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井流香
陳寶洪
初識邱天道,怎麼也不能把他和“中華膏藥王”聯係起來。
他是一本厚厚的書。許多人都想翻翻他,讀透他。
那天,我輕輕敲開位於京西沙窩西一條1號——北京新興醫療保健研究中心邱氏膏藥研究室的門。這是一間鬥室,然而這又是一處心靈感應的無限空間。屋裏的裝飾很簡單,如果不看到前國防部長張愛萍、全國政協副主席洪學智將軍為主人題寫的條幅“中國士兵的驕傲”和“銀針顯神功,為民除病痛”,誰也不會相信32歲的邱天道會那麼“神”。
東南亞華僑吳先生,跟師父學跆拳20餘載,練得一身輕功,“立地拔蔥”可達3米多。他曾應聘為某市跆拳道教練。一次吳先生在為弟子表演技藝時,不慎觸到電線,受電擊從高空摔下,致使腰椎第7節骨折,壓迫中樞神經,全身癱瘓。他走遍各地大醫院求治,均無明顯療效。最後,吳先生由家人陪伴,回大陸醫治。在廣州治療1個月,勉強能夠行走,雖然耗去四、五千元,但足以使他高興得手舞足蹈。後來,他從有關新聞媒介得知北京有個“膏藥治療王”邱天道對此病頗有研究,便千裏迢迢來到北京。邱天道仔細查看了吳先生的病情,認為此病用針灸、按摩配以膏藥效果最佳。當邱天道得知吳先生所帶的錢已經不多後,十分誠懇地對他說:“我考慮的是怎樣治好你的病,就是你身無分文,我也要為你解除病痛。”為幫吳先生度過難關,邱天道親自為他聯係廉價的住房,並派兩名護理員輪流護理,不收分文。15天後,吳先生行走自如,興致勃勃地登上了他夢想多年的萬裏長城。
邱天道是位闖入京都的兵郎中。1981年,他從醫聖張仲景的家鄉入伍來到解放軍駐張家口某部隊。他出身於中醫世家,自幼讀了《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本草綱目》等中醫典籍,打下了較深厚的理論基礎。來到部隊,他任連隊衛生員。1985年,經張家口市幾位名醫保薦,邱天道自費到北京中醫學院舉辦的中醫大專班學習。他潛心求學,贏得我國著名中醫專家魯兆麟教授的賞識,收為入門弟子。1988年,根據部隊與地方開展共建精神文明活動的需要,邱天道在北京牛街開設門診部。此時的邱天道已經學有所成,出手不凡,很快受到患者的信賴,全國各地及海外許多患者紛紛慕名前來求醫。那時,邱天道才26歲,是個士兵。
數年過去,邱天道在研治癱瘓病及其它疑難病上成果顯著並取得突破性進展,以“一穴同時進多針”的絕技為人稱道。他先後參加了全國首屆中醫名家學術研討會、全國針灸手法學術研討會、全國名醫專科專病學術研討會及泰國曼穀高新技術活動周的學術交流並獲獎。在醫療保健方麵他推出了30餘項發明,獲19項專利,4次在國內、國際獲獎。這些,無疑為邱天道成為“中華膏藥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邱天道精通易經、八卦,他能把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同針灸、膏藥結合起來,形成“邱氏新思維”。在醫療實踐中,邱天道清楚地看到,不論中西藥物,攝入人體都要通過肝腎解毒,盡管有的藥物對某些疾病有特效,但肝腎功能不好者禁用,否則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能不能找到一種既有奇效、又不給患者帶來痛苦、沒有或盡可能減少副作用的藥物呢?邱天道將目光盯在了藥效持久、治療廣泛、使用方便、無毒副作用等優點的膏藥上。
《萬氏秘傳外科心法》一書中記載:“百病皆發自於內,古人用膏藥以攻內,針灸以攻外,皆祛也。”這就是說,內病外治是可行之路。邱天道將家傳秘方加以整理,同時博覽群書,廣采眾長,下大力搜集古代的膏藥方和民間有關驗方,結合臨床加以改造。他又與中醫名家、專家合作,共同研製配方,保證了配方質量。對傳統膏藥,邱天道根據現代藥物應用膏藥療法的特點,變“一膏多病”為“一膏一病”。這樣,經過了兩三年的不斷研製、篩選和整理,邱天道開發出了幾十種用於治療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膏藥,給眾多患者帶來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