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盡管三川的艦隊對瓜島機場進行了炮擊,但由於炮火威力不夠,未能將其徹底癱瘓,導致田中的增援編隊遭到了猛烈空襲,蒙受了巨大損失。山本命令正在南太平洋活動的聯合艦隊之前進部隊抽調兵力,第三次組織對瓜島機場的炮擊。前進部隊司令近藤信竹中將從各地調集了1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14日天亮後在瓜島以北250海裏會合,14日八時,近藤親自指揮這支艦隊從預定會合點南下,準備於14日晚二十二時實施對瓜島亨德森機場的炮擊。
近藤將所部的14艘軍艦分為三個分隊,橋本少將指揮1艘輕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組成橋本分隊,負責遠距離警戒;木村少將指揮1艘輕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組成木村分隊,負責直接掩護;近藤以"愛宕"號重巡洋艦為旗艦,親自指揮餘下的1艘戰列艦和2艘重巡洋艦為本隊,擔任炮擊任務。
十四時許行至聖伊薩貝爾島以北時,收到偵察機報告,在瓜島以南發現美軍巡洋艦4艘和驅逐艦2艘組成的艦隊。近藤認為美軍主力艦隻夜間是不敢進入瓜島海域的,最多派巡洋艦和驅逐艦進行襲擾,所以決定如果遭遇敵艦,先將其殲滅,再執行炮擊任務。十九時許,近藤艦隊各分隊都已進入了薩沃島以北海域。
實際上被日軍偵察機發現的美軍艦隊是李少將指揮的第64特混編隊,兵力編成是2艘戰列艦和4艘驅逐艦,原本是奉哈爾西的命令前來攔截三川的炮擊編隊,因為距離太遠而沒及時趕到,14日白天剛剛到達瓜島以南海域,這才被日軍發現。黃昏時分,李接到敵情通報,日軍戰列艦編隊十六時已進入瓜島以北150海裏處,並繼續向瓜島駛來。李被認為是美國海軍最聰明的智囊,而且是雷達專家,他認為要確保瓜島機場,必須全力阻擊來犯之敵。他深知這必是一場艱苦異常的戰鬥,因此製定了比較審慎的作戰方案,為了避免像12日夜間那樣的混戰,使戰列艦具有更廣闊的回旋餘地,計劃在埃斯佩蘭斯角附近比較開闊的海域展開戰鬥。
天黑後,李就率領他的艦隊駛過鐵底灣,前往埃斯佩蘭斯角,當軍艦通過鐵底灣時,海底下大量沉沒軍艦的鋼鐵殘骸強烈幹擾了軍艦的羅盤,磁性羅盤的指針不停地來回亂擺,瓜島上吹來的陣陣涼風,不再是像過去那樣彌漫著熱帶植物腐爛所引起的令人作嘔的惡臭,而是散發著金銀花的香味棗這可是從來沒有過的,所以軍艦上的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種吉兆棗勝利在望的預兆。美軍的隊形是以4艘驅逐艦為前導,2艘戰列艦在後,單縱列魚貫而行,從薩沃島東南通過。當美艦隊從薩沃島北水道進入鐵底灣時,被日軍橋本分隊發現,日軍便從後追趕,李少將推算日軍將在二十三時左右到來,就率領美艦隊繞著薩沃島巡邏,嚴陣以待,當從薩沃島東南轉向西麵航行時,李少將的旗艦"華盛頓"號的雷達發現了日軍橋本分隊,李隨即下令向西轉舵,橫在日軍的航線上,作好迎戰準備,橋本分隊分兩路發起了攻擊,一路是"川內"號輕巡洋艦和"敷波"號、"浦波"號驅逐艦,從薩沃島東麵進攻,另一路是"綾波"號驅逐艦,從薩沃島西麵發動偷襲。日軍還以為美軍艦隊不過是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川內"號自不量力向美艦逼近,直到美軍戰列艦的406毫米重炮的炮彈落在日艦旁邊掀起巨大的水柱,這才意識到美軍根本不是巡洋艦,而是強大的戰列艦,橋本一麵向近藤報告,一麵下令施放煙幕,帶著三艘日艦急速撤退。而"綾波"號就沒那麼幸運了,美軍通過雷達早已發現了它的行動,迅速轉移火力,對它進行集中射擊,"綾波"號接連中彈,引起兩次爆炸後沉沒。
這時,日軍木村編隊的五艘軍艦也從薩沃島西側駛來,這五艘日艦緊靠著薩沃島航行,巧妙隱蔽在薩沃島的雷達回波中,沒被美軍雷達及時發現,突然向美艦開火,並發射魚雷,美軍前衛的四艘驅逐艦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還來不及做出反應,"沃爾克"號和"普雷斯頓"號就被擊沉,"格溫"號和"本哈姆"號則受到重創,失去戰鬥力。在驅逐艦後麵的戰列艦"華盛頓"號向左轉向,"南達科他"號向右轉向,以避開前麵失去控製的驅逐艦。這就使美軍的兩艘戰列艦在無奈中分散開,陷入各自為戰的被動局麵。
原本近藤以為橋本和木村兩支分隊對付美軍的巡洋艦和驅逐艦編隊是綽綽有餘的,所以自己率領本隊和另外兩艘驅逐艦在薩沃島西北巡航,全力準備炮擊機場而並不是投入海戰。但當得到發現美軍戰列艦的報告後,才急忙趕來參戰。首先用探照燈照住"南達科他"號,立即使用魚雷和艦炮進行集中攻擊,"南達科他"號正巧電路發生故障,炮塔失去動力無法開火,全靠靈活的機動才躲過了魚雷攻擊,卻被多發大口徑炮彈命中,上層建築被打得麵目全非,不得不向西南撤退。這樣,李就剩下了旗艦"華盛頓"號一艘軍艦,盡管以寡敵眾,但李毫不畏懼,憑借著性能優異的雷達,"華盛頓"號準確測定了日艦的位置,隨即在雷達指引下實施了精確射擊,日軍"霧島"號戰列艦在短短七分鍾裏就被擊中九發406毫米炮彈和四十發127毫米炮彈,船艙多處起火,舵機失靈,很快喪失了戰鬥力。"華盛頓"號在以全部406毫米主炮和部分127毫米副炮轟擊"霧島"號的同時,還以部分127毫米副炮轟擊其他日艦,日軍重巡洋艦"愛宕"號和"高雄"號都被擊傷,為了把"南達科他"號附近的日艦引開,李指揮"華盛頓"號先向西北航行,日艦在其右後方追擊一段時間後,近藤見美艦炮火非常凶猛難以取得勝利,不得不放棄炮擊機場的計劃,於15日淩晨三時下令施放煙幕退出戰鬥。李緊追不舍,直到日軍驅逐艦回過頭來向他發射魚雷,已經沒有驅逐艦掩護的李才折回去與"南達科他"號會合,掩護"南達科他"號撲滅大火,搶修破損。
"霧島"因為舵機失靈,無法跟隨近藤撤退,又擔心天亮後遭到美軍飛機的攻擊,就在15日淩晨打開海底閥自沉。日軍的"朝雲"號驅逐艦也因傷勢太重而沉沒。在14日的夜戰中,美軍2艘驅逐艦被擊沉,1艘戰列艦和2艘驅逐艦被擊傷,日軍1艘戰列艦、2艘驅逐艦沉沒,2艘巡洋艦被擊傷。至此,斷斷續續進行了三天的海戰才告結束。
(四)
在這場持續三天的激烈海戰中,美軍共沉重巡洋艦2艘、驅逐艦6艘,傷戰列艦1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4艘,順利向瓜島運上6000人的部隊以及重裝備和給養。日軍沉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1艘、驅逐艦4艘、運輸船10艘,重創運輸船1艘,傷巡洋艦6艘、驅逐艦3艘,運送的1.35萬人和1萬噸物資僅有2000人和5噸物資運上瓜島。
這是雙方爭奪瓜島過程中一次決定性的海戰,雙方主要目的都是向瓜島運送援兵和物資,並阻止對方的增援。在海戰中,美軍的運輸比較順利完成了,日軍不僅付出了很大代價,而且所運輸人員的85%和物資的99%都損失了,增援企圖再次落空。而且通過這次海戰,美軍獲得了瓜島海域的製海權,加上瓜島地區的製空權早已為美軍所掌握,而日軍的聯合艦隊又在海戰中損失巨大,元氣大傷,山本認為海軍再也無法承受以如此巨大的代價去支援陸軍的作戰了,從此以後不再派巡洋艦以上的水麵艦隻前往瓜島,隻使用驅逐艦利用夜間運送少量人員與物資,從而加劇了瓜島上日軍的困難處境。美軍則正好相反,在海戰結束的第二天,即11月16日又將原在新幾內亞的一批部隊送上瓜島,大大加強了瓜島美軍的力量,範德格裏夫特認為勝利已經在握了!
