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輯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1 / 3)

第八輯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善於退讓的威爾遜·哈勒爾,以一時的“小舍保身”換來了之後“海闊天空”的市場。他的“忍氣吞聲”不僅沒有讓自己失去原有的地位,反而狠狠地還擊了對方。懂得小舍的人,往往擁有獲取大得的智慧。

最初的親切源於模仿

12歲那年,他隨親人遷居美國,開始了艱苦的海外求學生涯。當那些稚嫩的同齡少年尚在學堂享受衣食無憂的歡娛,他早已隻身步入了社會的洪流。

為了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富足,他不得不辛勤工作,並且,朝著更好的,傭金更高的職位奔去。幾年之間,他先後從事了18個職業。在街頭賣過菜刀,在商場賣過巧克力,在會展推銷過汽車,甚至,當過餐廳的服務員。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疲憊不堪的工作並沒有讓他的生活產生真正的變化。他的銀行帳戶上,仍舊是“0”記錄。

21歲那年,機緣巧合之下,他遇到了改變其一生的恩人。這人,便是名震四海的世界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從此,他的生活終於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開始從事非同一般的行銷工作,立誌要成為世界上最富魅力的行銷大師。於是,他緊抓每次機會,力圖通過各種途徑來不斷魔煉本身的意誌:為了使自己的言語更有感染力,他不得不對著鏡子,細細調整麵部每個細微的表情;為了讓自己獲得陌生人的信任,他不得不從多個學科進行研究,認真學習交際學所蘊藏的奧妙;為了能博得顧客最初的親切感,他不得不在屢試屢敗之後,慢慢體會他人不曾發現的訣竅......

經過漫長的鑽研和實踐,他終於發現,最初的親切,並不來自於剛毅的外表抑或流暢花哨的言語,而是笨拙的模仿。

當他第一次向一位素未謀麵顧客推銷名牌汽車時,這位顧客出於本身的習慣,一麵抬手撓頭,一麵緊蹙眉頭,仔細繞看。他一瞬間發現了這位顧客的特點。

於是,他不再像當初那樣傻氣,怔怔地跟在顧客身後,口若懸河地介紹此車的優勢和良好性能。他一動不動地站在趕原地,抬手撓頭,緊蹙眉頭,像在尋思什麼。這位顧客仰頭看到了他的表情,不以為然地問:“你怎麼不和我說說這汽車的相對優勢呢?”他故作為難地說:“先生,我一直在等你開口。”這位顧客大笑,恍然覺得,這個木訥的小夥有幾分與自己相似,潛意識裏便認真聽取了他對於買車的一些建議。

不出所料,一周未過,這位顧客便重回舊地,開走了這輛汽車。這讓他忽然興奮不已。似乎,他看到了自己人生路上的曙光。

他的業績開始猛烈飆升。不管在哪個行業,隻要是行銷,隻要是和顧客談判,他一定能獲得成功的青睞。很多人問他,同樣的產品,為什麼你能賣的比我們好?他笑笑不語。因為,此時的他還需要更多的實踐去檢驗自己摸索而出的理論。

當顧客是個沉默寡言的男人,他不再像旁人一樣滔滔不絕地進行推銷,而是瞬間安靜下來,按照他的方式來進行溝通;當顧客是個說話慢條斯理的女子,他不再遲遲不語,而是盡量調整自己的語速,使之與其協調;當顧客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兒,他不再以專業的口吻相對,而是解開西服紐扣,以一種同樣玩世不恭的態度與之交談......

