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補氣益血類(1 / 3)

第二卷 酒的類別 第六章 補氣益血類

五味子灑

來源《實用藥酒方》

用料五味子60克,白酒500毫升。

功效益心脾,補氣血,安神。

適應證虛勞羸瘦,驚悸失眠,怔忡健忘,精神恍惚。

製法將五味子拍碎,置淨瓶中,入白酒浸泡,密封7日開啟,即可飲用。

用法每日2次,早、晚各飲服15~25毫升。

注釋五味子,又名五梅子,木蘭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實,其性味酸溫,入肺、腎二經。《日華子本草》曰:"明目,暖水髒,治風,下氣,消食,霍亂轉筋,痃癖奔豚冷氣,消水腫,反胃,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壯筋骨。"《本經》稱其"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以其入酒,酒助藥勢,助其益心脾、補氣血、安神鎮靜之功。

牛膝獨活酒

來源《千金方》

用料牛膝45克,獨活25克,桑寄生30克,秦艽25克,杜仲40克,人參10克,當歸35克,白酒1升。

功效補氣血,益肝腎,祛風濕,止腰腿痛。

適應證腰腿痛疼,發涼,腿足伸屈不利,痹著不仁,肝腎兩虧,風寒濕痹。

製法上述諸藥,洗滌後切碎,放入白紗布袋中,縫口,置淨器中,入酒浸泡30日後,開封,過濾去渣,備用。

用法每日1次,每次10~30毫升,以己時(上午9~11時)服用為佳。

注釋凡腰膝酸軟,或痛疼不利,或重著,麻木,或冷痛無力,或如繩束,皆屬痹症,其因多由風寒濕三氣雜至,痹阻於筋骨之間。本酒所治,即是風寒濕三氣痹於筋,日久肝腎兩虧,氣血兩虛之證,其源於《千金方》中的獨活寄生物。以杜仲、牛膝、桑寄生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當歸、人參養血益氣;秦艽祛濕宣痹止痛。方中扶正不忘祛邪,可使患者氣血足而風濕除,肝腎強而痹痛愈。

生脈益氣酒

來源《內外傷辨惑論》

用料人參18克,麥冬50克,五味子30克,白酒500毫升。

功效補氣斂汗,養陰生津。

適應證暑熱傷氣,汗出淋漓,身體乏倦,以及久嗽虛喘,痰少氣短,口常渴,脈虛數。

製法麥冬去心,3味藥物洗滌後,浸入白酒中,密封2周,可開啟飲用。

用法每日1次,每次10~20毫升,清晨飲用佳。

注釋此方原名"生脈散",本為暑熱傷氣傷津而設。隨著臨床實踐的不斷發展,許多急、慢性病凡陰分不足,心肺兩虛,久咳氣虛,或熱盛傷津以及心脈不足等症,都可酌用。本酒能強心,改善血液循環,還能升高血壓。有不少資料,證明此酒還可以治療慢性心肌炎,改善心律紊亂,提高心肌收縮功能,並可改善神經、消化、內分泌係統的功能,尤其是可治療神經衰弱,改善失眠。

從藥理分析方麵觀察,人參可以強心升壓;五味子能調節心髒血管係統,對改善血液循環有一定的作用,還能興奮呼吸中樞,增加呼吸頻率和幅度,降低肝炎的轉氨酶;麥冬強心利尿,故本酒的作用是多方麵的,主要是調節人的神經-體液-內分泌的功能和增強機體的非特異性防禦能力,使因疾病而失調的功能得以恢複。

寧心酒

來源《藥酒與滋膏》

用料龍眼肉500克,桂花120克,白糖240克,白酒5升。

功效安神益智,寧心悅顏。

適應證失眠等症。

製法上藥置淨壇中,入酒浸泡,封固經年,愈久愈佳,其味清香美甜。

用法每飲隨量,不可喝醉。

注釋方中龍眼肉性味甘溫,功在補心脾,益氣血,安神,用於虛勞羸瘦、失眠、健忘、驚悸、怔忡等症,《開寶本草》謂其功效"歸脾而能益智",《日用本草》則曰其能"益智寧心";桂花性味辛溫,功能化痰散瘀,可用於痰飲喘咳、腸風血痢、疝瘕、牙痛、口臭等症;《本草彙言》雲其能"散冷氣,消瘀血,止腸風血病,蒸熱布裹熨之";《陸川本草》謂其可"治痰飲喘咳"。花香芬芳,可以悅顏。糖以矯味;酒行藥勢,是以經年藥酒清香美甜,內補虛羸,寧心安神;外澤顏容,化痰散瘀。此劑可為健美飲品,宜常年製作,時時用之,以荷青春。

