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浩劫中,趙樹理身心受到嚴重摧殘,於1970年9月23日含冤而死,終年64歲。
趙樹理是我國真正熟悉農村、熱愛人民的少有的傑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真實地再現了我國農村幾十年來的巨大變革,而且具有獨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在弘揚我國優秀民族文藝的傳統、促進革命文藝的大眾化方麵,作出了富有成果的貢獻。
附錄:趙樹理小說與晉東南民俗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有個小說流派"山藥蛋派"。這個流派以著名作家趙樹理為代表,因其作品具有新鮮樸素的民族形式,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清新濃鬱的鄉土氣息,而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這個流派還包括馬烽、西戎、束為、孫謙、胡正等一批小說家。在50年代後期,他們結成了一個作家群體,創作出眾多帶有"山藥蛋味"的優秀作品。如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三裏灣》、《李家莊的變遷》、《登記》,馬烽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個上級》,西戎的《蓋馬棚》、《姑娘的秘密》,孫謙的《傷疤的故事》,胡正的《兩個巧媳婦》,以及年青作家韓文洲、楊茂林、李逸民、義夫、成一等人的作品。
"山藥蛋派"的開創者趙樹理,以其巨大的文學成就被稱為現代小說的"鐵筆"、"聖手",在現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於晉東南這片家鄉的土壤,熟悉農村,熱愛人民,大量描寫了晉東南獨特的區域民俗事象,或作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進人物性格發展的手段,表現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趙樹理小說的可貴之處就在於:通過自己的審美加工,把混沌稚樸的民俗變成活生生的文學創作題村,具體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區的農村生活,為找們展出了一軸生動的農村風俗畫卷。
趙樹理小說幾乎涉及了晉東南民俗的各個方麵,舉凡生產勞動、飲食居住、婚喪嫁娶、宗教信仰、民間文藝都有描寫,最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麵。
一、家庭、家族和鄉裏社會的民俗。在《三裏灣》第二節裏,介紹了王寶全、王金生的居住環境,按東西南北的順序介紹了窯洞房子及使用習俗。例如西邊四孔窯洞的分工是這樣的:金生、玉生兄弟倆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王寶全老兩口住一孔。女兒玉梅住一孔,但卻是套窯,與父母住的那孔窯相通,有窗無門,進進出出必須經過父母的門。這表明,一方麵閨女大了,需和父母分開居住;另一方麵又因她未出嫁,要謹防越軌亂禮,和父母的窯洞串在一起,一舉一動都可受到父母的監督、約束。在這裏,窯洞已不是簡單的物質客體,而是寄寓了傳統的民俗心理,成為一種綜合的文化現象。
《三裏灣》還描寫兩個舊式大家庭的勞動分工、經濟分配、生活管理以及家庭內部成員之間複雜的關係,揭示了家長權威和舊倫理觀念對舊式家庭的影響。《李家莊的變遷》裏"吃烙餅"這一晉東南鄉裏民俗的描寫,更富有深刻的社會內涵。"吃烙餅"的民俗特點是,村裏發生了糾紛,由雙方當事人請村落的頭人、族長或地方上有影響的人物,在吃烙餅的過程中評理,地點設在村子的廟堂裏。等評理人作出裁決後,輸了的一方要承擔責任並付給吃烙餅的費用。小說中寫農民張鐵鎖與村長李如珍的侄兒發生糾紛,村長武斷地評張鐵鎖輸理,霸占了張鐵鎖的土地,並讓他付出吃烙餅的費用。張鐵鎖回家後氣憤之下說了幾句過頭話,被村長的人聽到,就把他們夫婦鋃鐺入獄,最後賠了土地與房產,才了結此難。作品深刻揭露了集神權、政權於一身的封建勢力代理人,依靠軍閥統治者支持,對勞動人民殘酷的壓迫。
二、戀愛婚姻習俗。趙樹理小說中有大量戀愛婚姻習俗描寫,借以反映農民生活思想麵貌和時代精神。《小二黑結婚》裏的三仙姑,30年代嫁給於福時,剛剛15歲,是前後莊第一個俊俏的媳婦。但是在落後愚昧的迷信思想影響下,漸漸成了一個裝神弄鬼、爭豔賣俏的女人。她"雖然已四十五歲,卻偏愛當個老來俏,小鞋上仍要繡花,褲褪上仍要鑲邊",每天都要塗脂抹粉,喬裝打扮一番。作者活畫出了一個病態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買賣婚姻帶來的惡果。《登記》裏的小飛蛾本來已有個相好的叫保安,可是父母卻把她嫁給了張木匠。她雖然極不情願,可還得按照傳統婚俗頂著紅頭蓋,吹吹打打被抬到婆家,任青年小夥子鬧新房,照慣例在大年初一由兩個婦女攙著到各家磕頭、拜年,帶丈夫"回娘家"。後來因和保安交換了愛情信物,而被張木匠毒打,婆婆和鄰裏也認為她"名聲不正"。小飛蛾的婚姻悲劇,也是由封建禮教造成的。《邪不壓正》則表現了婦女對以勢壓人的不合理婚姻的反抗,反映了當時錯綜複雜的階級矛盾和時代的變遷。《登記》中的"羅漢錢",是小飛蛾和艾艾母女兩代人都曾用過的愛情信物,也是晉東南特有的習俗,有著深刻的象征意義。
三、民間文藝表現手法的運用。趙樹理成功地借鑒民間文藝裏"講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設環扣,引人入勝,使情節既一氣貫通,又起伏多變。語言運用上,大量提煉晉東南地區的群眾口語,通俗淺近而又極富表現力,使小說表現出一種"本色美"。
附錄:趙樹理的小說
趙樹理(1906--1970),原名趙樹禮,是最受中國農民歡迎的作家之一。1931年開始發表通俗文藝作品,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給他指明了方向,發表了最能體現這一講話精神的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和《李有才報話》,從此名聲大振,成為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後崛起的新型作家的代表。以後又發表了短篇小說《地板》、《小經理》、《福貴》、《邪不壓正》、《傳家寶》、《田寡婦看瓜》,長篇小說《李家莊的變遷》。新中國成立後,出版了長篇小說《三裏灣》,長篇評書體小說《靈泉洞》(上)及短篇小說多篇。近年又有《趙樹理文集》及《趙樹理文集讀編》問世。
《小二黑結婚》和《李有才板話》是建國前趙樹理小說的代表作。《小二黑結婚》描寫的是根據地一對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衝破封建傳統和落後家長的重重束縛,終於結為美滿夫妻的故事。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二諸葛和三仙姑兩個農民中的落後人物的形象。二諸葛膽小怕事、落後迷信,極力想維護家長製的權威,頑固地反對兒子小二黑與小芹自由戀愛結婚。三仙姑本是一個好逸惡勞、作風不正的婦女,不僅忌妒女兒小芹的幸福婚姻,而且還貪財出賣女兒。趙樹理通過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農村小生產者精神的落後、陳腐,說明實行民主改革、移風易俗確實是勢在必行。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輕的進步力量的代表,他們爭取婚姻的鬥爭,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要戰勝舊事物的曆史大趨勢。《小二黑結婚》熱情地歌頌了民主政權的巨大力量,反映了解放區農村的重大變化,積極地扶持了新一代農民的成長。《小二黑結婚》的出現,是千百年來的中國文壇發生徹底變化的報春花。
