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一堂姐,心喜雛燕,總是在燕媽媽出去覓食的時候,取一燕寶寶捧在手裏,用愛憐溫柔的目光打量它。估摸燕媽媽快要飛回,又悄悄地將之送回巢。她不嫌煩瑣,隻貪戀與在手的燕兒那一相視的溫柔。
燕鳴晨間,聲聲甜脆聲聲暖,呼喚沉醒的鄉村,催人勤勉。陽光下,風雨中,燕燕於飛,是鄉間寧謐的標誌風物。夜來,燕聲愈來愈溫軟,應著遠遠近近的犬吠貓叫雞啼,和著身邊孩子的磨牙夫婦的呢喃,好一派寧馨鄉景。
父親對燕子情有獨鍾。購買家庭特大件——自行車的時候,各色牌子都不要,隻選“春燕”牌。這部自行車,是我們全家的驕傲,承載著父親的希望。父親騎行“春燕”,從貧寒出發,引領家庭駛向幸福。一路走來,“春燕”伴著父親,春燕陪著父親,不了的燕燕情。
燕去燕又歸,那個燕歸的春夜,父親遽然而去。這個原本幸福祥和的家,從此塌了天,陷了地,不複完整。從此,母親獨守偌大的空屋,堂前燕不懂人心事,依舊鳴叫得歡。燕去燕會回,而父親去後,怎麼就不複歸來呢?思來想去,潸然淚下。
母親斷斷續續來城裏和我居住,老屋就空了,大門一鎖,家燕有家不能回。
人世間,悲莫悲過有家難回。燕兒們何嚐不是如此呢?
2014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樟香滿城春
古詩雲:人間四月芳菲盡。人間四月天,桃花謝了,一粒粒青嫩細圓的果子滿滿地綴在枝頭;桐花也謝了,葉綠起來,闊起來了,忙趁春日把濃蔭備好。就連滿天星一樣碎紅石榴花,也化身累實的果,驕傲地掛在綠葉間。
暮春時節,敢問花繁何處有?或許,隻有人工植培的玫瑰、月季和睡蓮諸種,紅的紅,白的白,粉嫩無香,勉強打起精神,延續花燦的尾聲,陪炫春天最後的瘋狂。
春深芳菲盡時,樟樹粉墨登場了。先是一片一片的落葉飄下,在大好春光裏,造出淒婉秋景來。一場春雨一場暖,陣陣春風樟葉飄,舊葉落盡新葉出,等到片片枯黃硬脆的葉隨風四處飄,枝頭嫩綠柔軟的新葉,在春雨裏沙沙吟詩,迎春風嘩嘩歡唱。歌詩之後,樟花開出不起眼的淡黃粉黃,香也淡淡,卻執著得很,星星點點散發開來,由花蕊而出不走樣地追風飄遠。遠遠近近的人們如沐香浴芳,享受難以言說的美妙。
香樟樹的香,不僅是樹杆枝葉間散淡開來的獨特氣味,亦不是由此提煉而出的樟腦丸的味兒,更為地道的,是樟花的醇厚綿密的馥鬱。
一直以為,獨特的樟香是樟樹蘊含深沉的本源。卻不料,樟樹也開花,花香濃時,送春歸,迎夏至,仿佛是特地為燥動的夏而精心演奏出的濃烈序曲。
樟樹是我生活的城的市樹,再普通不過的綠化樹種。這裏的人們,再怎麼樹盲,也認得河邊柳和街邊樟。正因尋常,隨處可見,難免視而不見。每每春深,樟葉飄盡,香溢滿城,總被我誤認為是他花別樹所賜。
暮春的一天,走在香韻嫋嫋的街頭,一對母子有說有笑走在我的前麵,像是春天裏的一首小詩。
隻聽見孩子問:“媽媽,我聞到了香味,是什麼香呀?”
母親很肯定地說:“是花香嘛!”
一聽就知道是我如般遲鈍於香味的一類。
孩子小手指著香樟樹說:“我覺得香藏在這樹裏麵。”
媽媽說:“怎麼可能呢,這是樟樹,它的香要提煉成樟腦丸才可能聞到的。”
和我當初的想法一模一樣!
