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10月12日 第四章 國際

1896年蒙塔萊出生

蒙塔萊(1896-1981)意大利詩人,出生於熱那亞。197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代表作品有詩集《烏賊骨》、《境遇》,論文集《在我們的時代》等。

埃烏傑尼奧·蒙塔萊(EugenioMontale,1896-1981)意大利詩人。出生在熱內亞的一個風景美麗的海濱小鎮利奇瑞恩。自幼學習音樂,成績優異,青年時代熱衷過歌劇,他的一些詩作標題與詩行中飽蘊著諧調的韻律,均得益於音樂修養。

1917年參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一名軍官。1919年退役後,攻讀過哲學。192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烏賊骨》。由於詩集中彙集了詩人早年居住地利奇瑞恩海岸的景象和山水,展示了與眾迥異的熱內亞風格,他大獲成功,一舉成名。這部處女作體現了隱逸派詩歌的主要特點,在表現大自然美的同時,著意抒寫了"生活的邪惡"和人生"不可捉摸的痛苦"。這部詩集為他一生的創作奠定了基調。1929年遷居佛羅倫薩,完成詩集《守岸人的石屋》,獲安·費多爾文學獎。1938年因不願參加法西斯黨,被解除維蘇克斯圖書館館長職務。4O年代流亡瑞士,參加反法西斯鬥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當過記者、音樂評論家,長期任米蘭《晚郵報》的文學編輯。他拒絕參加任何黨派,堅持一個原則:忠實於自己,超然於一切"主義"之外。此間連續出版三本詩集,在意大利文壇上被譽為"隱逸派"詩人的代表。

他的詩具有"純詩"特質,如豐富的音樂性、自我象征等等,他探索這個破碎的世界,對生命、死亡、命運予以關注並加以深刻地表現而非解答什麼。

他的作品還有:《命運》(1939)、《費尼茲鐵瑞》(1943)、《風暴及其他》(1956)、《莎杜拉》(1971)、《1972年的日記》(1973)、《我們的時代》(評論集)等。

1967年,意大利總統授予他"終身參議員"稱號。1975年,"由於他獨樹一幟的詩歌創作,以巨大的藝術敏感性和排除謬誤與幻想的生活洞察力,闡明了人的價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81年秋,蒙塔萊病逝於米蘭。

1942年美軍在埃斯佩蘭斯角戰役中打敗日軍

瓜達爾卡納爾島(以下簡稱瓜島),位於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的東南,長145公裏,寬40公裏,麵積約6500平方公裏。原是太平洋上一個鮮為人知的島嶼,為了這個島嶼而進行的從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連續七個月血雨腥風的激烈爭奪,在二戰曆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章,以太平洋戰爭的分水嶺而名聞天下。

第一節戰役背景與戰前部署

(一)

由於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的慘敗,日軍失去了戰爭初期在太平洋上的製海權和製空權,也失去了戰略主動,被迫停止了戰略進攻,放棄或推遲了對斐濟、薩摩亞和新咯裏多尼亞等地的進攻。但日軍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已大為削弱,美軍的實力、士氣都大大增加,仍決定繼續實施對南太平洋諸島的進攻,計劃先在瓜島修建航空基地,前出航空兵力,以掩護對新幾內亞島的莫爾茲比港的進攻,在新幾內亞島站穩腳跟後,再向東南逐步推進,進逼同盟國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棗澳大利亞,以此重新奪回戰略主動權。

為實現這一戰略企圖,大本營陸軍部大力充實原準備為斐濟、薩摩亞作戰而於1942年5月組建的第17軍,該軍由天皇侍從武官長的弟弟百武晴吉中將任軍長,軍部設在新不列顛島的拉包爾,至8月初,該軍已轄有南海支隊、一木支隊、青葉支隊等部,總兵力約十三個大隊,集結於新幾內亞東部和俾斯麥群島,擔負攻占莫爾茲比港的任務。大本營海軍部則於1942年7月成立第8艦隊,任命三川軍一中將為司令,下轄第6、第18戰隊、第29、30驅逐艦大隊、第7、13、21潛艇戰隊,擁有包括重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3艘在內的多艘軍艦和潛艇,主力部署於拉包爾,以協同第17軍作戰。聯合艦隊還增派第25航空戰隊所轄的百餘架岸基飛機進駐拉包爾,以提供空中掩護。

日軍繼1942年1月進占拉包爾,並將這個港口和附近的機場建設成南太平洋最重要的海空基地後,又於1942年5月占領了圖拉吉島,該島位於所羅門群島南部,正處在以拉包爾為基地的戰鬥機作戰半徑的邊緣,南距所羅門群島第二大島瓜島約三十海裏,北麵緊挨著佛羅裏達島,是南太平洋海空交通的樞紐要地,原有澳大利亞部隊駐守,後因戰局惡化無力防禦而主動撤離。日軍占領該島後就開始修建機場,並對附近島嶼進行勘察,發現瓜島雖然多山多叢林,但瓜島北部隆加河衝積平原地勢平坦,比圖拉吉島更適合建機場,於是6月16日派門前鼎大佐率第11工兵隊約2000名工兵登上瓜島,開始修築機場。7月1日又加派岡村德長少佐率第13工兵隊約700名工兵上島,加強施工力量,並限令於8月5日前完工。經過緊張的施工,至8月初,瓜島機場已基本建成,輔助設施也大體完工。此時,瓜島有日軍工兵2700人,警備部隊240人,共約2940人;圖拉吉島有日軍工兵140人,航空部隊400人,警備部隊200人,共約740人。

(二)

美軍雖然在中途島戰役中取得了巨大勝利,使中太平洋地區的局麵趨於穩定,但在南太平洋,仍比較被動。當日軍於1942年1月占領拉包爾後,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金上將就於2月提出占領圖拉吉島,以阻止日軍的推進,保護美國至澳大利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羅斯福總統對此設想也表示支持。為抓緊時間進行必要準備,美國海軍於3月派部隊進駐新赫布裏底群島的埃法特島,隨即又向北占領了聖埃斯皮裏圖島,並開始在這兩個島上修建機場。同時將精銳部隊棗海軍陸戰隊第1師從本土運往新西蘭。

太平洋戰區司令尼米茲和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都認為拉包爾已是日軍的核心基地,扭轉戰局的關鍵就是盡快奪取拉包爾。但是在具體戰術上還存在分歧,麥克阿瑟主張集中最大兵力在俾斯麥群島組織登陸作戰,一舉攻占拉包爾。尼米茲則認為日軍在拉包爾已形成了堅固防禦,部署有近七百架岸基飛機,還隨時能得到包括4艘航母在內的聯合艦隊的支援。而美軍此時在太平洋上隻有3艘航母,實力比日軍弱,不能貿然行動。所以主張先在所羅門群島南部登陸,在新占島嶼上建立機場,然後在航空兵支援下逐步推進,步步為營,最終奪取拉包爾。而對這一戰役的指揮官人選,美國陸海軍也有爭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主張應由麥克阿瑟指揮,海軍作戰部長金上將則認為此次戰役是在多礁石的所羅門群島海域作戰,如果由不懂海軍的人來指揮,就有使海軍艦隊在這樣的危險海域陷入被動的可能,所以應由尼米茲來指揮。雙方互不相讓,僵持不下,最後隻好由羅斯福總統親自出麵主持協調,這才達成了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參謀長聯席會議據此於4月1日正式通過代號為"了望台"的作戰,計劃第一階段由尼米茲指揮攻占聖克魯斯群島和圖拉吉島。第二階段由麥克阿瑟指揮,攻占所羅門群島其餘島嶼,並肅清新幾內亞島東部萊城、薩拉莫阿地區的日軍。第三階段仍由麥克阿瑟指揮,攻占新不列顛島和新愛爾蘭島,進而奪取拉包爾。

4月20日,成立南太平洋部隊,由戈姆利中將任司令,下轄第61、62特混編隊,擁有航母3艘,戰列艦1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32艘。這支部隊歸尼米茲指揮。5月17日,戈姆利從華盛頓抵達司令部所在地新喀裏多尼亞的努美阿,隨即將司令部前移至新西蘭的奧克蘭,積極組織戰役準備。