日本海軍少將田中賴三,也就是海戰中日軍增援編隊的司令,他在自己的日記裏認為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增援努力結束了,這次海戰是瓜島爭奪的一個決定性的轉折,對於雙方而言,海戰的勝利就預示著瓜島爭奪的勝利。美軍南太平洋戰區司令哈爾西中將在這次海戰結束後表示,在此之前,日軍一直隨著自己的意願而行動,在此之後,日軍就隻能隨著我們的意願行動了。美國海軍總司令金上將建議總統和國會晉升哈爾西上將軍銜,以表彰他的赫赫戰功。棗11月26日哈爾西晉升為上將。金上將還認為盡管美軍遭受了嚴重的損失,但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從此解除了瓜島所受到的嚴重威脅。羅斯福總統在卡拉漢和斯科特兩將軍的追悼會上,宣稱:"這次戰爭的轉折點終於到來了!"
哈爾西向全體參戰將士發出:"幹得漂亮!"的嘉獎電,範德格裏夫特也向海軍的勝利發來了賀電:"海軍陸戰隊1師全體將士高舉經過炮火洗禮的鋼盔,謹向你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瓜島以北海戰的巨大勝利,和同盟國的其他勝利彙成了1942年11月頭兩周的輝煌:11月3日,英軍在阿拉曼擊敗了德軍隆美爾元帥指揮的"非洲軍團";11月8日,同盟國在北非成功實施了代號為"火炬計劃"的登陸行動;11月17日,美軍和澳大利亞軍向新幾內亞群島布納、戈納的日軍發起反擊;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開始反攻,包圍了德軍精銳的第6集團軍。棗所有這些勝利,使1942年11月初,成為同盟國在二次大戰中的最關鍵的轉折時期!
塔薩法隆格海戰
(一)
盡管日軍在瓜島以北海戰中遭到巨大失敗,但大本營仍不甘心,從11月起不斷加強南太平洋地區的兵力,在拉包爾成立第8方麵軍,由今村均中將任司令,下轄第17軍和第18軍,第17軍負責所羅門群島方麵作戰,第18軍負責新幾內亞方麵作戰,並從本土調來了第6飛行師團加強第17軍,決定以陸海軍協同行動,先壓製所羅門群島方麵的美軍航空兵力,再運送部隊和補給上島,然後奪回瓜島。11月26日起對東南前線行使全麵指揮權的今村要求瓜島的部隊堅決頂住美軍的反擊,堅守現有陣地,堅持到援軍到達。
瓜島上的日軍所麵臨的最大困難,不是美軍的反擊,而是饑餓,日本海軍由於在瓜島以北海戰中慘重損失,山本不願再派出大型軍艦進入瓜島海域,隻使用驅逐艦采取夜間偷運的"東京特快"運輸方式,運送的補給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實際供應量隻能維持標準定量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由於長期補給不足,島上官兵體力消耗殆盡,食品的極度匱乏,甚至連蚊子都成為日軍的美味佳肴,島上熱帶疾病流行,傷病員因為缺乏藥品,大量死亡,更是加劇了日軍的非戰鬥減員,每天因為病餓而死的人,多達百人。照此發展下去,不需美軍發動進攻,日軍就將會被饑餓和疾病所消滅,為了維持島上部隊的戰鬥力,日軍竭盡全力確保物資供應。11月下旬,日軍第8艦隊發明並實驗了"鐵桶運輸",也就是把糧食、藥品等物資裝入鐵桶,但隻裝一半,以使鐵桶能夠在水中浮起,然後進行密封,用繩索連接,固定在艦艇的甲板上,在指定海域投入水中,利用潮汐漂向瓜島,再由島上的部隊用小艇回收。自11月25日至30日,日軍每天派出一艘潛艇,進行這種運輸,雖然都取得了成功,但運載量十分有限,仍然不能滿足島上部隊的需要。鑒於這種情況,日軍決定組織一支驅逐艦部隊來執行"鐵桶運輸",這支驅逐艦編隊由6艘驅逐艦擔任運輸任務,共運載了1100個鐵桶和少量部隊,2艘驅逐艦負責直接掩護,由田中海軍少將指揮,11月29日二十二時三十分從肖特蘭島起航,為了避開美軍的空中偵察,田中繞道先向爪哇群島航行,再經聖依薩貝爾島以東前往瓜島。
此時美軍的情況已大大改觀,亨德森機場已經擁有兩條戰鬥機跑道和一條轟炸機跑道,"仙人掌航空隊"的實力也上升到120架飛機。美國海軍盡管在多次海戰中損失較大,但由於修複和新建成的軍艦大量服役而迅速得到補充,因此哈爾西對其所指揮的艦艇部隊的編製與部署進行了調整,以"企業"號和"薩拉托加"號航母為核心組成兩個航母特混編隊,以"華盛頓"號、"北卡羅來納"號和"印第安那"號三艘戰列艦為主組成戰列艦編隊,另外兩艘戰列艦"馬裏蘭"號和"科羅拉多"號則在斐濟作為後援,待命參戰。新建成的"阿爾塔馬哈"號和"納索"號護航航母,負責向新喀裏多尼亞島和聖埃斯皮裏圖島運送飛機。最後以5艘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組成第67特混編隊,主要對付日軍可能的增援行動。
日軍艦艇在肖特蘭島的集結,立即引起了美軍的注意,哈爾西綜合破譯密碼和空中偵察所得到的情報,判斷日軍將很快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增援行動,因此命令剛接替金凱德擔任第67特混編隊司令的賴特少將指揮編隊於11月29日從聖埃斯皮裏圖島出發,前往瓜島阻擊日軍的增援。
(二)
為了趕在日軍之前到達瓜島,賴特走得是最近的航線,經聖克裏斯托巴爾島以東向瓜島疾進,11月30日黃昏到達瓜島東南,排成以4艘驅逐艦為前衛,5艘巡洋艦居中,2艘驅逐艦殿後的單縱隊,美軍的5艘巡洋艦上都裝備有艦載水上偵察機,但美軍不僅沒有使用這些飛機來進行偵察,反而害怕在海戰時中彈起火,將這5架水上飛機派往圖拉吉島待命。
30日白天,日軍驅逐艦編隊以雙縱隊隊形到達伊薩貝爾島東北,入夜後,改為間隔600米的單縱隊,二十時許,進到薩沃島附近海域,田中派"高波"號先行,進行偵察警戒,其餘各艦以21節航速,到達瓜島的塔薩法隆格附近後,各艦航速減為12節,準備投放鐵桶。就在這時,"高波"號報告:發現敵艦!接著,其他日艦也相繼發現了目標。田中立即下令停止投放鐵桶,準備戰鬥。各艦迅速清理甲板,將鐵桶搬入船艙,來不及清理甲板的日艦,幹脆把鐵桶扔到海裏,準備戰鬥。
