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知識即是道(1 / 3)

第四輯 知識即是道

道,是本質,是規律,是法則,是真滴。書就是道的載體,看過很多事,懂了好多道理。

知識即是道文|振宇

知識的確是天空中偉大的太陽,它那萬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丹·伯斯特

“道”者,路也,後引申為道理,即事物的規律,正如道路一樣為人所共同遵循。

我們讀書學知識,就是為了明白道理,洞察客觀世界的規律。誠如古人說的,“讀書以明理為先”,從這個意義上講,知識即是道,大到宇宙,小到人生,能明了者,就是覺悟之人,謂之得道。

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是非常短暫的,與其稀裏糊塗地白活一輩子,不如做一個明白人,人生的意義不過如此。因此,古代許許多多的聖賢智者才會孜孜不倦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樂而不疲地追求知識,覺悟更多的道理。

知識即是道。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在對待“道”的態度上有三種人,即“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之;下士聞道,大笑之”。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覺悟高的人聽了道,勤勉地遵行,資質一般的人聽了道,將信將疑,淺薄無知的人聽了道,不但不相信,反而還大聲地嘲笑,說“學那知識有啥用?”他們甚至還把愛好讀書的人當作“傻子”。

應該說,人各有誌,不能強求,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不必為此而苦惱,也不要去反駁,或者把我們的思想強加給別人,更不能被世俗的言論改變我們追求知識的道路,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傻子”,還是讓實踐去回答吧。

在有些人眼裏,知識或許無用。但是,對智者來說,知識卻是有用的,它與金錢無關,而關乎人生的意義,它會讓我們懂得一些道理,告訴我們人應該怎樣地活著。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我們可以把這句話通俗地理解為,早晨聽說了聖人講的道理,即便是晚上死了也無遺憾!孔子這種執著追求知識的精神讓人十分敬佩,值得我們學習。

知識即是道,而“道不遠人”,讓我們在知識的道路上去探求並覺悟人生的真諦吧!

載於《知識窗》

道,是本質,是規律,是法則,是真滴。書就是道的載體,看過很多事,懂了好多道理。

學而時習之文|心若蓮花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論語·學而》中有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孔子說的,意思是學後並且經常地去溫習,不也很快樂嗎?

然而,有的人不太理解孔子的這句話,認為反複學習同一樣東西,甭提有多枯燥了,怎麼還能有樂趣呢?

其實,這些人是沒有完全理解孔子的本意。孔子傳授弟子知識,不僅讓他們學,還讓他們在適當的時候溫習或實踐這些知識,就能“溫故而知新”,從學過的知識中悟出新的見解來,難道不值得高興嗎?

即使是反複地學習,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我們不是天才,並非什麼知識一學就會,過目不忘。既然承認這一事實,作為凡人的我們,就要遵循學習的客觀規律,把“學”與“習”結合起來,既要反複地學,也要不斷地習,隻有學習加實踐,才能將知識鞏固和提高。

我們講“學而時習之”,就應像小鳥學飛一樣,小鳥生下來是不會飛的,待到羽毛豐滿了,翅膀有力了,它才能夠時常反複地練習試飛,最終飛上藍天。我們學習也要經過這樣的過程,對於所學的知識,非“時習之”不能啟悟得法,所謂熟能生巧,乃是學習之道。

有時候,我們學的東西看似簡單,但要真正學會它,並非是件易事。譬如畫雞蛋,達·芬奇小時候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雞蛋很好畫,他都學會了,天天畫這醜雞蛋幹嘛?當達·芬奇不耐煩的時候,老師就對他說,別以為畫蛋簡單、很容易,要是這樣想就錯了,在一千枚蛋中從來沒有兩枚形狀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枚蛋,隻要變換一個角度看它,形狀便立即不同了。所以,如果在畫紙上栩栩如生地把它表現出來,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打那以後,達·芬奇就時常練習畫蛋,後來畫出了《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不朽的名作,在全世界享有盛譽。

當我們驚羨他人成就的時候,千萬別忘記,他們也曾經曆過“學而時習之”的艱辛的過程,“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倘若不勤學苦練,哪能贏得別人的喝彩呢?

若問學習有何秘訣?那麼,“學而時習之”應算作不是秘訣的“秘訣”。因為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故不能成為秘訣,但是有的人33在學習上總以為有捷徑可走,非要問出個秘訣來,怎麼辦呢?我們不妨告訴他,學而時習之。他若相信並且身體力行,一定會有收獲的,不僅可以彌補先天之不足,還能無師自悟書中之義,精進學業,品出學習的真味。

載於《知識窗》

學習不是那麼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經曆摔打和磨難才能達成。經常聯係,是不斷加深和鞏固的過程。如此,記得牢固。

用文字裝點人生的絢麗文|袁恒雷

好的文字有著水晶般的光輝,仿佛來自星星?—— 王小波

“走進寒同山,秋煙橫吹,秋風流嵐,滿目金黃丹紅,流光溢彩,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藍天白雲,鬆翠楓紅,似丹青之手隨意潑墨湮開的一軸赤橙黃綠五彩斑斕的秋風畫卷。”

