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上的母愛
跳槽到報社做記者以後,我又新租了一間房子。當房東打開房門的時候,滿牆的塗鴉之作以逼人的氣勢侵略性地進入我的視野。
我驚問:“這牆怎麼塗得這麼嚇人?”
房東說:“我也沒辦法。這樣吧,你找幾個民工用石灰漿塗抹一下,我免你一個月的房租。“
這是一個很劃算的買賣,我立刻點頭答應。
大概一個星期後,我叫來兩個民工刷牆。還沒開工,一個女人把民工師傅攔住,雙手堅定地比劃著,嘴裏依依呀呀地叫。她是個啞巴。
我跟她解釋:“這房子是我租的,牆上太髒了,刷幹淨點好看一些。”
女人橫在那裏,毫不退縮。
我沒有辦法,隻好叫房東來解圍。
房東說:“小陳,她以前就租住在這兒,這些東西是她畫的。她肯定是舍不得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刷掉。她很蠻橫,你還是讓著她吧。”
我讓民工師傅先回去,把女人留下來,和她筆談。漸漸地,我明白了女人淒苦的身世,以及她對女兒深深地思念。
女人懷孕的時候,丈夫在一場車禍中喪生。多少親戚朋友勸她流產,再尋別的男人,她怎麼她聽不進,固執地要把孩子生下來。
就在女人臨產前夕,丈夫單位要收回房子,將她掃地出門。她強忍著,租下了這間小房子。不久以後,她在這間出租屋裏生下了一個女孩。
女人沒有生活來源就沿街撿破爛,靠那點可憐的收入養家糊口,女人傾注了全部心血在女兒身上,教她識字看畫,教她唱歌跳舞。小女兒變得天真活潑,人見人愛。
女兒三歲那年,女人生了一場大病。醫好之後,她成了啞巴,與人交流隻有通過紙和筆了。為了女兒的前程,女人把她送給別人,自己一個人過孤獨的日子。
女人隔三差五就去幼兒園看女兒。女兒學了“a、o、e”之類的拚音,回來就在牆上寫上“a、o、e”等等,女兒學了一首兒歌,她回來之後,就在牆上寫下兒歌的名字。沒過幾年,四麵牆被塗抹得滿滿當當。
剛開始,房東叫她不要在牆上亂畫,但聽到她依依呀呀的叫喚之中透著淒苦的蒼涼,便由著性子讓她去。突然有一天,女人邊抹眼淚邊進屋,關上門後,整整哭了一宿。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在牆上寫下一個字。房東猜想,她女兒可能是隨養父母遷走了,也可能是女兒不認這個啞巴母親。
在我租這間屋之前,女人在這整整租住了15年。
聽到女人的這個故事,我的心莫名地有些感傷,那濃濃的人間溫情觸到我心靈最深處,久久讓我感動。我對女人說:“這牆我不會塗的,你什麼時候想看它,就來看它好了。”
女人走後,我從采訪包裏取出照相機,把牆上那密密麻麻的字全拍了下來,準備把照片作為禮物送給她。我覺得作為母親,她確實不容易。
第二天,我接到異地任務,離開了這座城市。一個星期後,我結束采訪,回到租住屋裏,不禁大吃一驚,字牆沒了,取而代之的是光潔照人的瓷麵!房東告訴我,我走後,一個嬌豔的女子叫人把字牆給弄掉了。望著四麵白牆,我突然感到空落落的,像是丟失了一件心愛的寶貝。
現在,我惟一能做好的就是把字牆的照片衝洗好,這成了我的一種神聖的使命。照片洗好了,我等待啞女的出現。可惜,很長時間過去了,她一直都沒有蹤影。
不知她到哪兒去了。
2016中考語文模擬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大美有缺
遠房親戚陪女兒來南昌看病,怕被人騙了,叫上我壯壯聲勢。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女孩尤甚。她素麵朝天多年,一直沒在意,臨近婚戀,才急慌慌來看病。“病”得比較特別——臉上有拚圖樣的疤痕,是兒時打碎飯碗割傷所致。鄉衛生院縫針哪能顧及美觀?疤痕在臉,實在突兀,原本樣貌氣質俱佳的她,有了這無法彌補的缺憾。