寧神固精酒

來源《評琴書屋醫略》

用料桑螵蛸40克,茯神40克,麥冬25克,蓮子24克,棗仁20克,遠誌30克,龜板30克,龍骨40克,菖蒲40克,黃連10克,白酒1升。

功效寧神益智,強腎固精。

適應證神經衰弱,夢多紛雜,遺精頻繁,眩暈耳鳴,記憶力衰退,肢軟無力。

製法上藥洗淨,裝入紗布袋中,紮口,置入淨壇中,入酒浸泡;經60天後,開啟,過濾去渣,備用。

用法每日1次,每次5~10毫升,臨睡前飲服。

注釋方中桑螵蛸歸肝、腎二經,本品既補益,又具收澀,為補腎助陽固精縮尿的良品。龍骨味甘澀性平,入心、肝、腎、大腸四經,張錫純認為"龍骨,質最枯澀,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斂元氣,鎮安精神,固澀滑脫";麥冬清肺養陰,益胃生津,清心除煩。龜板鹹平,腎藥也,大有滋陰益腎,補心益智之功;茯神寧心神,《神農農草經》將其列為上品,稱之為"久服安神養魂、不饑延年",更用蓮子、棗仁、遠誌、菖蒲以加強其養心安神、益腎固精之功;黃連清心除煩,從而成為補脾益腎、寧神益智的方劑,適宜於中老年人長期服用。

扶衰仙鳳酒

來源《萬病回春》

用料肥母雞1隻(烏骨雞最佳),生薑120克,大棗250克,白酒2升。

功效溫中,益氣,補虛。

適應證勞傷虛損,瘦肢無力,中風濕痹,骨中疼痛,陽虛咳喘,腎虛耳聾,婦女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製法將肥母雞退毛後,開肚去腸洗淨,切成數塊,再加入生薑120克,大棗250克,再白灑共裝入瓷壇之內,密封,重湯煮1日,然後把酒壇裝入涼水中,拔出壇內火毒,裝瓶備用。

用法每日空心將雞酒連薑棗隨意服食,數日可見功效。

注意事項雞肉多食能生熱動風,凡有實邪,邪毒未清者均不宜服食。

注釋雞肉味甘、性溫,可溫中,益氣,補虛。《隨息居飲食譜》曰:"雞肉補虛,暖胃,強筋骨,續絕傷,活血,調經,拓癰疽,止崩帶,節小便頻數,主娩後羸"。《聖惠方》有烏雞羹,把烏雞煮熟,加調料食之,謂之可治"中風濕痹,五緩六急,骨中疼痛,不能踏地"。《本草綱目》載:"以無灰酒煮食雄雞,可治腎虛耳聾。"故扶衰仙鳳酒大有益於虛勞之人。還有報道,以烏骨雞用六月雪煎飲,治療腎炎,有一定療效,恐取其黑色入腎之意,然烏骨雞鮮有,非烏骨雞者亦可入藥。

扶衰五味酒

來源《家庭自製益壽藥酒》

用料五味子20克,柏子仁20克,龍眼肉30克,黨參30克,丹參20克,白酒1.5升。

功效補氣血,滋肺腎,養心安神。

適應證心悸不安,怔忡健忘,體虛乏力,煩燥失眠。

製法將上藥加工粉碎,用白紗布袋盛之,置淨器中,入白酒浸泡,密封14日後開啟,即可飲取。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飲用10~20毫升。

注釋方中黨參、龍眼肉健脾補氣,丹參補血活血,五味子、柏子仁養心安神。綜觀全方,藥味平和,可作為保健飲料隨意飲用。

補心酒

來源《長壽補酒》

用料麥冬60克,柏子仁30克,白茯苓30克,當歸身30克,龍眼肉30克,生地黃45克,無灰酒5升。

功效補血滋陰,寧心安神。

適應證陰血不足,心神失養所致心煩、心悸、睡眠不安、精神疲倦、健忘等症。

製法將上藥切碎,盛於絹袋中,置淨器內,入酒浸泡,密封,經7天後開啟,即可飲用。

用法隨意適量飲用。

注釋方中生地黃、當歸、麥冬補血滋陰;龍眼肉、柏子仁、茯苓寧心安神。全方以補血安神為主,對心煩、心悸、失眠健忘頗為對症。

補血益氣酒

來源《經驗良方》

用料熟地黃50克,黃芪50克,川芎30克,白芍30克,白酒1升。

功效補血養氣,調理衝任。

適應證氣血虧損,肢軟無力,麵色蒼白,或萎黃不華,頭暈目眩,舌淡脈細,以及月經不調,或月經過多,臍腹空痛等血虛症狀。

製法將上藥洗淨,共研粗末,裝入白紗布袋中,紮口,置淨器中,入白灑浸泡,經30日後開封,過濾去渣留液,裝瓶備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20毫升,早、晚飲用。

