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最好的行囊
2009年安徽省蕪湖市中考語文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江南瓦
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點綴屋上。
來自泥土,曆經火煉,是土裏長出的硬骨,是火中飛出的鳳凰。
一層一層蓋在屋頂,似魚鱗,又像梯田,晴時擋烈日,雨天淌雨水。偏偏不礙風遊過,上瓦與下瓦之間有縫,溝瓦與扣瓦之中留隙,這小小的縫隙裏,清風流淌,朗月流銀。江南屋有風,當數瓦上功。住在這樣的青磚瓦屋裏,冬暖夏涼,氣韻悠揚。
瓦是風雨之中最玄妙的樂器。風在瓦縫中穿行,聲如短笛,拖著長長的尾音,是底氣充足的美聲。雨點落下,清越激昂,如大珠小珠濺玉盤。雨越來越大,擊瓦之聲,與飛流的雨聲彙聚成一曲渾厚的交響。
最美要數簷下滴雨了。像是有一根無形的線,把那雨珠串起來,上連著屋簷最邊沿的溝瓦,下係在地上一窪清亮的雨水裏。風吹來,雨珠飄來蕩去,像個頑皮的孩子,盡情地撒歡,恣意地嬉戲。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變得密密擠擠,那是雨勢明顯增大之故。當簷下雨珠落成一條雨線時,雨就大了,很大,很急。
江南風暖瓦生煙。炎夏的陽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間,絲絲然,飄飄然,升騰一縷輕煙。此煙如夢,亦似花。煙,其實是光影的折射,給瓦平添一抹動感。日影飄然,煙瓦舞動,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舞。
江南少雪。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銀白曲線,恰似性感女人著一襲素白的絲質旗袍。融雪,是從水聲中開始的。屋瓦上的積雪,化了,一滴一滴,一線一線的雪水,便從瓦上飛落下來,屋簷下漸漸瀝瀝滴水,其聲勢,可堪一場中雨了。
歲月催人老,亦使江南瓦落塵泛黑。
天長日久,沙土落在瓦上,葉片爛在瓦間,一層一層,積累著厚厚的光陰故事。偶爾,有種子在風卷下搖落瓦中,抑或在鳥嘴裏飄落瓦上,便會長出一叢碧綠的“瓦上草”來。瓦上草是江南古屋的顯著性標誌,滄桑之間,流轉人世的繁華與落寞。
比草更能為江南瓦披綠裝的是苔蘚,特別是背陰的北邊瓦,濃抹淡描,深淺不一。長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塊暗玉,墨綠,深綠,暗綠,遠遠地看上去,綠意搖曳,深沉如佛。這種綠,透著深藍,於是,人們創造出了一個新詞:瓦藍。
江南瓦,沒有北方琉璃瓦那種貴族氣息,卑微如草芥;更沒有琉璃瓦那種流光溢彩,粗勵如土坷。但卻是人們容身之需,安居之寶。
隻是鋼筋水泥,一步一步,把江南瓦逼進曆史的暗角。真擔心不久的將來,人們用狐疑的神情去探尋:什麼是瓦呀?什麼叫瓦藍?
那時,誰還會如我般深情地懷念那一片江南瓦?
