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10月12日 第三章 國內
1678年吳三桂死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了政權,國號大順。接著,李自成率領一百萬起義將士,渡過黃河,分兩路進攻北京。兩路大軍勢如破竹,到了這年三月,就在北京城下會師。城外駐守的明軍最精銳的三大營全部投降。
起義軍猛攻北京城。第二天晚上,崇禎帝登上煤山(在皇宮的後麵,今北京景山)上往四周一望,隻見火光映天,知道形勢危急,跑回宮裏,拚命敲鍾,想召集官員們來保護他。等了好久,連個人影兒都沒有。這時候,他才知道末日到來,又回到煤山,在壽皇亭邊一棵槐樹下上吊自殺。統治中國二百七十七年的明王朝,宣告滅亡。
大順起義軍攻破北京,大將劉宗敏首先率領隊伍進城,接著,大順王李自成頭戴笠帽,身穿青布衣,跨著駿馬,緩緩地進了紫禁城。北京的百姓像過節一樣,張燈結彩歡迎起義軍。
大順政權一麵出榜安民,叫大家安居樂業;一麵嚴懲明王朝的皇親國戚、貪官汙吏。李自成派劉宗敏和李過,勒令那些權貴交出平時從百姓身上搜刮來的贓款,充當起義軍的軍餉,拒絕交付的處重刑。少數民憤大的皇親國戚被起義軍抓起來殺頭。
有個大官僚吳襄,也被劉宗敏抄了家產,並且逮捕起來追贓。有人告訴李自成說,吳襄的兒子吳三掛是明朝的山海關總兵,手下還有幾十萬大軍。如果把吳三桂招降了,豈不是解除了大順政權一個威脅。
李自成覺得這個主意很有道理,就叫吳襄給他兒子寫信,勸說他向起義軍投降。
吳三桂原來是明朝派到關外抗清的,駐紮在寧遠一帶防守。起義軍逼近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接連下命令要吳三桂帶兵進關,對付起義軍。吳三桂趕到山海關,北京已被起義軍攻破。過了幾天,吳三桂收到吳襄的勸降信,倒猶豫起來。向起義軍投降吧,當然是他不願意的;要不投降吧,起義軍勇猛善戰,兵力強大,自己不是他們的對手。再說,北京還有他的家屬財產,也舍不得丟掉。既然李自成來招降,不如到北京去看看情況再說。
吳三桂帶兵到了灤州,離北京越來越近,就遇到一些從北京逃出來的人。吳三桂找來一問,開始,聽說他父親吳襄被抓,家產被抄,已經恨得咬牙切齒;接著,又聽說他最寵愛的歌姬陳圓圓也被起義軍抓走,更是怒氣衝天,立刻下令退回山海關,並且要將士們一律換上白盔白甲,說是要給死去的崇禎帝報仇。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拒絕投降,決定親自帶二十多萬大軍,進攻山海關。吳三桂本來就害怕農民軍,聽到這消息,嚇得靈魂出竅。他也顧不了什麼民族氣節,寫了一封信,派人飛馬出關,請求清朝幫助他鎮壓起義軍。
清朝輔政的親王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求救信,覺得機會來到,立刻回信同意。接著,他親自帶著十幾萬清兵,日夜不停地向山海關進兵。
清軍到了山海關下,吳三桂已經迫不及待地帶著五百個親兵出關迎接多爾袞。他見了多爾袞,卑躬屈膝地哀求多爾袞幫他報仇。多爾袞自然順水推舟地答應。吳三桂把多爾袞請進關裏,大擺酒宴,殺了白馬烏牛,祭拜天地,訂立了同盟。
李自成大軍從南麵開到山海關邊。二十多萬起義軍,依山靠海,擺開浩浩蕩蕩的一字陣,一眼望不到邊。老奸巨猾的多爾袞從城頭望見起義軍陣容堅強,料想不容易對付,就讓吳三桂打先鋒,叫清軍埋伏起來,自己和幾名清將遠遠躲在後麵的山頭觀戰。
戰鬥開始了,李自成騎著馬登上西出指揮作戰。吳三桂帶兵一出城,起義軍的左右兩翼合圍包抄,把吳三桂和他的隊伍團團圍住。明兵東竄西突,衝不出重圍;起義軍個個血戰,喊殺聲震天動地。