孩子有些惱了,說:“沒有其他的花,怎麼會是花香呢?不信你抱我聞聞這樟樹吧!”
母親把孩子抱在手上,和孩子一起聞碎小的黃花。母親像是突然醒悟過來一樣,驚叫:“咦,真是樟樹的花香啦!”
孩子和母親放聲大笑,把春光都揉搓進來,製成精致禮品,饋贈給風中的香樟樹。我也把鼻子湊到樟花裏嗅,厚實的香在鼻腔裏撲騰開來,不由地醉倒在這無盡的清香裏。是孩子的發現,讓我知道樟花溢滿香。
春深春且盡,樟香溢滿城。
2016年高考語文模擬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生息有緣
鬆茸身居野生菌金字塔的頂層,身價不菲。
天地之間,高貴者大都脾性不俗,橫挑鼻子豎挑眼,鬆茸亦如是。生長地選得絕,隻長在雲南香格裏拉高海拔的原始森林中,又特別矜持,隻在短暫的雨季拋頭露麵,平時難覓芳蹤。
單珍卓瑪隨母親采摘鬆茸已有些年頭了。小時候,鬆茸遍地開花,摘回來用酥油炒著吃,是山裏人的尋常美味。如今,食尚自然,鬆茸成了餐盤上的珍饈,為大都市的食客們所競逐。物以稀為貴,在大城市高檔餐廳的菜單上,一份炭烤鬆茸標價近二千元。在茫茫原始森林,單珍卓瑪和母親得走上一公裏才能采到一朵鬆茸。一天下來,要趕幾十公裏山路。受這樣的苦累,她們心無怨憤,唯有感恩,感謝上天恩賜,讓她們一家在雨季憑借采摘鬆茸就能獲利萬元。
母親從小就教導單珍卓瑪,采鬆茸的時候,下手要輕,避免傷到地底下的菌絲,采摘之後,要把鬆動的土連同枯萎鬆針輕敷回去。保護好菌絲,才能源源不斷地從山裏收獲這一人間珍寶。一直以來,卓瑪都是這麼做的。
包根基是浙江省遂昌縣農民,家裏有片鬱鬱蔥蔥的大竹林。冬來新筍在地裏萌發,新春一場暖雨,像是士兵聽見號令似的,便齊刷刷地破土而出……挖冬筍是門技術活。老包是這方麵的行家裏手,冬筍長在什麼地方,一鋤下去,準能挖到。不是火眼金晴,亦非竹仙,他的判斷源自竹鞭的長勢。順著竹鞭挖,開始是使蠻力,接近冬筍時,為了不傷根,輕刨輕取,像是麵對一款名貴的青花瓷。
根不斷,冬筍方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江漸名菜“油燜冬筍”才能鮮活於人們的餐桌上,永不謝幕。
七旬高齡的石寶柱是老漁民了。
15歲開始,就在吉林查幹湖裏打魚,是諳熟水性魚性的老把式,被人們敬稱為“石把頭”。 老石的拿手好戲是在寒冬冰封的湖麵上鑿冰下網捕魚。這種情況下,捕魚的多寡全憑經驗和運氣了。
一般來說,老石出場,收獲小不了。起網了,一條條肥魚在漁網裏活蹦亂跳,一水兒肥碩的大魚呀,沒有一條小的。奇怪吧?一點兒也不奇怪,玄機藏在漁網裏。6×6寸的網眼隻能網住的5年以上或者2斤以上的大魚。那些低齡小魚,都成了漏網之魚啦。千百年來,網眼的這個尺寸是查幹湖漁民約俗成的規矩。他們深知,唯有保護小魚,才可能源源不斷地捕獲大魚,不致枯竭。
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我認識了單珍卓瑪、老包和石把頭他們,這群可愛又可敬的人以自然為生,與自然親近,悠然地活在自然中,瀟灑而自在。張愛玲說過,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他們懂得生靈之不易,故而以慈悲之心獵取,以感恩之心消受。
在人類居然的這個星球上,沒有什麼東西能經得住我們毫無節製地索取,最終它們以緣盡的方式,決絕而去,像恐龍那樣徹底消失在我們的視野。因為人類的貪婪,地球上每20分鍾中就有一種物種消失了——多麼可怕的現實!那些可愛的生靈,被人類生生逼上單程道,無奈地走了,永遠不會回來。悲劇的發生,隻因人的欲望。
當這個世界隻剩下人類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意思,地球還有什麼意義呢?