日艦所發現的,正是美軍第67特混編隊。賴特除了在途中得知有十餘艘日艦正在南下,並未有其他具體情報。當他率領編隊沿瓜島北岸航行時,二十一時零六分,旗艦"明尼阿波利斯"號的雷達在23000米距離外發現日艦,他僅通報各艦,並未有進一步的部署。八分鍾後,前衛的驅逐艦也發現了目標,立即做好了魚雷攻擊準備,二十一時十六分,前導艦"弗萊徹"號驅逐艦通過雷達判明日艦在其左前方7000米,艦長科爾中校便請求實施魚雷攻擊,但賴特認為日艦距離尚遠,兩人在報話機上進行了長達四分鍾的交換意見,賴特才相信日艦已經不遠了,同意發射魚雷,"弗萊徹"號隨即實施了兩次魚雷齊射,共射出了十條魚雷,"珀金斯"號發射了八條魚雷,"德雷頓"號看不清目標,隻對其中一艘日艦發射了兩條魚雷,而"莫利"號沒有測定出日艦方位和距離,也就無法發射魚雷。由於雙方速度較快,相對位置變換迅速,美軍發射的二十條魚雷無一命中。日艦從美軍驅逐艦的左前方疾駛到左後方,正好位於美軍巡洋艦的左前方,賴特立即下令開炮,5艘巡洋艦主炮一起開火,4艘前衛的驅逐艦也以尾炮射擊,集中轟擊距離最近的"高波"號,2艘殿後的驅逐艦由於裝備的是舊雷達無法發現目標,就用主炮向左前方發射照明彈,為其他友艦指明目標,直到日艦進入目視距離才開始射擊。"高波"號遭到美軍的密集轟擊,盡管"高波"全力還擊,仍被連連擊中,中彈七十餘發,最終被擊沉。
田中在出發前曾有指示,此次行動的任務是運送補給品,不到萬不得以,不使用艦炮,盡量用魚雷攻擊。戰鬥打響後,美艦炮口的閃光就成為日艦的最佳瞄準點,日艦對美軍的巡洋艦立即實施魚雷攻擊,美軍旗艦"明尼阿波利斯"號正在進行艦炮齊射,忽然被兩條魚雷命中,艦首被炸毀,船艙大量進水,航速銳減。在"明尼阿波利斯"號後麵的"新奧爾良"號為了避開失去控製的旗艦,急速右轉,左舷正撞上一條魚雷,爆炸隨即波及到彈藥艙,引發了劇烈爆炸,裂開的破口一直到二號炮塔,航速銳減到5節,幾乎失去戰鬥力。第三艘巡洋艦"彭薩科拉"號為了避開前麵的受傷友艦,向左急轉,夾在日艦和受傷起火的兩艘美艦中間,在火光的映照下,分外醒目,馬上成為日艦的攻擊目標,被一條魚雷命中,機艙進水,主炮失去動力無法開火,全艦多處起火。第四艘巡洋艦"檀香山"號吸取了"彭薩科拉"號的教訓,向右急轉,從兩艘起火的友艦右側通過,沒有暴露,它一麵用主炮射擊,一麵向薩沃島方向撤退。第五艘巡洋艦"諾思安普頓"號也隨著"檀香山"號從受傷友艦的右麵通過,邊打邊撤,二十一時四十八分,被日艦"親潮"號發射的兩條魚雷擊中,機艙進水,艦體傾斜,艦尾燃起熊熊大火,於次日淩晨沉沒。美軍後衛的兩艘驅逐艦遭到己方巡洋艦的誤擊,便迅速撤出戰鬥。
賴特因為旗艦受傷,就指定在"檀香山"號上的蒂斯代爾少將代理指揮,但蒂斯代爾沒有集合各艦,而是隻率領"檀香山"號繞著薩沃島搜索日艦,再未發現敵情,就指定了驅逐艦打撈落水人員,率領其餘軍艦撤離了戰場。
日軍驅逐艦將所帶的魚雷發射一空後,沒投放鐵桶的日艦又駛近瓜島將鐵桶投放完,田中這才率領編隊於次日一時三十分返航。
這次海戰,是日美雙方為爭奪瓜島而進行的第六次較大規模的海戰,也是最後一次,美軍兵力占有較大優勢,以5艘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迎擊日軍的8艘驅逐艦,而且事先得到情報,專程前來截擊,又裝備有新型雷達,在戰鬥中也是先敵發現,可謂一切都占據上風,卻在戰鬥中被擊沉重巡洋艦1艘,重創重巡洋艦3艘,日軍僅被擊沉驅逐艦1艘,究其原因,主要是臨戰指揮上的失誤,一方麵戰術呆板,發現日艦後,沒有及時派出前衛驅逐艦實施魚雷攻擊,以打亂日軍隊形,巡洋艦再以艦炮火力予以支援,而是將驅逐艦束縛在巡洋艦隊列中,沒有能發揮驅逐艦應有的作用,也使巡洋艦遭到了巨大損失;另一方麵指揮猶豫,當美軍二十一時零六分發現日艦到二十一時二十分進行攻擊,足足耽擱了十四分鍾,把裝備新型雷達所帶來的優勢在猶豫不決中喪失掉了,如果美軍能派裝備新型雷達的驅逐艦前出,進行早期警戒,就能更早發現日軍,提供足夠的預警時間,然後立即組織前衛驅逐艦實施魚雷攻擊,就可以打日軍一個措手不及,所以賴特的指揮上的多處錯誤,是造成海戰失利的主要原因。
日軍田中少將指揮果斷,處置得當,取得了以劣勝優的戰果,還順利完成了鐵桶運輸的任務。但一次海戰的勝利,僅僅是戰術上的,局部的勝利,美軍可以憑借其巨大的工業能力,迅速彌補損失的艦艇,而瓜島上日軍的被動局麵,絲毫沒有改變。
日軍的撤退
(一)
雖然日軍取得了塔薩法隆格海戰的勝利,但瓜島上的日軍由於補給匱乏處境越來越困難,12月3日,第8艦隊司令三川又派10艘驅逐艦裝載1500個鐵桶,執行運輸任務,這支驅逐艦編隊在途中隻遭到兩次空襲,而且沒有損失,於當天深夜將全部鐵桶投放到塔薩法隆格附近海域,但瓜島日軍隻得到310個,其餘大多被美機在次日擊沉。12月7日,日軍再派出11艘驅逐艦進行鐵桶運輸,途中遭到美軍飛機和魚雷艇的阻擊,未能到達瓜島就被迫返航。12月11日,塔薩法隆格海戰的勝利者田中再次率領10艘驅逐艦進行鐵桶運輸,投放了1200個鐵桶後,在返航途中遭到美軍魚雷艇的攻擊,旗艦"照月"號被一條魚雷擊中,彈藥艙爆炸而沉沒,田中負傷落水,和艦長等17名軍官、139名水兵遊上瓜島。而瓜島日軍僅撈起220個鐵桶。經過這些努力,日本海軍感到對瓜島陸軍的支援已經是力不從心了,而陸軍仍不願正視現實,還想盡一切努力來挽回敗局。今村決定在1943年1月將第6和第51師團投入瓜島,2月中旬發起總攻,一舉奪回瓜島。
此時美軍由於基本控製了瓜島的製海權和製空權,可以順利地向瓜島運送援軍和物資。1942年12月初,美軍海軍陸戰隊第2師和陸軍第25步兵師被運上瓜島,接替了疲憊不堪的海軍陸戰隊第1師,這支英勇頑強的部隊,在四個月的激戰中因傷病減員達7800人,範德格裏夫特看著滿身硝煙的部下,激動地說:"完全可以這麼說,四個月前的今天開始的這場不大不小的戰鬥,通過你們的努力,已經成功地挫敗了敵人在太平洋上的重要目標!"雖然瓜島爭奪的最後勝利是在其他部隊手中完成的,但瓜島的輝煌勝利首推陸戰1師,所以戰役結束後,陸戰1師榮獲由羅斯福總統頒發的"優異部隊"稱號,成為獲得這一榮譽的第一支部隊。12月9日,帕奇少將從範德格裏夫特手裏接過了瓜島地麵部隊的指揮權。棗陸戰1師帶著瓜島的赫赫威名撤回澳大利亞休整。從此後,陸戰1師在其師徽上寫下了"GUADALCANAL"(即瓜達爾卡納爾),以紀念血戰瓜島的輝煌戰績,陸戰1師也因瓜島之戰而名垂青史。至1943年1月,美軍在瓜島的地麵部隊已達五萬人,補給充足,士氣旺盛。
