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國際(1 / 3)

第一卷 10月19日 第二章 國際

蘇聯英雄約翰-裏德英年早逝

1920年10月19日,蘇聯聞名的詩人、記者約翰-裏德,在莫斯科死於班疹傷寒。如果他還活在世上,21日便是他33歲的開端。

1910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後,裏德到一家美國雜誌社工作,在工作中逐漸對社會改革產生了興趣。1914年他寫了一係列關於維拉和墨西哥革命的文章,因而成了全國聞名的記者。1917年,他與路易絲-布賴恩特結婚,然後兩人一起去俄國采訪布爾什維克的革命。

十月革命後,裏德返回美國,發表了根據親眼所見寫成的報道《震撼世界的十日》。他還協助建立了共產主義勞工黨。1919年,他被指控犯有煽動罪,因此重返蘇聯,去世之前,一直在蘇聯演講。

他被葬於紅場。

波蘭政治家哥穆爾卡複出

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1905-1982),1905年2月出生於熱舒夫省克羅諾附近的比亞沃布熱加村的石油工人家庭。1926年加入波蘭共產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直在國內領導抵抗運動。1943年11月任波蘭工人黨書記,1945-1948年為總書記。1948年後被指責犯右傾民族主義錯誤而解除黨內職務。1951年在克雷尼策被捕,直到1954年12月才重獲自由。

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後,波蘭政治生活發生重大變化。3月12日,貝魯特因心肌梗塞突然病逝於莫斯科,奧哈布接任黨的第一書記。1956年6月波茲南事件爆發。7月波黨召開二屆七中全會,決定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勞動條件,恢複了哥穆爾卡等人的黨籍。但由於對些重大問題存在分歧,波黨沒能擺脫這場政治危機。

1956年10月19日,波黨八中全會在華沙召開,增選哥穆爾卡等4人為中央委員。赫魯曉夫率領的蘇共代表團,在未得到波黨同意的情況下,突然來到華沙,要求兩黨會談。全會決定哥穆爾卡以第一書記候選人的身份參加波共代表團同蘇共代表團會談。蘇共代表團得到解釋,相信波蘭不會有損害蘇聯和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舉動之後,於20日返回莫斯科。

10月20日,哥穆爾卡在八中全會上作綱領性發言。他再次重申了每個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的不同的發展道路,指出波蘭擺脫目前經濟困難的關鍵是實行下述建設社會主義的模式:改革過分集中的政治、經濟體製;確立工人自治、擴大人民會議權力;發展各種不同的農民自治的經濟形式。根據哥穆爾卡的報告,八中全會通過了《關於黨在目前的政治和經濟任務的決議》,10月21日,全會選舉了政治局和書記處,哥穆爾卡重新當選為黨的第一書記。

附錄:哥穆爾卡的悲劇

一、這是一幕悲劇--主人公在前半場是英雄,後半場卻成為曆史的罪人......

在政治舞台上,我們常常看到許多政治家,出場時是英才,閉幕時是昏庸;前半場是偉人,後半場是罪人;序幕中是高尚,落幕時是腐敗......

權力是政治家麵前的一個巨大的陷阱,是所有政治偉人都無法逃避的劫難。

鐵托說過,對於政治家來說,政治死亡甚至比肉體死亡更可怕。

是的,在政治舞台上,沒有比在權力腐蝕下僵化、直至政治生命死亡更深刻的悲劇了......

我們將展現一幕這樣的悲劇。

這出悲劇發生在波蘭;劇中的主人公是哥穆爾卡--

二、赫魯曉夫的"非斯大林化",給波蘭帶來了騷動和混亂;於是,波蘭政府便用坦克和子彈來平息動亂;於是,就有了一個政治偉人的出場......