注釋本方是"四物湯"和"當歸補血湯"全方。方中熟地滋陰養血;當歸養血活血;白芍斂陰和營;川芎行血中之氣而活血;黃芪補氣,與當歸相伍,一走氣,一走血,補氣以養血,養血以益氣,可謂補血而不膩,活血而有製,故此酒,可治療婦女因氣血虧損而導致的月經不調、久不受孕等病,為婦女日常保健的最佳補品。

芪芍補酒

來源《聖濟總錄》

用料黃芪30克,白芍30克,人參30克,炙甘草30克,桂枝60克,當歸30克,白酒1.5升。

功效滋補氣血,和榮調衛。

適應證氣血不足,營衛不和,虛弱無力,精神不振,夜臥不寧,胸中煩熱,尿餘淋瀝,或尿中白濁,少腹拘急不適,老年人前列腺肥大等症。

製法先將諸藥一一洗淨,放水2.5升,浸泡2日,之後置火上煎煮,煮1小時後,對入白酒,入瓶密封;經60日後開啟,過濾去渣,貯入淨瓶中備用。

用法每日2次,早、晚前各飲20毫升。

注釋本方原名為"平補湯",後世有人改為散劑,用粗末衝服,亦有改為酒劑,補益氣血,和營暢衛,取當歸補血湯、小建中湯、保元湯化裁之意。方用參芪補氣,歸芍甘草益血,桂枝其味曆來說其辛溫,其實,其味入口先甘味,後有辛香之味。祖國醫學認為,凡是辛香之味皆溫,多具辛散之性,因而有的方書,說桂枝具有升散作用。如清朝名醫葉天士《本草經解》說"桂枝氣溫,味辛無毒,氣味俱升,陽也"。另一位清朝名醫黃宮繡也說"桂枝係肉桂枝梢,其體輕,其味辛,其色赤,有升無降"。(《本草求真》)這些說法,和以前的本草書載,還是有些不同的。《本經》上謂桂枝可治衝逆之氣,漢代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凡有衝逆證者,都用桂枝,可見,桂枝是降衝降逆的。那麼,到了清代怎麼說"氣味俱升","有升無降"了呢?這是從"辛"能"散"推斷來的。

實際上,桂枝是甘溫為主,兼有辛香的。它具有6個主要功用,這6個主要功用,由清代一位著名醫學家鄒澍歸納為:一和營,二通陽,三補中,四下氣,五利水,六行瘀。

桂枝和肉桂,雖出一源,但還是有區別的。肉桂性大熱,功能溫中補陽,散寒止痛,主命門火衰,下焦沉寒痼冷,能引火歸元,治陽氣不足的泄痢、腹痛、寒濕痹痛、陽痿、尿頻等症。桂枝味薄,配上白芍的微寒小酸,能調營暢衛,和中補氣,全方正是平補,而非峻補、大補,更非蠻補,所以,本方為治療老年人氣血不足的首方。

阿膠酒

來源《聖濟總錄》

用料阿膠400克,黃酒1.5克。

功效陰虛咳嗽,眩暈心悸,虛勞咳血,吐血,崩漏下血。

適應證久患咳嗽,痰黃或挾血絲,肺結核等證。

製法把阿膠搗碎,置於黃酒中,上火慢熬,令其烊化後,裝瓶備用。

用法每日3次,每次10~30毫升。

注釋阿膠又名傅致膠、盆複膠、驢皮膠,係用馬科動物驢的皮去毛後熬製而成,因其原產於山東省阿縣而得名。《水經注》對此有記載:"東阿縣有大井,其巨若輪,深六七丈,歲常煮膠,《本草》所謂阿膠也"。東阿縣現今之陽穀縣,其井稱"古阿井",此井之水含有豐富的鈣、鉀、鎂、鈉等礦物質,色綠質重,每擔古阿膠井水比普通井水約重1.5千克。阿膠之所以被譽為道地藥材,與其利用阿井水熬製是有著重要關係的。因為東阿縣用阿井之水熬製的阿膠品質優良,為曆代帝王常用的滋補佳品,故又名"貢阿膠"。阿膠味甘性平,入肺、肝、腎諸經,《本草綱目》稱其"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目前臨床上主要是作為滋陰、補血、潤肺止血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