2011年湖北省武漢市中考語文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蕭蕭池塘暮
最早知道“池塘”二字為何含義,源於一副殘對:煙鎖池塘柳。在老家陳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鍋底塘、門口塘、養魚塘、蓮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裏人共有的孩子,每一聲對塘的呼喚,經風吹都能傳到塘的耳朵裏。水草輕搖,青蛙鳴叫,蜻蜓風舞,燕子貼水,波光蕩漾,都是池塘的應答。
和故鄉的其他風物一樣,池塘是極通人性的,年年歲歲見證著村人的喜憂。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一陣村風暖,池塘岸邊各色水草倒掛而長,一根根親水而去,猶如一串串清脆玉潤的珠簾,將蓄滿春水的池塘裝飾得如夢如幻。蓄積了一冬的力氣,婦女們挽起衣袖,在抽枝長葉的青柳下,浣紗洗衣。池塘中央,開始脫毛的水鴨在和煦的陽光下暢遊,蕩起層層漣漪。鴨兒不時地“呱呱”亂叫,聲音在池塘上空回蕩。遠處聆聽,像是柳樹深處發出來似的,訇訇然,如樂一般美妙。“春江水暖鴨先知”,那一聲聲呱啼,應是報春的訊息吧!最熱鬧的要數夜裏,無數青蛙齊鳴,叫醒暗夜,那是臨產前的陣痛,更是即將身為父母的幸福歡唱。青蛙鳴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勝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們的世界。太陽還在半山腰,孩子們就在池塘裏玩耍了。在岸上一個猛紮,靜靜的池塘便濺起燦爛的水花。孩子們排成隊列,挨個兒跳水,珠圓白嫩的顆顆水滴飛入濃密的柳蔭裏,打得青葉脆響,像是一場急雨。孩子們玩膩了,就在厚厚的泥層裏摸螺螄,在水草裏抓魚。夜幕降臨,他們用舊衣服一裹,滿載而歸。
農人在月滿中天時分才收工,鑽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塵與汗,洗去一天的疲勞。人在水裏,話農桑,談天氣,是再愜意不過的事了。池塘在一撥又一撥人的折騰下,泥沙翻湧,渾黃濁黑。經過一夜的沉澱,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見水裏的遊魚,厚軟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動的螺螄。池塘靜默、博大,容納故鄉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汙垢,而它自己永遠是碧澄如鏡。
秋來水瘦,池塘花容失色,隻剩寥寥一些殘水,像是哭幹了眼淚的小婦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納萬物,吐故納新,潔淨如初。農人依然來塘裏洗澡,一天勝過一天地喊:“啊,水好涼呀!”故鄉的秋天,在這一聲聲水涼的叫喊中,悄悄地不為人知地到來。水涼好個秋。
冬天,村裏以魚鬧年,以祈年年有餘。每到年終,我們村前村後的池塘都要抽放積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魚,笑聲在空曠遼遠的上空久久回蕩。他們不怕冷,俗話說,魚頭上藏了三點火!見了冒火的魚,還有誰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魚小蝦壯螺螄從塘裏往岸上挑,笑聲隨之在岸上塘裏一陣一陣炸響。
池塘鮮活了四季,更鮮活在所有子民的記憶裏。而今,再尋如此池塘,也許隻有在夢裏吧!歲月在風裏蕭蕭如秋木,池塘在現代的作用下,蕭蕭至遲暮。
回到陳坊,池塘觸目驚心:鍋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麵蓋了兩層樓房,粗糲的土磚和硬冷的水泥在綠樹旁猙獰著;門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處沒不了8歲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隻剩一線了;養魚塘裏沒有魚也沒有水,長滿肥美雜草,牛可以在上麵行走了;蓮花塘深居田畈①一側,早已沒有了蓮花,還算清澈的殘水裏,漂浮著各式各樣的塑料袋、農藥瓶,難以讓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
我固執地認為,故鄉年年難逃的水患與池塘遲暮有關。如果每年有人罱塘②,如果池塘還鮮活勁道,雨水可以蓄積在裏麵,何以在地上泛濫成災?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難題,幹旱已是農田的家常便飯,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鴨隱退……
與此一起消失的還有田園牧歌,以及讓人無法釋懷的古典鄉村。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下一代再來讀這首古詩,必得花半天時間來查閱關於“池塘”的注釋。“煙鎖池塘柳”的殘對,也許真的成了空前絕後、無人能對的絕聯了。
今天已沒有幾個人見過池塘的真麵目,不久的將來,池塘可能就隻存活於詞典裏,在紙間寂寞地度過它荒涼的來世今生。池塘漸入遲暮,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除了記憶和夢,我們還能到哪兒與池塘見上一麵呢?
