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補氣益血類(2 / 3)

還童酒

來源《回生集》

用料熟地黃90克,生地黃120克,當歸120克,萆60克,羌活30克,獨活30克,懷牛膝60克,秦艽90克,蒼術60克,五加皮120克,陳皮60克,續斷60克,麥冬90克,枸杞子60克,木瓜60克,丹皮60克,桂皮30克,烏藥30克,白灑12升。

功效補肝腎,養陰血,強筋有,祛風濕。

適應證腰膝酸困,行走無力,關節疼痛,筋骨不舒。

製法上藥共為碎末,用絹袋盛之,置於淨壇中,放入白酒,封口;然後將壇放入鍋中,隔水加熱,約1.5小時取出,埋入土中去火毒,7日後取出,過濾去渣即可飲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早、晚空腹溫飲。

注釋老年人往往因肝腎不足,陰血虛而為風寒濕邪侵襲,致使經脈受阻滯,氣血不暢,而致筋骨關節痛而不舒,行走無力。是酒方中懷牛膝、續斷、熟地黃、枸杞子、五加皮補肝腎,強筋骨;當歸、生地、麥冬、丹皮補血養陰,活血去瘀;羌活、獨活、秦艽、蒼術、萆、桂皮、烏藥、木瓜祛風濕、陳皮理氣調中、和胃。諸藥配合製酒,有補肝腎、養陰血、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故服飲後能獲得較好的療效。

周公百歲酒

來源《中國醫學大辭典》

用料黃芪30克,白茯神30克,肉桂10克,全當歸18克,川芎15克,生地黃20克,熟地黃20克,黨參1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陳皮15克,山萸肉15克,枸杞子15克,麥冬15克,防風5克,龜膠15克,五味子12克,羌活12克,高粱白酒1.5升。

功效壯元氣,和血脈,添精補腦。

適應證氣怯神病,形體清瘦,腰膝酸軟,怔忡健忘。

製法以上18味,共為粗末,白紗布袋盛之,置淨器中,浸入高粱白酒1.5升,封口,經7日後開啟,即可飲服。

用法每日3次,每次20毫升,空腹溫飲。

注釋方中黃芪為主藥。藥用有生黃芪、炙黃芪兩種,據《本草備要》記載,黃芪"生用固表,無汁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生血,生肌,排膿內托,瘡痛聖藥"。黃芪的補益強壯功能不僅早已為人們所認識,而且也為現代科學所證實。方中更用黨參、白術、白茯神以加強其補中益氣功能。肉桂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熟地黃、生地黃、山茱萸、麥冬、枸杞子滋肝補腎,填精養血。五味子養心安神,固腎澀精;龜膠滋陰益腎,養血補心;當歸、川芎活血補血;防風、羌活祛除肝腎之虛風,陳皮下氣調中。

宜男酒

來源《同壽錄》

用料枸杞子60克,杜仲60克,胡桃肉60克,當歸60克,龍眼肉60克,茯神60克,川牛膝60克,葡萄幹60克,白酒5升。

功效補腎養肝,益精血,壯筋骨,安心神。

適應證腰膝酸困,心神不安,精神萎靡,筋骨不舒,失眠健忘,麵色不華,男子遺精滑泄,女子月經不調,婚後不受孕等症。

製法將上藥搗成粗末,用白紗布袋盛之,置於淨壇之中,入白酒浸泡;加蓋,置鍋中,隔水加熱,約40分鍾後取出,待冷後密封,埋入土中,7日後取出,開封,去掉藥袋,過濾裝瓶備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早、晚空腹溫飲。

注釋本酒名"宜男",兩字出自《北齊書·崔棱傳》裏"新婚宜男,孝順富貴",意即新婚夫婦早得貴子,故"宜男"為"婦人多子"之意。

方中枸杞子補肝腎,益精血;胡桃肉、杜仲補腎強腰;當歸、川牛膝養血活血;龍眼肉、茯苓補益氣血,安心神;葡萄幹益氣血,壯筋骨,滋腎液,益肝陰;並能安胎種子。諸藥製酒,有補腎養肝,益精血,壯筋骨,安心神之功。是酒配伍精當,用藥平和,對於肝腎虧損、精血不足的月經失調和婚後不孕者,常服此酒,可改善生殖機能,有調經種子的良好功效。無病之人常服此酒,能使身體強壯,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女子不耐酒力者,可改用黃酒配製。若用於調經種子,飲用期間,應忌房事。

