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尼領土麵積有121428平方公裏。位於中美洲中部,北接洪都拉斯,南連哥斯達黎加,東臨加勒比海,西瀕太平洋。尼加拉瓜湖麵積8029平方公裏,為中美洲最大的湖泊。

人口:460萬(1997年)。印歐混血種人占69%,白人占17%,黑人占9%,印第安人占5%。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在大西洋海岸也通用蘇莫語、米斯基托語和英語。居民多數信奉天主教。

首都:馬那瓜(Managua)

簡史:早期土著民為印第安人。1502年哥倫布航行抵此。1524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9月15日宣告獨立。1822-1823年參加墨西哥帝國。1823-1838年加入中美洲聯邦。1839年尼加拉瓜建立共和國。1912年美軍在尼加拉瓜建立基地。1927年7月起,奧古斯托·塞薩爾·桑地諾領導人民開展反對美軍占領的遊擊戰爭,迫使美軍於1933年撤離。1934年在美國的策劃下,桑地諾遭暗殺。1936年索摩查就任總統,建立了長達40餘年的親美家族獨裁統治。1961年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成立,開始進行反索摩查的革命鬥爭。1979年7月推翻獨裁統治後,開始執政,直到1990年4月。

政治:1987年1月9日頒布的新憲法規定,尼加拉瓜是一個獨立、自由、自主、統一和不可分割的國家。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最高司令。總統由選舉產生,任期五年。國民議會行使立法權。內閣是政府行政機構,由總統直接領導,副總統和內閣協助工作。

憲法:1986年8月18日由國民議會通過,1987年1月生效。1995年2月修改。

外交: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願在主權、自決和互相尊重的原則下與所有國家建立和發展關係。

與中國關係:1985年12月7日,尼加拉瓜同中國建交。1990年11月6日,尼宣布與台灣"複交",同年11月9日,中國政府宣布中止與尼加拉瓜的外交關係。

1978年埃及同以色列簽訂條約並組成"拒絕陣線"

世界著名古城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Damascus),古代有"天國裏的城市"的稱譽。位於敘利亞西南巴拉達河右岸。市區建在克辛山山坡上,麵積約100平方公裏。約建於公元前2000年前。公元661年,阿拉伯倭馬亞王朝定都於此。750年後屬於阿拔斯王朝,後由奧斯曼統治4個世紀之久,獨立前法國殖民主義者統治了30多年。大馬士革雖曆盡滄桑,幾經興衰,今天卻仍無愧於"古跡之城"的稱號。古城旁邊石砌的凱桑門,重建於13、14世紀。傳說耶穌基督的使徒聖保羅就是通過此門進入大馬士革的。後來,當聖保羅被基督教的敵人追逐時,他被教友放在籃子裏,從大馬士革的城堡上降落在凱桑門,從而逃出大馬士革。後遂在這裏建有聖保羅教堂,以資紀念。

大馬士革城堡初建於紀元之前,十一世紀重建,

占地3.3萬多平方米,用巨石壘成,四周有護城河,河上有吊橋。城堡上有300個射孔,譙樓似的高塔,上有堞眼。在這個城堡裏,敘利亞曆史上3位傑出的蘇丹-努拉爾丁、薩拉丁和紮赫爾·倍貝爾,指揮過許多抗擊外族入侵的戰役。

市內著名大街--直街,橫貫東西,古羅馬統治時期即為全城的主要街道。市中心是烈士廣場,附近豎立著民族將軍阿茲姆將軍的銅像。在新市區,有現代化的政府大樓、體育城、大學城、博物院、使館區、醫院、銀行、電影院和劇場。全市有250座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是建於公元705年、座落在舊城中央的倭馬亞清真寺,其建築富麗堂皇,是伊斯蘭世界著名的古清真寺之一。寺西是羅馬神話中主神朱庇特的神廟的遺跡,而今隻殘留有幾根高大的石柱。打敗十字軍的阿拉伯民族英雄薩拉丁的陵墓在倭馬亞清真寺附近。舊城內建於1155年的努爾丁醫院已修複,成為一座阿拉伯醫學博物館,人們在這裏可以看到阿尤布王朝時代的醫學文獻和資料等。當年頗負盛名、經營達7個多世紀的努爾丁浴池經修複後,已於1980年接待遊客。大馬士革以黎巴嫩的貝魯特為出海口,同時又是貝魯特與約旦、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間的貨物轉運點。

1987年兩伊戰爭麵臨國際化危險

伊朗和伊拉克從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進行的戰爭。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國家。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裏,長約100公裏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衝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衝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就全麵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麵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

近八年的戰爭使兩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伊朗死傷60多萬,伊拉克死傷40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超過300萬。兩國石油收入銳減和生產設施遭受的破壞損失超過5400多億美元。估計兩伊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損失9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附錄:

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簡稱兩伊戰爭),自1980年9月爆發,至1988年8月20日落下帷幕,整整持續了8年之久。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期較長、損失消耗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兩伊戰火的蔓延,曾導致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海灣地區的嚴重對立,致使海灣局勢一度空前緊張,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兩伊戰爭的起因錯綜複雜,既有長期的領土爭端,宗教派係對立,又有民族糾紛和領導者個人恩怨摻雜其中。領土問題是導致兩伊戰爭的主要原因。這一問題包括兩個方麵:一是阿拉伯河的邊界劃分問題;二是波斯灣入口處3個小島的主權歸屬問題。長約100公裏的阿拉伯河是伊朗和伊拉克南部的自然邊界。這段邊界原以該河伊朗一側的淺水線為界,河流主權歸屬伊拉克。根據1914年雙方劃界委員會會談紀要和1937年簽訂的邊界條約,雙方同意霍拉姆沙赫爾和阿巴丹兩段(共約11公裏)以該河深水線為界。此後,伊朗一再要求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線為邊界線,並對阿拉伯河實行雙方共管,伊拉克則堅決反對。1975年3月,兩國領導人就邊界問題舉行會談並簽署了《阿爾及爾協議》,當時處境困難的伊拉克同重按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劃定兩國河界。伊朗也答應歸還紮因高斯等4個地區約300平方公裏的原屬伊拉克的領土,並承諾不再支持伊拉克庫爾德族的反政府武裝鬥爭。事後,伊朗遲遲不交割土地。伊拉克認為《阿爾及爾協議》是"奇恥大辱",多次要求重劃邊界,均遭伊朗拒絕。另一問題是1971年伊朗占領了波斯灣入口處的阿布穆沙、大通布和小通布3個小島,並使之成為可以控製波斯灣出入航道的軍事基地。伊朗的行動遭到海灣阿拉伯國家特別是伊拉克的激烈反對。

宗教矛盾是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重要原因。伊朗和伊拉克同是伊斯蘭教國家,兩國的穆斯林多數屬於激進的什葉派。

但兩國什葉派穆斯林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迥然不同。

1979年初,伊朗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建立了以什葉派高級教士集團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而伊拉克複興黨政府在政治生活中卻努力使政教分離,削弱宗教勢力,將宗教活動納入政府控製的軌道。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雖然占國內人口的多數,但長期以來,卻處於被統治地位,激進的什葉派對此十分不滿,長期與政府進行對抗。

伊拉克和伊朗兩國都有一個少數民族--庫爾德族。伊朗支持伊拉克境內200萬庫爾德人的自治要求,伊拉克也支持伊朗境內的庫爾德人進行反對伊朗政府的鬥爭。

此外,從1964年到1978年,霍梅尼受伊朗國王迫害一直在伊拉克的納賈夫附近流亡傳教。1978年初,薩達姆以"煽動伊拉克境內什葉派叛亂"的罪名將霍梅尼驅逐出境,迫使他輾轉法國。霍梅尼對此一直懷恨在心,並發誓要複仇。

戰前兩伊都進行了戰爭準備。伊拉克的準備更為充分,伊朗的經濟軍事實力和潛力均勝過伊拉克。伊拉克總兵力22萬人,其中陸軍19萬人;海軍4000餘人,各種艦艇43艘;空軍2.8萬人,各種飛機500餘架。此外,還有人民軍10萬人,預備役部隊25萬人。伊朗軍隊經過霍梅尼大規模清洗,總兵力24萬人,其中陸軍15萬人;海軍2萬多人,各種艦艇80餘艘;空軍7萬人。還有新組建的伊朗革命衛隊9萬人,預備役部隊30萬人。戰前雙方都采取了一係列臨戰措施。伊拉克方麵,製造"和平"空氣,麻痹伊朗;突擊開展外交攻勢,爭取國際社會特別是海灣國家的同情和支持;利用邊境衝突掩護地麵部隊的調動。伊朗方麵,事先對伊拉克的進攻企圖有所察覺,並采取了一些應急措施:霍梅尼授權總統全權指揮國防部的神職人員,並釋放一批被捕的前國王統治時期的軍官和飛行員;突擊購置武器裝備,不惜一切代價購買零配件和設備;空軍戰鬥機秘密向國內縱深基地轉移,並緊急修好約200架F-4和F-14戰鬥機;積極改善外交上的孤立地位。

1980年9月22日拂曉,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下達了對伊朗的軍事目標發動"威懾性打擊"的命令。接著,伊拉克出動大批作戰飛機,襲擊了伊朗首都德黑蘭、大不裏士、阿瓦士、克爾曼沙赫、提斯孚爾等共15個城市和7個空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