2011年山東省煙台市中考語文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江南柳
柳是江南的樹精,嫋娜的枝葉粗拙的皮,有一顆不滅的靈魂。
水美江南,池塘邊、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長成一首首妖嬈的詩篇。水滋養柳,柳妝點水,水柳一家親。柳葉青青,濃綠處,深藏一片獨屬於自己的海。皸裂的樹杆,是一副粗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襯出生命的不易與壯麗。樹皮的裂口靜靜地記錄一段段無關風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積層。
翠柳報春來。柳枝綻開第一片嫩綠的芽,江南春就如來神之畫師,在大地上潑綠作畫。於是,水豐盈了,山朗潤起來,遠遠近近一派青碧。柳之綠,如火種,引來綠染山河,綠得燦爛,綠得香濃,綠得激越。
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來的眷戀之態。《詩經》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一語道盡綿綿情思。纏繞,是江南春柳衍生出的思戀。“桃紅柳絮白,照日複隨風。”柳絮飛,飛入原野精妙處,飛入尋常百姓家。“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一城春色一城絮。狂顛的柳絮,點點輕柔的白嫩,讓人無處逃避。白絨的絮是柳樹的種子,離樹飛散去,將生命灑落在遠近各處。轉生,盡是如此浪漫而快樂的旅行。
樹無言,風有語。柳枝之繁,燦若滿天星辰,密如佳麗青絲,春日清風徐來,沙沙如戀人喁語;夏天朗風飄過,呼呼似累牛喘息;設若暴風襲來,嘩嘩然像孩童喧鬧。清人李漁說:“柳貴於垂,不垂則可無柳。柳條貴長,不長則無嫋娜之致,徒垂無益也。此樹為納蟬之所,諸鳥亦集。長夏不寂寞,得時聞鼓吹者,是樹皆有功,而高柳為最。”年年柳蔭濃,歲歲蟬聲俏。兒時,愛唱羅大佑的《童年》——“池塘邊的‘柳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沒見過榕樹,唱詞都被我改成了柳樹。村前村後,柳樹成蔭,枝頭鳴蟬此起彼伏,嚷嚷著,一刻也消停。
柳音,是江南水邊最美妙的旋律,牧童愛聞,浣紗女愛聽,遊走在柳下的人們皆樂賞。
柳樹天生一個百變之身,枝丫插地即生,無心無意即成林成蔭。農人折枝,是實用主義美學,編個枝帽,紮隻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長出更多柳來,隨手取用。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古時送別,淒清水邊,舟岸兩處,不勝挽留的酸楚,離別的悲傷,一任柳枝恣意無聲地抒發。
蚯蚓那百變金剛之身,斷一截,不是生命終結,反而新生一命。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樹精,靈魂裏潛藏著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斷裂與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複蘇。
江南柳,不隻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淡然,更有“截”後重生之燦然。那年冬天,打撫河邊過,但見枝繁的密柳,齊刷刷被鋸伐掉濃密的枝椏,光突突一截主杆,讓人心生疼惜。孰料,來年春天,一無所有的“枯杆”,竟抽枝發芽,又生猛地垂成嬌嬈的綠姑娘了。
抒發再生的奇跡,吟詠不滅的魂靈,這不正是江南柳嗎?由此就不難理解曆代文人雅士,如謝道韞、陶淵明、柳宗元、蘇軾、歐陽修、左宗棠、蒲鬆齡、李漁和豐子愷等,會那般鍾情於它了。柳之於他們,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無以語傳的深層意蘊,潛藏一處升華靈魂的秘密通道。
靈魂不滅,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水邊的精靈,迎風親水,吟詠生命的樂章。
2014年遼寧省沈陽市中考語文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雨夜的燈光
八歲那年,我跟著父親趕集賣黃豆。黃豆並不好賣,直到下午,父親才賣出去十幾斤。
開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許多。天邊的雲越來越多,間或還會響起一記驚雷。我扯著父親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們趕緊回家吧!”
雨落下來,父親把蛇皮袋紮好,架上自行車,帶我到一個屋簷下避雨。我們倆眼巴巴地看著大雨傾盆而下,不知何時才能回家。
夜幕降臨,風停雨歇,空氣裏都是濕透的爛泥味。一腳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褲腳裏倒灌。父親堅定地喊了一聲:“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車橫粱上,騎著自行車,摸黑往家趕。走出去大約十裏地,路兩旁已很難見到燈光,耳朵裏除了夜鳥的叫聲就隻剩風聲了。
山道經雨一淋,紅土變成黏泥。父親累得氣喘籲籲,再怎麼用力,行進起來也是慢如蝸牛。父親把我從車上抱了下來,讓我幫著推車。
一路跌跌撞撞,我們來到了一個讓人膽戰心驚的三岔路口。這附近遍地墳場,林間的貓頭鷹像孩子哭似的鳴叫著,嚇得我幾乎丟了魂。我趕緊抓牢父親的衣襟,帶著哭腔說:“爸,我怕……”
“別怕,跟著我走!隻是鳥叫,有什麼可怕的!”父親抓住我的手,安慰著。
不知什麼時候,我們前方亮起一盞馬燈,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間空中的一輪明月。
“你們去哪兒呀?”光亮後麵的人影問。“
“陳坊。”父親應聲答道。
““你兒子多大了?”那人又問。
“八歲。”
“我送送你們吧!”