7月2日,參謀長聯席會議考慮到由於太平洋戰區和西南太平洋戰區的作戰區域分界線是東經160度,這樣,就會有一些太平洋戰區的部隊進入西南太平洋戰區的地域,指揮上可能會有摩擦,於是發布命令將兩個戰區的分界線西移1度,改為東經159度,如此一來,瓜島和圖拉吉島都劃入太平洋戰區,以減少作戰指揮上不必要的麻煩。這一決定雖然解決了戰區指揮權的問題,但沒有明確海軍特混艦隊與海軍陸戰隊之間的指揮關係,給以後的作戰指揮埋下了隱患。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命令中同時決定將於8月1日發起作戰。

7月4日,美軍偵察機發現日軍已經在瓜島上修建機場,如果瓜島機場修成,日軍從這一機場起飛的飛機能夠到達聖埃斯皮裏圖島、埃法特島、新喀裏多尼亞島一線,嚴重威脅了美國至澳大利亞的海上交通線。參謀長聯席會議立即將"了望台"作戰的第一階段作戰目標改為瓜島和圖拉吉島。

戈姆利中將見日軍兵力強大,而自己兵力單薄,準備工作又未就緒,現在還要將登陸地點前移,缺乏勝利的信心,要求推遲進攻,經尼米茲說服,這才同意於8月7日發起進攻。參戰兵力分為三部分,一是特納少將指揮的登陸運輸編隊,編有23艘運輸船和11艘驅逐艦,負責將海軍陸戰第1師送上瓜島和圖拉吉島。二是克拉奇利少將指揮的掩護編隊,編有巡洋艦、驅逐艦各8艘,負責直接掩護登陸運輸隊。三是弗萊徹中將指揮的特混艦隊,共有航母3艘,戰列艦1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16艘,油船3艘,負責海空支援與掩護。還有西南太平洋戰區的300架岸基飛機提供空中支援。上述部隊7月26日在斐濟群島海域集結,7月28日至31日,海軍陸戰第1師在斐濟群島的科勞島進行了登陸演習,艦艇部隊也進行了與登陸部隊的合同演練。

美軍的作戰準備極不充分,由於瓜島曆來鮮為人知,美軍除了曾在瓜島的澳大利亞種植園主提供的零星情報外,就隻有一張九十年前的海圖、幾張傳教士拍攝的舊照片和傑克.倫敦撰寫的關於所羅門群島的小說了。作為登陸主力的陸戰-1師是美國最早進行登陸戰專項訓練的精銳部隊,但是該師大批優秀的訓練有素的軍官、軍士被調去作為新組建的陸戰第2、3師的骨幹,現在部隊成員大都是剛入伍的新兵,戰鬥力已不可與老1師同日而語,1942年6月底,陸戰1師的三個團中,第5團剛到達新西蘭;第7團幾乎全由新兵組成,剛結束新兵基本訓練,到達薩摩亞;第1團則還在開往南太平洋的途中。師長範德格裏夫特少將得到保證,該師1942年底以前不會參戰,至少還有半年的訓練時間。但範德格裏夫特6月26日剛到新西蘭的奧克蘭,就被告之將參加8月的瓜島作戰,他甚至以前根本不知道有瓜島,看了作戰計劃將其戲稱為"瘟疫行動"。戰役準備時間僅四個星期,準備工作極其緊張。奧克蘭港口立即被大量作戰物資所淹沒,由於參加登陸作戰的運輸船的物資裝載必須按照特殊的"戰鬥裝載"標準裝載,港口又小,又正逢新西蘭多雨的冬季,連日大雨,使碼頭上秩序非常混亂,加上碼頭工人正在進行罷工,陸戰1師的官兵不得不進行卸貨、裝載的工作,他們分成三班,二十四小時連續不斷工作,疲憊不堪,怨聲載道。戈姆利的司令部也是一片混亂,他的司令部剛剛組建,參謀人員還很少,而作戰準備時間又那麼急促,把他們搞得手忙腳亂。最大的問題是兵力不足,陸戰1師隻有兩個團到達戰區,另一個團還在薩摩亞,經戈姆利和範德格裏夫特的強烈要求,才將陸戰第2師的第2團和其他部隊三個營編入陸戰1師的建製,勉強湊成一個加強師,總兵力約1.8萬人。但這三個團都還沒進行過嚴格、係統的登陸戰訓練,戰術水平、戰鬥力都很低。在7月28日舉行的臨戰演習中,情況非常糟糕,範德格裏夫特隻好自我安慰:"好萊塢的慣例是糟糕的彩排預示著成功的公演。"

弗萊徹中將不願讓他寶貴的航母在敵岸基飛機活動半徑範圍裏停留過久,公然拒絕在瓜島海域停留五天,隻肯停留兩天。他的這一態度更是讓戈姆利對這次作戰憂心重重,而戈姆利又無權指揮弗萊徹,戈姆利幹脆把指揮權交給弗萊徹,自己留在了努美阿。來努美阿視察作戰準備工作的海軍作戰部長助理福萊斯特爾將軍了解這些情況後,就對戈姆利說:"如果美國人民知道我們的部隊就這樣去打仗,一定會起來造反的!"

第二節薩沃島海戰

(一)

瓜島是所羅門群島第二大島,十六世紀被尋找傳說中所羅門王的黃金之國的西班牙探險家發現,地處赤道以南的低緯度,典型的熱帶氣候炎熱潮濕,島上遠非人們所想象的金色沙灘,長滿棕櫚樹的熱帶風光。熱帶植物因為雨水充沛而生長極其茂盛,空氣中始終彌漫著令人作嘔的惡臭,這是千百年來自生自滅的植物腐爛而散發出的,熱帶昆蟲又肥又壯,使得瘧疾橫行。

圖拉吉島沒有像瓜島那樣茂密的熱帶叢林和沼澤,被英國殖民者認為是適合居住的島嶼,他們在島上蓋起房屋,建起了一個小鎮,甚至還有英國殖民者所特有的板球場。

二戰中美國在太平洋上第一次兩棲作戰的目標就是這兩個島嶼。1942年7月31日,美軍艦隊從斐濟起航。8月6日晚,美軍登陸編隊已到達距瓜島約六十海裏的海域,借助惡劣天氣的掩護,一直未被日軍發現。在登陸編隊航渡的同時,駐埃法特島和聖埃斯皮裏圖島的美軍航空部隊出動B-17轟炸機對所羅門群島的日軍進行了壓製空襲,從新幾內亞島起飛的美軍飛機則密切監視俾斯麥群島和新幾內亞島東北部的日軍。

8月7日淩晨一時,登陸編隊到達距瓜島十海裏的海域,一分為二,代號X射線的部隊是由範德格裏夫特指揮的第1、第5陸戰團,經薩沃島南水道進攻瓜島,代號Y射線的部隊是由副師長魯普斯塔斯準將指揮的四個營取道薩沃島北水道進攻圖拉吉島。另兩個營作為預備隊。

六時許,掩護編隊的軍艦開始炮擊瓜島日軍陣地,隨後從航母起飛的艦載機飛臨瓜島,進行猛烈的轟炸和掃射。在艦炮和航空火力支援下,第一波登陸部隊於九時四十分開始上陸,第5陸戰團團長亨特上校身先士卒第一個衝上灘頭,部隊緊跟在後衝上岸,逐步擴大灘頭,向縱深發展。隨後灘頭控製組上岸,組織後續部隊有序上岸。由於日軍的情報機關根本沒能預見到美軍的登陸,因此島上的日軍毫無準備,而且島上的日軍雖說是工兵部隊,其實是修建機場的朝鮮勞工,沒帶什麼武器,少數警備部隊看到美軍大兵壓境,不敢抵抗就逃入叢林,所以美軍一槍未發就成功上岸,到日落時已有1.1萬餘人登上瓜島。但沒有準確的地圖,上岸後就在叢林中摸索前進,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到達機場,日軍慌忙扔下剛做好的早餐逃入叢林,美軍輕而易舉奪下機場,跑道已經有80%完工了,塔台、發電廠都已建成,還繳獲了大批糧食、建築設備、建築材料,最受歡迎的戰利品卻是幾百箱日本啤酒和一個完好的冷凍加工廠。盡管瓜島登陸戰非常成功,但這是在日軍幾乎沒有防禦情況下取得的,如果日軍稍有準備,美軍必將遭受嚴重失利。在登陸中暴露了不少問題,海岸控製組人手太少,不得不動用戰鬥部隊進行物資卸載;又如有的人在海灘上忙得喘不過氣來,有的人卻閑來無事可作,在海灘上曬日光浴或到叢林中打鳥。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美軍總算順利登上瓜島。