側金盞酒

來源《陝甘寧中草藥選》

用料側金盞3克,白酒500毫升。

功效補氣血,安心安神。

適應證心悸,充血性心力衰竭。

製法將側金盞置淨瓶中,入酒浸泡,密封7日,過濾去渣即可。

用法每日2次,每次飲服5~10毫升。

注釋側金盞性味苦平,有小毒,強心利尿,治心悸、水腫、癲癇。《吉林中藥》中曰:"治心力衰竭。"《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中雲:其治"心房纖維顫動,充血性心力衰竭,心髒機能不全引起的水腫"。

固本遐齡酒

來源《萬病回春》

用料當歸36克,巴戟天36克,肉蓯蓉36克,杜仲36克,人參36克,沉香36克,小茴香36克,破故紙36克,石菖蒲36克,木通36克,山茱萸36克,石斛36克,天冬36克,熟地黃36克,陳皮36克,狗脊36克,菟絲子36克,牛膝36克,酸棗6克,覆盆子36克,枸杞子40克,川椒20克,神曲40克,白豆蔻12克,廣木香12克,砂仁5克,大茴香15克,益智仁5克,乳香15克,虎脛骨40克,鮮淫羊藿60克,糯米500克,大棗500克,生薑40克,遠誌60克,鮮山藥80克,青鹽36克,蜂蜜60克,白酒15升。

功效補肝腎,調氣血,益脾胃,強腰膝,添精髓,壯精神,明耳目,澤肌膚,悅顏色,延年益壽。

適應證氣血不足,肝腎虛損所致的少氣無力,麵黃肌瘦,食欲減退,精神不振,腰膝酸軟,行走無力,陽痿,多夢,怔忡健忘,目昏眩暈,耳鳴耳聾。

製法先將糯米蒸熟,大棗去核,生薑搗汁,山藥搗汁;再用煉好的蜂蜜、糯米、大棗、薑汁和山藥汁勻成團,分成4~6塊,各用紗布袋包紮,放入酒壇中;最後倒入白酒浸泡封口,經21日後開啟,過濾去渣,裝瓶備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早、晚溫熱飲用,數日即見功效。

注意事項陰虛有熱者忌飲此酒。

注釋固本遐齡酒是為虛寒患者而設,其味數多,藥力雄厚,故療效顯著。方中人參、陳皮、砂仁、神曲、白豆蔻、糯米、蜂蜜、大棗健脾消食,能補益元氣;生薑汁、大茴香、小茴香、木香散寒行氣,可以開胃;巴戟天、肉蓯蓉、杜仲、破故紙、山茱萸、熟地黃、菟絲子、狗脊、牛膝、覆盆子、枸杞子、虛脛骨、淫羊藿、山藥、川椒補肝腎,強腰膝,壯筋骨,祛風濕,並用青鹽作為引經藥;益智仁、遠誌、酸棗仁、石菖蒲養心安神,開竅益智;木通、當歸、乳香、熟地黃補血活血,通經行滯。此外,大棗還可調合諸藥偏性,蜂蜜緩和藥性;再少加石斛、天冬養陰生津。諸藥共製為酒,既能使各藥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又能借酒力行藥勢,故凡尾氣血不足、肝腎虧損所致的少氣、麵黃肌瘦、食欲不振、腰膝酸軟、行走無力、陽痿、多夢、怔忡健忘、目昏耳鳴等症,飲後均有較顯著的療效。久病體虛,無熱象者可經常飲用此酒,以病愈為止,然後減量服用以達到保健防疾,延年益壽作用。