郭爾羅斯蒙古族有句古話:“獵殺不絕。”多麼富有深意的四個字啊!手下留情,對自然自會施予以溫情與寬厚,留有生機,任怎麼獵殺也不會盡絕。獵殺不絕,才會留下希望。如果說我們的心是一張網,就應該像石把頭那樣,將網眼定義在6×6寸的仁愛寬度。收獲,但不趕盡殺絕;為己,也利於他人。讓生息之緣從我們心的網眼裏漏出去,放生靈一條生路,為愛創造活路。
——生息有緣,善待自然。
2014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一滴水的溫暖
一滴水,承載著無比的重量,可心的柔;一滴水,透射出一種幸福的溫度,奇異的暖。
一滴水,凸現節約。有一幅宣傳畫,現在已深入人心,在一片幹裂的土地上,隻有一滴水艱難的落下,水之上,是人類那透著絕望的眼睛。一行字,聲聲如泣:如果不珍惜地球上的水資源,那麼,最後一滴水,就將是我們的眼淚。的確,水是用錢買來的,但是,水作為一種資源,浪費之後,就將永不複回。覆水難收。一切生命,都有水在汩汩暗流。人們苦苦尋找外星生命,努力的方向之一,就是要找到水。水是生命之源,缺水,枯亡是惟一的結局。然而,環境一天天汙染,氣候一次次異常變化,水,已被人類攪得無法安生,命運難料。一滴水,彌足珍貴。節約每一滴水,於我們而言,是文明的傳承,是內心的珍視,萬古長青,融彙於小小的一滴。
一滴水,彰顯聖潔。有一道腦筋急轉彎題,想必大家都能答對:請問,什麼東西越洗越髒?對,就是水。水能驅除汙垢,滌蕩萬物,水能降沙除塵,清潔世界,哪怕自己汙濁不堪,哪怕自己蒙混一片。淨是水的境界,時間是澄淨的利器,終有一天,汙水會變清,塵埃沉澱成泥。生而為人,像水一樣,努力驅除汙穢,清掃塵埃,由身而心地保持潔淨,“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個人,保持水一樣的純潔,心不貪,手不伸,堅守自己的良知,守護道德底線。並由此上升另一高度,製止不良行為,清除一切行動上精神上的汙濁。聖潔如水,是心的境界,精神的珠穆朗瑪。
一滴水,堅韌如斯。有一則哲理故事說,智者往瓶子裏放石塊,一二塊便充盈如實,再放砂粒,三四把填滿石縫。智者問路人:“瓶裏還能裝進東西嗎?”路人搖頭。智者笑了笑,接著往裝滿砂石的瓶中,倒進滿滿二杯水。這就是水嗬,看似無處可容,仍流得進去,安坐如佛。堅韌如斯,當是一個人追求的境界。別以為沒空學習,其實,擠一擠,時間總會有的。別以為瑣事就忙不完,把效率提高,於遊刃有餘之中,張馳有度。關鍵是,我們要堅韌起來,要像水那樣有一股鑽勁,有一種永不服輸的氣度。
一滴水,低調入世。天下的水,都由高流到低,一直低到塵埃裏,低到人們看不到盡頭的大洋裏。水一路向下,一路奔流,亦是一路自在,一路觀景。向下,向下,再向下,水永遠低調處事,冷靜處世,它不攀高,不比闊,汩汩東流去,一心隻慕一個容身的低處。低,能通往如海般深沉、遼闊的至境。一個人,如水般低調入世,定會心安天地寬,人生好景任徜徉。像水一樣,低調做人,低調入世,就會有單純的快樂,別樣的幸福。
水是一種精神,水有一種境界。像水一樣活著,給這個世界雕刻希望,留存潔淨,烘托溫暖。一個人,有水一樣的至情至性,水一樣的寬廣胸懷,水一樣堅韌頑強,就會有水一樣的溫暖,暖人心,暖世界。
2015年高考語文模擬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流水不爭先
?