如果說《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表現小世界的代表作,那麼,《李有才板話》就是表現大世界的代表作。這部小說準確真實的描寫了特定曆史條件下的農村"政治生活的橫斷麵",反映了農村各階層人物的心理變動,贏得了"反映農村鬥爭的最傑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區文藝的代表之作"的讚譽。
通過這兩部優秀小說和其它的一些作品,趙樹理在小說藝術的民族化、群眾化方麵,做出了重大的曆史性貢獻。他在人物塑造、情節結構和語言駕馭上,都開辟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趙樹理的風格,就是民族的、大眾的風格。他所創造的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小說民族形式,開辟了新文學發展的新生麵。
《三裏灣》是最早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長篇小說,也是最能展示建國後趙樹理藝術功力和藝術情趣的力作。作者緊緊圍繞秋收、擴社、整社、開渠等工作,娓娓動聽地講述了馬多壽、範登高、袁天成、王寶全四戶人家一樁樁有趣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交織著黨內鬥爭和家庭矛盾,愛情與婚姻的糾葛也穿插其間。作者饒有情趣地描述了這種種錯綜複雜的關係,從而深刻地闡明了農業合作化運動發展的必然性、規律性和不可抗拒性,展示了合作化的農村在經濟、政治、思想、倫理、道德諸方麵發生的巨大變化。
通過家庭、愛情問題的生動描寫展示農村在合作化運動中發生的巨變,傳遞出農民前進的腳步聲,是趙樹理創作《三裏灣》的思路,也是這部小說的藝術特色。
趙樹理對中國現代文學有廣泛影響,特別在山西影響更大。在趙樹理的影響下,五、六十年代,山西籍作家馬烽、西戎、束為、孫謙、胡正等實力雄厚的作家,以《山西文藝》、《火花》為陣地,繼承《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的格調,發表了一大批趨向相似,風格相近的作品,形成了一個影響波及全國的作家群體。後來人們把這一群體的作家,形象而友善地稱為"山藥蛋派",趙樹理是這一文學流派的當然的領袖。
以孫犁為首"荷花澱派"和以趙樹理為首的"山藥蛋派",是新中國文學史上最重要、最有影響的兩個文學流派,如今仍有人承襲其風格從事卓有成效的文學創作。
1987年中共十三大勝利閉幕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舉行。參加這次大會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出席大會開幕式的共1953人),代表著全國4600多萬名黨員。
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黨外副委員長、全國政協黨外副主席、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少數民族和宗教界人士96人列席了大會,並有中外記者(其中包括1名台灣記者)400多名采訪了大會。這些,在此前的曆屆代表大會上,均屬首次。
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黨的十二大以來,九年時間,我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的指引下,在撥亂反正的基礎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決而有步驟地進行全麵改革和對外開放,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國防、外交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其中以經濟建設尤為突出。1986年同1978年相比,國民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國家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平均收入水平都大體翻了一番。過去的九年成為建國以來經濟發展最旺盛、國力增長最迅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最多的時期。它開辟了建國以來黨的曆史發展的新階段。黨明確認識到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此基礎上尋找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為了繼續發展這種良好的局麵和深化改革,中共中央決定召開黨的十三大。
大會的議程是:(1)聽取和審查黨的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的報告;(2)審查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報告;(3)審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報告;(4)審議並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部分條文修正案》;(5)選舉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新一屆的中央顧問委員會,新一屆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鄧小平主持了大會開幕式。
趙紫陽向大會作了《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工作報告。報告共分7個部分:(1)曆史性成就和這次大會的任務;(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黨的基本路線;(3)關於經濟發展戰略;(4)關於經濟體製改革;(5)關於政治體製改革;(6)在改革開放中加強黨的建設;(7)爭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勝利。報告指出,這次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加快和深化改革。改革開放是振興中國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報告第一次係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並指出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論斷包括如下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並且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報告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曆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客觀必然要經曆的特定階段。