我引用的這段寫秋景的文字不是我的,是山東女作家王韻女士散文集《塵埃裏的花》裏的一串精彩佳句。我之所以先把這段拿出來,一來是提筆寫這篇評論時候時令馬上入秋,二來我覺得這幾句很具有其文風代表性,句式長短結合,比喻形象生動,是其寫景散文的典範。王韻這本散文集是其近年來在全國報刊發表散文的精選,內容豐富多彩,呈現了其多年來的各種生活情狀。本書第一部分即是其旅行佳作,在這組作品裏,作者主要描寫了她生活的故土萊州的各種風物,跟隨其筆,我們領略了萊州四季的各種景致,各種民俗,各種海天山色,的確是場身與心的清新之旅。

這類散文可以歸為“地理散文”,此類散文古已有之,而且在散文世界裏的成就蔚為大觀。近些年來影響巨大的即是以餘秋雨先生為代表的文化大散文——將個人的體驗觀察融彙於所旅遊的山水風物中,結合文化曆史進行獨特的全新解讀。而餘秋雨這種散文可以說是學者散文,因為這種散文的寫作對於作者的知識素養要求極高,而更多的散文寫作者並不能達到這些高度,而且我們大多數寫作者對於山水的觀照也不必刻意去進行文化性的整理,隻求山水與自己的心靈共鳴就已經很不錯了。王韻女士的這組旅遊散文堪稱如此,這些作品有其專門采風的,有特意采訪的,有旅遊偶得的,有文友筆會的,不一而足,其間我較為推崇的是《訪蒲鬆齡故居》,即是我上麵寫的作者的心靈觀摩與實地景物相契合的典範——既不是流水賬的梳理,又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悟。而我相信,隨著作者全國各地走訪參會的增多,其筆下的景致也會更加繁複,而以後呈現出來的旅遊佳作也會呈現更多的層次與美感。

通讀本書一大直觀感受是作者的情感是極為豐富的,這種情感的豐富性,體現在對於自然景致,體現在遇到的每一個人,體現在成長歲月裏的每一刻。本書的第二部分主要書寫的就是這些濃濃的情感,特別是親情這個範疇。關乎親情我們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體悟,並且我們每個人的體悟是不可替代的。王韻女士對於親情的書寫非常令人動容,在她這組散文裏,講述了對於故土家園的無限懷念與眷戀,對於母親的依戀與愧疚,對於女兒的疼愛與嗬護,對於兄弟姐妹的手足親情的珍惜等等。很明顯,作者極為熱愛自己的家鄉,少年時代的經曆是清苦的,但是卻充滿了歡聲笑語,那些成長歲月裏的點點滴滴,作者時常夢見,時常懷念。母親為這個家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多年的辛勞令其積勞成疾,每每憶起,作者都錐心之痛,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因而作者筆下憶母的篇章很多,也格外動人。

逝去者唯有追憶,作者自然知道唯有珍惜眼前的人與事才是最重要的,因而其將濃濃的母愛傳遞給了女兒,所以在《給女兒的一封信》《媽媽,大姑娘自立了》《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裏,我們可以看到作為母親,對於孩子的無限關愛無限希望與無限疼惜的體現,可謂字字發自肺腑,句句滿是叮嚀。我們都是父母的孩子,我們也都是孩子的父母,在讀到關乎親情的美文佳作時,我們常常多有共鳴,這種共鳴是人性的相通,是情感的交融,王韻女士的育兒心經值得我們借鑒,這不一定關乎於她把女兒培養到了多麼優秀的境地,而是如何愛,恰如她所說:“而你的媽媽,在女兒成長的路上,始終陪伴在你的身邊。始終關心著你的心理及情感需要,站在父母的立場,運用朋友的方式,理解著你關注著你。願意用愛的眼神和你交流,用愛的演講發現你的長處,用愛的語言啟發你智慧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腦。願意尊重你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失敗和挫折,希望能讓你體會到舐犢母愛的綣綣柔情,使你時刻感受到關愛,使你的人格和精神的成長豐滿而健康。”我想,如果我們家長都能做到如此,那麼我們的兒女也就自然會成為我們的驕傲,而我們也就會收獲各種欣慰了。

在作者第三部分的散文裏,隻有五篇作品,雖然很少,但卻各具分量,我首先想著重說說令我耳目一新的一篇,題為《李清照與王氏》——關於李清照的各種故事與作品自然不必細說,因為其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第一才女,而這個王氏也來頭不小——是奸相秦檜之妻,王韻女士的這篇散文新穎之處即在於她關注到了李清照與王氏可以說都是當時的著名女子,而且是親戚,但卻形同陌路,這篇散文即是挖掘出了其背後的故事。