圖拉吉島卻與瓜島完全不同,登陸的美軍經受了真正的戰火考驗。圖拉吉島是個天然的避風良港,島的東側有兩個小島:加武圖島和塔那姆勃戈島,像兩個哨兵保衛著圖拉吉島。英國殖民者戰前曾在這兩個小島建有簡易水上飛機機場,日軍占領這裏後,加以擴建完善,計劃建設成為可以監視整個所羅門群島的水上飛機機場。美軍高估了圖拉吉島日軍的實力,集中炮火進行猛烈轟擊,日軍急忙躲進掩體,美軍在炮火掩護下成功上岸,但向縱深推進不久就遇到了日軍頑強抵抗。而在兩個小島上,美軍卻低估了日軍,由於島嶼太小,日軍在海灘前沿組織防禦,加上美軍的炮火準備沒能摧毀日軍修築在堅固山崖上的工事,而登陸艇下水又太早,從一萬多米外開始衝擊,使得日軍有充足的時間進入前沿工事,當美軍剛衝上岸立足未穩之際,就突然開火,美軍指揮官重傷,士兵傷亡慘重,被密集的火力壓在海灘上寸步難行,由於敵我距離太近,根本無法實施艦炮火力支援。直到幾小時後,後續部隊將81毫米迫擊炮送上岸,並召喚飛機提供航空火力支援,這才逐步開始向縱深推進。但日軍仍然憑借在山洞中的工事頑強抗擊,美軍隻得組織爆破小組從日軍火力死角衝上山頂,再居高臨下將炸藥和手雷扔進山洞,這才最終將其消滅。由於這三島戰鬥非常激烈,為盡快解決戰鬥,範德格裏夫特將預備隊全部投入作戰,黃昏時分日軍殘部退守山穀,當天夜裏,美軍接連組織四次攻擊,將其大部殲滅。直到8日黃昏才肅清殘敵占領這三島。在兩天的激戰中,日軍除了二十三人被俘外,全部戰死,無一投降,初次讓美軍領教了武士道精神。美軍陣亡約一百人。

(二)

圖拉吉島日軍在遭到美軍攻擊後向拉包爾發出告急電報,這才讓日軍知道美軍的行動,百武認為這不會是美軍的正式反攻,最多是偵察騷擾性質的襲擊,不難將其擊退。隻是瓜島的機場被美軍利用的話,對南太平洋的形勢極為不利,決定迅速組織力量奪回瓜島。但他不願動用進攻莫爾茲比港部隊,三川隻好從駐拉包爾的海軍陸戰隊中抽出519人分乘"明洋"號運輸船和"宗穀"號供應艦,由1艘巡洋艦、1艘掃雷艦、1艘獵潛艇護航前往瓜島。8日三川根據偵察機的報告,知道美軍在瓜島海域兵力雄厚,便命令其返航,在返航途中,"明洋"號被美軍S-38號潛艇擊沉,船上所載373名海軍陸戰隊員隨船葬身海底。

就在美軍登陸的當天,三川派出拉包爾的日軍第25航空隊出動了51架飛機空襲瓜島,但遭到了美軍62架艦載戰鬥機的有力攔截,被擊落19架,未取得什麼戰果。

次日即8月8日,第25航空隊又出動41架飛機奔襲瓜島,以損失16架的代價好不容易突破了美機的攔截,炸沉"埃裏奧特"號運輸船,炸傷"賈維斯"號驅逐艦。但空襲中日機隻顧攻擊美軍的艦船,卻沒有去攻擊防禦薄弱但又是極其重要的棗海灘上堆積如山的物資,這是日軍最大的失策。

日軍第8艦隊司令三川軍一中將感到事態嚴重,立即決定發動反擊,盡管此時他的軍艦因執行各種任務而很分散,但他迅速集中附近的軍艦,共5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1艘驅逐艦於8月7日晚駛離拉包爾南下。

日軍要想在光天化日下南下,是無法避開美軍空中偵察的。事實上,早在8月7日的白天,負責監視日軍的一架美軍B-17轟炸機就發現了正奉命向拉包爾集結4艘日艦,由於距離戰區太遠,沒能引起美軍的充分注意。當晚三川的艦隊剛出動,美軍的S-28號潛艇就發現並報告了上級,此時日軍艦隊距瓜島也還有五百餘海裏,同樣沒引起美軍的注意。

8月8日八時許,一架澳大利亞的偵察機第三次發現了三川艦隊,但飛行員出於無線電沉默的考慮,沒及時報告。下午返回基地後又不以為然,用過點心後才向上級報告,足足耽誤了六小時,使得美軍來不及再派出飛機偵察核實。更要命的是他還把這支艦隊的編成錯報為2艘水上飛機母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使登陸編隊司令特納錯誤判斷為這樣的艦隊不可能是來實施海戰的,很可能是在所羅門群島某處港灣建立水上飛機基地來彌補失去的圖拉吉島水上飛機基地。而美軍最主要的情報來源棗密碼破譯小組一方麵由於日軍剛開始使用新的密碼,需要一段時間來破譯,另一方麵三川艦隊在航行中采取了嚴格的無線電靜默,所以無法提供準確情報。特納深知他的登陸編隊是日軍首要目標,而從拉包爾到瓜島必經之路是所羅門群島兩串島鏈之間的狹窄水道,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槽海",他於8月8日曾特別加派一架偵察機沿槽海偵察,但因為天氣不好,這架飛機未能按命令飛完全程就返航了,而且飛行員也沒將報告這一情況。因此,特納對即將到來的海戰一無所知。

三川是智勇兼備的戰將,為做到知己知彼,8日四時三川就命令5艘重巡洋艦各彈射起飛一架艦載偵察機,對瓜島進行全麵偵察,了解了美軍艦隊的兵力組成和所在位置,當他知道美軍在瓜島海域有多艘航母,掌握著製空權,而且兵力占優勢,便決定以己之長攻其之短,實施夜戰。十六時許又派兩架偵察機進行偵察,以進一步查明情況。三川一進入瓜島和圖拉吉島之間水域,(後來因為在這片水域,日美雙方有好多軍艦戰沉,而被形象稱為"鐵底灣")第三次派出兩架偵察機核實美艦的夜間停泊位置,並在夜戰時投擲照明彈。正是由於三川進行了反複的偵察,對美軍的情況已經完全掌握,他決定從薩沃島以南進入鐵底灣,先消滅美軍的巡洋艦,再消滅運輸船,最後從薩沃島以北撤出。隨即通過旗艦"鳥海"號重巡洋艦的燈光信號將作戰計劃通知各艦。十八時,日艦將甲板上的所有易燃物扔進海中,對彈藥進行最後檢查整備。二十二時三十分,天色完全黑了,日軍以"鳥海"號為首排成間距1200米的單縱列,在桅杆上升起白色識別旗,加速到28節,殺氣騰騰闖入瓜島海域!

