的作用,嫉妒心理不會滋生,或是至少不能有所發展。
如何認識直接誘因的作用,是一個有待深討的課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不管直接誘因在整個人類嫉妒心理形成的作用是一目了然的。至於說嫉妒心理形成的間接成因嫉妒心理的直接誘因,往往都是比較容易涉及個人切身利益的一些內容,或是對切身利益有一定影響的因素。一般來說,集中表現在名譽、地位、錢財、愛情等幾個方麵,具體表現為嫉德、嫉能、嫉才、嫉名、嫉財、嫉情等。
嫉德:一般是指嫉妒那些在政治上、思想上積極進取,並作出一定成績的人。其中自然也包括模範遵守各種道德,其中特別是家庭道德,如孝敬父母、尊長愛幼等等。
可以說,嫉德是對道德本身的一種直接挑戰。作為道德來說,本來是人應當自覺遵守和社會觀念進行監督的一種社會不成文規範。敢於向模範遵守道德規範的人挑戰,即以一種不如別人的道德準則或行為,去貶低對方,抬高自己,不能說不是一種"勇敢行為"。由此而直接導致嫉妒心理形成的人,往往都是善於偽裝,或是極端虛偽的人。
翻開中外古典史冊,嫉德者往往是以損人的目的開始,以害已的結果告終。成語中有"德高望重"之說,是表達"道德高,名望重"的意思。那麼,何以有人偏偏要雞蛋去碰石頭,去嫉妒德高重的人呢?恐怕問題不在德高,而在"望重"。因嫉德而滋生嫉妒心理的人,往往看重的不是道德的重要作用,而僅僅是相中了德高的的人會贏得眾目矚望,即"名望重"的好處。正是這"名望重"而阻礙了一些人的私利而引發了這些人的嫉妒之情。如周武王在打敗商紂王後,建立周朝統治的過程中,周公可以說立下了汗馬功勞,可謂"德高望重"之人。周武王死後,他的兒子姬誦斷位,是為周成王。成王由於年幼,周公便輔助,代攝朝政。周武王的堂兄弟管叔、蔡叔暗中勾結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圖謀不軌。但卻懾於周公的威望,便對他產生了嫉恨之情,到處散布流言,說周公要謀害成王,企圖奪取王位。幼稚的成王聽信流言,便也產生了嫉妒之情,對周公也就不信任起來。周公為了避嫌,就辭離京城,住到外地去了。管叔、蔡叔和武庚見周公不被信任,目的得逞,都很得間叛亂活動就明目張膽地進行起來。周成王很快明白了真直,嫉妒周公之情頓消,立刻派人召回周公,授命平息叛亂,處死了武庚和管叔,將蔡叔流放到遠之地。從此,周公繼續代攝朝政,成王長大,才正式將朝政交給成王管理。
從此例中可以看出,嫉德之人自有其難言之隱,他們之所以敢於冒嫉德之險,自有其一定的偽裝性。盡管偽裝得極為巧妙,但終歸會以身敗名裂而告終。
嫉能:嫉妒那些在能力方麵比自己強的人。嫉賢妒能,可以說是嫉妒心理最嚴重的直接誘因。一般來說,年輕人喜歡爭強好勝。爭強好勝本來是具有競爭性質的好事,但如果企圖以捷徑在能力方麵勝過對手,就往往容易誘發嫉妒心理了。特別是當看到對方在能力方麵將要超過或已經超過自己,但從外表上看來還仍未顯示出來時,最容易誘發嫉妒心理。這是因為,能力的獲得需要一定的時間,而這一定的時間內在可能就會暴露出自己的低能;於是,在情急之中,就往往將別人的能力進展看成是對自己的打擊,而再去認真提高自己的能力又來不及,於是就隻好弄虛作假,或是幹脆通過貶低、中傷、打南堅方來看精心打扮自己。這時,嫉妒心理也就會急速膨脹。
相傳戰國時期的孫臏同寵涓原是共同在一起隨鬼穀先生學生兵法的,是一對情同手足的師兄弟。後來,龐涓急於求功,不聽孫臏的勸阻,提前獨自一個投奔魏國去了。孫臏一個人繼續刻苦學習。鬼穀先生見孫臏勤奮好學,就把自己珍藏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傳給了孫臏。孫臏如獲至寶,刻苦攻讀,把全部兵書和鬼穀行生的補充發揮都熟背下來。待孫臏掌握了兵書內容和精華後,鬼穀先生又把兵書收了回去。再說龐涓自從到了魏國後,憑著自己學得的才能,取得了魏惠王的信任,讓他當了魏國的元帥兼軍師。當魏惠王聽說孫臏更是個才能過人的人,就讓龐涓通過師兄弟的關係,去請孫臏也到魏國來共事。龐涓自然不敢違抗。可是當孫臏來到魏國,龐涓聽說鬼穀先生將《孫子兵法》傳給了孫臏後,他預感到孫臏對自己是個威脅,嫉賢妒能的心理開始萌發急速膨脹了。為了達到貶低孫提高自己的目的,他設計陷害孫臏,說孫臏來魏國隻是權宜之計,待把魏國的情況掌握後,就後去幫助齊國。魏惠王果然聽信了龐涓的讒言,下令確掉了孫臏的兩個膝蓋骨,成了終生殘廢,並被關進了大牢。然後,龐涓又假情假意地來到孫臏跟前說:"師兄,多虧我在大王麵前為你說情,才免了你的死罪。看來你是不能再打仗了但要是把那兵書背寫下來,也算是給後世留下一筆財富。"孫臏並不知道就是眼前這位被妒火燒騰起來的人害了自己,就一口答應了下來。後來,幸虧服待他的老人向他透露了事情的真相,孫臏才沒有再次上當。
從這件事上,我們便可看出嫉能妒賢所引發的嫉妒心理是何等猖狂。
由於嫉妒別人的才能引發的嫉妒心理是比較普遍的,也是較為頑固的。時至今日,大多數嫉妒心理的引發都或多或少有這方麵的因素。而才能與名譽、地位、錢財、愛情等又有一琿的連帶關係,就更使其成為引發嫉妒心理的一種主要誘因了。特別是在競爭之中,如果想以真正的才能與人競爭,那麼就隻能滑向弄虛作假,打擊別人抬高自己的嫉妒泥潭之中。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尤其要特別警惕這種直接誘因,也要特別防備這處誘因引起的被人嫉妒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