兩人一問一答,把寂靜的夜襯得更加寂靜。
一路上,那人和我們講起他兒子的故事。
那年,他兒子也是八歲,一次突然高燒不退,他和孩子的媽媽連夜送兒子去山下的醫療站。因為走得急,忘了帶馬燈。那天夜裏也下了一場大雨,道路泥濘難行。一家人摸黑趕路的時候,不小心跌倒在溝邊的岩石上,兒子竟被摔壞了頭,至今反應還很遲鈍。
“我不希望再有人在這條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沒什麼事,我就打著馬燈出來看看,好讓路過的人能看清前麵的路。這條路上滿是泥巴,路邊溝溝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險啊!”他邊走邊說。
走了大約五裏山路,我的雙腳實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親直嚷嚷:“爸,我腳疼,走不動了!”
父親一邊吃力地推車,一邊安慰我說:“就快到了!”
那人二話沒說,竟半蹲著讓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時候,對我說:“我兒子,當時也是你這麼大!”然後,一路背著我走。
黑夜裏,我定定地看著馬燈前麵那一縷溫暖的燈光,把淡紅的軟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腳踩下去,溫暖的燈光裏便飛濺起一串紅泥來。夜風吹起,讓人頓感一陣涼意,我緊緊地貼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後背的溫熱,心裏也熱乎乎的。
走出山林,父親向打馬燈的男人道謝。這時,我才看清了他的臉:黑黑的眉毛,濃濃的胡須,一雙深邃的眼睛,仿佛流盡了淚……
多少年過去了,那一路的燈光總讓我感到那樣的溫暖,那樣的難以忘懷。
2015年高考語文模擬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江南葛
葛是江南的綠仙子,叢叢青碧團團綠,透著絲絲清涼意。
風柔雨潤的江南,綠是一幅寫意畫,揮毫潑墨間,綠光閃亮。這粗線條的綠,不經意間給畫打了底子,是序曲,是前戲,仿佛非要襯出個耀眼的驚奇來不可。果然,江南葛橫空躍世,方有綠界濃墨重彩的這一筆。
江南葛是綠的傳奇。細嫩的一莖,破土而出,是不斷變長的神奇綠繩,像初醒的孩子,伸胳膊蹬腿,在溫潤的風中舒展筋骨,快樂成長。觸須靈巧,伸向四麵八方,留下點點綠痕。看似嬌柔,攀援起來卻結實有力,走遠攀高,行動幹淨利索。春風為號角,春雨當軍令,一夜風雨輕,曉來新葛燦然綠,滿山滿坡爬遍,沿街繞屋纏滿,哪怕縫隙再小,一個猛子紮過去,燃起一線綠火,訇然有聲。
江南葛整肅且自然,地瓜型的三片葉,一主二衛呈品字列,婷婷而立,挺挺而長,多而不亂,密而有序,嚴明如軍紀。藤纏藤,葉擠葉,點點碧綠連成線,合成片,像是給大地鋪上一塊碩大而軟實的翠毯;樹吊藤,藤繞枝,像蛟龍騰綠海,波濤陣陣,起伏有致。
葛名的由來,有一個汩汩冒清涼的動人傳說。話說東晉升平年間,道教理論家、醫學養生家葛洪領一眾弟子雲遊四方,找尋修道煉丹,以期長生不老。這天,他們來到茅山,但見奇峰異石,深幽迂回的溶洞,星羅棋布的清泉綠池,是個修煉的好地方。於是,他們紮根抱撲峰,坐而論道,支鍋煉丹。八瓊(即丹砂、雄黃、雌黃、雲母、硫磺、空青、戎鹽、和消石等八種)在丹爐裏煉著,紫煙漫漫,毒氣飄散,弟子們有了中毒跡象。用什麼辦法解丹毒呢?葛洪心疼弟子,忙給他們煎服多種中草藥,卻不起效,陷入無計可施絕境。