而與此同時美軍擔任海空掩護的航母編隊司令弗萊徹,借口艦載機損失和油料不足,報告戈姆利請求撤走,黃昏時分未獲批準就擅自率航母編隊撤出瓜島海域,二十時已遠離了瓜島。特納隻好緊急召集掩護編隊司令克拉奇利和範德格裏夫特開會,通報了這一情況,並宣布由於失去了空中掩護他的艦隻將在第二天撤走,盡管登陸部隊的補給物資卸載量還不到四分之一。範德格裏夫特對此表示了強烈抗議,但特納認為他別無選擇,隻能連夜盡可能多卸下一些物資。會議氣氛十分緊張,開了數小時仍是不歡而散。

就在會議結束,克拉奇利乘汽艇趕回旗艦半路上,戰鬥打響了。美軍在鐵底灣部署是:分為三個巡邏區,以瓜島和圖拉吉島之間的薩沃島中心點125度延伸線劃分南北兩個巡邏區,佛羅裏達島西側子午線以東為東巡邏區。南區由第一大隊3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負責警戒,北區由第二大隊3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負責警戒,東區由第三大隊2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負責警戒,另以2艘驅逐艦在薩沃島以西巡邏,作為雷達警戒哨。克拉奇利去開會前隻是指定"芝加哥"號巡洋艦艦長代理指揮南區巡邏,既沒有具體指示,也沒作戰預案。

8月9日一時,日艦駛抵薩沃島西北,日軍了望兵夜戰素質較高,先發現了兩艘巡邏的美軍驅逐艦,而裝備新型雷達的美軍驅逐艦卻未能發現日艦,三川率艦隊實施了巧妙的機動從這兩艘美艦之間進入鐵底灣,美艦還毫無察覺。三川考慮到自己編隊長達8000餘米,作戰海域狹窄,又是夜間,編隊作戰多有不便,於是下令各艦按照作戰計劃自行戰鬥。一時三十三分,三川下達總攻擊令。直到十分鍾後,美軍"帕特森"號驅逐艦才發現日艦,剛用無線電發出警報:"注意!不明身份軍艦正在進港!"日軍的水上飛機就投下了照明彈,將南區的美艦照得清清楚楚,日軍的炮彈和魚雷接踵而來,澳大利亞海軍"堪培拉"號巡洋艦右舷連中兩條魚雷,又先後被24發炮彈擊中,不到五分鍾就失去了戰鬥力,天亮後被美軍自己擊沉。"芝加哥"號接到報警,艦長下令發射照明彈,但幾發照明彈都沒點著火,就在這時艦長發現有數條魚雷射來,立即轉舵規避,為時已晚,艦首被一條魚雷擊中,桅杆也被一發203毫米炮彈擊中,"芝加哥"號連連開炮還擊,由於日艦速度很快,隻來得及向日軍隊列最後的"夕風"號驅逐艦發射了25發炮彈就失去了目標,便向西退出戰鬥。最先發現日艦的"帕特森"號驅逐艦與日艦展開炮戰,艦長下令發射魚雷,魚雷長未聽到命令而沒執行,該艦被日軍擊中一彈,兩門艦炮被毀。"巴格雷"號驅逐艦占領了發射陣位,艦長下令發射魚雷,但魚雷射擊諸元還沒裝定,眼睜睜看著日艦離去,等到魚雷發射,早已追不上遠去的日艦了。

三川僅用六分鍾就重創南區美艦,隨即全速向北區殺去。由於"芝加哥"號未將作戰情況通知北區和東區,加上電閃雷鳴掩蓋了南區的炮聲和火光,北區美軍全然不知日軍已經殺來。"文森斯"號巡洋艦的艦長利弗科上校比較警覺在一時四十五分時,感到艦身在微微震動,還看到南區有炮火閃光,但他誤以為是友鄰在射擊敵機,根本沒想到是在進行海戰,反而下令做好對空戰鬥準備。日艦接近到8000米距離,先打開探照燈,隨後就以所有炮火開始齊射,利弗科以為是南區美艦,用報話機要求對方關掉探照燈,停止射擊,還命令升起軍旗,以表明自己身份,棗日軍則還以更猛烈的炮火。利弗科這才明白過來,下令開炮還擊,但不久艦載水上飛機被擊中起火,成為明顯的目標,日軍關閉了探照燈集中炮火猛轟,"文森斯"號連連中彈,不得不左轉撤離,這時日軍的魚雷又蜂擁而來,左舷連中三條魚雷,機艙爆炸,艦身嚴重左傾而沉沒。

"阿斯托裏亞"號巡洋艦遭到攻擊後,槍炮長下令還擊,艦長認為是在打自己人,命令停止射擊,日軍卻毫不客氣彈如雨下,經槍炮長一再懇求,艦長才命令恢複射擊,但日軍已經校準了目標,炮彈一發接一發命中,"阿斯托裏亞"號燃起大火,上層建築幾乎全毀,隻得向薩沃島東南撤退,於中午時分沉沒。

日軍接著又用探照燈照住"昆西"號巡洋艦,此時"昆西"號的大炮還沒轉過來,日艦發射的炮彈已經在旁邊掀起高高的水柱,"昆西"號用主炮向亮著探照燈的"鳥海"號猛轟,命中二發,其中一發炮彈正中艦橋,可惜偏了5米沒擊中三川所在的指揮室,擊中了旁邊的海圖室,裏麵34名參謀軍官全被炸死。可惜才進行了兩次齊射,艦長就以為是誤擊友艦,下令停止射擊,錯過了大好戰機。而日艦乘機分為兩列,對其進行兩麵夾擊,"昆西"號中彈多發,二時許,日艦發射的一條魚雷命中左舷,機艙爆炸,燃起熊熊大火,不久沉沒。

由於日艦集中攻擊美軍的巡洋艦,美軍2艘驅逐艦幸運躲過一劫。

此時,如果三川掉頭攻擊海灘附近的運輸船隻,是垂手可得,但他不知道美軍的航母編隊已經離開瓜島,擔心天亮後遭到美軍艦載機的攻擊,為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於二時二十分下令返航。撤至薩沃島附近又與擔任雷達哨戒的美軍"塔爾波特"號驅逐艦遭遇,美艦寡不敵眾,被擊傷起火,勉強駛往圖拉吉島。三川艦隊隨後沿"槽海"返回拉包爾。

這次海戰,美軍稱為薩沃島海戰,日軍則稱為第一次所羅門海戰,美軍被擊沉巡洋艦4艘,擊傷巡洋艦1艘,驅逐艦2艘,傷亡1732人。日軍僅"鳥海"號海圖室被毀,"青葉"號魚雷發射管被擊破,亡35人,傷51人。令美軍聊以自慰的是S-44潛艇擊沉了返航途中的日軍"加古"號巡洋艦。

這是日美兩軍為爭奪瓜島而進行的第一次海戰,日軍憑借其出色的夜戰素養,周密的臨戰偵察,準確的艦炮魚雷攻擊,取得了一邊倒的全勝,但三川沒有把美軍的運輸船隻看作主要攻擊目標,未予攻擊,給以後的爭奪戰帶來了很不利的影響。為此遭到了山本的批評。美軍在此次海戰中可以說漏洞百出,首先作戰部署非常成問題,將實力頗強的掩護編隊分為三部分,劃區巡邏,既無全盤考慮,又無完善的聯絡協同,被敵所乘各個擊破。其次對敵情判斷失誤,因而沒有臨戰準備,加上廣大官兵缺乏警惕性,戰鬥意誌薄弱,友鄰協同不夠積極主動,通訊聯絡遲緩,偵察不力等原因導致了戰鬥失利。但美軍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在以後作戰中不斷改進,不失為亡羊補牢。

三川艦隊撤離後,特納判斷日軍在9日白天不會再來,就一麵救助落水士兵,一麵組織未受打擊的運輸船隻繼續卸載,直至黃昏才帶著未卸完的一多半物資、陸戰1師約1000人的後備隊和大多數的重裝備撤離瓜島。總共卸下四個基數的彈藥和可供島上部隊使用三十七天的給養。這完全歸功於美軍有"戰鬥裝載"的標準,也就是運輸船裝載物資根據戰鬥需要先後次序裝載,最先使用的物資放在最上麵,能夠最先卸下來。這就保證了美軍在瓜島作戰的基本物質需要,這是美軍戰爭前就根據多次演習中所暴露出的問題而特別製定的,這時顯示出威力了,如果沒有這一標準,陸戰1師根本無法憑借一天一夜所卸載的物資來作戰。