我國從50年代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任務是,逐步擺脫貧窮、落後,由農業人口占多數的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農業國,逐步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化工業國;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變為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根據這個理論,報告明確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就是: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這條基本路線,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改。它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路線的繼續、豐富和發展,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精辟的理論闡釋。據此,報告分別提出了發展經濟戰略、經濟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改革開放中的黨的建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等諸方麵的基本方針。此外,報告還規定了6個方麵的長遠性指導方針。
趙紫陽主持了大會閉幕式。
大會討論並通過了關於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關於黨章部分條文修正案的決議、關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關於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
大會還首次采用差額選舉的方式選出了由175名中央委員和110名候補中央委員組成的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選舉出了由200人組成的中顧委和69人組成的中紀委。
附錄: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國4600餘萬名黨員。會議主題是加快和深化改革。鄧小平主持大會開幕式。趙紫陽受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托作了題為《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報告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製定了到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製改革的任務。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關於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關於黨章部分條文修正案的決議》、《關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關於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趙紫陽致閉幕詞。
中國共產黨十三屆一中全會1987年11月2日在北京舉行。趙紫陽主持會議。全會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領導機構及成員。
中國共產黨十三屆二中全會1988年3月15~19日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趙紫陽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報告《談中央政治局四個多月來的主要工作及今後進一步貫徹十三大精神的思路與布局》。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並經黨內外廣泛協商,擬向七屆全國人大推薦的國家機構領導人員人選名單和擬向七屆全國政協推薦的全國政協領導人員人選名單。
中國共產黨十三屆三中全會1988年9月26~30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原則通過了《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對《初步方案》,全會建議國務院在今後5年或較長一些時間內,根據嚴格控製物價上漲的要求,並考慮各方麵的實際可能逐步地、穩定地組織實施。
中國共產黨十三屆四中全會1989年6月23~24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並通過了李鵬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關於趙紫陽同誌在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動亂中所犯錯誤的報告》。會議認為,趙紫陽在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犯了支持動亂和分裂黨的錯誤,對動亂的形成和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錯誤的性質和造成的後果是極為嚴重的。他在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期間,雖然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工作方麵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在指導思想上和實際工作中也有明顯失誤。特別是他主持中央工作以來,消極對待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方針,嚴重忽視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給黨的事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鑒於趙紫陽的上述嚴重錯誤,全會決定,撤銷他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會委員和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第一副主席的職務。全會對中央領導機構部分成員進行了調整。選舉江澤民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中國共產黨十三屆五中全會1989年11月6~9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十三屆五中全會關於同意鄧小平辭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的決定》。決定江澤民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楊尚昆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劉華清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楊白冰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秘書長。江澤民在會議結束時發表重要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