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9月23日 第五章 國內

1863年李秀成謀劃解救蘇州之圍

公元1851年,廣西金田村一場規模空前的起義爆發,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煉出一位年輕善戰的將軍--李秀成。

李秀成,廣西藤縣人,太平軍的一位著名將領。1851年九月,李秀成加入太平軍。戰鬥中他出生入死,屢建戰功。1857年,石達開率部出走,起義軍力量被嚴重削弱。此時,洪秀全為扭轉危局,大膽提拔陳玉成、李秀成擔任軍事領導工作。同年,李秀成被封忠王。

由於李秀成有勇有謀,因而在與陳玉成的配合作戰中,連連取勝。他們摧毀了敵人的江北大營,又打了著名的"三河戰役",接著集中力量消滅清軍的江南大營。在攻打江南大營的戰鬥中,李秀成按太平軍的計劃,率大軍攻戰杭州,以誘江南大營清軍分兵救援。果然杭州攻下後,蘇、浙大震。江南大營分派13000人入浙救援。李秀成見目的達到,立即放棄杭州,與各路太平軍一起向天京挺進。經過十多天的浴血奮戰,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打垮。同年6月,李秀成乘勝攻占常州、無錫、蘇州等地,進軍上海。八月,在清浦的戰鬥中一舉殲滅美國人華爾的洋槍隊數百人,繳獲洋槍二千餘支,大小洋炮一百多門,給來犯的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但是,李秀成此時一心一意想經營蘇浙,在太平軍作出西征武漢,以救安慶的戰略布置時,表現得不熱心,因而延期兩個月到達武昌縣,導致西征失敗。此後,在1861年的安慶激戰中,李秀成竟又不顧安慶安危,從江西徑回浙江。

1863年至1864年,太平軍進行了驚心動魄的天京保衛戰。李秀成奉命,回援天京,自1863年十月起,同圍天京城的湘軍激戰四十多天。由於敵人力量的強大,太平軍經過多次戰爭的消耗已無力組織大規模反攻。五月,蘇浙戰場瓦解,天京變為一座孤城。李秀成力勸天王洪秀全主動放棄天京。這一建議無疑是正確的,若加以采納,必定將對保存革命實力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洪秀全說自有天兵天將援救,拒絕離開天京。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曾國藩的湘軍挖地道炸毀城牆,攻破了天京城。天京城破時,幼天王在李秀成的保護下,衝出重圍,後又失散。李秀成逃到荒山中被拿獲。8月7日,為曾國藩殺害。

附錄:冒死直諫

1856年9月,太平天國內部出現了空前的危機:韋昌輝發動叛亂,殺死楊秀清及其部下兩萬多人。翼王石達開因與天王洪秀全意見不和,一氣之下,也率領部隊離開了天京。天王洪秀不知醒悟,還是一意孤行,重用同姓安王洪仁達、福王洪仁發。滿朝大臣對洪氏兄弟十分不滿,紛紛向李秀成反映。

剛剛被任命為副掌率的李秀成,麵對天國危機四伏的局勢,憂心忡忡,食不甘味,寢不安席。他清楚地記得:在金田起義時,洪秀全在花州胡以晃家被清軍圍困,正值危難之際,是自己冒著生命,親自領著部隊救出洪秀全,洪秀全為報答恩情,任命自己為副掌率,他明知自己能力不強,但一直得到信任和重用。目前,在國中無將、朝中無人的情況下,還把自己選進領導核心。可當前的形勢逼人,是以國家為重,還是保住自己的烏紗帽?李秀成的心裏十分矛盾。這時,他想起了童年時父親常教導話:做人要誠實,心正,光明磊落。在這事關太平天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自己應該挺身而出,冒死直諫。

第二天上朝時,他麵奏天王洪秀全,說:"要扭轉天國危機,當前應該做的,就必須肅正朝綱,明正賞罰;向地主征收賦稅;起用翼王石達開;免去安王和福王的職務;去庸用賢,確保天國的安全。"

李秀成這一主張,得到了滿朝文武官員的支持。這卻得罪了天王洪秀全。天王認為李秀成拆他的台,丟他的麵子。一氣之下,免去了李秀成的官職,宣布退朝。

李秀成被罷官了,但他沒有灰心。相反,他覺得自己做得對。洪秀全對他這一舉動,完全在意料之中。回到家後,夫人聽說這件事,責備他說:"你太誠實過份了,像你這樣的人,有幾個不吃虧的?"李秀成嚴肅地看著夫人說:"月亮,要做十五的月亮;說話,要說心裏的話;做人,要做誠實的人。這樣,我心裏坦然,吃虧也願意!"