10歲那年,我開始上三年級了。村裏流傳這麼一種說法:讀書讀到三年級,爹媽管教要加緊。開學之初,村小的老師來到我家,對我的父親母親說:“你家的伢子讀三年級了,對他的學習要抓緊一點,管嚴一點,三年級是一個關啊!”
此後,我去上學的時候,母親總不忘叮囑一句:“在學校裏要好好讀書!”在這之前,她總是這麼說:“在學校裏莫跟別人打架!”
一個星期天,母親提著桶子到門前小溪裏去洗衣服,我夾著語文書也跟了去。我坐在溪邊一塊岩石上,捧著課本一本正經地朗讀。
母親停下手中的活,對我說:“宏仔還在看書哇?”
我說:“是啊,老師說要抓緊點嘛!”
母親指著溪水說:“古話說得好:流水不爭先。讀書不能靠一時性急,想讀就猛讀一氣。你看,這水慢慢地流啊流,它不去爭先後,而是在一點一滴地積蓄力量,到時候,有力量了,還在乎什麼先後呢?”
我問:“媽,你是不是不要看書啊?”
母親說:“不是不要你看書,而是該看書的時候就好好看,該玩的時候就盡情地玩。你越要爭先,越爭不到先,做什麼事都要慢慢來,一口吃不出一個胖子!”
母親的話一說完,我就扔下書本,一頭鑽到皂角樹林裏,采摘皂角。在我看來,那是再好玩不過的了。那個陽光燦爛的上午,我在皂角樹上盡情地享受著玩耍的快樂,母親洗好衣服的時候,我的衣服兜裏裝滿了青嫩的皂角。
從此,我的腦袋裏裝下了這麼一句話:流水不爭先。
閱讀提示:
父母是我們的第一 任老師。此話不假,文中的母親就是借洗衣的空閑深入淺出地教給“我”“流水不爭先”的道理。故事取材於生活之中,道理來自於自然現象,又聯係到生活實踐,給我們以啟迪。
2015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父親就是打破神話的那個人
他五歲的時候,不幸患了小兒麻痹症。鄉衛生院的醫生對他的父親說:“你就別浪費錢了,到縣買個好點的輪椅吧。他這一生肯定要在輪椅上度過。”
他的父親沉默良久,吸完了一袋煙,背起兒子一個勁地往縣城趕。縣醫院的醫生把話說絕了:“你就是把兒子背到北京去治,也站立不起來。”
12歲那年,他坐著輪椅,去學校上學,端端正正地坐在小學一年級的教室裏。他的成績不算好,但音樂老師喜歡他,誇他樂感好,嗓音也不錯。誇過之後,音樂老師又無奈他搖搖頭自語道:“一個殘疾人,要想唱歌,難啊!”
一天,他對父親說:“爸,李老師說我的歌唱得好。我想唱歌!”在村裏,健康的小孩都不敢抱有唱歌、跳舞這類學藝術的念頭,他的這一想法一時被傳為笑談。村裏的人眾口一詞:“他想當歌星?講神話喲!”隻有他的父親把他的想法當一回事,認真地說:“兒子,隻要你有這個想法,我就一定要讓你成為一名歌星!”
他的父親把他背出了山村,背上了火車,直奔省城。他看見了山外精彩的世界,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在父親的背上一路高歌。
當這對父子倆站在師範大學音樂係主任家門口的時候,城市已是萬家燈火,奇異的飯菜香衝進他們鼻子,一整天沒吃東西的他們越發感到饑腸轆轆。係主任把門打開,他父親立即跪了下去,央求道:“主任,我兒子有音樂天才,求你收下他吧!”
係主任驚訝地問:“誰說你兒子有音樂天才?”
他父親說:“我們村小李老師說的。”
係主任罵道:“神經病。”
他們離開了師範大學,茫然地行走在陌生的城市。
他倆走了很多地方,敲了很多門,都被人冷冷地拒在了門外。他的父親依然沒灰心,背起兒子又踏上了新的求學之路。他們的真誠和執著終於打動了一所民辦高校的藝術係主任。他成了音樂班免費的特招生。
經過一年的正規訓練,原本資質不算好的他在學校“贏得了”歌王的美譽。他翻唱鄭智化的水手曾讓無數觀眾為之動容。
離開學校後,他對父親說,“我要去北京唱歌!”他父親二話沒說,把他背到了北京。他柱著杖跑場子,一聲又一聲歌唱著美好的生活。
幾年過去了,他成了業內頗受歡迎的“地下歌星”,憑借自己的努力,在北京買了房子,把山村裏的家人全接到了首者。他的父親卻因過度勞累,離開了人世。那一年,他24歲,他父親57歲。
父親的背是他實現夢想的人生航船,父親的意誌是他超度現實的人生航標。父親給他溫暖,給他力量,給他自信,給他實現人生價值的階梯!