短短幾年之內,他便贏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名字開始成為一種招牌,他的聲音逐漸成為一劑不可多得的靈藥,他的書也越洋過海,成為年輕人擺脫失敗陰霾的寶典。

21歲到27歲,僅僅六年,他便依靠自身的奮鬥,成為了一直夢想的億萬富翁。而至今,他也仍是五項世界銷售記錄的保持者。歸國後,他用自己事跡和演講,改變了無數國人的生活態度,讓他們朝著夢想的路途,不斷狂奔。

他便是曆史上繼拿破侖希爾,卡耐基,安東尼·羅賓之後的第四代成功學激勵大師,也是世界華人中惟一一位可在國際社會中綻放光芒的勵誌學大師——陳安之。

百年燈泡

1901年,一隻看似普通的燈泡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利弗莫爾市第6消防站正式投入使用。沒人能夠料到,這隻其貌不揚的燈泡,竟能在109年後,繼續散播著溫熱的光明。在此之前整整一個世紀中,它很少被關掉過,其中最長的一次間歇,也不過是一個禮拜。

這隻”百年燈泡“不僅創下了驚人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還在互聯網上擁有著成千上萬名崇拜者。他們自發組織了一個有關於“百年燈泡”的粉絲俱樂部。這隻燈泡的粉絲來自全世界各地,甚至有不少居住在北極圈。

前不久,守候這隻燈泡的管理員斯蒂夫·布恩說,一名來自北極圈的粉絲給他發來了信息。內容是一句簡短的話:“這隻百年燈泡是整個世界的燈塔。”

終於有越來越多的人發出這樣的疑問——究竟是誰發明了這隻經久不滅的奇特之燈?為何他不能像同是以發明燈泡成名的愛迪生那樣譽滿全球?

19世紀,發明家阿多爾菲·柴萊特設計了這隻燈泡。他把有關這隻燈泡的構造和相關材料交給了美國謝爾比電氣公司,委托其生產製造。當時所采用的是炭製燈絲,亮度相當於4瓦,

這個一生黯淡的發明家曾和托馬斯· 愛迪生極其幾位在當時頗有名望的發明家進行過燈泡發明比賽,目的是看誰能製造出世界上最好的電燈泡。

這場比賽吸引了眾多觀望者。他們一致認為,愛迪生的燈泡是世界上最好的。結果卻令人大吃一驚。因為事實證明,隨著電壓不斷升高,除了阿多爾菲·柴萊特的燈泡越來越亮之外,其他幾位發明家包括愛迪生的燈泡都瞬間炸開了。

可即便如此,人們還是堅信,愛迪生的燈泡才是世界上最好的。他們相信這次比賽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意外,阿多爾菲·柴萊特因運氣超好贏得了比賽,而愛迪生胸襟廣闊,故意輸給了他。

人們很快忘卻了關於這場比賽的結果,以及獲勝者的姓名。

100年後,一隻在消防站裏徹夜不息的燈泡轟動了世界。它以持續不斷的光亮,照耀了弗莫爾市整整100年。此刻,愛迪生的燈泡已經熄滅了半個多世紀,當日與之比賽的那些發明家的燈泡也早已被拋入了不知名的角落。惟獨這隻由阿多爾菲·柴萊特設計的燈泡依舊恒亮如初。

有不少人出高價欲收購這隻燈泡,均遭到了消防站的拒絕。人們不得不承認,世界上最好的燈泡,根本不是出自愛迪生之手,而是這位根本沒有生平傳記,默默無聞的發明家——阿多爾菲·柴萊特。

一隻光亮百年的燈泡,讓我們追尋到了一個隱藏在曆史深處的發明家。他以孜孜不倦,淡泊名利的態度,創造了一個世界的奇跡。現實的我們,有誰能夠像他那樣不畏世俗蜚語,默默地在暗處發亮,默默地堅持100年而毫無怨言?

新聞界第一夫人

1920年,海倫·托馬斯出生在肯塔基州的一個移民家庭。屋內共有9個孩子,而她,則排行老七。盡管父母一字不識,海倫還是無法消減自己本身對文字的莫名情感。於是,12歲那年,她在班裏大聲宣布,長大後一定要成為一名出色的記者。

從韋恩州立大學畢業之時,海倫已然22歲。她以探尋堂姐為由,義無反顧地留在了華盛頓。她知道,若要實現心中堅定不移的夢想,就一定得駐足在這個以政治為根本的城市。

她懷著無比的激動的心情,擔任了第一份工作。雖然,這份工作僅僅隻是在《華盛頓每日新聞》報社裏麵打雜,但她知道,隻要自己努力堅持,就一定會成為報社記者。

事如所願。幾年後,她終於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了該報社的一名普通記者。可遺憾的是,她還未來得及為這樣的現實歡欣鼓舞,便不幸碰上了《華盛頓每日新聞》報社的大幅裁員。毫無疑問,沒有任何業績的她,遭到了無情的解雇。