幾天後,李秀成出於對天國的關心,把個人得失置之度外,又重新寫了一個奏章,一方麵送給天王洪秀全,一方麵抄送朝廷文武百官傳閱。在滿朝文武大臣的請求下,天王洪秀全經過反複考慮,認為李秀成冒死直言完全是為了他,是為整個天國著想的。於是,他采納了李秀成的意見,重新恢複了李秀成的職務,削去安王和福王的爵位,同時派人去請翼王石達開回來,共秉朝政。

李秀成直諫,挽救大平天國的危機,盡了自己的力量,在全體大臣中廣泛流傳,成為佳話。

1937年蔣介石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我國東北後,中國共產黨為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國共產黨發表宣言,願意在立即停止進攻蘇區紅軍、給予民眾民主權利和武裝工農3項條件下,準備同任何國民黨部隊訂立共同抗日的協定。1935年8月,中國共產黨又發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明確表示共產黨和紅軍願意與中國一切願意參加抗日救國事業的各黨派、各團體,包括國民黨在內的一切地方軍政機關進行談判,共同籌組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並呼籲各黨派和軍隊首先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去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鬥。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了著名的瓦窯堡會議。會議從理論和政策上正式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總路線,提出"黨的任務就是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彙合起來,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1936年5月5日,中國共產黨向國民黨政府發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將"抗日反蔣"政策轉變為"逼蔣抗日"政策。8月25日,中共中央致書國民黨,再次呼籲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中國共產黨迅速確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並應張學良、楊虎城的邀請,派周恩來、葉劍英等人赴西安談判,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6項條件。1937年2月國民黨召開五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在會議前夕致電國民黨,提出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5項要求。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實際上接受中國共產黨關於國共兩黨合作抗日主張的決議案。從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為了謀求國共第二次合作和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從1937年2月到9月,中共代表周恩來等同國民黨代表蔣介石等先後舉行了五次談判。到8月18日,國共雙方就陝甘寧邊區人事、紅軍改編和設立總指揮部以及在若幹城市設辦事處、出版《新華日報》等問題,達成協議。8月22日,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將西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任命朱德、彭德懷分別為正副總指揮。9月中旬,國共兩黨代表在南京又舉行一輪會談。雙方就發表《合作宣言》問題取得一致意見,並簽了字。9月22日,國民黨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指出團結禦侮的必要,事實上承認了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中國共產黨宣言和蔣介石談話的發表,宣告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建立。

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參加的團結抗日的全民族統一戰線。從此,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的戰爭,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進入了一個全民族抗戰的嶄新階段。

附錄: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特別是1935年華北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要獨霸中國,變中國為其獨占的殖民地,從而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號召各黨派拋棄過去的成見,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不久,爆發了"一二·九"運動,形成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瓦窯堡舉行會議,通過《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正式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會後,毛澤東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論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路線和策略,批判了黨內"左"傾關門主義的錯誤。

1936年5月,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了《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聲明願意與一切進攻紅軍的武裝部隊停戰議和,一致抗日。8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致書中國國民黨,提議國共兩黨結成抗日統一戰線。9月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向全黨發出《中央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主動調整抗日統一戰線政策,改變過去"抗日反蔣"的口號,確定"逼蔣抗日"的總方針。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與當時在西北進攻紅軍的東北軍將領張學良、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實現了停戰,並結成了共同抗日的同盟關係。同年12月12日爆發了西安事變。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主張下,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迫使國民黨政府停止了內戰,從此初步形成了國共兩黨合作的新局麵。

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五項國策和四項保證。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經過激烈鬥爭,通過了實際上接受中國共產黨關於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決議案。"七七"事變後,中共中央將《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國民政府。在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推動下,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的宣言,次日,蔣介石發表承認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合法地位的談話。至此,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確保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政治領導權;堅持放手發動群眾,開展敵後遊擊戰爭,擴大抗日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並在根據地內建立"三三製"政權,即在政權人員的分配上,共產黨員(代表工人階級和貧農)、左派進步分子(代表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及其他分子(代表中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大體各占三分之一。

針對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中國共產黨采取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執行"又團結又鬥爭,以鬥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與頑固派的鬥爭中,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從而克服了國民黨當局製造的反共摩擦,發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1969年中國成功地進行首次地下核試驗

附錄:《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是一項旨在促進全麵防止核武器擴散、促進核裁軍進程,從而增進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條約。早在1954年印度領導人賈瓦哈拉爾·尼赫魯首次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締結一項禁止核試驗國際協議的要求。1994年3月,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正式啟動全麵核禁試條約的談判。經過兩年半的努力,1996年8月20日,會議擬訂《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文本,但由於印度的反對未能獲得通過。後來根據澳大利亞的提議,《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文本直接送交第50屆聯合國大會審議。1996年9月10日,聯合國大會以158票讚成、3票反對、5票棄權的壓倒多數票通過了《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