父親就是打破神話的那個人!
2016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父親的下弦月
對父親,我一直心存害怕。
印象中,他總是那麼凶。父親非罵即打的方式,讓我時常驚懼不已。青春期裏,滿腦子盡是父親言語與非言語的暴力,便莫名地緊張,頭像是要炸裂開來一樣,難受極了。其苦難言。有時,也會勸慰自己,也許天底下所有的父親都是這樣的吧,強橫,不講理,有力量,說一不二。
的確,我目之所及所有的同學們的父親,大抵也是如此。
父親生前是我們村小學的民辦教師,一邊耕種,一邊教書。生活的窮苦,近三十年的執教生涯,“轉正”又無望,是夠讓他煩心的。曆經人世滄桑,我才明白,煩怨和憤怒,會讓人產生一些非正常的言行。對於父親而言,教訓我和我的姐姐妹妹,也許就是在宣泄內心積壓至極的煩怒吧。再說,在農村,打罵孩子,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也許,父親是千年風俗形成的習慣性動作。
我離家上學後,父親離開我們村小,去往一所偏遠鄉村小學,早出晚歸,來回一趟,騎自行車得一個多小時。在那所小學教書不到三年,一次開學,他給學生分發課本,就暈倒在課堂,當夜,離開人世。
之後有一年清明節,上過墳後,妹妹帶我去父親生前從教過的鄉村小學。
那一排江南典型的磚瓦結構的平房,有父親工作過的教室和辦公室兼午間休息室。我們緩慢地踱步,挨個教室地看,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那時沒有六年級),父親教過所有的班級,所有的教室都曾有過父親的身影。倚窗而立,仿佛還能聽見他的教書聲,看見他背著學生板書的樣子。不免就有些傷感。哪怕,父親已去世好幾年了。
往昔那些所有的好與不好,都化作對父親刻骨銘心的思念。妹妹無聲地垂淚,悲傷的氛圍漸漸籠罩著。我的內心,有一股清泉流出,流的是酸楚與悲淒。此情此景,思念填滿內心,但我眼角沒有淚。
最後,妹妹帶我去看父親的休息室。
那裏已是這所村小的柴火間了,稻草、麻杆、豆杆和杉樹葉堆得滿屋都是。父親睡過的床還在,確切地說,隻是床架,床板也許當柴火被學校做飯的師傅燒掉了。在一捆稻草邊緣,我看見用毛筆畫的一彎下弦月,使勁推開草堆,一幅畫躍入我的眼瞼。
妹妹告訴我:“這是父親畫的。他一個人,中午沒事,就會畫一些畫,有時,畫在紙上,這是唯一幅畫在牆上的。”
看到畫,我立馬想起那首東北兒歌“月兒明,風兒靜”——一支廣為流傳的安妥嬰兒睡眠的《搖籃曲》。意境太神似了。
對於那彎下弦月,我記得格外分明。
我第一次從贛州的學校回來,父親翻看我帶回的校文學社社刊《綠芽》,在封麵上用紅色鋼筆重重地寫了一行字,糾正封麵上那彎月亮的錯誤。父親對美術編輯寫批語:“你畫的是下弦月,它隻能出現在東邊的天空,它的臉向著東方,可你卻把它畫在西天。”像是對他的學生作文進行評判似的。我第一次明白,下弦月掛在東方,它的亮光隻是在後半夜幽幽地著染有天際,抑或在黎明引來天光。
在父親牆上的畫作裏,一個孤獨的人,一座茅草屋,一棵高大的桉樹,還有桉樹之上,東邊天空蕩漾的那一彎明淨的下弦月。幽明的環境,孤獨的人,天地一派寧靜。這才是父親的向往之境,才知道他一生最渴望身處如此寧謐之地。
這一畫作,讓我看到了父親的另一麵。他無時無刻不希望自己平和一些,像“月兒明風兒靜”一樣,和緩地對待自己的兒女。