望著遠去的運輸船和掩護艦隻,美軍就隻剩下瓜島的一萬人,圖拉吉島的六千人,隻有為數極少的大炮。範德格裏夫特很清楚,瓜島之戰的勝利取決於瓜島的製海權,而製海權又取決於製空權,在美軍航母仍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瓜島的機場就是成敗的關鍵,因此他特別要求將修建機場所需的設備、機械優先卸下,以便能盡快建成機場,並極其明智地以機場為核心建立防禦體係。使美軍從一開始就占據了有利地位。

日軍則每天派出幾架飛機前來進行騷擾性質的空襲,令人不解的是日軍似乎對海灘上堆積如山的物資沒有興趣,從不"浪費"一顆炸彈,美軍又要建機場,又要修築防禦工事,搬運物資的人手嚴重不足,花了整整兩星期才把這些物資從海灘上搬走,日軍隻要扔下幾顆炸彈就可將這些物資全部摧毀,這樣就能讓美軍陷入無糧無彈的困境,可惜,日軍總有一種通病,對後勤非常輕視,這就注定要讓日軍在以後的作戰中飽嚐苦果。

泰納魯河口之戰

(一)

日軍大本營獲悉美軍在瓜島登陸後,立即研究對策。8月13日決定一麵按既定計劃進攻莫爾茲比港,一麵從第17軍抽出部分兵力,在海軍協同下奪回瓜島。根據這一決定,山本親率聯合艦隊主力離開本土前往特魯克,投入瓜島作戰。而第17軍軍長百武非常輕敵,認為美軍的航母編隊和運輸船隻都離開了瓜島,那麼在瓜島登陸的美軍不會很多,估計不超過2000人,所以將主力繼續用於莫爾茲比港作戰,隻抽調6000人用於瓜島,而且這6000人還分為兩批,第一批是在關島的一木支隊約2500人。一木支隊指揮官是一木清直大佐,他就是1937年挑起盧溝橋事變的馬前卒,時任日軍牟田聯隊第三大隊大隊長,率領部隊首先向宛平縣城進攻。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被調往太平洋戰場,在中途島戰役中作為登陸部隊司令,因日軍在海戰中的慘敗而沒有實施登陸,他的部隊就改稱一木支隊成為大本營的直屬部隊,現在用到了瓜島。百武顯然不知道在瓜島的是美軍中戰鬥作風最頑強、戰鬥意誌最堅強的海軍陸戰隊,在戰爭初期,日軍遭到最頑強抵抗的威克島,菲律賓的科雷吉多爾島,對手就是美國海軍陸戰隊,而現在瓜島和圖拉吉島的就是總數達一萬六千人的海軍陸戰隊,夠日軍受的了!

8月15日,美軍一艘驅逐艦連夜冒險駛抵瓜島,送來了飛機零部件、航空汽油和地勤人員。8月17日,瓜島機場完工,範德格裏夫特將這個機場命名為亨德森機場,以紀念在中途島戰役中英勇犧牲的海軍陸戰隊航空兵中隊長亨德森少校。8月20日,海軍陸戰隊航空兵第223中隊的19架F4F"野貓"戰鬥機和232中隊的12架SBD"無畏"轟炸機,從"長島"號護航航母上起飛,降落在瓜島機場。第二天也就是8月21日,"野貓"戰鬥機就首開記錄擊落了一架來襲日機。8月22日,"長島"號又運來了第二批飛機,陸軍航空兵第67中隊的15架P-39"飛蛇"戰鬥機。這批戰鬥機原本是運往緬甸的,因為緬甸失守而轉到南太平洋,正好派上用場。8月24日又有13架SBD艦載俯衝轟炸機進駐。所有這些飛機組成了瓜島岸基航空兵,飛行員見機場四周長滿了仙人掌,就把自己這支小飛行隊稱為"仙人掌航空隊"。雖然美軍飛機數量較少,性能也比日軍的"零式"戰鬥機稍遜一籌,但是美軍占有地利,日軍沒有前進基地,所有飛機都隻能從拉包爾起飛,受航程的限製,在瓜島上空隻能停留十五分鍾,而美軍憑借所羅門群島海岸監視哨的有效預警通報,可以在日機到來前二小時得到報告,通常在日機來臨前半小時起飛,在日機飛行航線上搶占有利高度和位置,以逸待勞,從容取勝。在戰術上推廣了薩奇少校發明的"薩奇編隊"戰術,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日機性能上的優勢。8月30日日軍18架"零式"戰鬥機掩護6架"一式"轟炸機來襲,美軍起飛8架F4F和11架P-39戰鬥機迎戰,在激烈空戰中美軍擊落了14架日機,自己僅損失4架P-39,這是日軍"零式"戰鬥機自開戰以來第一次失敗的空戰,徹底粉碎了"零式無敵"的神話。自從"仙人掌航空隊"進駐瓜島後,形勢立刻改觀,由於美軍岸基飛機的巨大威脅,日軍隻能使用驅逐艦在夜間高速通過"槽海",把部隊和物資送上瓜島,返回時順路再炮擊機場。因為日軍的驅逐艦幾乎每天都準時出動,被美軍稱作"東京特快"。就這樣,美軍掌握了製空權,日軍控製了製海權;美軍憑借岸基飛機在白天能控製瓜島附近海域和天空,日軍則依靠其水麵艦艇部隊出色的夜戰水平,成為黑夜的主人。

(二)

8月16日,一木率領先頭部隊約1000人分乘6艘驅逐艦從特魯克起航,前往瓜島。8月18日夜,一木所部在亨德森機場以東約30公裏處順利登上瓜島,一木驕橫自負,認為美軍不堪一擊,不等後續部隊到達,就留下125人守著灘頭,率領900餘人向機場撲去。由於美軍集中兵力防守機場,一路上日軍沒有遇到任何阻攔,一木滿懷信心向拉包爾的第17軍軍部報告:"根本沒有敵人,就像在無人區行軍。"

8月19日,美軍的一名潛伏偵察哨發現了日軍,不幸的是這名叫沃查的上士隨即被日軍捕獲,遭到了嚴刑拷打,但他毫不屈服,什麼也沒說。晚上乘日軍不備咬斷了繩子,帶著滿身的傷痕逃回美軍陣地報告。

8月20日,日軍的一支40人的偵察小隊與美軍的一支巡邏隊遭遇,美軍打死了31名日軍,還繳獲了一張已經標注好的地圖。根據這一地圖,範德格裏夫特發現日軍已經了解到美軍防線上的薄弱環節,範德格裏夫特立即進行了調整,做好了充分準備,在日軍可能的進攻地點架設了帶刺的鐵絲網,布置了機槍火力點。

8月21日淩晨一時,500名日軍向泰納魯河河口的美軍陣地發起了進攻。美軍等日軍接近到很近距離才開始射擊,美軍的火力非常猛烈,日軍頓時屍橫遍地,血流成河,衝鋒立刻被打退。五時,一木又組織第二次衝鋒,日軍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不顧一切猛衝,在美軍機槍火力下一批一批倒下去,根本無法突破美軍的防線。經過半夜的激戰,日軍損失慘重,卻毫無進展。天亮後,一木指揮殘部在河對岸構築工事,與美軍對峙。美軍還以為這是日軍的佯攻,正等待後續部隊發動更大進攻,直到偵察部隊報告日軍確實沒有後續部隊之後,範德格裏夫特派出一個營繞到日軍背後,實施兩麵夾擊,日軍隻剩下殘兵敗卒,那裏抵擋的住美軍攻擊,向海邊潰退。一路上倒下的傷兵呼天喊地,美軍本著人道主義精神派出了醫護人員前往救助,日軍傷兵竟拉響手檑彈與醫護人員同歸於盡,範德格裏夫特聞訊勃然大怒,下令對投降者不予生命保障,並出動輕型坦克去徹底消滅日軍殘部。5輛輕型坦克向日軍盤踞的叢林衝去,用37毫米大炮和機槍逐一消滅殘餘日軍,坦克從日軍死屍和傷兵身上碾過,履帶上沾滿血肉,活像絞肉機。