醫生說:“手術可以做,但完全消除疤痕不可能。”聽到這個,親戚心裏頗有不甘,花幾千塊錢,怎麼還會有疤痕呢?女孩的臉上愁雲疑雲堆卷,像恐怖片中歐洲古城堡一般森然。醫生對我說:“你是有文化的人,應該知道我們醫生不是神。能做到什麼,我就承諾什麼。做與不做,你們自己拿主意。”我用方言替親戚釋疑。猶疑複猶疑,女孩決定不做了。
他們要趕火車回家,我送他們上公車。我和親戚一直走在前麵,回頭卻發現女孩不見了。原來她呆呆地站在醫院門外的書報亭前。親戚折回,問她:“在幹什麼?”女孩說:“媽,我要買本書!”親戚責怪道:“又沒上學,還買什麼書嘛!”女孩固執己見,要了一本最新的《讀者》,經我推薦,又買了一本有我文章的《特別關注》。在公交站台等車,遇一老人磕頭乞討,女孩將買雜誌找回的零錢,投進前麵那個破搪瓷碗裏。
書與愛天然含香,那一刻,這個臉有缺憾的疤痕女孩頓時散透出一股奇異的暗香,精致怡人。大美在心。哪怕這一缺陷,襯得她的真實可愛,也更美。
《讀者·原創版》一編輯朋友講了一個“字典李”的愛心故事,聽來頗為新鮮。2011年底,朋友和編輯部同仁到甘肅省會寧縣采訪,回來後,雜誌推出重磅報道《光環下的獨木橋》,感動了無數讀者。在上海打工的小夥子“字典李”讀了文章後感同身受。年少時,他家貧上學困難。大學畢業後,他回老家做代課老師,教的孩子也窮,心酸之餘,卻深感無能為力。之後,“字典李”去上海打工,看到那篇報道的時候,單位正好發了年終獎,厚厚一遝錢,著實興奮,一激動,便網購了1200元的字典,送給會寧縣貧困老區的孩子。
孩子們收到字典後,朋友打電話告訴“字典李”。誰知這個80後的小夥子說,下了單後,突然深感後悔,可已在網上成功付款,沒有退路,隻好作罷……這段小插曲的B麵,似乎佐證了“字典李” 的愛心缺乏足夠的純度和濃度。其實不然。這個小小的瑕疵,還原了一個真實的人,見證了這次愛心付出的本真曆程。
人人都有私心雜念。愛心人士在捐贈的過程中,偶爾思路開個小差,心裏拐個小彎,並不影響愛的博大,心的瑰麗!一次猶疑,一絲後悔,在愛的付出中,算是缺點,但決不是汙點。正是這個缺點,映襯出一個可愛的、立體的、生活化的真實的人來。“字典李”事後那滿含悔意的捐贈,是完美的愛心行動,生動地詮釋了慈善、奉獻和愛的本來麵目和本真意義。
小時候,村口一塊老舊石碑上有古人鐫刻的“求缺”二字,一直不明其義。俗世裏,染了一身滄桑後,到如今,算是領悟了。
臉有疤痕的鄉下姑娘美在書香縷縷繞愛心;後悔捐贈並真實說出來的打工小夥美在真實無遮蔽;斷臂的維納斯是美的,神性一般的寧穆蓋過身軀之缺;凝雨的烏雲很美,它的周圍鑲了一道燦爛的金邊;甚至害人不淺的沙塵暴也有美麗的一麵,因為它會給我們製造出孕育生命的新土壤……
月,因缺而美;美,因缺而真。從疤痕女孩到“字典李”,遺落在他們身上和心裏的缺陷,是上帝賦予的真實,是給“美”最好的搭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同理,所謂的“完美無瑕”其實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
大美有缺。
2015年高考語文模擬試卷現代文閱讀題文本
不要透支別人對你的善意
12年前,我在於丹老師擔任總策劃的某雜誌做小編輯。初入行,稿源缺乏,讓我很是頭痛。幸運的是,認識了一些也寫稿的編輯同行,比如湯姐。有一期快截稿的時候,我主管的“看碟”欄目,連送幾篇都被斃,讓我慌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打電話向湯姐求助,第二天她便將電影《U—571》觀後文字傳真過來,主編很爽快地簽發了。
轉眼新一期又要交稿了,“看碟”急缺稿,我習慣性地又撥通了湯姐的電話。她說:“我不是專門寫影評的,上次是純粹幫你。你得發現甚至培養自己的作者隊伍,不能老指望我對你的幫助。”