12月初,"仙人掌航空隊"得到5個陸戰隊航空兵中隊、4個海軍航空兵中隊和1個陸軍航空兵中隊的加強,飛機數量已達到200餘架,不僅牢牢掌握著瓜島地區的製空權,還在所羅門群島其他島嶼岸基航空兵和航母艦載機的支援下,不斷空襲日軍"東京特快"的起點站棗肖特蘭島,使得日軍的艦船和物資損失越來越嚴重。自從12月11日田中的驅逐艦編隊遭到美軍魚雷艇攻擊後,日本海軍有將近三周的時間沒有組織水麵艦艇向瓜島運送補給,這期間,瓜島日軍僅靠潛艇運送的為數極少的糧食補給,根本不能滿足需要,官兵多以野果、野菜和樹皮充饑,痢疾、瘧疾、疥癬等熱帶疾病流行,連生存都成了問題,那裏還能奢談下一步的總攻?日本陸軍第8方麵軍和海軍聯合艦隊多次討論對策,始終沒有找到能解決向瓜島運送部隊和補給的辦法,12月23日,今村在此局麵下拒絕了百武發動最後決死進攻的請求,盡管百武再三要求能允許他們體麵地戰死,而不是餓死在自己的掩體中。
12月31日,日本大本營禦前會議作出最後決定,終止瓜島作戰,撤退瓜島的部隊。
(二)
根據禦前會議的精神,大本營於1943年1月4日向聯合艦隊司令山本和第8方麵軍司令今村下達撤離瓜島的命令,撤退行動代號為"K號作戰"。並製定了周密的計劃:首先第17軍收縮戰線,在準備總攻的掩護下進行撤退的各項準備;其次直到撤退開始前,仍必須以各種方式全力繼續對瓜島的補給,以維持部隊的戰鬥力,並在運送補給品的同時撤離行動不便的傷病員;接著迅速在中所羅門群島修建航空基地,加強對瓜島的空中作戰;最後動員盡可能多的船隻,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以各種手段將瓜島的部隊撤出,這一切行動必須特別嚴格保守機密。
鑒於瓜島美軍不斷向日軍發動進攻,如不增加新的生力軍,島上的部隊是無力保持現有陣地的,因此日軍從第38師團的第230聯隊中抽調了約700人,由矢野桂二中佐指揮,代號"矢野部隊",於1月14日送上瓜島。對外宣稱是作為第四次總攻的先鋒,其實是保障瓜島部隊撤離的殿後部隊。
日軍為保障瓜島部隊順利撤出,分散美軍的注意,於1943年1月15日組織了一次牽製行動,代號"東方牽製行動",參加兵力有"利根"號重巡洋艦、"伊-8"號潛艇和第802航空隊的部分飛機,由原忠一少將統一指揮。
1月19日,原忠一率領"利根"號從特魯克出發,22日到達馬紹爾群島的賈盧伊特島,原忠一與各參戰部隊指揮員研究行動計劃並稍事休整,於23日從賈盧伊特島出發,前往坎頓島西北400海裏水域活動,並進行無線電佯動。2月2日又前往馬紹爾群島以東海域活動,同樣進行了無線電佯動,然後於2月7日返回特魯克。"伊-8"號潛艇則於1月23日和2月1日夜間兩次對坎頓島進行了炮擊。第802航空隊1月19日起,從馬金島出動水上飛機對豪蘭島和貝克島進行偵察,並從1月21日起連續多日對這兩個島嶼進行了空中監視。2月上旬,鑒於瓜島撤退行動基本結束,"東方牽製行動"也告結束。
1月27日,美軍一批去瓜島換防的部隊由1艘運輸船運載,從努美阿起航。哈爾西為保障其航行中的安全,派出了包括航母和戰列艦在內的五支編隊擔任掩護,其中負責近距掩護的是由吉芬少將指揮的第18特混編隊,有3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
日軍在瓜島附近海域部署有大量潛艇,1月29日發現美軍的第18特混編隊正在倫內爾島海域航行,就迅速通報基地,日軍隨即從蒙達機場起飛十多架魚雷機前去攻擊,日機臨空時美軍的航行隊形是:3艘重巡洋艦在右,3艘輕巡洋艦在左,成雙縱隊;6艘驅逐艦則在前方呈傘形隊形,這種隊形的後方和兩側都未布置防禦艦隻,不適合防空作戰,當天黃昏美艦雷達發現60海裏外的日機後,吉芬既未改變隊形,也未做任何防空準備。日機分成兩隊,先由2架飛機進行佯攻,隨後退出戰鬥,吉芬以為戰鬥已經結束,仍以原隊形繼續航行。天黑後,日機突然投下照明彈,接著發動攻擊,美艦以猛烈炮火對空射擊,有數架日機被擊落,其中有一架在"芝加哥"號左前方中彈墜海,燃起的火焰將"芝加哥"號照得清清楚楚,立即引來日機的集中攻擊,"芝加哥"號被兩條魚雷命中,機艙進水,主機停車。吉芬率領其餘軍艦向東轉向,同時減低航速,以減少航行中的艦尾浪花,並命令禁止射擊。日機失去目標,打開航行燈,還發射曳光彈,企圖引誘美艦開火,但美艦不為所動,一炮不發,日機在黑夜中找不到目標,盤旋幾圈後隻得返航。
次日,吉芬率4艘巡洋艦向埃法特返航,"路易斯維爾"號巡洋艦則拖帶"芝加哥"號在6艘驅逐艦的保護下以4節航速駛往聖埃斯皮裏圖島,並由"企業"號航母派出10架戰鬥機擔任空中掩護。下午,日軍12架魚雷機前去攻擊"企業"號航母,為"芝加哥"號進行空中掩護的戰鬥機有6架被調去攔截,並擊落3架日機,但其餘的9架日機高速擺脫了美機的攔截,轉而攻擊"芝加哥"號,"芝加哥"號因航速太慢,難以實施有效機動,被四條魚雷命中,二十分鍾後沉沒,還有一艘驅逐艦被擊傷,9架日機中則有7架被擊落。棗尼米茲對有著6艘驅逐艦和10架戰鬥機保護下的"芝加哥"號被擊沉,感到痛心和不可理解。日機集中攻擊第18特混編隊,沒有去攻擊美軍4艘滿載部隊的運輸船,因此運輸船順利抵達瓜島。這次海空戰史稱"倫內爾島海空戰",美軍1艘巡洋艦被擊沉,1艘驅逐艦被擊傷,日軍損失飛機15架。
這些上述行動,造成了日軍即將發動大規模進攻的假象,甚至1月22日,哈爾西陪同海軍作戰部長諾克斯和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視察瓜島,三位久經沙場的高級將領都沒有察覺日軍即將撤退的跡象。
為了壓製美軍的航空兵力,日軍將東南太平洋地區的約100架陸軍飛機和約200架海軍飛機集結到拉包爾,從1月25日以後,對美軍在瓜島和聖埃斯皮裏圖島的機場進行了多次空襲。日軍原計劃1月30日和31日兩天,對瓜島實施大規模空襲,然後乘美軍航空力量遭到削弱之際組織撤退。但因天氣不佳,空襲計劃被迫延期,不料,31日晚,拉包爾反而遭到了美軍的空襲,日軍好不容易集結起來的寶貴的飛機,一下子就損失50架。這使得日軍不敢再等待空襲計劃的實施,就決定事不宜遲立即組織撤退。
(三)