當年,整理父親的遺物,在一堆的教案和書報中,我發現一個筆記本,很多頁都端端正正地寫著“製怒”二字。我知道,此兩字出自林則徐。他任江蘇巡撫時,親自在牌匾上書寫“製怒”,掛在廳堂之上,用以克己自律。
父親有高血壓的宿疾,血壓升高之時,情緒是難以控製的。也許,那時,就想起用林則徐的這種方法,用以自控和自律。他那麼苦苦地寫著“製怒”,那麼挖空心思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卻是沒能製止住,還是那麼好似無情地打罵他心愛的孩子。
多年之後,我才知道,父親活得多麼難,生活上難,事業上難,身體也難,甚至連情緒也是如此地折磨他,刁難他,讓他不得安生。故而,在紛繁的人世,父親如此渴望那種後半夜的安寧,靜得隻有自己的心跳與呼吸罷。
一幅畫,讓我讀懂了父親,盡管是那麼遲晚。我的父親,不僅僅是那些化身於外表的言語與非言語暴力,在他內心深處,分明有著這樣寧靜的一麵,有一彎永遠屬於他的生長在他靈魂裏的下弦月。
這幅畫,讓我洞悉了父親的內心,麵對著它,我終於控製不住自己,一行淚重重地跌落下來,穿越歲月,拉近我和父親的距離。在這久違的淚水之中,父親那強橫的形象,漸漸地柔軟起來,柔得像絨毛,像綢緞,像天邊的雲霞……
2017年高考語文模擬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淩晨四點的月光
時至今日,我再也沒有像那晚那樣默默凝視淩晨四點的月。
厚厚的夜幕,一輪殘月發出慘白的光,微亮的一點,虛弱無力,像大病初愈的樣子。遠山如墨,近樹似黛,世間萬物好似沐在牛乳中,虛虛浮浮,看不真切了。周遭蟲嘶不歇,間或一聲夜鳥長啼,劃破長空,靜夜逾靜。
陪我一起看月,是遠道而來的小叔叔。
那年我剛好20歲,一個早春的夜裏,父親遽然離世,頓感天塌地陷,命運被一股奇異的力量裹挾著,毫無反抗之力,不知不覺墮入暗夜,看到不一絲光亮,摸不到前行的路。灰暗的心,把文字塗抹成頹廢態,發表在校報上,七彎八拐,被叔叔知道了。他決定南下贛州來看我。
一見到我,叔叔板起臉孔,嚴厲訓斥:“你不要想年事(方言,蠢事之意),都這麼大的人了,要懂事呀!你爸不在世了,更要學會堅強。尋短見是最沒出息的,你爸在九泉之下都不得安生!”
無言以對。
我默默低頭,努力控製眼淚不要流出來,一眨眼,淚珠還是不聽話,落了下來,沾濕了鞋麵。
叔叔陪我在食堂吃了一頓晚飯,順便給了我60塊錢。錢這麼俗氣的東西,那時,讓看感受到親情的可貴,愛的溫暖。飯後,叔叔陪我在校園裏走了一圈又圈,兩人無言,唯有春風笑。
父親有四兄弟,唯有叔叔成功跳出農門,在省城郵電單位上班。我在村裏,他在城裏,平時接觸很少,叔侄關係並不算親融。他從南昌過來,突然出現在我麵前的時候,雖憂鬱不散,但驚喜已至。關鍵時刻,親情總能顯現其威力,展示其魅力。
叔叔收入並不算高,為了省錢,他托熟人關係,搭乘“昌吉贛”線郵車過來。他們沿105國道一路收放郵包,原本五六個小時的車程,硬是走了十多個鍾頭。郵車披星出發,下午才把叔叔送到我校門口,接著,他們又往贛州城駛去。
和開車師傅約好,第二天淩晨四點,郵車彎進來,到我們校門口,接叔叔回昌。
那夜,叔叔和我擠在學生宿舍單人小床上,怕打擾其他同學休息,相臥無言。時光飛快,臨近淩晨四點,我們迷迷糊糊爬起來,急急慌慌趕去校門口,卻沒看見郵車的蹤影。
叔叔看手表,才四點過五分,在月光下焦急地徘徊,生怕錯過了車。那時沒有手機,連傳呼機的蹤影都還沒出現,無法與郵車師傅聯係。隻有幹等。
