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10月14日 第七章 國內
1428年明宣宗同反叛兀良哈交戰於寬河
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1397-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洪熙皇帝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永樂帝死,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同年立朱瞻基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洪熙皇帝去世,朱瞻基即位,次年改年號為宣德。朱瞻基在位10年,他繼承了洪熙時代的政策,宣宗朝是明朝初期統治秩序最穩定的時期。
朱瞻基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生於燕王府邸。幼年深得祖父永樂皇帝的寵愛,永樂九年(1441年),永樂皇帝立朱瞻基為皇長孫,巡幸北征皆令其相從,還選用翰林諸臣為其講經史、習政務、增廣見識。不受永樂皇帝信賴的朱高熾被冊立為皇太子,也因朱瞻基受永樂帝寵愛之故。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忽然病危,一夕而死於欽安殿。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
宣德帝當政10年,在洪熙帝奠定的基礎上,倚靠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及尚書蹇義、夏原吉,組成了誌在守成的穩健的統治核心。在解決了前朝遺留的問題後,重點轉向治理內政方麵。首先平定了漢王高煦之叛。早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深得永樂帝寵信的漢王朱高煦奪嫡失敗後,受到永樂帝懲罰,徙封安樂州(今山東惠民)。但他不甘失敗,宣宗少主初立,漢王妄圖重襲"靖難"故事,於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舉兵反叛,宣宗在"三楊"等人支持下親征安樂州,平息了反叛,將漢王父子廢為庶人,禁錮京師,鞏固了中央政權。
為休兵養民,宣德帝一改永樂時的討伐政策,主動從交阯撤兵,減輕了人民負擔,節省了大批人力財力,也利於交阯與中國各族人民的交往。
宣德帝清革前弊,整頓統治機構,對那些"貪津不律"、"不達政體"和"老疾"者,予以罷免,實行精簡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風。派遣廷臣出任地方知府,而這些通過薦舉和賜敕委派的知府,多為當時最幹練的官員。另外,宣德帝在一些重要省份設置巡撫,主要目的是整理賦稅。
在用人方麵,宣德帝限製入仕人數,實行保舉和欠任,目的在於任官得人和責成治效。宣德帝還實行了一些減輕民困的措施,蠲免稅糧、複業流民、賑災救荒等,在穩定明朝統治方麵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宣德皇帝既是一個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皇帝,又是一個喜歡射獵、鬥促織和戲遊無度的皇帝。故宮博物院收藏著宣德皇帝的親筆繪畫和反映他射獵、戲遊活動的繪畫,如《武侯高臥圖》、《三陽開泰圖》、《瓜鼠圖》、《射獵圖》(後人定名為《明宣宗射獵圖》)、《行樂圖》(後人定名為《明宣宗行樂圖》等。
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死於乾清宮,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
1951年政務院明確提出"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
20世紀90年代以來,淮河流域水汙染日趨嚴重,根據水利部的安排,1996年淮委編製了《淮河流域水質保護規劃》。根據國家計委和水利部的布置,1996年編製了《淮河流域片水中長期供求計劃報告》。1998年長江、嫩江、鬆花江大水後,按照水利部的部署,淮委編報了《淮河流域治理近期專項工程建設規劃》,現正在組織編製《淮河流域防洪規劃》。這次防洪規劃以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水利產業政策》、《江河流域規劃編製規範》等為主要依據,貫徹"全麵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采用新的基礎資料,結合近年來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原有的防洪方案進行補充、調整,為21世紀淮河流域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1952年美國向上甘嶺陣地發動最大的攻勢
上甘嶺,是朝鮮中部金化郡五聖山南麓一個隻有十餘戶人家的小村莊,經過1952年10月14日開始的一場激烈爭奪戰,名揚天下。中國人民誌願軍所取得的輝煌勝利,使得上甘嶺成為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