橋本少將率領20艘驅逐艦於2月1日九時三十分從肖特蘭島出發,進行第一次撤退行動,橋本編隊當天十三時許被美軍的偵察機發現,美軍判斷這是日軍為發動總攻而向瓜島運送的增援部隊,出動飛機進行阻擊,36架轟炸機於十六時許臨空轟炸,日軍擔任空中掩護的18架"零式"戰鬥機全力迎戰,擊落美機4架,將美機擊退。橋本旗艦"卷波"號被近失彈炸傷,被迫返航。其餘19艘驅逐艦於深夜到達瓜島埃斯佩蘭斯角附近海域,以8艘驅逐艦擔任警戒,11艘靠岸,接運撤退人員。在撤退過程中,美軍的魚雷艇和飛機多次前來攻擊,都被日軍的警戒艦隻擊退,"卷雲"號在規避魚雷艇發射的魚雷時被水雷炸傷,後因傷勢太重由"夕立"號驅逐艦用魚雷將其擊沉。2月2日淩晨,橋本編隊接下5414人開始返航,途中也曾遭到美機空襲,但無損失。中午安全回到肖特蘭島。
2月4日九時三十分,由20艘驅逐艦組成的第二次撤退編隊從肖特蘭島起航,途中遭到美軍31架戰鬥機和33架轟炸機、魚雷機組成的大機群攻擊,日軍護航的戰鬥機和驅逐艦奮力抗擊,擊落美機10架,"舞風"號被炸傷,由"長風"號拖帶返航,其餘18艘驅逐艦到達瓜島的埃斯佩蘭斯角海域,8艘驅逐艦擔任警戒,10艘驅逐艦在離岸500米處接運人員撤退,共接下5004人,於次日淩晨返航。在日軍接運人員過程中,美軍出動魚雷艇前去攻擊,但未發現日軍編隊無功而返。
2月7日,日軍由小柳少將指揮18艘驅逐艦進行第三次撤退,由於雷雨如注,美軍隻派出了15架轟炸機進行空襲,日軍有一艘驅逐艦被擊傷,在另一艘驅逐艦的護衛下返航,其餘16艘驅逐艦駛抵瓜島,這次撤退的人員中有百武和第17軍軍部人員,許多人因為極度虛弱,甚至連攀登驅逐艦上繩梯的力氣都沒有,隻好由驅逐艦上的水兵連背帶拽拉到艦上。海灘上還有數百名奄奄一息的重傷病員,無法接運上艦,隻好給他們留下手榴彈,用以自盡。此次,日軍又順利接下2639人。此次撤退中,日軍為確保撤退的順利實施,還組織過一次電子欺騙,當美軍航空兵基地不斷呼叫在所羅門群島以北活動的一號警戒巡邏機時,日軍設在拉巴維爾島的無線電特別小隊乘一號機沒有及時答複,就以同樣頻率、音量,冒充一號機與基地溝通了聯絡,隨即發出了一份早已準備好的假情報:發現日軍艦隊,航母2艘,戰列艦2艘,驅逐艦10艘,方向東南。美軍以為日軍正大舉來襲,緊急調動機動部隊和航空兵前去攔截,日軍乘著美軍通訊頻繁而混亂之際,順利撤回肖特蘭島。
三次撤退,共接下13057人。美軍竟然一無所知,直到兩天後,美軍在瓜島上找不到日軍蹤影,才恍然大悟。日軍大本營原來深感擔憂的撤退行動,因為計劃周密、準備充分、偽裝逼真、行動果斷,竟意外地取得了成功。在敵方掌握有製海權、製空權的不利條件下,能夠撤出1.3萬餘人,成為戰爭史上罕見的奇跡。
2月9日下午,美軍完全占領瓜島,從而成為瓜島長達六個月激烈爭奪的最後勝利者。
作戰簡評
圍繞著瓜島的爭奪,日美雙方在六個月的時間裏進行過大小海戰三十餘次哦,其中較大規模的海戰就有六次,雙方損失的驅逐艦以上的艦隻各24艘,(艦艇損失詳細情況見附表)美國海軍陣亡約3300人,傷約2500人;日本海軍的傷亡則高達2.5萬人。
在瓜島的地麵作戰中,美軍參戰兵力最多時達到6萬人,陣亡1592人,負傷4200餘人,日軍投入瓜島的陸軍兵力約3.6萬,戰鬥中陣亡約1.4萬人,因傷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9000餘人,合計死亡近2.38萬人,還有1000餘人被俘。
為爭奪瓜島製空權而進行的空戰中,美軍僅駐瓜島的"仙人掌航空隊"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先後就有六個戰鬥機中隊參戰,湧現出十大著名的王牌飛行員,尤其第121戰鬥機中隊的福斯上尉,在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間共擊落日機26架,成為二戰中美軍戰鬥機飛行員第一個達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美軍頭號王牌瑞肯巴克的戰績,榮獲國會勳章,並回到美國本土巡回演講。他的戰績在所有海軍陸戰隊航空兵戰鬥機飛行員中排名第二。還有最早進駐瓜島的第223中隊中隊長史密斯上尉擊落16架,副中隊長卡爾上尉擊落15架,兩人都被提前晉升少校軍銜,史密斯由於在瓜島首開擊落日軍零式戰鬥機的記錄,因此被授予美國最高榮譽棗國會勳章。在六個月的空戰中,日機被擊落427架,美軍損失僅118架。加上被高射炮火擊落的,日軍共損失飛機892架,飛行員2362人。美軍共損失飛機約250架。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中,美軍共陣亡約5000人,傷6700人,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3艘,飛機約250架。日軍共有約5萬人喪生,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16艘,飛機892架(也有資料說600架)。日軍不僅海軍、航空兵損失慘重,甚至開戰以來從未失利的陸軍,最精銳的第2師團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日軍的大型軍艦、飛機和技術熟練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的損失,更是日軍所難以彌補的,戰役結束時日軍兵力上的優勢已蕩然無存,雙方的戰略態勢也隨之改變,棗中途島海戰日軍的失敗是二戰中太平洋戰場的轉折,戰局開始向著不利於日本而有利於美國方麵發展,日軍戰略主動權逐步喪失;而瓜島戰役,日軍不僅沒有實現重新奪回戰略主動的作戰企圖,反而其軍事實力進一步受到削弱,最終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陷入了被動的局麵。從此後,日軍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處處設防,步步被動,直至戰敗。而美國則通過瓜島戰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戰略態勢,贏得了動員人力、物力的時間,為太平洋戰場上即將開始的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戰役開始之初,日美雙方在艦艇、飛機、兵力上相差無幾,日軍在航母、戰列艦等大型軍艦方麵還稍占優勢,但戰役的最後結局,日軍遭到了巨大失敗,原因何在?