十二紅藥酒

來源《江蘇省藥品標準》

用料甘草100克,山約300克,龍眼肉300克,大棗800克,當歸300克,續斷600克,茯苓400克,紅花100克,地黃600克,黃芪500克,製首烏400克,牛膝500克,黨參400克,杜仲400克,白酒80克,砂糖8000克。

功效補氣養胃,開胃健脾。

適應證神經衰弱,耳鳴目眩,驚悸健忘,胃口欠佳。

製法以上14味,以白酒45升、35升分兩次浸漬,每次浸14日,取上清液,濾過,合並濾液,加取砂糖8000克,用少量白酒加熱溶化後,加入藥酒內攪勻,靜置沉澱15~20天,取上清液,濾過,約得92.5升,酒液呈紅棕色液體,味甜,微苦。

用法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早晨及臨睡前各飲1次。

注釋方中黃芪、黨參、茯苓、龍眼肉、山藥、大棗、甘草補脾,益氣血,安神誌,強記憶;地黃、製首烏、當歸滋陰精,補陰血;紅花活血行血;杜仲、續斷、牛膝強筋壯骨。諸藥配合,共起補氣養血,開胃健脾之功效。

古全大補酒

來源《和劑局方》

用料熟地黃60克,白芍60克,當歸60克,川芎60克,黨參60克,茯苓60克,黃芪60克,甘草30克,肉桂30克,白酒1.5升。

功效補益氣血,溫陽祛寒。

適應證氣血兩虛,而偏於陽虛有寒的多種病症:食少,乏力,頭暈,心悸,瘡瘍潰而不斂,膿水清稀等。

製法將上述各藥置淨器中,入酒浸泡,7日後過濾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飲用10毫升。

注意事項外感、陰虛火旺之人不宜服用。

注釋本方是以宋代《和劑局方》裏的十全大補湯經改變劑型製成的補益酒方,至今仍廣泛應用,經久不衰,是一種益氣、養血、溫陽、療效可靠的理想補劑。方以黨參、熟地黃為主,甘溫益氣養血,輔以白術、茯苓、黃芪、甘草健脾益氣,四藥協助黨參補氣扶正,振奮正氣;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為補血活血之品,加少許肉桂溫補腎陽,促使陰生陽長。上藥合用,以優質酒為溶劑,味甘滋補,酒香純正,具陰陽雙補之功,對久病體虛、氣衰血少的老年人則諸疾可除。

經藥理研究表明:十全大補酒能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增進胃腸蠕動,明顯地促進特異性抗體形成。實驗還證明,它能增強豚鼠離體心髒冠脈流量,提高小鼠常壓耐缺氧能力,此外,還有一定的鎮靜作用,估計與十全大補酒的補氣血、健脾胃有關。

八珍酒

來源《萬病回春》

用料全當歸26克,川芎10克,炒白芍18克,生地黃15克,人參15克,白術26克,雲茯苓20克,炙甘草20克,五加皮25克,肥紅棗36克,胡桃肉36克,白酒1.5升。

功效補氣血,調脾胃,悅顏色。

適應證氣血兩虛,麵黃肌瘦,勞累倦怠,精神萎靡,脾虛食欲不振,胃脹便溏。

製法上藥用水洗滌後,共研粗末,裝入3層紗布袋中,紮口,浸入白酒中,裝壇封口;上火煮1小時,候冷,埋入淨土中,5日後取出,再過7日,開啟,過濾去渣,貯入淨瓶中備用。

用法每日3次,每次10~30毫升,飯前溫服。

注釋是方由《正體類要》的八珍湯加五加皮與胡桃肉而成,原方用於失血過多,以致氣血皆虛的諸症。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甘草補脾益氣;當歸、白芍、地黃、川芎滋養心肝,補血而理氣;川芎可使地黃、當歸補而不膩;五加皮祛風濕,強筋骨;胡桃肉潤肺補腎,烏須發,強記憶;大棗健脾而調和諸藥。故該酒可以起到氣血雙補的功效,用以治療因氣血虧損而引起的麵色蒼白或萎黃,心悸怔忡、食欲不振,氣短懶言,四肢倦怠,頭暈目眩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