一木身負重傷在坦克開來之前,在海灘上燒毀了軍旗,然後剖腹自殺。其殘部僅剩約數十人退往太午角一帶的叢林。

泰納魯河戰鬥以日軍的徹底失敗告終,美軍陣亡35人,傷75人。日軍在戰場上留下的屍體就達八百餘具。

8月22日晚,美軍仿效日軍用驅逐艦向瓜島運送補給,當行至所羅門群島以南海域時被日軍偵察機發現,日軍第8艦隊就命令正在倫多瓦島附近的"江風"號和瑞卡塔灣的"夕風"號驅逐艦前去截擊,因風大浪急,"夕風"號未能及時趕到會合海域,"江風"號就獨自前去。在瓜島與佛羅裏達島之間海域遭遇美軍"布魯"號和"亨利"號驅逐艦,"江風"號立即開炮射擊,並連射六條魚雷,"布魯"號艦尾中雷,失去航行能力,被拖回圖拉吉島後,終因傷勢太重而被美軍自行鑿沉。

所羅門群島以東海戰

(一)

8月21日夜,拉包爾日軍司令部得知一木支隊被殲,非常震驚,這才意識到瓜島美軍並非是小股部隊,決定於次日派出增援部隊,爭取在8月底前奪回瓜島。山本以第8艦隊全力保障增援部隊的航渡安全,以聯合艦隊主力乘機誘出美軍的航母編隊消滅之。為實現這一企圖,他幾乎將所有在南太平洋的作戰艦艇分為五部分都投入作戰:

第一部分是先遣群,編有主力艦1艘,水上飛機母艦1艘(千歲號),載有水上飛機22架,巡洋艦6艘,驅逐艦8艘,負責偵察敵艦隊的動向,並將其引向主力所在方向,當主力與敵交戰時積極給予支援掩護。

第二部分是牽製群,編有輕型航母1艘(龍驤號),載有戰鬥機16架和魚雷機21架,巡洋艦1艘,驅逐艦2艘,負責設法吸引美軍航母的艦載機,為主力的攻擊創造條件。

第三部分是主力群,由南雲忠一中將,指揮編有航母2艘(翔鶴號和瑞鶴號),載有戰鬥機53架、轟炸機41架、魚雷機36架,戰列艦2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12艘,擔負主攻任務,當美軍艦載機被牽製群吸引時,乘機攻擊美軍航母。

第四部分是對岸射擊群,編有巡洋艦4艘,以艦炮火力轟擊瓜島美軍機場和陣地,為增援群的行動提供火力準備和支援。

第五部分是增援群,由田中賴三少將指揮以1艘輔助巡洋艦和4艘舊驅逐艦改裝的快速運輸艦運送1500人的地麵部隊,由1艘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護航,負責將地麵部隊送上瓜島。

山本親自乘"大和"號戰列艦,由1艘護航航母和3艘驅逐艦掩護,位於所羅門群島以北海域,實施全麵指揮。並在所羅門群島部署了十餘艘潛艇嚴密監視美軍動向。

美軍深知如果不能掌握瓜島的製海權和製空權,就無法對島上部隊進行補給和增援,那樣瓜島也將得而複失,鑒於南太平洋地區的海軍在薩沃島海戰中損失慘重,海軍作戰部長諾克斯上將決定從美國本土及珍珠港等地區抽調艦艇加強南太平洋,但這些艦艇尚未到達,根據澳大利亞在所羅門群島各島嶼所設立的海岸偵察哨以及空中偵察的情報,就發現日軍聯合艦隊主力已從特魯克南下,顯然極有可能將采取重大行動,戈姆利隻得使用現有兵力準備迎戰,其主力就是弗萊徹指揮的第61特混編隊,該編隊下轄三個大隊:第11大隊,由弗萊徹親自指揮,編有航母1艘(薩拉托加號),載有戰鬥機36架、轟炸機37架、魚雷機15架,巡洋艦2艘,驅逐艦5艘。第16大隊,由金凱德少將指揮,編有航母1艘(企業號),載有戰鬥機36架、轟炸機37架、魚雷機15架,戰列艦1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6艘。第18特混大隊,由諾伊斯少將指揮,編有航母1艘(黃蜂號),載有戰鬥機29架、轟炸機36架、魚雷機15架,巡洋艦3艘,驅逐艦7艘。

(二)

8月23日淩晨,弗萊徹的艦隊到達瓜島以東海域,隨即被日軍1艘潛艇發現,並立即報告山本。南雲獲悉這一消息便命令主力群由航行序列改為戰鬥序列,加速南下,準備攻擊美軍。

十時許,美軍的一架偵察機發現日軍的增援群,弗萊徹接到報告於十四時四十五分派出轟炸機31架、魚雷機6架前去攻擊,十六時十五分瓜島的"仙人掌"航空隊也起飛23架飛機前去攻擊,入夜後,美軍又派出5架水上飛機向目標海域飛去,但以上三批飛機都沒有找到日軍增援群,隻好扔掉炸彈魚雷返航。這是因為日軍增援群的司令田中經驗豐富,他見被美軍偵察機發現立即掉頭向西北規避,駛出了美軍飛機的作戰半徑,躲過了美軍的攻擊。

弗萊徹又接到情報說日軍的航母還在特魯克附近活動,他判斷近幾天不會有大規模戰鬥,便令第18特混大隊返回南方加油,其餘兩個大隊則繼續在馬萊塔島以東活動。這一決定使得他在以後的戰鬥中失去了一支勁旅,顯得有些勢單力孤。

8月24日晨,美軍兩個大隊在馬萊塔島東南海域,而日軍的大多數戰術群也到達馬萊塔島東北海域,雙方相距300餘海裏,而且通過昨天的偵察都知道對方就在附近,隻是不清楚對方的具體位置。

十一時,美軍的一架水上飛機發現了日軍的牽製群,但弗萊徹不大相信,沒采取攻擊行動。

十三時許,日軍牽製群的"龍驤"號航母起飛6架轟炸機和15架戰鬥機,前去攻擊瓜島機場。這些飛機遇到了美軍"仙人掌"航空隊的有力攔截,被擊落一大半,沒有能破壞瓜島機場,但卻起到了誘敵作用。弗萊徹從雷達上發現這一情況,認為這是日軍主力的航母編隊,立即命令"薩拉托加"號航母出動30架轟炸機和8架魚雷機前去攻擊。但隨後不久,美軍的一架水上飛機又報告在已知目標(即日軍牽製群)的東北六十海裏處發現日軍1艘航母,這是日軍的先遣群。十四時三十分,"企業"號航母的偵察機發現了以2艘航母為核心的日軍大艦隊,也就是日軍的主力群。弗萊徹這才感到形勢有些不妙,馬上命令攻擊日軍牽製群的機群轉向攻擊日軍主力群,但由於航母與出擊機群之間的通訊聯絡不暢,機群沒有接到這一命令,於十五時五十分到達"龍驤"號上空,此時"龍驤"號正逆風航行準備起飛第二批飛機,美軍30架轟炸機從4200米高空實施俯衝轟炸,8架魚雷機則分為兩隊從左右兩麵以60米高度270米近距離投雷,"龍驤"號規避不及,被一條魚雷和十餘枚炸彈擊中,艦體左傾20度,大量進水,於當天二十時沉沒。

當主力群司令南雲得知美軍艦載機前去攻擊牽製群,認為時機已到,於十四時許派出第一攻擊波,計攻擊機27架,戰鬥機10架。十五時又出動第二攻擊波,計攻擊機27架,戰鬥機9架,直撲美軍航母編隊。

與此同時,日軍先後有兩架偵察機飛臨美軍航母編隊,雖被美軍擊落,弗萊徹認為日機在被擊落前一定已經發出了報告,自己的位置肯定已經暴露,下令做好防空戰鬥準備,增加了在空中巡邏和甲板待命的戰鬥機數量,並將隊形變為防空隊形,為分散日軍的攻擊力量,兩個大隊拉開了十餘海裏的距離,考慮到"企業"號距敵較近,弗萊徹命令"企業"號負責統一指揮兩艘航母的戰鬥機。幾分鍾後,"企業"號雷達發現88海裏外有一批日機飛來,弗萊徹立即命令兩艘航母上的13架轟炸機和12架魚雷機全部起飛,前去攻擊日軍航母;甲板待命的戰鬥機也全部升空,這樣空中警戒的戰鬥機已增加到53架。