第一在戰略上,日軍的作戰企圖大大超出了自己的作戰能力。日本一直存有擴張野心,其基本國策就是侵略擴張,在軍事上的表現就是得寸進尺,貪得無厭,每當占領一地後,為了守住占領的地域,就要進一步去占領附近的其他要地,即使遭到了反擊,也不願主動放棄,這就違反了克勞塞維茲在《戰爭論》中所說的"進攻力量會逐步削弱"的規律,說得淺顯一點,就是進攻方隨著戰線的推進,需要防禦的占領地區和至關重要的後方交通線越來越多,所使用的兵力也就越來越多,而用於第一線的部隊逐漸減少,相反防禦方隨著戰線的縮短,兵力逐步集中,因而第一線的部隊越來越多,於是隨著雙方前線兵力的對比轉變,防禦方一旦兵力大於進攻方就可以發動反擊,從而使戰局發生轉變。也就是說,進攻方的攻擊行動,如果超出己方力量的極限,就將遭受失敗。
日軍在戰爭初期,戰略進攻的第一階段,日軍占領了拉包爾和新幾內亞東北部,企圖在俾斯麥群島建立起第一道防線,這一地區對於日軍而言,已經是進攻力量的極限了,但是在戰爭初期所取得出乎意料的巨大勝利,使得日軍利令智昏,忘乎所以,決定將戰線繼續向東南太平洋方向推進,因此在瓜島修建機場。原本瓜島被日軍視為無足輕重的小島,當美軍在1942年8月7日在瓜島登陸後,如果日軍幹脆撤出瓜島,就不會開始一場對其不利的決戰了,但日軍認為不奪回瓜島,美軍使用瓜島機場的話將對整個所羅門群島形成巨大威脅,那麼,日軍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海空基地拉包爾就將失去屏障,進而威脅到俾斯麥群島一線,所以,決心全力奪回瓜島。
然而日軍這種戰略決策,與其軍事實力、工業潛力是極不相稱的,戰爭前,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就相當於日本的9倍,1940年美國鋼鐵產量為6076.5萬噸,日本則僅為685.6萬噸,隻相當於美國的11%;開戰後,美國全民動員,其工業能力的提升也比日本高得多,如果以1940年的工業產值指數為100,至1942年美國已達到136,而日本僅為102,差距進一步拉大。1942年底,美國的軍事工業就相當於德、意、日三國的總和。在爭奪瓜島期間,美國的造艦能力是日本的3.7倍,飛機生產是日本的6倍,這就是瓜島戰役的後期,美軍不斷得到修複和新建艦艇、飛機的補充,軍事力量不斷增強,而日本在作戰中損失的艦艇、飛機卻無法及時補充,軍事力量不斷削弱的根本原因。
美國運輸船的數量由於大量新造船隻的加入,不僅彌補了戰爭中的損失總數還上升了30%,日本卻由於新造船隻的數量還無法彌補在戰爭中的損失總數還有所下降。瓜島是個海島,需要大量的運輸船來運送部隊、裝備和補給,日軍瓜島地麵部隊兵力、重裝備的不足,補給的極度匱乏,和日本運輸船舶的數量不足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在戰役後期,日本軍方強烈要求政府增加征用民船的數量,但這是關係到日本這個島國的國力與戰爭全局的重大問題,日本政府企劃院認為,民船的數量有限,如果軍方擴大征用的數量,必將影響到日本國內生產原料的運輸,進而影響到軍事工業生產,也就必將對整個戰局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在這個問題上,軍方和政府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甚至負責民船征用調撥的政府代表陸軍省軍務局長佐藤賢了少將和軍方代表大本營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田中新一中將,曾為此大打出手,最終仍未能滿足軍方的需求。
瓜島距離日本本土3000海裏,無論是從艦艇部隊和航空部隊的作戰能力,還是從後勤運輸所需的船舶,都是日本力不從心的。自中途島戰役失利後,日軍未及時收縮戰線,轉入戰略防禦,仍然繼續向所羅門群島發動進攻,顯然是不自量力的蠻幹,所以說,日軍戰略企圖與軍事實力之間的不可解決的矛盾,是導致日軍瓜島戰役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思想準備上,日軍狂妄自大,對美軍的戰略反攻缺乏必要的思想準備,並因此主觀武斷地作出了錯誤判斷,日軍統帥部一直有著根深蒂固的想法,即美軍的反攻是在1943年後,正是基於這種想法,日軍才力圖搶在美軍反攻之前盡量將戰線前推,而不願過早轉入戰略防禦。日軍認為既然美軍的戰略反攻尚未準備就緒,那麼繼續向所羅門群島的推進,就不會遇到什麼阻撓,這才敢於一舉越過數百海裏,在瓜島修建機場。這種做法,根本沒有意識到所麵臨的威脅,從拉包爾到瓜島數百海裏間,沒有可以居中策應的前進基地,在瓜島上也隻顧突擊修建機場,忽視必要的防禦準備,使島上的日軍對美軍的突然進攻無論精神上還是物質都毫無準備,在美軍的進攻下一觸即潰。
反觀美軍,早在1942年3月,就開始為此次戰役進行準備,向南太平洋調集兵力兵器,建造艦艇、飛機,儲備裝備和補給品,在新喀裏多尼亞和新赫布裏底修建海空基地。因此,8月7日的瓜島登陸,是美軍一次預有準備,計劃周密的戰略反攻行動。日軍完全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以為隻是美軍為破壞機場而發動的騷擾性質的行動,直到10月底,第2師團的總攻失敗後,才逐漸認識到這是美軍的反攻,並可能發展為雙方的戰略決戰,但為時已晚,日軍被迫在瓜島與美軍進行一場極為不利的決戰。
美軍當得知日軍進駐瓜島後,就有人指出,這未曾不是好事,因為,從地理上講,瓜島遠離日本本土,而靠近同盟國的澳大利亞等地,地理上對日本是極為不利的,孫子兵法雲:"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製勝,計險易、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既然地形不利,就應當避免不利形勢下的決戰。但被戰爭初期的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日軍統帥部,並未能從順利中看到初露端倪的危機,更未能預見到戰局可能出現的逆轉,從而及時轉入防禦,當遭到美軍的反擊後,又未能果斷撤出,直到戰役後期,才在極其不利的局勢下作出撤離瓜島的決定,此時戰役中的巨大消耗,使其艦艇部隊和航空力量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美軍爭奪戰略主動權。
第三作戰指揮上,從1893年起,日本的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就是兩個完全獨立平等的統帥機關,分別指揮陸軍和海軍。雖然後來設立了大本營,作為最高統帥機關,但因為陸、海軍之間各種矛盾根深蒂固,所以還是難以實施統一指揮。最高統帥名義上是天皇,實際上天皇能夠直接指揮的機會並不多,很難起到統一指揮的作用,而別人根本無法同時統帥陸海兩軍,當陸、海軍對某個問題爭執不下時,大本營隻好采取協調雙方妥協通過一個折衷方案,而即使是這種方案也並不能真正起作用,到了戰役進行中,往往陸、海軍各行其事。為了避免陸海軍之間不必要的摩擦,大本營將某些地區分別指定陸軍或海軍負責,各司其責,但這樣做的缺點使陸海軍之間互不通氣。如在瓜島,是劃歸海軍負責,最初就沒有一名陸軍,陸軍對於海軍在瓜島建機場,就全然不知。後來為了協調陸海軍的行動,大本營於8月13日製定了關於所羅門群島作戰的《陸海軍中央協定》,但也隻不過是一紙空文,並不起作用。