天無絕人之路。正當他一籌莫展之際,一個夢讓他知道大山深處有種野生青藤,能起作用。於是,他訪民探山,終於在山坡上發現這種野藤,用木棍撬,用手指摳,小心翼翼,終於掏出缽一般粗大的藤根,用山泉水洗淨,背回抱撲峰。葛洪不畏勞神費力,把青藤根切片擠漿,煮熟成糊後,給中毒的弟子喝。糊糊喝下,一股奇異的清涼驅散體內的燥熱,弟子很快就痊愈了。
野青藤清涼解毒的消息被人們傳開了。這本是無名的野生一物,因葛洪的發現而身價陡增。人們為了紀念他,便給它取了個名字——葛。
清涼江南葛,處處是珍寶。入秋風涼,江南葛藤枯葉落,葛興又葛謝,正是江南人收獲的好時節。葛莖采來編籃做繩,葛纖維織布,做成衣帽鞋襪。自古葛衣屬珍品,《韓非子·五蠹》雲:“冬日麑裘,夏日葛衣。”純天然的質地,清清爽爽,涼適舒心。
最妙在葛粉。隱於地下的葛根,被勤勞的人們挖了出來,洗淨曬幹,研磨成粉,是清涼下火的良品。現代人富貴病不少,葛粉不僅具有傳統的清火排毒功效,對降膽固醇,抑製“三高”,預防老年癡呆,減肥,美容等均有保健療效。鑒於此,人們將它與人參相提並論,所謂“北參南葛”是也。
一則趣聞讀來頗為清心,讓人餘意悠然。說是清朝派人去美國考察綠化,見一植物綠得神奇,欣喜萬分,建議將之移至中國荒漠地區,那將會帶來多美的綠呀。他們有所不知,這神奇植物正是從中國引種的江南葛呢。葛的生命力頑強且旺盛,生長迅速,一經引種則鋪天蓋地,被稱為“吃掉南方的攀援植物”。數十年後,成了“生物入侵”的典型案例,令人生畏。葛在江南,福澤百姓,而移身美國南方卻成災為大害。風物宜靜,不宜動啊。
葛非江南獨有,遼寧、山東、甘肅、陝西、河南和河北等北方也有分布,屬綠火般的江南葛最負盛名。江南葛像江南女子一樣溫婉嫵媚,燦然於外,慧然於中,由表及裏,清雅無邊。江南人愛葛,所以種葛,采葛,吃葛,穿葛,清涼有致,與葛共度美好,和葛一起走向日子的深遠處。披清涼於周身,行走舒適更健;化清涼在嘴邊,說話輕柔也甜。
戀戀清涼江南葛。
2016年高考語文模擬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江南岸
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以綿綿詩意,把岸這一稚拙的江南風物,深深地烙進人們心裏。江南文人王安石對“綠”字的斟酌,曆來為人頌揚。無心插柳的閑來之筆,不經意間,把江南岸的美名四下裏傳播了開來。
江南水沛。有水便有岸,詩曰:“淇則有岸。”有岸之水,清泠映天,人來人往,心生留戀意;無岸約束,水就成了災患,驅人逃離,害人不淺。江南水美,岸功不可沒。
或寬或窄的一段,或綠或黃的一圈,或曲或直的一條,江南岸從水邊延展開來,將碧綠的柔波,暖暖且軟軟地擁攬於懷。水的柔情意,襯出江南岸的大胸襟。造字先生把“偉”字和“岸”並連一起,便有羨人的高度,耀人的寬度,神奇且美妙的深度。
唯美江南岸,綠意盎然,草樹輕搖,輕輕淺淺的一線,是畫家明麗線條的起點,如水霧中沉睡著的五彩夢,又好似記憶裏散發著怡人芬芳的黑白片斷。
江南岸與水密不可分。水,失魂地飄遊,它的名字是汽、霧、霜、雨、冰和雪。遊子思歸戀家,水漂流在外,大地是它永遠的故鄉。流水無情,大地有意。大地寬厚的胸懷,接納回到故裏的水。水自涓滴始,在大地上歡蹦樂跳,江南岸一路護送,累積成流,曼妙的的身姿在塘溪沼潭裏妖嬈,在江河湖海裏嬌媚。
因水而生,依水而活,江南岸唯以依綠染翠相報。綠,是江南岸迎風飄展的經幡,由內而外,淨明通透。水草是少不了的普通飾品,生在岸上,倒掛水是,有堅貞的骨血,更具水樣柔性肌膚。岸邊的樹,柳居多,烏桕、苦楝、白楊、皂角和合歡也不少見。樹的挺拔,映襯岸的魁偉;樹的風姿,增添岸的厚實。