如果界定一個政治偉人的標準不僅僅是他所代表的國家的大小,而應該是指恢宏的天才、淵博的知識、鋼鐵般的意誌、崇高的信仰以及對民族苦難的深深憂慮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話,那麼在1956年,哥穆爾卡是有資格被確認為政治偉人的。

1956年10月,波共八屆二中全會,決定選舉波共前領導人哥穆爾卡為黨的第一書記。

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決定,因為哥穆爾卡,於1949年因"右傾民族主義"的罪名而被開除出黨,1951年與妻子一起被捕入獄。

此時--1956年10月,他剛剛走出監獄一年多的時間。

波共為什麼會作出如此令人驚訝的決定?隻要看看1956年的波蘭都發生了什麼事情,就能理解,哥穆爾卡是被推舉出來幹什麼的?

1956年是共產世界的第一個大災年--在赫魯曉夫於2月份拋出了那個著名的揭露斯大林的秘密報告後,這個世界在震驚的眩暈後,開始了前所未有的騷動和混亂:

--在匈牙利,懲罰舊的罪惡、爭取民主開放的運動,已經發展到不僅當局無法控製、而且曆史也無法接受的地步。到十月,蘇聯出兵的威脅已迫在眉睫...

--在波蘭,也有同樣的危機--來自民眾方麵的改革要求有力地衝擊著舊的政治秩序,其激烈程度已經使舊的統治方式到了無法持續的地步;到了1956年夏天,這場危機終於演變成一場流血的動亂......

1956年6月,波蘭西部工業城市波茲南的斯大林機車廠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資、減少稅收的經濟要求被廠方和地方當局拒絕後,便委派了30名代表前往華沙,直接向機械工業部部長呼籲

在華沙,工人的要求同樣沒有得到重視。於是代表們強硬的表示,如果工人提出的這些問題不能在月底前得到解決,工人將舉行罷工!

部長的回答更加強硬:"如果你們上街的話,你們將遇到坦克!"

消息傳回波茲南,還沒有等30名乘火車返回的代表回到波茲南,憤怒的一萬六千名工人便放下工作向市中心出發,舉行和平示威。

在向市中心的途中,不少群眾加入遊行隊伍,示威者增加到十萬人。

開始,示威是有秩序進行的。來到市政府廣場,示威群眾派出一個代表團要求市政當局接見。

當局拒絕會見。此時,在本來已經憤怒的群眾中有了這樣的傳聞:30名去華沙的代表已被公安部門逮捕了!

示威群眾的情緒開始騷動,一些出過激的口號出現在人群中:

"打倒秘密警察!"

"我們要麵包和自由!"

"俄國佬滾回去!"

"釋放政治犯!"

紀律失去了,理智失去了。請願變成了騷亂--一些人襲擊了市政府,一些人攻打了監獄......

警察開了槍,工人從民兵武器庫奪得武器,將汽車推翻作為街壘與公安人員展開了槍戰。

華沙政府派來了坦克和保安部隊......

人民波蘭第一個流血的悲劇發生了--1956年6月28日,僅僅一天的衝突騷亂,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另有300多人被捕。

波蘭工人階級第一次--但不是最後一次--領教了來自自己政權的教訓......

悲劇發生的當天,政府發表公報說:"敵人的特務分子今天做到了挑起街頭的騷動......這次動亂是一次廣泛的、精心準備的挑釁和顛覆活動,它的肇事者將受到法律的嚴肅懲處。"

第二天,政府總理發表了強硬的廣播講話:"我們可以明白的告訴每一個膽敢舉手反對人民政權的挑撥分子或神經失常的人,他們的手將被砍斷。"

盡管有如此殘酷的鎮壓和如此強硬的警告,波蘭政府並沒有消除社會危機,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更深刻的政權危機--對發生這個悲劇的責任追究,使波共上層領導產生了分歧,並迫使它進行檢討、承擔責任。