十六時二十五分,空中警戒的戰鬥機報告發現日機。"企業"號的戰鬥機引導員本來計劃在日機展開前進行攔截,但由於空中飛機數量很多,航母與飛機,飛機與飛機之間通訊頻繁,導致通訊阻塞,引導截擊的命令無法及時發出。

十六時二十九分,日軍機群到達距"企業"號30海裏處,分為幾隊展開,這就使美艦雷達顯示屏上圖象混雜,戰鬥機引導員分不清敵我,無法指揮攔截。美軍戰鬥機充分發揮主動精神,在距"企業"號25海裏處上前攔截,雙方發生了激烈空戰,日機被擊落6架。

十六時四十分,日機開始對"企業"號實施俯衝轟炸,當時第16大隊已排成防空環形隊形,"企業"號位於中央,周圍有9艘軍艦環護,以猛烈高射炮火進行攔阻射擊,"企業"號還不時以大舵角急轉彎規避攻擊。由於日軍飛行員的素質比中途島戰役時下降很多,加上美軍炮火猛烈,日軍魚雷機在占領攻擊陣位前就被全部擊落,轟炸機也隻有少數幾架突破投彈,"企業"號被命中3枚250公斤炸彈,炸毀升降機兩座,引發大火,炸死72人,船舷漏水,艦體橫傾,所幸傷勢不重。日機離去後,"企業"號進行了緊急搶修,僅用一小時就撲滅了大火,恢複平衡,航速達到24節,能夠接受飛機著艦。

日軍主力群的第二攻擊波一直飛到距"薩拉托加"號50海裏處也沒有發現美艦,因燃油消耗過半,隻得返回。

在日機來襲前起飛的"企業"號的11架轟炸機和7架魚雷機也沒有找到日軍主力群,轟炸機飛往瓜島機場著陸,魚雷機則返回了航母。而同時起飛的"薩拉托加"號的2架轟炸機和5架魚雷機卻意外發現了日軍的先遣群,隨即發動攻擊,擊傷了"千歲"號水上飛機母艦。這批美機除了2架魚雷機在聖克裏斯托巴爾島迫降,其餘飛機都安全返回了母艦。

弗萊徹接收了出擊的飛機後,天色已黑,為避免夜戰,率領艦隊向南撤退。

日軍先遣群遭到攻擊後,高速向南追擊,還派出水上飛機前去搜索,隻發現1艘正在援救落水飛行員的美軍驅逐艦,再沒其他發現。當晚二十四時,山本下令撤出戰鬥,先遣群、主力群即以28節北撤。

日軍隻顧尋找美軍航母決戰,卻忘了保護增援群,增援群23日被美軍發現後,果斷向西北退避,這才避免遭到攻擊,在聖伊薩貝爾島附近逗留了一整天,於24日十二時再掉頭南下,計劃於25日將增援部隊送上瓜島。

8月24日九時三十五分,增援群到達馬萊塔島以北海域又被美機發現,瓜島的"仙人掌"航空隊立即起飛8架"無畏"俯衝轟炸機進行攻擊,日軍增援群中主要的運輸船"金龍丸"號被擊沉,旗艦"神通"號巡洋艦和另1艘驅逐艦被炸傷。不久,從聖埃斯皮裏圖島起飛的B-17轟炸機也趕來助戰,將"睦月"號驅逐艦擊沉。鑒於缺乏空中掩護,加上所運送的部隊已經損失大半,拉包爾的日軍指揮部隻好令其返航。晚上,日軍對岸射擊群對瓜島進行了炮擊,也沒有什麼顯著效果。所羅門群島以東海戰至此結束。

此次海戰,日美雙方出動的主要兵力對比為:航母3:2,水上飛機母艦1:1,戰列艦3:1,巡洋艦16:4,驅逐艦30:11,日軍幾乎比美軍多一半,然而日軍被擊沉航母、巡洋艦、驅逐艦各一艘,被擊傷水上飛機母艦、驅逐艦各一艘,損失飛機90架。美軍僅一艘航母被擊傷,損失飛機17架。不僅殲滅美軍航母編隊的企圖沒有實現,而且向瓜島增援的目的也沒完成。可以說日軍在這次海戰中是徹底失利。究其原因,是日軍沒將向瓜島運送援軍作為當務之急,沒有全力保障增援群的安全。而是隻顧攻擊美軍的航母編隊,忽視了對增援群的保護,因此當主力群撤退後,增援群就失去了空中掩護,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麵,這是日軍作戰目的主次不分的重大失誤。

血嶺之戰

(一)

由於東所羅門群島海戰的失利,日軍無法組織大規模的增援,隻好利用驅逐艦夜間高速通過"槽海"分批將援軍送上瓜島,然後在返航時順路炮擊瓜島的亨德森機場,這種運輸方式,日軍稱為"老鼠運輸",美軍則戲稱為"東京特快"。從8月24日至9月4日,日軍就以這種方式將一木支隊的餘部和川口支隊共6000人送上瓜島。

在同一時間裏,瓜島美軍除了"仙人掌"航空隊增加到64架飛機外,唯一增援就是9月1日到達的海軍修建大隊,該大隊是由海軍部船塢局局長莫雷爾將軍提議組建的,成員都是從土木工程部門中招收的熟練勞力,擅長修築機場、船塢和公路。他們帶著推土機和鎬、鏟、錘等工具上島,卻比手持武器的戰士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保證亨德森機場的正常使用,對於瓜島之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他們的敵人就是日軍炸彈、炮彈在機場上留下的彈坑,他們的工作就是盡快修複被日軍炮火破壞的機場,使"仙人掌"航空隊能隨時出擊。

美軍在此時間裏還有一個重大損失,那就是8月31日七時許,日軍的"伊-28"號潛艇在瓜島以南海域發現美軍"薩拉托加"號航母,在驅逐艦警戒圈外3500米距離發射六條魚雷,命中一條,"薩拉托加"號鍋爐艙進水,發電機失靈,航速銳減,隻得返回本土經過三個月的修理才重新參戰。

9月3日,美軍將所有在亨德森機場的海軍陸戰隊航空兵、海軍航空兵和陸軍航空兵的64架各型飛機統一整編為海軍陸戰隊航空兵第一聯隊,由羅伊暩歉襠俳嗡玖睢?/P>

9月4日,美軍得到報告有一支日軍登上薩沃島,便派"利特爾"號和"格雷戈裏"號驅逐艦運載一個突擊營由圖拉吉島前往薩沃島,結果在薩沃島沒有發現日軍,就再乘這兩艘驅逐艦趕到瓜島。當所載的部隊上島後,按計劃驅逐艦應返回圖拉吉島,但此時天氣惡劣,能見度極差,無法看清航標,隻好停留在瓜島附近海域。當晚日軍三艘驅逐艦運送部隊上島,返回時順路炮擊亨德森機場,美艦見到炮火閃光還以為是日軍潛艇在炮擊機場,就趕去迎戰。此時一架美軍偵察機正在上空,也以為是日軍潛艇騷擾,就連投五顆照明彈,不料照明彈下方正是美艦,日艦隨即發現了美艦,立即開火,兩艘美艦猝不及防,連連中彈,很快全被擊沉。日艦毫無損傷,直到美艦沉沒才轉舵離去。

9月7日,美軍發現於夜間分批上島的日軍正集結於太午角附近,還修築了一條接近機場的小路,準備發動進攻。範德格裏夫特就從圖拉吉島調來兩個營由埃德森上校指揮,分乘兩艘驅逐艦和兩艘巡邏艇,於8日拂曉在太午角以東登陸,此時正好另外有兩艘美軍運輸船經過,川口以為美軍發動大規模進攻,就率部向縱深撤退。埃德森所部登陸後在飛機掩護下,向西攻擊前進,一直攻入日軍在塔希姆波格的兵站,將日軍儲存的武器、彈藥、糧食等物資盡數焚毀。然後於下午再乘運輸船返回瓜島。