秋冬時節,水瘦下去,江南岸在風中展露嶙峋慘白的骨肉,那是水一點一滴侵蝕的結果。你進三尺,我退一米,江南岸看淡榮辱,自是不會患得患失。岸綠岸黃暗自春。秋冬時節的岸,不畏水的恥笑,春夏之季,不忌水的衝刷,坦然接受水的捧殺與棒殺。
江南岸為水而生,以水為美,和水交纏到白頭,不論春秋冬夏,永遠不離不棄。多情亦是大丈夫。江南岸超越世俗眼中的魁偉,風情萬種,極盡纏綿意。
親水的江南人,愛戀江南岸。農夫荷鋤扛耙牽一頭走得四平八穩的水牛來岸邊飲水;女子步履輕盈,提籃衣物去岸邊浣紗;孩子脫得赤溜精光從岸上一躍入水,過了好半天才在水中央浮出水麵,驚飛一群鴨;漁夫和船家駕一葉扁舟在水裏穿梭,水上的日子,綿長而味足。
生在江南,對於岸,心有千千結。我家有塊田在北港(本地的俗稱,即向北流去的河)岸邊,年年崩岸,都要毀掉一部分水稻。父親望著塌陷入水的岸,欲哭無淚,扶鋤壘起一條新的田塍。我站在父親身邊,無限傷感地望著坍下去的岸,說:“怎麼會這樣?”父親向著河水衝著風說:“去的隻管去吧,留下的總要珍惜。”
就是這條岸,在我青春歲月,引爆對遠方的渴望。1993年正月初三,我從此岸出發,背對著家,走向遠方。越過河上的一座橋,來到彼岸,沿岸向家的方向折回。披著朝陽去,眼看夕陽西下了,卻找不到回家的岸。
——原來,我踏上了此岸彼岸之外的第三條岸。
多年後,我讀到巴西作家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的後現代主義小說《河的第三條岸》,回想當年的輕狂,不禁莞爾。河的第三條岸,到底是什麼?是汙濁的世界,還是無憂的天堂?是無法擺脫的不幸,還是不可避免的宿命?關於岸的寓意,延伸開來,有無窮的可能。
江南岸帶給我奢華的視覺美感,實在實實在的益處,離家多年後,經由羅薩先生開化,又引領我進入自由的思想之境,讓我在形而上的王國快樂飛奔。
念念江南,親親我那夢中的江南岸。
2016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慢十分的生活
一個人回鄉過年,住在父親遺留下來的老宅裏,吃在遠近堂嫂們的家裏。屋子已近而立之年,比我小不了幾歲,滿滿地盛著我兒時的記憶。滋味醇香的飯菜,絲絲縷縷有我熟悉的家鄉味道。
村居的日子,如天邊的閑雲,慢慢浮遊慢慢飄。
黎明,窗外黑沉如墨,似有燭光劃過,透出微弱的白亮,由暗而淡,由淡而明。此時,夜鳥鳴歇晨雞啼,像是禽鳥的叫喚轉動了光影的旋鈕。日影是有腳的,一寸一寸溫情地丈量村莊,從房屋上的青瓦到大地上的細沙,臨幸而不遺。斜陽輕鋪於冬日荒草上,影動之際,折射出亙古不變的蒼涼。西天晚霞豔紅,一天一地的暖意襯出今時今世的安詳。
晨昏輪換間,靜,是鄉村唯一的填充物,是鄉間不變的主題。夜裏寂靜,白天安靜;雞鳴犬吠時恬靜,鶯啼燕鳴時幽靜;人來鳥不驚的寧靜,我自歡心我自在的沉靜;靜靜地,靜靜地,風飄日移,迎晨送昏,靜靜地,靜靜地,獨坐幽裏,安享寧謐。
數裏外,汽車的喇叭聲,刺耳驚心;身邊雞鳴鳥叫小兒嬉戲,天籟洗心。簷下滴雨嗒嗒嗒,風掠枝葉沙沙沙,沙落屋瓦,鶯燕呢喃,鼠竄樓板,落葉追風,螞蟻搬家,人過街巷,喚兒喊媽……細微而悠長的鄉村之聲,清甜入耳,溫暖入心。
空氣像洗過一般,泥土草木氣息,撲麵而來。一縷炊煙起,一聲爆竹響,這味兒裏又多了一份生活的喜樂。
時光緩緩流淌,風吹過千年河流,掠過百年老宅,也拂著新修的水泥路麵,細細的春雨澆過兒時的我,也淋濕現在的我,澆透日漸頹敗的鄉村。