我靜立月下,抬頭凝望月光,環視遠山近樹,溶溶月慢慢化解心頭結,驅散心底無盡的陰暗。千年月照方寸心,如清水洗塵,一點點去除心間的輕塵浮埃。
淩晨四點的月光是我人生的初見。此前和之後,我都不曾認真打量過這個時間點上的月。如水的月光,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可貴,讀懂了人生的不易。
那片贛南月,以亮光的為筆,以大地作紙,重重地寫下人生忠告:“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並一字字烙進我心裏,讓我警醒過來。
久等車不來,叔叔收腳,不再踱步,蜷縮在月下小憩,我緊挨著他,席地而坐,不知不覺我們叔侄倆竟在月光裏沉沉睡去。
郵車喇叭在校門口山響的時候,時針指向6點,天亮了。
看到郵車鮮紅的尾燈在贛南山區林密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站在清晨的我,伸了一個懶腰,默默地告訴自己:真的,天亮了。
淩晨四點的月光不見了,消失在我20歲的那年。
2016中考語文模擬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撤訴的女人
這是我從一個律師朋友那兒聽來的故事。
一個女人與丈夫共苦多年,一朝變富,丈夫便不想與她同甘了。他堅決提出離婚,並且帶走他們惟一的兒子。女人快40歲了,是個不容易再婚的年紀,當然不答應,想方設法修複已經破碎的婚姻。她失敗了,和丈夫離了婚。
為了要回孩子的扶養權,女人決定與前夫打一場奪子官司。準備材料起訴,是她惟一的選擇,讓兒子跟自己,是她惟一的渴望。女人請了我的朋友去做辯護律師,拋出自己的底線:隻要兒子判給自己,其他什麼都可以不要。
女人在朋友的指導下,做好了充分的應訴準備,有九成的把握能贏。
開庭那天,她丈夫提出女人的身體狀況差,不宜帶小孩,並拿出了她以前的住院病曆作證。女人當庭出示了開庭前一天由某大醫院核發的體檢結果,輕鬆駁倒了丈夫。丈夫提出女人欠巨額外債,沒有經濟能力撫養兒子。女人出示了丈夫轉移財產,轉嫁債務的商務函件,又一次駁回了丈夫無理的指控。
激烈的唇槍舌戰,拉鋸式的辯論,女人一直占上風。丈夫見勢不妙,使出最後的殺手鐧:女人是全職太太,呆在家裏很苦悶,經常打罵孩子,對他心靈造成巨大傷害。兒子不願和她生活,隻想跟我在一起。
審判長傳喚他們的兒子出庭作證,法警正要向證人室請她兒子出庭的時候,女人的臉由紅變白,又由白變紫,忽然,謔地站起來,大聲宣布:“審判長、審判員,我——撤訴!”
女人掩麵大哭,跑出了法庭,留下驚愕的丈夫愣愣地坐在那裏,顯然,他被前妻的莫名其妙的舉動弄傻了。為她辯護的我的朋友也驚呆了,不明白她究竟中了什麼邪。
事後,我的朋友找到女人詢問:“你真的一直在虐待你的兒子嗎?”女人無力地搖搖頭:“我愛我的孩子,怎麼可能虐待他?”
朋友驚詫了:“那你怎麼不反駁你前夫,從法律層麵上講,輕而易舉就能駁倒他。你為什麼要放棄?”
女人說:“我孩子膽小,一旦出庭作偽證,必將留下巨大的心靈傷疤。我怎麼忍心……”她以淚代語。所有的說詞,在女人那母性的哭泣中都顯得那麼蒼白,那麼虛偽。
朋友感到深深地震撼,當我聽完朋友的講述之後,我同樣感到無比的震撼。天下隻有母親才會做出如此自殘自傷的選擇,隻有母親才會不顧一切地去護佑自己的孩子。
2016中考語文模擬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