因此,在瓜島爭奪戰中,陸軍、海軍都存在著嚴重的本位主義,各行其是,絲毫談不上協同配合。陸軍在島上的總攻,未能與海軍協調行動;而海軍艦隊的出擊,也不與陸軍的進攻相配合,也就發揮不出陸海軍協同作戰的威力。特別是在10月下旬的總攻中,陸軍與美軍地麵部隊相差無幾,海軍則占有幾乎一倍的優勢,如果陸海軍密切配合,奪回機場不是沒有可能,而實際上,陸軍在島上發動第二次總攻,海軍則在海上組織聖克魯斯海戰,結果,由於力量分散,陸地上既未能奪回機場,海上也沒有消滅美軍的艦隊。在整個瓜島戰役過程中,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陸海軍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很好解決,因此說,日軍沒有統一的指揮,是瓜島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兵力使用上,日軍麻痹輕敵,在戰役之初,日軍在南太平洋是攻占莫爾茲比港與奪回瓜島雙管齊下,甚至在最初的階段,還將莫爾茲比港方向作為主要作戰方向,以致於在瓜島方向的日軍缺乏足夠的兵力、兵器與彈藥,也就沒有足夠的力量突破美軍的防線。
而且對美軍在瓜島的兵力判斷一直有誤,最初認為美軍人數不會超過2000人,實際上美軍在瓜島有1餘萬人,在附近的圖拉吉島有6000人,共16000人。因此日軍認為奪回瓜島易如反掌,第一次上島僅一木支隊的先頭部隊1000人,初戰失利後,再增兵上島,第二次上島約1500人,再戰失利之後,第三次增兵約3500人,形成逐次添兵的"加油"戰術,以致兵力分散而攻擊一再失利。到10月下旬,日軍判斷瓜島美軍約7500人,實際上美軍高達23000人,雖然投入了第2師團主力2萬人,但因兵力不占優勢,火力則遠遠不及美軍而失利。直到戰役結束,日軍仍未能正確查明美軍的實力,這對日軍的兵力使用有著極大的負麵影響。
反觀美軍一開始就投入了第1陸戰師整師,共1.6萬人,登陸一舉奏效,並迅速占領機場,奠定了戰役勝利的基礎。隨後又以優勢海空軍掩護組織了幾次較大規模的增援,加強了瓜島地麵部隊的實力,最高峰時達到6萬人,又有重裝備支援,充足的彈藥與補給供應,既能守住至關重要的機場,又有足夠的力量發動進攻。這與日軍的兵力使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五戰術上,日軍隻重視對美軍軍事目標的攻擊,對美軍的後勤補給運輸工具和物資幾乎是不屑一顧。要知道,瓜島戰役是一場登陸戰,而登陸戰中運輸船隊對作戰的勝負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失去運輸船隊的支援,即使部隊登上島嶼也會因後援不繼而失敗,日軍對這一點近乎無知,隻注重對美軍飛機、軍艦的打擊,最說明問題的是8月8日的薩沃島海戰中,日軍沉重打擊了美軍的運輸船隊的護航兵力,卻對運輸船隻和海灘上堆積如山的物資視而不見,就揚長而去。使這場戰役發展成為對日軍極為不利的消耗戰,雙方飛機對飛機,軍艦對軍艦拚消耗,日軍這是以自己的短處與美軍的長處相比拚,美軍的損失憑借其巨大的工業能力能夠迅速彌補,而日軍幾乎沒有能力來補充損失,不僅失去了瓜島,還對以後的作戰產生了深遠影響。
就以航母為例,戰役開始時,美軍在太平洋上有4艘航母,日軍有6艘航母。在戰役中美軍損失了2艘航母,日軍雖無航母被擊沉,但有4艘受到重創,也隻剩下2艘可以作戰。但到了1943年底,美軍在太平洋上已經有十多艘航母,而日軍直到1944年3月才有一艘航母服役,從航母的此消彼長的變化中就可看出日軍拚消耗的戰術是多麼愚蠢!
隨著瓜島戰役的失敗,日軍損失的不僅僅是瓜島,艦艇和飛機的慘重損失,大大削弱了日軍的戰略防禦力量,對戰爭的發展進程有著巨大的影響。正如山本在日記中寫得:"我們最初的作戰是何其輝煌!自中途島以來我們的作戰是多麼糟糕!"
1946前美國陸軍部隊司令史迪威將軍病逝
史迪威(1883-1946)於1941年任中、印、緬戰區美軍司令兼蔣介石的參謀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族解放鬥爭事業同情,因此與蔣介石發生矛盾,一九四四年春奉調回國。
約瑟夫·沃倫·史迪威(JosephWarrenStilwell)是一位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的美國人。1911年11月,28歲的史迪威在菲律賓服役時,曾來上海度假,這是他的第一次中國之旅。九年後,他奉命到中國工作了多年。1935年至1939年,他擔任美國政府駐華武官參讚,其足跡遍及中國各省市。他被美國軍界稱為"最精通中國和遠東問題的軍官"。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史迪威作為美國總統羅斯福的駐華軍事代表,開始履行他職業軍人生涯中最為艱巨的使命。
緬甸戰場上的英雄
珍珠港事件後,蔣介石希望美國派一位高級軍官作他的同盟軍參謀長。1942年元旦,美國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推薦他的老部下,陸軍中將史迪威擔當這一使命。史迪威對國民黨政府麵對日本的侵略所表現出的麻木不仁極為失望。但是作為一名軍人,他還是接受了羅斯福總統的任命。史迪威的職務是:美國總統的代表、駐華美軍司令官、駐華空軍司令官、對華租借物資(即援華軍用物資)監理官、滇緬公路監理官和中國戰區參謀長。他的主要任務則是保持滇緬公路的暢通,指揮歸他統領的中國軍隊,並協助提高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史迪威的參謀班子由35名軍官組成,陸軍部還答應將海運400名教官和技術人員訓練中國軍隊,以使他們正確運用美國的武器裝備和戰術。
1942年3月6日,史迪威來到重慶,拜訪同盟國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蔣介石極為認真地對史迪威說:"我將任命你為中國駐緬軍總司令,中國部隊駐緬第五軍、第六軍歸你指揮。"然而仰光失守後,史迪威發現蔣介石的所謂授權並沒有兌現。因為蔣介石又同時任命第五軍軍長杜聿明為中國駐緬軍總司令,駐緬的中國軍隊並不服從史迪威指揮。史迪威怒氣衝衝地飛到重慶,對蔣介石說:"您的部下沒有執行您的命令。"蔣介石裝出驚訝和不安,他和史迪威一起飛到緬甸眉苗,將中國軍官召集開會,當眾告訴他們,史迪威"擁有提升、撤職和懲罰中國援緬軍任何軍官的全權,這是中國曆史上一大創新"。蔣介石還私下答應史迪威,將授予他一枚用篆體字鐫刻其官銜的圖章,以確認其指揮權。可是一個星期後,史迪威所得的圖章上鐫刻的卻是"總參謀長"。
這年四月,日軍憑借其空中優勢,向盟軍在緬甸的駐地狂轟濫炸。第五軍、第六軍已悄然撤回中國,史迪威卻一無所知。為了奪回被日軍占領的戰略要地東枝,史迪威冒著猛烈的炮火,親自率領中國軍隊的一個連堅守陣地,直至增援部隊到來,他才明白真相。他再次感到屈辱和懊惱,在一份報告中寫道:"蔣介石使我什麼事都做不成,我完全受騙了!"他拒絕了蔣介石派來的飛機營救,率領著殘餘部隊,走入險象環生的原始森林。這裏荊棘叢生,遍地都是螞蟻、昆蟲、水蛭,時不時地還有離群猛象的襲擾。可是史迪威總是走在隊伍的最前麵,5月24日,史迪威一行終於抵達印度新德裏。一時間,他成了舉世聞名的英雄。
與蔣介石矛盾加深
史迪威身材高挑,平常愛穿一件運動衫,而不願著表明軍階的製服。在前線時,他腳蹬美國大兵靴,戴一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舊式硬邊戰鬥帽,嘴裏叼著煙鬥,用中國話下達命令。他為人坦誠,憎恨空談。這樣一位自負的職業軍人,與充滿心機的蔣介石相處,注定走不到一塊。
史迪威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極為反感,他說:"國民黨政府的權力結構,建立在恐懼和袒護之上,掌握在無知、專斷和冥頑不靈的人們手上。"對國民黨軍隊各自為政,保存實力的做法,更是深惡痛絕。他已開始用"花生米"稱呼蔣介石,這本是蔣介石在秘密通訊中的代號。史迪威與蔣介石的矛盾成了公開的秘密,羅斯福對此甚為焦慮,他給馬歇爾寫了一封信,認為"史迪威是以錯誤的方法在和蔣委員長打交道"。史迪威從馬歇爾處知道羅斯福的態度,立即給馬歇爾拍了一封電文說:"我們的存在是對這兒的走私詐騙者的現實威脅。他(羅斯福)將看到此地會發生對我的人身加以攻擊的運動。我因不向走私詐騙者發放軍用物資而惡名遠揚......"