生活陷入一片混亂的海倫,並沒有就此放棄自己的夢想。她一直在默默堅持,等待某個機會成熟。直到1960年,肯尼迪當選總統,海倫才被調入合眾社白宮記者站,開始了讓她璀璨一生的事業——白宮報道。而此年,海倫已滿40周年。她的雙眼開始爬上細密的魚尾紋,秀發也逐漸失去了少女時代的光澤。

她以為,她就此便可以進入白宮,參加舉世矚目的記者招待會。可事實上,那時,白宮根本不允許女記者參加任何重要的記者招待會。一次,海倫瞅準了機會向肯尼迪抗議:“如果作為美國合法記者的我們都不能參加的話,那麼,你也不應該參加!”海倫的義正嚴詞,立刻得到了無數女記者的高聲呼應。

迫於無奈的肯尼迪不得不同意,女記者也可以參加白宮舉辦的記者招待會。從此,莊嚴肅穆的白宮內廳,因海倫的聲音,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女記者。

之後的許多年裏,海倫幾乎總是一個站起身來向總統發問的白宮記者。她的問題,更是以刁鑽古怪,一針見血而聞名。也是由此,1975年,她毫無懸念地成為了白宮記者團團長。

每次參加作為黃金時間,麵向全國現場直播的記者招待會時,這位白宮記者團團長就會神情肅穆地戴上兩隻手表,以便把時間準確地控製在30分鍾以內。時間一到,不論采訪是否結束,她都會理直氣壯地站起來宣告:“謝謝你,總統先生。”

一次,裏根在白宮記者招待會上遭遇到了尖銳問題的狂轟濫炸,他艱難至極地應對了25分鍾後,終於忍不住冷汗涔涔地地掃了一眼海倫,眼神似乎是在求救:“可以結束了嗎?”海倫對了對表,然後搖搖頭,堅定地告訴他:“總統先生,還有整整5分鍾!”

站到白宮新聞發布廳的講台上時,麵對這個睿智的女人,肯尼迪可能已經讓助手們事先幫他預測好了會場上可能出現的90%的提問;尼克鬆想必已經瀏覽過各種重要文件的摘要,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樣;卡特的手稿上也許已經備好了當年各界的所有事件和數據;裏根則可能緊張得手足無措,語不成句,即使在戴維營休假也不忘“時時練習”……

《華盛頓郵報》曾對海倫如此評價:“不用懷疑,40多年來,當這個女人走近時,總統們就會發抖。她有刀子似的舌頭和利劍般的智慧。”,而她卻在其新書《民主的看門狗》中,作此回答:“多年來,我總有機會質問這個國家最有權力的公仆——美國總統。我承認,對這個職位我抱有敬畏,可並不是對占據這一職位的那個人”,因為,“我們的職責不是去敬仰一個領導人多麼德高望重,而是不時地把他們擱到聚光燈下,看看他們是否有負民眾信賴。”

這位言辭犀利,連續向9任總統發難的女人,不但沒有失去先有的光環,反而讓總統們對她越發敬重。

1984年,裏根在她獲得美國新聞俱樂部“第四權利獎”時,致以賀詞:“你不僅是一個優秀的、受尊敬的專業人士,你也已經成為美國總統的一部分。”

1995年,海倫75歲生日。當政總統克林頓前來賀壽,並贈送其一份尤為珍貴的禮物——為時15分鍾的獨家專訪。

1998年,白宮記者團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她的名字,設立了海倫·托馬斯終身成就獎。她成為了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記者,也成為了全世界名副其實的“新聞界第一夫人”。

這世界不管如何地物欲橫流,權貴交錯,其實永遠都不會忘記那些一直在努力發出真實聲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