《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包括序言、17條、兩個附件及議定書。條約規定,締約國將作出有步驟、漸進的努力,在全球範圍內裁減核武器,以求實現消除核武器,在嚴格和有效的國際監督下全麵徹底核裁軍的最終目標。所有締約國承諾不進行任何核武器試驗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並承諾不導致、鼓勵或以任何方式參與任何核武器試驗爆炸。

條約還規定,經簽署國按照各自憲法程序批準後,條約將從所有44個裁軍談判會議成員國交存批準書之日起第180天生效。1996年9月24日,該條約開放供所有國家簽署。中國等16個國家的領導人或外長當天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首批簽署了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至2004年1月,已有170個國家簽署了該條約;109個國家正式批準了該條約。

1999年10月,聯合國在維也納首屆召開促進《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生效大會。2001年11月,第二屆《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生效大會在紐約舉行。2003年9月,第三屆促進《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生效大會在維也納舉行。

附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停止核試驗的聲明》

ChineseGovernmentStatementonNuclearTests

1996年7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中國開始暫停核試驗一事發表聲明,全文如下:

1996年7月29日,中國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核試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鄭重宣布:從1996年7月30日起中國開始暫停核試驗。中國作出這一重要決定,既是為了響應廣大無核國家的要求,也是為了推動核裁軍而采取的一項實際行動。

從1964年10月16日第一次核試驗起,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國現已建立起一支精幹、有效的核自衛力量。中國廣大工人、科技工作者、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戰員以及所有從事國防建設的工作人員,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不怕犧牲,艱苦奮鬥,為研製和發展我國核武器、建立了不朽的曆史功勳,大長了中華民族的誌氣,增強了中國保衛和平的實力。中國政府和人民向他們表示親切的慰問和崇高的敬意!

中國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貫主張全麵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中國發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決定。在近代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裏,中華民族曾曆經磨難,多次受到外國的侵略和蹂躪,飽嚐戰爭的災難。新中國成立後,仍然受到戰爭的威脅,包括核武器的威脅。中國要生存、要發展,別無選擇。我們研製和發展少量核武器,不是為了威脅別人,完全是出於防禦的需要,是為了自衛,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保衛人民和平安寧的生活。中國發展核武器也是為了保衛世界和平,為了打破核訛詐和核威脅,防止核戰爭,最終消滅核武器。

中國從擁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就鄭重聲明,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國還無條件地承諾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作出並恪守這一承諾的核武器國家。中國從未在境外部署過核武器,也從未對別國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

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中國讚成在朝向徹底核裁軍目標前進的過程中實現全麵禁止核武器試驗爆炸。中國積極參加日內瓦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的談判,爭取在今年內,通過協商一致,締結一項公正、合理、可核查、普遍參加和永久有效的條約。中國願與國際社會其他成員一道繼續為此作出努力。

停止核試驗是核裁軍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步驟。為了永遠消除籠罩人類的核戰爭危險,為爭取實現全球範圍的持久和平與普遍安全,中國政府向世界各國特別是核武器國家呼籲:

一、核大國放棄它們的核威懾政策。擁有龐大核武庫的國家繼續大幅度削減其核武器。

二、所有核武器國家都承擔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義務,都承諾無條件地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並盡早就此締結國際法律文書。

三、所有在國外部署核武器的國家將這些武器全部撤回本國。所有核武器國家都承諾支持建立無核武器區的主張,尊重無核武器區的地位,並承擔相應的義務。

四、各國不發展、不部署外空武器係統和破壞戰略安全與穩定的導彈防禦係統。

五、各國談判締結關於全麵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的國際公約。

實現無核武器的世界,確保各國共享和平、安全、穩定與繁榮,這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強烈願望。我們衷心希望,永遠不發生核戰爭。我們深信,隻要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共同努力,核戰爭是可以防止的。人類既然能在二十世紀製造出核武器,也完全有能力在二十一世紀徹底消除核武器。中國政府和人民願同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一道,為實現這一崇高目標而努力奮鬥!

1970年趙樹理在太原逝世

趙樹理(1906--1970),原名趙樹禮,沁水縣尉遲村人。現代著名小說作家。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中國文聯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曲藝協會主席,曾任《曲藝》、《人民文學》編委、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

趙樹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就致力於革命文藝的通俗化、大眾化工作,寫出了許多反映農村社會生活、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小說,如《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福貴》等。全國解放以後,繼續深入農村生活,耕筆不輟,馳聘於中國文壇。短篇小說《鍛煉鍛煉》、長篇評書《靈泉洞》(上集),以及《實幹家潘永福》、長篇小說《三裏灣》等,都令人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