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10月13日 第五章 國內
982年遼景宗逝世長子隆緒繼位
遼朝皇室耶律氏和蕭氏世為婚姻,皇後多為蕭氏。
以宋遼戰爭為題材的戲曲小說中常見的蕭太後,是遼景宗耶律賢的妻子。蕭太後的軍事閱曆十分豐富,《遼史》的編纂者認為"澶淵之役"是她軍事生涯中最光彩的一頁。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以收複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南十縣為名,蕭太後和遼聖宗發兵南下。遼軍避實擊虛,繞過宋軍固守的城邑,長驅直進。十一月,破德清軍(近河南清豐)、通利軍(進河南浚縣),抵達黃河之濱的重鎮澶州(今河南濮陽),威脅宋朝的都城東京開封。一時北宋帝國朝野震動。有的大臣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有的大臣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丞相寇準則力請宋真宗親征。在寇準一再催促下,宋真宗親自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宋軍士氣為之一振。於是出現兩軍對峙的局麵。最終雙方合議休戰,宋王朝每年向遼輸絹20萬匹,銀10萬兩。
蕭太後能夠"親禦戎車,指麾三軍",率領數十萬大軍攻城野戰,是曆史上少見的女中豪傑。
1923年廣州各界聲討賄選總統曹錕
直係軍閥首領。字仲珊。河北天津人。1885年入天津武備學堂。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隨軍去朝鮮,戰後投袁世凱,次年升管帶。武昌起義後,移駐京郊南苑附近。
1912年2月,曹錕縱兵嘩變,焚掠北京內外城,為袁世凱製造拒絕南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借口。
1915年袁謀稱帝,曹上書請求改變國體,被授"虎威將軍",再封一等伯。護國討袁軍興,曹率軍入川鎮壓,
1916年3月與護國軍戰於敘(州)瀘(州)間,受創敗退。9月任直隸督軍。1917年7月張勳複辟,曹任西路討逆軍總司令。孫中山南下護法,曹錕曾通電附和段祺瑞反對恢複舊國會、反對護法軍政府。
1918年2月曹南下漢口,以吳佩孚代理第三師師長兼前敵指揮,率部入嶽州、占長沙、取衡陽。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被奉為直係首領。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起,直係勝,曹錕與吳佩孚等控製了北京政府。1923年10月,曹錕以賄選手段當上了總統。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係失敗,曹錕被軟禁。1926年4月,馮玉祥軍將領不滿北洋政府臨時執政段祺瑞與奉係勾結,發動驅段兵變,將曹錕釋放。1938年5月在天津病故。
1944年中共代表林伯渠致函國民黨代表闡述雙方繼續談判的條件
林伯渠,原名祖涵,號伯渠,字邃園,1886年出生於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一個普通的鄉村家庭,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16歲投考湖南公立西路師範學校,在那裏肄業兩年半,得到了學校創始人熊希玲的指引,並開始接受進步思想,立誌為振興中華而獻身,為日後從事革命工作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1904年春,經選拔考試,被師範學校選送留學到日本弘文學校。
1905年8月在東京加入中國革命者同盟會。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頒布《取締清韓留學生規則》,他在極為憤慨之下,毅然回國。回國後,1906年春天,在長沙振楚學堂教學並在西路公學任職約1年,1907年被派往東三省聯絡綠林,從事起秘密的反清活動,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才回湘參加反袁獨立活動,後被袁通緝,於1913年5月逃亡日本,並加入到孫中山重新組織的中華革命黨,受命回國後,曾任湖南省署秘書兼總務科長、政務廳長等職。
1917年段祺瑞非法解散國會,伯渠與湘軍旅長林修梅退至衡陽起義,參加了護法之役,擔任湖南護法軍總司令部參議。1920年,林伯渠出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1921年1月,經李大釗、陳獨秀介紹,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繼續留在國民黨內工作,在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整個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參加國民黨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兩任農民部長和武漢國民政府軍委會秘書長。在發動和領導農運工作時,他認真執行孫中山扶助農工的政策,吸收中央從事農運和對農民問題有深刻見解的同誌參加,盡力爭取國民黨左派的支持與合作,把國共兩黨對農運的領導有機的統一起來,為推動當時農運的發展建立起卓著的功勳。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後,他逃出國民黨中央,出任第六軍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把一支內部矛盾重重、戰鬥力弱的雜牌軍,建設成北伐中的一支勁旅。1927年7月15日,寧漢合流後,他參加"八·一"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受黨中央派遣,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