她的這番話,讓我明白了——陷入困頓,找朋友幫一次,無可厚非,但從此依賴上了朋友的善意,顯然就不合乎常理了。
後來,我離開了雜誌社,跳槽到一家報社做記者。七月底的一天,接到黎凡的電話,她說正策劃做“八三男人節”的新聞,邀請我們報紙一起參與。我無力做主,便把我們主編的辦公電話告訴她。以為這事就完了,沒料到,她一天好幾個電話,找我問詢。我煩了,對她說:“我隻是一個小記者,這樣的策劃我做不了主。你這樣催我,有什麼用呢?”
那一刻,我感覺到深深的厭煩,並理解了湯姐當時的心情。是的,人不應該讓別人對自己的善意產生依賴!
也是我們有緣,後來,我們仨在南昌相逢成了好友,如此天各一方,友情不減。
不是每個人都能遇見到善良率真的湯姐,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湯姐那樣推心置腹地說出知心體己的話來;不是每個施予的善意的人都會心情舒暢,不是每一個善意都是那麼地通體溫暖,所以,不要讓別人播灑於己的善意,成了人家的負累。
善意是朵嬌豔的花,經不住毫無節製的風雨,無休止地摧殘。別人的善意是晨曦中草尖上的那一滴滴露珠,美則美哉,尤自珍惜,切莫當作涼白開,拿來解渴。
2013年江西省高考同題作文
怕的哲學
有好事的調查機構公布人害怕的東西統計結果,蛇榮登“我們普遍最怕的東西”名單之首。為什麼會這樣?美國達拉斯·沃斯堡恐懼症中心主任克拉克·文森解釋說:“這可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或者人們在早期被蛇驚嚇過。但是人們對蛇的反應,看起來好像是一種機械反應。”
恐懼源於陌生,陌生讓人害怕。
中學生也有三怕:奧數、英文和周樹人。原因何在呢?隻因這三樣相對而言,更顯陌生一些罷。奧數比普通數學難見到,難易程度有五顆星,又難又少見,不怕才怪。中文語境下學英文,自然也讓人怕;周樹人是語文課本裏的常客,但他的文風、情感和用詞又是學生所鮮見的,生了自然有疏遠之感,故而不怕也不行。
光怕是沒用的。成功者的字典裏,很難找到怕字,倒是失敗者的借口中,常有此字閃現。
怕能激發人的生命銳感。有了這種銳利的生命質感,一個人就像上了賽場,站在起跑線上,所有的潛能,在槍響的那一刻瞬間爆發。置之死地而後快,有時是“怕”在其中起到微妙的作用。
同事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考上好中學,逼著孩子學奧數,那是進校的必考項目呢。奧數難,難於上青天。奧數瘋,瘋過瘋人院。於是,同事前引後逼,孩子哭天抹淚,上演了一出家庭哭戲。結果是戲劇性的,他的孩子居然從此喜歡上了數學,日後竟也考上一所著名大學的數學係呢。
還有一個例子。他是我的高中同學,各科成績都還不錯,唯有語文跟不上,這其中原因是他怕老師在課堂上講解魯迅(周樹人)先生的作品。其實,他也覺得魯迅的作品好,但就是學不進,搞不懂。語文老師知道他的症結——怕魯迅,給他開了一個“藥方”:正視,勇敢麵對。老師讓他每天早上,大聲朗讀魯迅先生的作品。怕了,不是壞事,怕就怕你怕了還選擇逃避,那就永無出頭之日。語文老師循循善誘,方法得當,成功解除了他對魯迅的怕,繼而,他喜歡上語文課,改變了偏科的毛病。
一個人由怕啟程,可以走向成功人生的舞台中央,獲取智慧之光。心中有怕,並不可怕,當怕來臨,要勇敢地麵對它,克服它,怕就會成為我們泅渡之舟,騰飛之翼。
怕還有淨化心靈的妙用。在人類不斷演化的進程中,“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根有益的警示紅線,避免社會誤入歧途,引導曆史走出泥潭。而牽引這根線的,正是人的敬畏之心。你看,怕的作用多麼偉大!