這樣閑淡的日子,少不了要翻書。書是幾本閑書,夠不上蕩氣回腸,卻也滋味悠長。風雨屋簷下,融融春光裏,西窗燈影中,翻幾頁書,回味幾個短長句。時光恬淡,人生衝淡,日子是如此寧靜而安詳。睡前翻一翻,人來前客走後,胡亂翻翻,翻出幾許人生清歡。
也不能不寫字。無須謀思宏大主題,修辭結構條理層次之類統統勿理勿念,往木凳上一坐,翻開軟皮抄,隨手寫幾行隨心的文字,灑潑心香,揮發逸興。
更少了不去田野走一走。重走兒時的上學路,重溫少年時勞作的田地,過一過當年十分懼怕的古老木橋。是重溫,亦是身心匍匐大地。
自家地壟上,兒時那棵碩大的樟樹,這會兒大得出奇,我一人摟抱不過來。母親嚷嚷要賣,被我喝住。樹是我成長的見證,我遠離了家鄉,樹可不能挪移,無端地受苦。它是故鄉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故土盛景。
這個江南不起眼的小村陳坊,是我出生的地方,在這裏生活了二十多年。走出這裏時,我是故鄉出產的一枚青澀果,如今歸來,已鬢發斑白,人屆中年。這是我的根。落葉要歸根,人要歸故土。
現實很殘酷,故鄉已非久留之地,我不得不要離開,去到城市,那裏有我的波瀾不驚的生活。帶著思念,我開車出了村,前方是喧鬧的城市。
來時,我帶的腕表走時正常,離開老家陳坊的時候,分針延後了十個刻度,慢了十分鍾。看著後視鏡裏的故鄉,我那珍貴的慢十分的生活,漸漸隱入高大柿樹掩映的村莊裏。
2016年高考語文模擬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唧唧堂前燕
春來風暖,故鄉的燕子是一把把黑色的剪刀,爽脆地剪去一冬的寒枯,剪來一片大好春光,一個繁花似錦的新時景。
小時候在鄉村,見過不少鳥兒,大都說不清它們的名字,隻能憑借獨特鳴聲,認出布穀、斑鳩和燕子這三種。麻雀倒也識的,隻因它多,時時處處皆能見其身影,多到大有忽略其存在之意。麻雀無心卻也效果良好地提醒人們它的存在。相對燕子而言,故鄉的人們是不喜歡麻雀的。它春日害稻種殃秧苗,夏秋與人稻田爭食,搶奪穗上金黃穀粒。散落鄉間各處的稻草人,主要是防麻雀。嚇唬嚇唬就行,人們一度將麻雀列為“四害”而無情打擊,就有些過了。過與不及,都不好,害人不淺。
秋去春來的燕子,雨前返鄉,堂前築巢,嘰嘰喳喳,人們親切地喚作“家燕”。小時候,母親這樣翻譯燕鳴的: “不要你的油,不要你的鹽,隻要你家梁上的一個枝!”最為傳神是這“枝”,燕叫聲聲,婉轉悠長,不論前曲的長短,也不管內容幾何,最後定是以“吱聲”作結收尾。
春燕歸來時,人們的心情是好的,笑容是足的,夢想大門洞開,開啟一年的好願景。鄉民少有人知曉“似前相識燕歸來”之類的詩句,浪漫不歸他們,但不妨他們放浪形骸於春光裏。不懂詩意的他們,在暖融春光中,和春燕一道,用自己手中的鋤頭,用精耕細作的方式,在大地上吟詩作賦。
燕是所有鳥雀中與人最親近的,烏黑通靈,與人睦鄰友好。它築巢於堂前,安家於人居,繁衍子嗣,培育後代,並由此啟程前往遼遠的南方之南。春來秋去,秋去春來,情牽心係故裏,往來不絕,燕子在歲月輪回中,生生不息。
家燕是吉祥鳥,沒有誰家不盼它念它喜歡它,哪怕它也會帶些煩惱來,比如打燕巢裏落下遝遝白稀泥般的燕糞。也不會在意,若嫌此有礙觀瞻,人們就會在巢底下安放一小塊擋板,一勞永逸地除去煩惱。偶有學飛的或失足的雛燕撲落於地,孩子們喜歡抓來玩耍。大人瞧見,必會喝斥,小心從孩子手裏托回小燕兒,爬上樓梯,送它回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