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10月13日 第六章 國際
1924年法朗士去逝
法朗士(1844-1924),法國作家、文藝評論家。生於巴黎。192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代表作品有小說《希爾維斯特·波納爾的罪行》,評論集《文藝生活》等。自幼愛好讀書,勤於練筆,中學畢業後,就同時為好幾家報刊撰稿。早期從事詩歌創作,受"當代巴那斯"派影響,標榜"為藝術而藝術"。八十年代起,逐漸對資本主義社會產生懷疑,同情人民疾苦,宣揚人道主義,並致力於小說創作。九十年代後,開始關注和研究國內外重大政治事件。1894年發生的德雷福斯事件,使他進一步體察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從而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在創作中呈現出鮮明的批判現實主義傾向。俄國1905年革命時,寫了不少政治論文,歌頌俄國革命。晚年曾擔任法俄人民友好協會主席,參加進步作家組織"光明社"的活動。1921年,七十七歲的法朗士加入了法國共產黨。同年,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金,以"表彰他輝煌的文學成就,它的特色是高貴的風格、深厚的人類同情、優雅和真正高盧人的氣質"。
法朗士一生創作的小說甚豐。他的成名作是1881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波納爾的罪行》,作品描寫一個學者同資產階級法律秩序的衝突;此外還有《黛依絲的(189)、《蓓多克女王的烤肉房》、長篇小說四部曲《當代史話》(1901,包括:《路旁榆樹》、《柳條模型》、《紅寶石戒指》、《貝日萊先生在巴黎》)、《在白石上》(1904),以及中短篇小說《克蘭比爾》(1901)等。後期的主要作品有《企鵝島》(1908)、《眾神渴了》(1912)和《天使的反叛》(1914)。除了小說外,法朗士還著有詩歌《金色詩集》(1873)、詩劇《科林斯人的婚禮》(1876)、文藝評論《文學生活》四冊、曆史著作《貞德傳》二冊和雜文集《走向更美好的生活》多卷。法朗士的作品,就風格和結構來說,在文學史上是別樹一幟的。他的小說沒有生動的故事情節,隻有日常所見的平凡生活片斷,人物的對話多於故事的敘述,哲學的論辯超過事物的描寫;他對醜惡現實的嘲諷,用的是"聖人的溫和語氣(高爾基語),妙趣橫生而鞭辟入裏,幽默雅致而從不失其高貴矜持的風度。這種藝術特色也體現在《克蘭比爾》之中。《克蘭比爾》曆來被認為是法朗士的短篇代表作。它描寫善良、勤勞的賣菜小販克蘭比爾,僅僅因為一句含混不清的話,便莫名其妙被關進了監獄,出獄後又因遭受社會的摒棄,感到無法生存。這個短篇是對哄動一時的德雷福斯事件的直接反響,有力地揭示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比牢獄更可怕的殘酷現實。在法國,克蘭比爾這個藝術形象已經成為公認的貧苦不幸者的典型.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意大利巴多格裏奧政府對其前軸心國夥伴德國宣戰。同日,蘇、英、美三國發表宣言,承認意大利為共同作戰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