這應是“怕的哲學”最玄妙之處罷。
2014年高考江西卷作文題(材料作文)
材料: 大作文:課內外學習探究。有些人在學習中認為探究是一種樂趣,有些人認為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形式,還有一些人認為探究流於形式,請結合你的學習和生活經曆,談談你對探究的理解。要求為記敘文或議論文,題目自擬,不少於700字。
探究是一座橋
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那急於求成的心理,讓人抓耳撓腮,心眼癢癢。人陷入這一狀態,是思與解之間,橫隔了一道深不可測的鴻溝。有詩雲:“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溝通思與解的橋梁是什麼?
——探究!
從字麵上理解,探究就是探索研究。科學是這樣,生活也可以如此,當然,作為一名學生,在學習方麵更應高舉探究之旗,努力前行。探究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不妨玩一個文字遊戲,從一個熟語裏找到答案:一探究竟。是的,探究就是為了看個究竟,或者說通過什麼方法去抵達那個“究竟”。
西哲先賢亞裏斯多德的理論與之相類似,他將探究歸納為二個字:結與解。結,是結果;解呢,是形成這一結果原因,或者通達那種結果的路徑。
探究是一座橋梁。人在探究中成長,社會在探索中進步。在這橋的兩邊,一邊是人的幼稚,另一邊是人的成熟;在這橋的兩端,這端是社會的野蠻落後,那一端是社會的文明昌盛。
當代青少年最應該親近的正是“探究”二字。不可或缺探究之心,不能沒有探究精神,不可荒廢探究田園。我們在探究中摸爬滾打,於跌跌撞撞中,告別青澀與稚嫩,走向成熟和睿智。
我們的課堂,多少留有“填鴨式教學”的印記,難覓探究式學習的芳蹤。填鴨式教學,學生的角色是被動的,典型的特征是你“要我學”!換一種情境,換一個方式,讓學生通過觀察或者閱讀,去發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並終獲答案,這就是探究式學習。這種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效果自然非同一般。
走在探究這座橋上,記知識,背答案,寫作業,做試卷,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關鍵在於要有質疑精神,善於發現問題,有思考的本領。破解問題,要有一追到底的勇氣,不達目的不罷休,不出結果不撒手。
已故科學泰鬥錢學森先生臨終之際發出驚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正是令國人倍感沉重的“錢學森之問”。
是啊,新中國成立60多年,為什麼我們看不到高端人才輩出的欣喜景象?為什麼我們鮮有在國際舞台上叫得響、站得住的頂級大師?症結就潛藏於此——我們少了“探究之橋”。
我認為絕大多數孩子都具有大師的潛質,卻因為在成長路上,少了探究精神,找不到渡河之橋,無奈被天塹阻隔在了這頭,長大後,庸碌成像我這般凡俗的一員。
2015年高考湖南卷同題作文
美善無翼自在飛