正在雙方激烈戰鬥的時候,不料海邊一陣狂風,把地麵上的塵沙刮起,一霎時,天昏地黑,對麵見不到人。多爾袞看準時機,命令埋伏在陣後的幾萬清兵一起出動,向起義軍突然襲擊。起義軍毫無防備,也弄不清是哪兒來的敵人,心裏一慌張,陣勢也就亂了。直到風定下來,天色轉晴,才看清楚對手是留著辮子的清兵。
李自成在西山上發現清兵已經進關,想穩住陣腳,指揮抵抗,已經來不及了,隻好傳令後撤。多爾袞和吳三桂的隊伍裏外夾擊,起義軍遭到慘重失敗。
李自成帶領將士邊戰邊退。吳三桂仗著清兵的勢,在後麵緊緊追趕。起義軍回到北京,兵力已經大大削弱。
李自成回北京後,在皇宮大殿裏舉行即位典禮,接受官員的朝見。第二天一清早就率領起義軍,離開北京,向西安撤退。
李自成離開北京的第三天,多爾袞帶領清兵,耀武揚威地開進北京城。公元1644年十月,多爾袞把順治帝從沈陽接到北京,把北京作為清朝國都。打那時候起,清王朝就開始在中國建立了它的統治。
第二年,清朝分兵兩路攻打西安。一路由阿濟格和吳三桂、尚可喜率領,一路由多鐸(音duó)和孔有德率領。李自成率領農民軍在潼關抗擊清軍,經過激烈戰鬥,終於被迫放棄西安,向襄陽轉移。過了幾個月,農民軍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遭到當地地主武裝襲擊,李自成戰敗犧牲。
李自成退出北京後,張獻忠在四川稱帝,國號大西,繼續抗擊清軍。到公元1647年,清軍進四川,張獻忠在川北西充的鳳凰山的一場戰鬥中,中箭死去。這樣明朝末年的兩支主要起義軍都失敗了。
1885年台灣新建行省劉銘傳為巡撫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智鬥法國侵略軍。
三十萬兩白銀賣掉基隆的神話不足慮,大清律裏"失地者斬"的利劍卻懸在頭上。一方是聲東擊西,一方是舍車保帥,誰更高明?晚清以來中國第一個打敗侵略者、張揚了民族自尊的劉銘傳,使清朝政府意識到了台灣的重要地位。此後劉銘傳被任命為台灣建省後首任巡撫,開始了?
在滬尾港外,靠近海灘兩側,清軍分設了一紅一白兩座炮台,火力可交叉封鎖海麵。
此時,海麵上一些漁船在滬尾港穿梭來往,運的都是巨石,船開到入港水道,便把石頭推下去,孫開華站在一艘大船上指揮填海。
濂花勇、馬來詩賓也帶番社部族駕船來了,不斷地往海裏傾倒石頭,隻見海水隻是冒點水泡而已。曹誌忠則帶人在稍遠的地方布水雷。
大船上的潘高升對孫開華說:"這又是大帥的主意?"
"好像是石超的主意。"孫開華說,這次法夷有犯滬尾的跡象,咱這裏隻有兩個營兵力,如果用巨石把航道填滿了,法夷的軍艦就開不進來了。潘高升大不以為然,這趕上精衛填海了,這麼深的海溝,什麼時候能填滿?
孫開華想了想:"幹脆,連船一起鑿沉。"
潘高升說:"這樣能快點。"恰巧馬來詩賓的運石船過來了。
孫開華命他把船鑿沉了,連船帶石頭一起沉下去。
"那可不行,沒了船,我們用什麼打魚運樟腦?"
孫開華說官府征用,到時候自然按價賠償,不必嗦。
馬來詩賓一口咬定不行,空口無憑,說他們的工錢還沒拿到,他們照樣來運石頭,已經不錯了。
潘高升訓斥說,番民如此不可理喻,時下不是對法夷開戰嗎?斤斤計較,沒有國哪有家!
馬來詩賓說:"都是你們漢人惹的禍。"
濂花勇的船過來了,他喝住兒子說:"馬來詩賓,你又胡說!我們番社那麼多子弟都當了民軍,血也流了,幾條船又舍不得了?"他衝孫開華說:"別聽他的,隻管沉船好了,若是法夷打到島上來,我們還能有安生日子過嗎?"
孫開華說:"還是老人家有見識。"
劉銘傳、李彤恩也在岸上觀看軍民一起沉石填港。一乘小轎過來,在不遠處停下,從轎裏走出個蓄兩撇卷胡子的洋人。李彤恩一見,馬上對劉銘傳說,英國駐台灣的領事勞倫斯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