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淩晨3時,伊拉克的地麵部隊5個師又1個旅約5萬餘人,1200餘輛坦克,越過邊境,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的480餘公裏的戰線上,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境內大舉推進。經過一周激戰,10月初,伊拉克軍隊占領了伊朗約2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控製了阿拉伯河東岸長600公裏,寬20公裏的狹長地帶。深入伊朗境內10-30公裏,南部戰線最大入侵縱深達90公裏。

麵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麵部隊調整部署,向邊境機動。在前線集結了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此外還有大批的革命衛隊。伊朗設防的重點在北線,以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伊朗阻滯了伊拉克的進攻勢頭後,漸漸奪取並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981年9月,伊朗開始大舉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餘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勝利行動"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餘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餘人,發起以收複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於收複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麵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準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伊朗拒絕了伊拉克的停火建議。為了不給伊拉克以喘息之機,1982年7月13日晚,伊朗軍隊突破伊拉克防線,深入到伊拉克境內20餘公裏。伊拉克利用本土作戰的有利條件,動用10萬兵力進行反擊,對進攻的伊朗軍隊進行圍殲,挫敗了伊朗軍隊的攻勢。此後,雙方你來我往,經過十多次交鋒,都未取得進展,戰爭進入僵持狀態。

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戰迫和"方針,在地麵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係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鬥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襲船戰"。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曙光-8號"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麵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襲船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由於兩伊"襲船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作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2-4月,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占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齋月"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複被伊朗占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它"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為兩伊通向和平開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

兩伊戰爭給了世人一些有益的啟示。

1.巨額資金能夠買到現代化武器裝備,但買不到軍隊的現代化水平。因此,引進外國先進的武器裝備,一定要與本國實際相結合。

兩伊是中東地區富有的石油輸出國,自1973年以來,兩國耗資數千億美元,從國外競相引進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兩伊的工業基礎薄弱,許多先進武器的零配件本國無力修配,彈藥主要靠國外供給;兩國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諸如蘇製"薩姆"和美製"輕劍"、"霍克"型地空導彈,駕駛T-72坦克和米格-23戰鬥機等先進武器,是相當困難的。

因此,這種靠錢買"現代化"的做法,非但沒有改變他們對現代戰爭"外行"的狀況,反而導致"消化不良"。以致作戰中新式武器的作用都離不開外國顧問和專家,士兵不能熟練地按照標準規範維護和使用自己的武器裝備。這樣不僅不能使現代化的技術裝備得以正確運用和充分發揮其效能,而且容易喪失主動,受製於人。由此可見,引進先進的技術和武器裝備,必須與自己國內的工業基礎,軍官和士兵的知識結構與技術水平,以及本國的戰爭傳統相適應。否則,花很多錢去買自己消化不了、駕馭不了的東西,不僅造成嚴重的浪費,甚至可能成為自己的累贅。武器裝備先進的程度不能代表軍隊現代化的程度,先進的技術裝備本身並不能保證戰爭的勝利,起決定作用的是善於運用武器裝備,有很高軍事素質,有先進的戰略戰術思想的人。也就是說,隻有具有與先進的技術和武器裝備相適應的戰略戰術思想,才能充分發揮武器效能,贏得作戰的勝利。

2.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固然應當重視速戰速決,但同時還應當有長期作戰的準備。

戰爭初期,伊拉克采取突然襲擊的閃電行動,旨在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其把戰爭賭注完全押在這一點上,在思想上和物資上缺乏長期作戰的準備,因此,一旦速戰速決企圖被對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漸由主動轉為被動。伊朗依仗自身國大人多的優長,采取了"持久戰"的戰略。在持久中消耗對方的實力,磨垮對方的意誌,從而一舉將伊拉克軍隊逐出國境,取得了重大勝利。誠然,戰略上的速戰速決,往往從突然襲擊開始,確可收到先機之利,而且在一定條件下也可取得戰爭的勝利。但是如果不根據自己的國力、軍力,不分作戰對象,把速戰速決的戰略看成取勝的唯一法寶,而不進行長期作戰的思想、物資準備,則可能會欲速而不達,由主動變被動,甚至在戰爭中失利。

3.現代局部戰爭中,仍應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不應過分糾纏於一城一地的得失。

兩伊戰爭中,幾乎所有的戰役戰鬥都是以城市(鎮)為目標的攻防戰,雙方滿足於攻城掠地的表麵"勝利",忽視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戰爭初期,伊拉克進攻矛頭幾乎全部指向對方邊境的一些城鎮,不重視集中優勢兵力大量殲滅敵人。

伊朗在初期的防禦反擊作戰中,也是以城市為目標部署兵力,以收複城市失地為勝利。由於均未發動以大量殲敵為目的的戰略性戰役,因此雙方軍隊都沒有受到重創,使戰爭得以久拖不決,形成"拉鋸戰"。這就說明,盡管攻城奪地是戰爭中的重要作戰行動,但若不殲滅對方有生力量,就可能使敵人獲得喘息之後再次組織反撲,從而使自己前功盡棄,甚至會導致局勢的逆轉。因此,在現代局部戰爭中,仍必須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

4.現代局部戰爭,武器裝備和物資損耗大,給後勤補給提出了新課題。

兩伊戰爭雖然稱不上是高水平的現代化戰爭,但戰爭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局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僅軍費開支一項,雙方共耗資2000多億美元。戰爭中,武器裝備和物資的消耗相當可觀。戰爭頭兩個月伊拉克擊毀和繳獲伊朗200多輛坦克,己方也損失近三分之一的武器裝備。兩伊的彈藥消耗量也很大。如戰爭初期,伊拉克僅對席林堡這樣一個1000戶的小鎮就發射了幾萬發炮彈。兩伊陸軍主要是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油料消耗多,據估算,伊拉克軍隊每天消耗的油料達2000至3000噸。戰爭初期,伊拉克本來希望速戰速決,但因作戰物資供應不上,等待補給,進攻勢頭被迫減弱。

伊朗頂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後,也因補給困難而拖長了反攻的時間。轉入反攻後,伊朗多次向伊拉克發動地麵攻勢,但兩次戰役之間的間隔比較長,有時竟長達5個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後勤係統混亂,武器裝備等作戰物資供應跟不上,因而續戰能力不強。

1987年歌劇《阿依拉》在開羅演出

歌劇是一門源於音樂發展而來的戲劇舞台表演藝術。

戲劇的演出需憑借劇場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戲服以及表演等。較之不同的是,歌劇中還運用了大量的音樂元素,其表演並不是說出來而是唱出來。歌手由合唱隊伴唱,在某些歌劇中,合唱隊的陣容甚至達到了整個交響樂團的規模。歌劇有兩種傳統的演唱形式:宣敘調,類似於普通的朗誦;詠歎調,獨唱的樂段。比較短小的唱段有時也稱為詠敘調。每一種歌唱方式都輔有樂器伴奏。

歌手所扮演的角色依照們各自不同的音調分類。男性歌手由低至高分為:男低音,男中低音,男中音,男高音,男最高音。女性歌手由低至高分為:女低音,女中音以及女高音。

歌劇中包含著其他多種藝術形式。音樂當然是其主幹,但基於其對話式的表演,固戲劇元素在歌劇中也占有較重的分量。另外視覺藝術,比如繪畫,被用來展示舞台背景,對於整個表演來講,其作用不容忽視。最後,舞蹈也經常作為歌劇的一部分參與表演。因此,最著名的歌劇作曲家之一的瓦格納會在提到歌劇類型時稱之為"音樂大合作"(Gesamtkunstwe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