美軍發動太午角反擊比較順利的原因是日軍正在準備對機場的總攻,日軍主力已出發前往進攻機場,川口吸取一木失利的教訓,決定不直接攻擊機場,而是向南迂回,穿過茂密的熱帶叢林,先奪取機場南麵能俯視機場的高地,再乘勢占領機場。從紙麵上看是一個不壞的計劃,但川口大大低估了在熱帶叢林中行軍的困難,日軍在叢林中飽受熱帶昆蟲的叮咬和疾病的折磨,加上擔心暴露目標而不敢升火做飯,精疲力盡。經過三天的艱難行軍,日軍走出了叢林,9月10日來到泰納魯河邊。次日川口親自檢查士兵的裝備彈藥,然後召集軍官會議,要求明天務必突破美軍防線,占領機場。

範德格裏夫特通過潛伏偵察哨的報告,基本知道了日軍的企圖,在南麵高地修築工事,部署兵力火力,做好了防禦準備。

9月12日晚九時,隨著一發紅色信號彈升起,日軍迫擊炮發射了大量照明彈將黑夜照得如同白晝,2500日軍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狂呼大叫著向高地衝去,在日軍瘋狂衝擊下,美軍有些地段的陣地被突破了,但美軍105毫米榴彈炮的凶猛炮火隨即傾瀉而下,日軍在猛烈炮火下傷亡慘重,美軍天亮後在飛機掩護下發動反擊,又將陣地奪回。日軍留下的屍體達六百餘具,而美軍陣亡僅四十人。

川口不甘心失敗,重新集結了殘部於13日晚再次發動進攻,川口將部隊分作六批,采取集團衝鋒,一波接一波,猛攻不止,整個山嶺爆發了慘烈的血戰,雖然美軍的防線在日軍亡命攻擊下被迫後移,但整個高地還控製在美軍手中。天亮後,失去黑夜掩護的日軍處境更為困難,美軍飛機趕來助戰,在猛烈準確的轟炸和掃射下,日軍潰不成軍,隻得逃入叢林,美軍接著出動坦克肅清了陣地前沿的殘餘日軍,這一夜的激戰,日軍又付出了七百餘人的傷亡,仍一無所得。從西麵進攻機場的岡明大佐的部隊也未能突破美軍的防線,多次進攻白白損失了二百多人,而美軍的傷亡小得令人吃驚,才四死三傷。尼米茲因此向範德格裏夫特發出了嘉獎電:"收到你們在島上的戰鬥捷報,使我們大家感到歡欣鼓舞,謹向前線的陸戰隊員及陸軍部隊表示衷心感謝。"

川口帶領殘部再次穿過叢林,準備與岡明部隊會合,但熱帶叢林對於這支缺糧少藥的部隊,無異於綠色地獄。熱帶叢林的行軍,使日軍飽受饑餓、傷病的折磨,靠著草根野果,才勉強出了叢林,但已經毫無軍容可言,傷兵盡數拋棄,活著的人也都沒有人樣,慘不忍睹。

雙方激烈爭奪的高地,茂密的叢林麵目全非,隻剩幾株光禿禿的樹幹,地上血流成河,這個高地因此被美軍稱作"血嶺",到處是戰死者的屍體,散發著令人作嘔的臭氣。而勝利之師的美軍,戰火的考驗,疾病的折磨,使他們衣衫襤褸,疲憊不堪,毫無勝利者的風采。

(二)

經過這幾次的失利,日軍大本營才將南太平洋的作戰重點從新幾內亞轉到瓜島。9月17日,大本營將東印度群島的第38師團,以及從中國戰場、南方方麵軍和日本本土抽調下來的部隊都加強給第17軍。

9月18日,美軍的援軍上了瓜島,範德格裏夫特得到了海軍陸戰隊第7團4000人、147輛汽車、1000噸食品、400桶航空汽油和被士兵們稱為"長臂湯姆"的155毫米榴彈炮,島上美軍已增至1.9萬人。但這次運輸美軍付出了巨大代價,為運輸船隊擔任遠程掩護的航母大隊在9月15日遭到了日軍"伊-19"號潛艇的攻擊,"伊-19"號發射了六條魚雷,三條命中"黃蜂"號航母,將其擊沉,另兩條魚雷則分別擊中了"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和"奧布萊恩"號驅逐艦,將兩艦擊傷。"奧布萊恩"號在返航途中終因傷勢太重而沉沒。

盡管如此,美國海軍總司令金上將和尼米茲都認為瓜島之戰已演變成一場消耗戰,隨著日軍的損失越來越大,他們也越來越難得到補充,這樣優勢將逐步轉向美軍,而現在的關鍵是瓜島上的海軍陸戰隊能否堅持到從各地調集的援軍到達,當《紐約時報》的隨軍記者向範德格裏夫特提出這個問題時,範德格裏夫特堅定地回答:"為什麼不能?"

拉包爾的日軍也在準備下一輪的作戰,百武將丸山政男中將的第2師團調往肖特蘭島集結,該師團是日軍的精銳部隊,因在仙台地區組建而有"仙台"師團之稱,百武計劃用6艘驅逐艦將第2師團和配屬的重炮在10月14日前運上瓜島,然後於一周後發起進攻。但海軍對於這一計劃並不配合,不願將寶貴的航母和戰列艦置於美軍岸基飛機活動半徑之內。百武隻得向陸軍部求援,陸軍部隨即派來了協調高手矢政信大佐,9月24日矢政信大佐飛到特魯克,向山本求情,當他看到旗艦"大和"號上的奢侈生活,不由激憤介紹了川口部隊所經受的苦難,這一切感動了山本,山本向矢政信保證為陸軍提供掩護,即使出動"大和"號也在所不辭!

9月底尼米茲乘坐水上飛機巡視南太平洋戰區,先到努美阿與戈姆利討論戰局,9月29日乘坐B-17轟炸機到達瓜島,為作戰有功人員授勳,當晚他就住在瓜島,和士兵一樣吃著簡單的食物,也嚐到了潮濕的空氣,蚊蟲的叮咬。這大大鼓舞了瓜島部隊的士氣。尼米茲了解到由於日軍潛艇在瓜島海域的積極活動,以及美軍在夜間沒有掌握製海權,無法向瓜島實施增援和補給,陸戰1師因為供應日益困難,夜間又頻繁遭到日軍艦艇部隊的炮擊,士氣下降,軍心不安,為扭轉這一不利局麵,尼米茲一回到努美阿後,就要求向瓜島增派陸軍第164步兵團,並由"大黃蜂"號航母特混編隊護航。

為了確保運送援軍的計劃能順利實現,日軍開始大力爭奪瓜島製空權,9月27日,出動53架飛機襲擊亨德森機場,結果被擊落9架。9月28日,日軍又出動62架,損失更大,被擊落24架。至9月底,日軍在空戰中共損失飛機200架,而美軍僅損失32架。取得這一輝煌戰績,一方麵是飛行員的英勇奮戰,湧現出了以福斯少校為代表的一大批王牌飛行員,另一方麵是海軍修建大隊的出色工作,他們填補彈坑的速度甚至快過日軍飛機、軍艦製造彈坑的速度,有效保障了"仙人掌"航空隊升空作戰。至10月初,"仙人掌"航空隊的實力已經達到90架飛機,其中包括8架B-17"飛行堡壘"轟炸機和12架TBF"複仇者"魚雷機。

埃斯佩蘭斯角海戰

日軍從9月下旬到10月中旬,多次組織"東京特快"共向瓜島送上約一萬人的部隊,但驅逐艦運載人數有限,而且不能運送坦克、重炮等重裝備,如果沒有重裝備,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根據陸海軍達成的協議,日軍組織了一支大規模運輸隊,由"日進"號、"千歲"號水上飛機母艦運載榴彈炮4門、野炮2門、高炮1門、牽引車4輛、彈藥車14輛、固定式電台1套、官兵280人,另由4艘驅逐艦運載大批人員和給養,以2艘驅逐艦護航,於10月11日六時從肖特蘭島起航。為保障航渡中的安全,還出動了第6巡洋艦戰隊3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進行海上掩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