掌燈時分,指導孩子寫作業,隨手一翻,看到這麼一段文字:“有一棵大樹,枝繁葉茂,濃蔭匝地,是飛禽、走獸們喜愛的休息場所。飛禽、走獸們談論著自己去各地旅行的經曆。大樹也想去旅行,於是請飛禽、走獸們幫忙。飛禽瞧不起大樹沒有翅膀,拒絕了。大樹於是想請走獸幫忙。走獸說,你沒有腿,也拒絕了。於是,大樹決定自己想辦法。它結出甜美的果實,果實裏包含著種子。果實被走獸們吃了後,大樹的種子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情不自禁,思緒隨大樹的種子在夜裏飄飛。是啊,世上不存在輕輕鬆鬆的收獲,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通往成功的路上,收獲季到來之前,人人都要吃苦,個個都在努力。
老子曰:“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一個人想擁有什麼,必定要有與之對等的合符規則的付出,就像《伊索寓言》故事裏的太陽那樣,給人予溫暖,才如自己所願。
北風和太陽打賭,看誰能讓路上的行人先脫下衣服。北風先衝上去,對行人一陣猛吹,行人感覺冷,把衣服裹得更緊了。不服氣的北風使出更大的力氣呼呼直吹,行人從包裏又拿了新衣服給穿上了。北風失敗了。輪到太陽上場,絲絲陽光,融融暖意,行人熱得冒汗,情不自禁地脫下外衣……
北風想憑借自己的威力,吹落行人身上的衣服,結果以失敗告終。太陽以其和善的方式,遍灑溫暖,行人行以脫衣之禮回贈。對比結果,方式的高下立判。
大樹想去遠方旅行,懇請飛禽走獸幫忙,其行事方式正如北風,從自我出發,行一己私心,當然難了心願。失敗之後,大樹改變策略,心懷助人之意,自然達成自助之願。
這是大樹的哲學,其精髓是——利他!
利他是美善不朽的本質。花不為己開,河流不為己彎,雨不為己落,霞光不為己亮……美善不帶私心雜念,猶如風行水上,月隱山林,自然生發,自成一景。
美善處處有,無翼自在飛。
人們歌頌美善,渴望美善,世上偏偏有那麼多人和事與之背道而馳。騙人者有之,害人者也不少。我們一邊念著“害人之心不可有”的咒,卻在內心繃緊那根“防人之心不可無”的弦。我們渴望別人打開心扉,自己卻嚴閉心門;我們指望別人對施予善意,卻吝嗇自己的良善……結局就像矛盾的大樹,想讓別人帶自己去遠行,屢遭拒絕,無果而終。
有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利己誰都會,連剛出生的孩子都知道拽緊自己心愛的寶貝。利己有眼前的好處,看得見的觸手可及的實惠。但從長遠來看,利己是一條永遠也沒有出種的死胡同。人人為己,那麼他人即地獄,個個處在地獄的包圍之中,其結果是八層嘲笑十八層,無人能逃脫懲罰。
如果個個私心膨脹,這個世界早就被誅滅了。
人間美善,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世上事,有所為,有所不為,所為隻為圓滿美善,不為是為嗬護美善。
人間情,要有舍,方可有得,舍去細枝末節,守來春暖花開。
曹雪芹在《紅樓夢》借薛寶釵之口,說——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臨江仙》)世上美善當如是,無翼自在飛。
2016年高考山東卷同題作文
最好的行囊
第一次出國旅遊,九歲的女兒執意要帶每晚伴她入眠的毛絨兔,任我怎麼勸說,都無濟於事。隻好隨她了。我在收拾行李的時候,準備了幾本書,女兒見狀也來勸阻,說:“老爸,旅遊好累的,你哪裏有精力看書呀?”但我還是習慣性地把它們塞進了旅行箱。
遊了一圈,回國,女兒的毛絨兔和我的書,一直都沒動過,睡在旅行箱,從家出發,繞了大老遠的路,又跟我們回到家。在家裏,再次看見它們,不禁啞然失笑。但我相信,下次旅行,行李箱裏一定少不了它們的身影。
行走,是人生的基本狀態;
旅行,是生活的必要內容。
年少時,讀作家餘華的成名作《十八歲出門遠行》,不明深意,中年再讀,越發覺得意蘊豐富。
幾個問題像泉水一樣汩汩冒湧——
怎樣讓一個人快速成長?