波蘭工人階級是以流血、死亡為代價才迫使波共作出了對領導人的重新選擇的。

這次選擇的結果是,哥穆爾卡重新登上了政治舞台。

三、在兩個重量級的政治強人的對抗中,赫魯曉夫妥協了--弱小的波蘭依靠哥穆爾卡的巨大政治魄力,戰勝了強大的俄羅斯帝國。

哥穆爾卡在1956年重返政壇,很具有這類國家那種普遍的、很富有諷刺意味的現象--當這類國家遇到危機時,黨和人民沒有去呼喚正在掌權的、因而也肯定是偉大、正確的現領導人,而常常是寄希望於那些因犯了嚴重錯誤甚至罪行而被開除或被監禁的前領導人;還有,在這類國家,真正能在政治上建立豐功偉績的,不是那些長時間控製著政權,因而也肯定是最有權勢領導人,而是那些經曆過重大挫折、在榮辱、功罪中有過多次沉浮的共產黨人。

哥穆爾卡接受了黨和人民的重托,決定擔負起這付連那些終生以追逐權力為己任的人都不敢承擔的曆史重負......

對個人的冤屈,他沒有過多的計較,隻是平靜而嚴肅的問了一句:"你們保證今後不會再把共產黨人投入監獄嗎?"

哥穆爾卡沒有辜負曆史的厚望。他的第一個回合,就擊敗了那個強大鄰國的政治強人赫魯曉夫--

1956年10月19日,波共中央二屆八中全會召開,全會提名哥穆爾卡為波共第一書記候選人,同時接受了政治局12名委員、3名候補委員向全會提出的集體辭職。

就在全會準備產生新的政治局時,會議主持人突然宣布了蘇聯共產黨代表團飛抵華沙的消息,建議全會暫時休會,立即組成波共代表團去機場迎接蘇共代表團並進行談判。

蘇共代表團是由赫魯曉夫率領的。這是一個陣容龐大的代表團,它包括了蘇聯黨、政、軍各界的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莫洛托夫、米高揚、華沙條約司令科涅夫元帥、蘇軍總參謀長安東諾夫大將;還有10位陸軍上將。

這是後斯大林時代的蘇聯傳統--以高層領導的集體力量來形成威懾力。

赫魯曉夫同時還帶來了強烈的憤怒,因為波共竟然沒有得到蘇聯的批準就要對黨的最高領導作如此重大的改變;還有,他曾給波共發過一封電報,說他願意作為一個客人參加波共八中全會,但被波共拒絕了。

這個龐大的代表團不是波共邀請的,他們隻是在啟程之後,才致電波蘭,說蘇共代表團正在飛赴華沙途中。

這些不速之客飛抵華沙時,機場智指揮塔還沒有接到讓這架圖-104飛機降落的命令。飛機在華沙上空盤旋了將近一個小時,一直到飛行員聲稱"油已耗盡",才被波蘭方麵允許著陸。

十分暴躁的赫魯曉夫,本來就窩著一肚子怒火,現在就更加憤怒了。

一走下舷梯,赫魯曉夫就對前來迎接的波共領導人咆哮起來:

"我們為這個國家流過我們的血,而現在,他們卻試圖把它出賣給美國人和猶太複國主義者。這辦不到,絕對辦不到!"

迎接他的波蘭人中,有一位對赫魯曉夫說:"赫魯曉夫同誌,我提醒你,你是在波蘭領土上說話;而且我們比你們流了更多的血!"

赫魯曉夫直瞪瞪地盯著這個敢於冒犯他的男人,問到:

"他是誰?"

"我是哥穆爾卡,我曾經被你們在監獄裏關了三年。

赫魯曉夫仍然不願意和哥穆爾卡說話。又問別人:

"他在這裏幹什麼?"

赫魯曉夫得到的回答是:"他來這裏,是因為我們決定選他為波共第一書記。

赫魯曉夫要求將他的代表團直接送到正在召開的波共二屆八中全會會場。哥穆爾卡堅決拒絕赫魯曉夫參加他們的全會。

赫魯曉夫遇到了一個強硬的對手。

為了使這個波共新領導人就範,赫魯曉夫一麵與波共領導人會談,企圖影響波共全會的組織和政治路線,同時調動了三個縱隊的坦克部隊向華沙挺進。

哥穆爾卡沒有在武力訛詐下退讓。他鎮定而嚴厲地告訴赫魯曉夫:"除非軍隊馬上撤離,否則我們要馬上離開這裏。我要通過電台向人民講話,通知他們所麵臨的局勢!

