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製人才可以說是嫉妒心理相當嚴重的一個危害。積極發現人才、選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是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條件。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人們經常會發現,在對人才的評價和使用的過程中,時常受到嫉妒心理的幹擾,使得有些人才得不到及時地、合理地使用。
工作的順利,事業的發展,都有賴於選賢任能者。而嫉妒心理的本製本質特征就是嫉賢妒能。有位曆史學家曾斷言,中國社會自唐代以後開始走下坡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嫉賢妒能的現膽日趨嚴重。試想,中國曆史上有多少才華橫溢的有識之人,因別人的嫉妒而受到種種迫害,懷才不遇,報國無門,遺恨終生。孫臏致殘、韓非致死、屈原被逐、柳宗無被貶,除了社會政治原因外,都是由於嫉妒者的嫉賢妒能而被殘害。
俗語中有"樹高招風,人高招妒"之說,這是病態的文化氛圍中,由於缺乏健康的競爭意識和激勵機製不完善所帶來的必然現象。嫉妒心強而不得誌者,往往對有些人才的得意而感到常的不定和痛苦,於是就總想以破壞他人的好事,製造他人的失意和不幸,來求得自己那可憐的心理平衡和些許安慰。無朝的許名奎在其所著的《勸忍百箴》一書中感歎說:"士人入朝而見嫉,女子入宮而妒。漢宮興人彘之悲,唐殿有人貓之懼。"在該書中他還舉了一個蕭繹憶才而藥劉之遴的事例:南朝梁劉之遴,字思貞,南陽人,梁武帝時為太常卿。之遴博學,善於寫文章。曾任過汀東王繹長史。要回江陵,走到夏口,蕭繹因為平素嫉妒之遴的文才而派人送毒藥給劉之遴,把他毒死了。蕭繹自己又新手給劉這遴寫了墓誌銘,又給劉家送了很多喪禮。這個事例再生動不過地描繪出了嫉妒的醜惡嘴臉和虛偽之態。
其實,這也是一種壓製新生力量呈現的嫉妒--資曆較老者對資曆較淺的人才的嫉妒。一般而言,受論資排輩的傳統影響較深的人,總喜歡以資曆為資本。資曆羅老而又有嫉妒心者,常常是容不得那些資曆較淺的後起之秀的。雖然有時他自己地位、權力、名譽並未下降,利益並未受損,但由於後起之秀與自己之羊的社會距離縮短了,便頓生自身貶值之感,於是嫉妒這心就迅速膨脹,想方設法非難、排斥、貶低那引進後起之秀。這種情況可以說在古今中外的曆史和現實中屢見不鮮。如,唐人孔穎達,八歲上學,每天背誦一千多字。長大後,很會寫文章,也通曉天文曆法。隋朝大業初年,舉明經高第,授博士。隋煬帝曾召天下儒官,集合在洛陽,令朝中學士與他們討論儒學。當時孔穎達年紀最小,道理說得最出色。那些年紀大資望高的儒者認為孔穎達超過了他們是恥辱,便暗中使刺客刺殺他。孔穎達躲在楊玄感家裏才逃過這一劫。
失寵而嫉妒心理較強者,往往不從自身尋找失寵的原因,而是遷怒於人,特別是遷怒一引進有才能的人。其實,失寵者之所以得寵,並不是賃真才實學,而是靠吹捧或是以色侍人而得寵的。如果讓有些才能的才能得以發揮,那說是無異於是讓俐寵者失寵。因此,失寵者和有才能的人可以說大有不共戴天這勢。所以,他們對有才能的人的嫉妒可以說是最強烈的、最猖狂、最殘忍的。
一個嫉妒心理極強的人,如果他是一個領導,他嫉妒的就是比他的地位稍低的人,他就會將自己的小單位辦成"武大郎分店"。唯恐比他地位低,能力比他強的人超過他,於是他對他的部下常常采取讓他"穿玻璃小鞋"的策略,讓有才之人的才無外可用,無處發揮,讓對方處處感到"窩心"。 了呢?由於將他人晾在了一邊,自以為得計而暗暗得意,也許地有人會認為,這要可能是這樣的領導幹部手中的權力還不夠大,其嫉妒心理也就會越發膨脹。這是因為權力越大,嫉妒心理的恐懼症,即唯恐別人超越自己的陰暗心理也就越重。
摧殘的嫉妒心理不僅是對人才的壓製,還表現在嫉妒心理所形成的人際環境上,即嫉妒心理在一定的集體中形成一種或明或暗的風氣時,對人才的摧殘的某種程度,要比有嫉妒心理的領導對人才的催殘畢竟是有形的,而且還能得一砦有正義感的同事對被嫉妒者的安慰和支持。而一旦嫉妒心理在一個集體中形成一種風氣,那就不便會使被嫉妒者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而且會遭致上下左右各方的嫉妒,會使被嫉妒者舉步唯艱,無所措手足,所以說這種摧殘人才的關態是最嚴重的,最難以化解和消除的。
嫉妒心理影響人際關係
嫉妒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它會限製人的交往範圍,壓抑人的交往熱 情,它甚至能反友為敵。基成提斯曾經說過,嫉妒者總是用望遠鏡觀察一成事實,更為嚴重的是,嫉妒有時會六親認,破壞新情之關的血緣關係。荀況曾經說過:"士有妒友,則賢效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嫉妒心理占了上疑的人,不願意讓別人自由發展,他必然要用自己的地位、聲譽、野心和欲望解釋別人,千方百計地壓製別人,非難別人。阻礙人際間的正常交往。
嫉妒心理一經產生,人的心理狀態就充斥了有害成分,這樣往往會在情緒表現、社會態度、意誌狀態等方麵呈現出消極彩。在許多時候,人們的不理智行為,不合羅輯的言行表現,都與嫉妒心理作祟有很大關係。因此,在人際交往中,要保持良好的健康的人際關係,就一定要擺脫嫉妒心理這種心理障礙。唐朝名相狄仁傑就是一位時時能夠注意克服嫉妒心理障礙,不使這影響人際關係的一位典範:"當武則天任命他做宰相時,曾對他說:"你當刺史時,政治清明,百姓能安居樂業,是一個很難得的地方官,可是還有人在朝中彈劾你,說你的壞話。我現在把這些人的名字告訴你,你今後對他們可要注意點。"狄仁傑急忙答道:"不,不,請陛下千萬不要說出他們的名字。一個人最怕挾私怨,一旦狹了私怨,好人也可能看成壞人。如果知道誰彈劾過我,心中便免不了要生怨隙,若因此而不能公正地對人對事,就辜負了陛下的願望了!"武則天聽後,覺得他器量大,能容人,心地坦蕩,對他更加信任。在此後的宰相生涯中,狄仁傑一貫奉守著對人對事不挾私怨的原則,從沒有隻圖泄一時的私怨,而不顧國家利益,盡職盡責,成為大唐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