如何認識世界?
怎麼體驗民情?
領略世界有何意義?
如何看清一個人的真實麵目?
……?
最佳答案是,讓他出門遠行,或者跟他一起旅行。
人生就是新旅程疊舊旅程的過程。
開啟一段新的旅程之前,備好行囊,至關重要。帶什麼,不帶什麼,有時糊塗,有時清醒,有時搖擺不定,有時又異常堅定。
經曆過多少次出門忘帶重要東西,遭遇不必要的尷尬,終於被我總結出一個出門選行,置備行囊的四字口訣:伸手要錢!
怎麼解釋呢?伸(身),是身份證——出國呢,則是護照;手,當然是一刻也離不開的手機;要(鑰)則是鑰匙;錢,毫無疑問就是錢包,裝著現金,或者銀行卡。?這四樣,少了一樣,都非常麻煩。?
遠方是成長的誘惑。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新旅程像萬叢花海吸引蜂蝶那樣,深深吸引著我們。展開旅程,背起行囊,年輕的旅者最想帶的是什麼呢?
也許各有喜好不一樣,而各不相同,但不喜歡帶的,卻有著驚人的相似,那就是父母的祝福。年輕人就像向往天空的小鳥一樣,一心要逃離溫暖的家和父母的掌控。臨行前,父母的暖心祝福,溫馨的囑咐,隻當是無盡的嘮叨,嫌煩,當成耳邊風,轉身就忘在腦後。
?旅途漫漫,翻檢行囊會發現,總有一樣東西,會一直伴隨我們走向未知的未來,遙遠的遠方,那正是我們旅程中,最好的行囊。
2016年高考全國卷(1)同題作文
顯影人生
一張圖,兩個人,兩種境遇,對應兩個關鍵詞:熟悉和陌生。熟悉的掌印,陌生的唇印,印刻涓滴過往,記錄成長世態。
俗話說得好,人在江湖飄,哪個不挨刀?套用這個說法,成長路上走,誰人不挨揍?曾幾何時,耳光於我,是家常便飯。不聽話,啪;不好好聽課,啪;考咂了,啪……耳光啪啪山響,伴我一起成長。
兒時,小孩挨幾記耳光,甚至一頓胖揍,司空見慣,大家早已見怪不怪。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對老師常講的一句話說:“好好管管我孩子,不聽話就給我打,我不會說你打壞了。”好像,打才是為了孩子好,不打不成教育。為了所謂的“為孩子好”,再不堪的手段都敢用,都會用,且得心應手。
時至今日,情況也許跟我成長的遭遇不一樣,但究其本質,並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觀。現在的父母不舍得打孩子,就改為罵了,氣不擇言,什麼難聽的都說得出口;現在的教師不敢打孩子,換成“冷處理”——把你晾一邊去。
罵與涼,是耳光的升級版,形態不同,其質如一。
如何判斷孩子的好,最直觀的是分數。多年來,學生們感歎著這麼一句:“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後來呢,有人續上一句:“打打打,家長的王法;哭哭哭,我們的應付。”
分數為王,不僅在學生心中深深紮根,更是天下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又無奈的選擇。分數鋪就了一條康莊大道,終點輝煌,如人所願。加之,“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理念盛行,還有幾人能在分數麵前,淡定從容?