史迪威在印度的拉姆加爾和中國的雲南,繼續訓練中國軍隊,為重開緬甸戰役作準備。為此,蔣介石請史迪威向羅斯福轉交了一份清單,列出了維護中國戰區的基本條件。可是1942年11月8日,盟軍在北非登陸後,美國的軍援物資大多流向北非,中緬印戰區再也得不到如數的物資了。史迪威牢騷滿腹地向馬歇爾抱怨說:"我不知道非洲戰場得到了多少。難道我就用這點東西去安慰中國人嗎?"史迪威還給陸軍部拍去電報,直言不諱地表明自己的憤怒情緒。馬歇爾也有同感,他告訴史迪威:"我已看過你那封罵娘的電報了。我非常同情你的反應。"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一周年紀念日時,馬歇爾正式通知史迪威說,緬甸戰役已引起高度重視,因為重新打通緬甸運輸線,可以為從中國出擊的空軍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美國政府決定增加對緬甸戰役的支援。史迪威高興極了。
可是12月28日,蔣介石照會羅斯福,對未在孟加拉灣建立海空軍優勢提出質疑。1943年1月8日,蔣介石正式拒絕發動緬甸戰役,提議推遲到秋天發動為宜。而在開羅會議後,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談中得出一個新的結論:盟軍應把軍事打擊的重點放在德國。羅斯福再也看不到緬甸戰役的重要性了,這使史迪威大感失望。
曾想援助共產黨軍隊
1943年8月,史迪威從印度回到重慶,他向蔣介石建議,為牽製日軍的軍事力量,應該同共產黨領導的第十八集團軍合作,采取聯合軍事行動。蔣介石當然不理會史迪威的建議。不料大洋彼岸的羅斯福卻對此饒有興趣,他給蔣介石去了一封信說:"大敵當前,災難隨時可能降臨。在這種情況下,拒絕願意打日本的人的援助,顯然是錯誤的。"
史迪威與一些美國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對中國共產黨沒有很深的政治成見。他在任駐華武官參讚時,負責搜集和研究共產黨的情報,對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懷有濃厚的興趣。他在筆記中寫道:"他們的情報工作、組織機構和戰術都很出色。他們不要城市,而滿足在農村過艱苦的生活。武器和裝備都很簡陋,但卻使政府惶恐不安。"在日軍大舉入侵,國內一片戰則必敗的亡國輿論中,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力挫日軍。這使史迪威也深受鼓舞,他找來了史沫特萊,就平型關大捷的話題,圍繞八路軍和共產黨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他常常反問自己:"難道八路軍不是很了不起嗎?"在武漢,他通過史沫特萊認識了周恩來和葉劍英,發現中共高級領導人"襟懷坦白,彬彬有禮,態度和善,為人直率"。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民黨的有些高級軍官們則是身著毛領大衣,腳穿皮靴,一副裝腔作勢的派頭。
臘戍失守後,史迪威換了一種思路:倘若八路軍在此,絕不會如此慘敗。他常常語氣堅定地對參謀人員說,他真想"請那些共產黨部隊到這裏來作戰"。在重慶,他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地對蔣介石說:"如果委員長同意,我將率領共產黨的隊伍去進行奪回緬甸的戰役。"皖南事變發生後,他擔心釀成內戰。那些喋喋不休的反共宣傳,使他心煩意亂,他不時地問自己:"我們怎樣才能幫助中國人民,停止這種愚蠢的宣傳呢?"1943年11月7日,羅斯福總統的特使帕特裏克·赫爾利抵達重慶,史迪威努力說服赫爾利,美國政府的對華援助,不應將共產黨排斥在外。他在給赫爾利的一份備忘錄中說:"第十八集團軍(紅軍)是能發揮作用的,對這一點不能有半點誤解。他們可以調到不會與中央政府軍發生衝突的地方去執行任務。"
如果史迪威的建議成為事實,共產黨的軍隊就會合情合理地得到先進的武器裝備。蔣介石明顯地感到恐懼,他給羅斯福去電極力阻撓。史迪威知道後,立即給馬歇爾去了封長信說:蔣介石應該和共產黨達成包括得到武器裝備在內的協議,讓八路軍在山西參加戰鬥。馬歇爾支持史迪威的觀點。羅斯福則在一份"態度非常強硬的電報"中,明確表示應把共產黨納入美國援助的範圍。據史迪威日記透露,1944年9月13日,他接待了兩名共產黨的使者,他們給史迪威帶來毛澤東和朱德的問候。史迪威告訴這兩名使者,他很想方便時去延安看看。不久後,他又提出建議,希望能去延安同共產黨談判,就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問題,進行具體的磋商。
被羅斯福撤回美國
史迪威和蔣介石的關係越鬧越僵,矛盾的焦點在於由誰來支配援華物資。一次,在使用兩架運輸機的問題上,蔣介石和史迪威發生了爭執。蔣介石沒想到史迪威如此桀驁不馴,惱羞成怒後,立即給羅斯福拍去電報說:援華物資的支配問題矛盾很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他婉轉地暗示羅斯福,應該將史迪威召回美國。可是他萬萬沒想到,羅斯福竟然在回電中明確答複:"要史迪威將軍全部按照你的命令來行使職權是不實際的。"可是,蔣介石從此再也不肯放棄調換史迪威的要求了,羅斯福膩煩透了,他寫信給馬歇爾說:"史迪威在中國的情形到底怎樣?很顯然,他與委員長的關係非常緊張,因此我認為,他在其他地方會比在中國更加有用。"馬歇爾來到白宮,當麵向羅斯福說:"擔負重新打通緬甸重任的人,必須是一個能率領部隊作戰的統帥,而不是一個隻會與重慶發展關係的協調者和物資供應者。"他認為,在美國再也找不到比史迪威更合適的人選了。
但蔣介石一旦決心攆走史迪威,那真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宋子文正是銜著如此使命,在華盛頓四下活動,嘮叨史迪威在中國已是多餘的人物了。1943年9月15日,宋子文給羅斯福寄去一份中緬印戰區的新計劃,重點提出撤換史迪威的事情。可是美國軍方對於召回史迪威,一直有不同的意見。馬歇爾甚至認為應該將史迪威晉升為四星上將,以和他所負有的指揮權相適應。1944年6月30日,美國陸軍部在一份要求晉升史迪威的文件中,對史迪威大加褒獎。羅斯福終於拗不過軍方的意見,簽發了由陸軍部起草的電報。這份電報於7月6日發給了蔣介石:"現在我要將史迪威晉升為四星上將,......你必須賦予他協調和指揮作戰的全部責任和權力。"
蔣介石換了一種方式,要求羅斯福派一位高級別特使,來調查中國戰區的情況。羅斯福派了副總統華萊士到中國。華萊士幾乎每天都被蔣介石和宋子文所困擾。到後來,華萊士竟也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史迪威必須離開中國。羅斯福最終采納了蔣介石的建議,選派赫爾利作為特使,充當蔣介石和自己的聯係人,將史迪威從中國撤回。
1944年10月19日,史迪威接到羅斯福總統的召回令,他本想召開記者招待會,發表一個解職聲明。可是馬歇爾擔心他會出言不遜,指示他在48小時內踏上歸程。史迪威寫了兩封告別信,一封給陳納德,一封給朱德。在給朱德的信中,他說:"對不能與您和您的不斷壯大的傑出的部隊並肩抗日深感失望。"臨走前,他還登門向宋慶齡告別。
1971年美國國務卿艾奇遜逝世
艾奇遜(1893--1971)畢業於耶魯大學和哈佛法學院。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海軍中服役。曆任財政部副部長、助理國務卿、國務卿。任內積極貫徹杜魯門的遏製共產主義的"冷戰"政策,在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製訂《美澳新安全公約》和《日美安全條約》等方麵起過重要作用。著有《實力和外交》、《晨與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