其實想來也是簡單的,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的清廉高雅與秦檜夫婦的臭名昭彰,本來就是婦孺皆知的事,所以即便他們是親戚,想來也不會有瓜葛,濁與清本來就不想混到一起。作者的這篇散文雖然並不是實地考察,但卻很有文化散文的範兒——因為作者在行文過程中引述了大量的詩詞古籍材料,諸如李清照的詞,《金石錄後序》等都適時出現,增強了文章的厚重性與可讀性。而作者憑借紮實的史料為讀者清晰地梳理了兩位宋朝名女子的恩恩怨怨:“李清照與王氏,同樣出身名門,同樣是大家閨秀,同樣的美貌與才情,一對表姐妹,卻因個性與追求的不同,選擇了兩條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一個名垂千史……另一個卻遺臭萬年。”

作者在本文後麵還作詩一首紀念李清照,我在這裏和大家分享下:

“萬紅凋零窮盡心力乃見洋洋灑灑,文字流芳婉約清麗奔騰豪放念洛神飛袂曲水流觴然國破家亡江湖廟堂艱險跋涉隻為了這千年一脈的進退憂傷一份追憶一代詞人一個國家的清平與滅亡來而複往熙熙攘攘走過少時的歡暢中年的漂泊晚年的淒涼絕世的孤獨成就冰冷凝絕的美麗一位奇女子悄聲細語流傳千古如一朵搖曳的奇葩成為中華文字史上不朽的絕唱華章”

很明顯,作者對李清照是極為推崇讚美的,對其身世唏噓不已。在本組散文裏,其他幾篇要麼是寫老同學和自己的故事,要麼是寫自己認識的人的生活故事,不一而足,其中較為有特色的是有點情感故事味道的《節日的問候》,講述的是一位部隊采辦貨物的軍官和一名業務合作者女子的故事,情節飽滿,引人聯想,而結局溫馨圓滿,所以很期待作者能夠在以後的著作中寫出更多類似的故事,展現出人性的美好,令人感知社會的暖與愛。

在本書最後一部分“凝露心香”裏,作者寫作的題材是最為廣泛的,可以說這組散文選材極為散,筆觸龐雜,筆力深刻,令人驚歎於作者觀察的細致與豐富,想象力的開闊與眼界的高遠。這部分作品可以說篇章長短不一,少則幾百字,長則幾千字,但雖然長短不一,不代表水平參差不齊。

之所以說其選材廣泛,是因為作者筆下呈現出了可謂是世間百態的各種情狀,比如四季,比如酒,比如風雨雷電,比如穿衣打扮,比如生老病死,比如讀書與時間。所以,對於這組散文我覺得特別適合初學散文寫作與散文愛好者來讀,作者的感慨不至於多麼玄妙幽深,卻又書寫了自己的心靈個性,作者筆觸涉及的風物是我們所有人都可觀可感的,卻又展現了這些風物在心靈映照後的投影,作者對生活的書寫恰似我們的親人鄰居,卻又具有極強的可借鑒性與可操作性。簡而言之,這組散文是極為接地氣的,風格又是變化多端的。通讀這組散文,我們對作者本人,對生活本身,將會充滿無限熱愛。甚至會想,寫作也不是那麼玄乎其神,作者已經做了很好的示範,關鍵是我們需要學來關心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關心我們遇到的每個人與事,並將其記錄下來,化作心靈氧吧一樣的撫慰。等到了我們也書寫完一篇篇自己滿意的或不滿意的作品時,你會覺得,我走過的路成功與否,至少我不會覺得白過。

上麵的四段書寫是我讀完這本書後想到的,每次讀書的過程是伴有各種情緒的,而每次寫完心得感受,覺得是對原作者對自己對讀者們的統一彙報。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世界,我們作為讀者走進去可以領略到各自的體驗,這體驗有共性與個性,但隻要走進,就是我們與這個世界的緣分,所以要感謝原作者為我們呈現的這個世界,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一定會是一次酣暢的心靈之旅。而王韻女士因生活瑣事擱筆多年後仍毅然拿起筆寫出這諸多絢麗文字,裝點了其繽紛的生活,我們當以其為榜樣,讓文字的美妙光芒也灑滿我們的周身。

載於《知識窗》

用文字點綴的世界,就像是漫步在花的海洋一般,處處充滿創意的驚喜。

告別靜音學習文|蓮葉深深

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練機會。隻有經得起環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自古以來的偉人,大多是抱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從逆境中掙紮奮鬥過來的。——鬆下幸之助

晚上七點,樓下的音樂聲驟然響起,那歡快的音樂透過薄薄的紗窗,簡直就是如在耳邊。剛剛吃完飯準備寫作業的兒子立刻皺起了眉頭,委屈地說:“媽媽,這麼吵,我寫不下去作業了。”沒辦法,我隻好關上窗戶,打開空調。音樂聲雖然小了,卻頑強地透過縫隙傳進來,依舊清晰可聞。

我家樓下就是小區廣場,買房子的時候覺得這地方視野寬闊才選擇了這棟樓。誰知從去年開始,一群大媽們來到這裏跳起廣場舞來,除了最冷的冬天之外,幾乎是風雨無阻。盡管我們把孩子的臥室搬到了北屋,關緊南麵的門和窗戶,可還是不能完全隔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