分數是人生的“顯影液”,操持在誰手上,誰都有洞悉一切,指點江山的優越感。沒考滿分,不行,分數掉下來了,更不行,怎麼辦?給他一個耳光唄,讓他長長記性,買個教訓!分數見漲,學習進步了,好,親他一口!就這麼簡單明了,黑白分明。
判斷一個孩子的進步,規劃一個學生的未來,分數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未必。
網絡上流傳著兩份名單:“第一份: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雲錦、劉子壯、陳沅、劉福姚、劉春霖。第二份:李漁、洪升、顧炎武、金聖歎、黃宗羲、吳敬梓、蒲鬆齡、洪秀全、袁世凱。”前麵十人,你能認識幾個,後十位呢,你有幾個不知道的?
答案很滑稽,後人不知的全是清朝的狀元,至今令人敬佩的那十個人,都在清朝的科舉考試中,敗下陣來,名落孫山。
是分數在他們麵前,劃出了一條天河,一邊眾星捧月,世人景仰,另一邊鬱鬱寡歡,默默無聞。然而,時光卻在他們當中,劃出了另一條截然不同的分界線,一邊默默無聞,另一邊世人景仰。
分數可以顯影孩子一時之得失,卻無法區分一個人未來之高下。
人生處處有山丘。歌星李宗盛唱道:“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古人雲:一山放過一山攔。人生不是一場接一場的考試,而是一座又一座山丘,經受住一次考驗,前麵還有更高更多的山,等我們去攀登。
分數之外,人的興趣、愛好、性格、品德、勇敢、善良和毅力等等,綜合考量才能評定出一個人的能力和實績,真正做到小誤差地顯影人生。
2016年高考全國卷(2)同題作文
吾心為悟
翻開中學課程表,麵對一應課程,最有徽詞的,當語文莫屬。
有些人好像怎麼使勁都不能把語文成績提高,另有一些人看似根本就沒怎麼努力,但語文成績一直高企,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君不見,各類輔導機構,雜花生樹般的補習班,哪有語文的身影?這又為何故?補一場數學,分數會隨之上漲,補一節理化,變化也能一眼分辨,但你若要是去補習語文,同學笑話不說,任天下再好的名師,也不能在短時間內把成績提上去。這就是事實,是冷冰冰的現實。
其他諸課程,隻要方法得當,外加努力,短期內做足夠多的題,立杆見影。語文就不行,因為它本就不是用分數來衡量的,真正的標尺是一種名叫“素養”的東西。
語文素養高,就算不怎麼學習,成績仍會優秀得讓羨慕忌妒恨;若是語文素養欠佳,任憑你使出吃奶的力氣,也不一定達到滿意的效果。
由此可之,若想要語文成績棒棒的,提高語文素養才是唯一的正途。
那麼,怎樣才能有效提高一個人的語文素養呢?
途徑無外乎三種: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這三樣我最看好的是後者。課堂教學也好,課外閱讀也罷,皆外化於形,唯有社會實踐,才內化於心。
古人雲:“吾心安處是吾鄉。”我想說的是,對於語文學習而言——吾心在處是為悟。悟是提高語文修養的最佳方法。
有道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行萬裏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貴人相助;貴人相助不如自己去悟;自己不悟神仙也難救。”讀書,行路,閱人,指路和相助,諸多路徑,百法試遍,都不如用心去悟。要是不去悟,神仙也救不了你。
學好語文並不難,關鍵在提高語文修養;如何提高語文修養,也不複雜,隻有一個字:悟。古人造字很有先見之明,吾心為悟,隻要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去思考,就到了悟之境界。一個人,一顆心,是為啥呢,無非“悟”罷了。吾有心一顆,思考為了“悟”。
同樣一片樹葉,因秋風而落。不悟,你隻覺得地上又多了一片垃圾;悟了,杜甫發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感歎;李白呢,獨立清秋,低吟道“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複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的悲歎;沈佺期則喟歎“落葉流風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開。”
有沒有悟,高下立判。
提高語文素養,課堂學習當然必不可少,課外閱讀也非常重要,當然,在此基礎上,能用心去感悟,傾力去領悟,努力達到醒悟之境,就沒有爬不過的高山,涉不過的河。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悟道有淺深,全憑一片心。
用心者,自會煉成非凡悟力,推高自己的語文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