大學生和工人知道了蘇聯對波蘭內政的幹預,他們自動地聚集在雙方領導人會談的貝爾凡爾宮外,聲援哥穆爾卡及波蘭代表團;華沙地區16個大型企業的工人還自動組成民兵隊伍,嚴密監視蘇軍進入華沙的動向,準備在發生武裝幹涉時進行抵抗。

赫魯曉夫妥協了。他看出哥穆爾卡和他身後的波蘭民族是有勇氣對抗到底的。

哥穆爾卡用不眨眼睛的鬥爭,贏得了與共產世界最高首腦的對抗。

弱小的波蘭依靠哥穆爾卡的巨大政治魄力戰勝了強大的俄羅斯帝國。

四、與赫魯曉夫的較量充分顯示了哥穆爾卡的意誌力量,而為"波茲南事件"平反則表明:哥穆爾卡確實具有一位政治偉人所應有的社會良心和政治魄力。

自1795年俄國兼並了波蘭以後,沒有一個俄國皇帝不為波蘭問題頭疼;而所有俄羅斯帝王又都是用武力來醫治這種頭疼的。因此,幾百年來,俄羅斯帝國一直是壓在波蘭身上的巨石,而波蘭也是俄羅斯帝國的附屬國中,最桀驁不馴的一個--每次都得通過武力才能把它拉回到原來的軌道上來。

然而這一次,曆代沙皇非常成功運用過的手段,在赫魯曉夫手裏失去了作用。所以,我們可以說,哥穆爾卡擊敗的不僅僅是赫魯曉夫的武力恫嚇,而是俄羅斯帝國幾百年來的霸權威脅。

蘇、波兩黨的會談幾乎持續了一整夜,第二天,當赫魯曉夫帶著他的代表團離開波蘭時,他已經學會非常友好的與哥穆爾卡交談了。

哥穆爾卡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毫不動搖的政治信念贏得了赫魯曉夫的承認和尊重。

哥穆爾卡就是帶著這樣的勝利和人民對他的支持,回過頭來處理棘手的國內問題的。

哥穆爾卡在國內事務中采取的第一個行動就是給956年6月28日的"波茲南事件"平反。

如果說與赫魯曉夫的較量充分顯示了哥穆爾卡的意誌力量的話,為波茲南事件平反則表明,哥穆爾卡確實具有一位政治偉人所應有的社會良心和政治魄力。

在正式當選為第一書記的當天晚上,哥穆爾卡就發表了為波茲南事件平反的著名講話,他說:

"當波茲南工人走向街頭的時候,他們不是反對人民波蘭,不是反對社會主義。他們反對的是那些在我們的社會製度中廣泛滋生並深深觸動了他們的邪惡、腐敗。他們反對的是對他們的理想--社會主義原則的歪曲......"

在這次全會上,哥穆爾卡還把是依靠工人階級、還是依靠官僚主義作為一個政權好壞的標誌。

他說:

"......失去了工人階級的信任就是喪失執行權力的理論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就無法治理國家,這個政府將是一個壞政府,因為它必然要依靠官僚主義,必然要依靠破壞法製和暴力......要是行使權力的特權和這種受崇拜的權力落到一個心胸狹窄的人手裏,落到隻會機械地執行命令的人手裏,或者落到腐敗的野心家的手裏,那就更糟了。這些人將會輕率地、然而是有效地為埋葬社會主義挖掘墳墓。

在50年代對斯大林模式的政治批判中,有哪一位政治家能具有哥穆爾卡的勇氣和深度?甚至在以後的年代、乃至今天,哥穆爾卡對官僚主義的批判以及對工人階級政治權力的呼喚,仍然十分遺憾地具有現實意義。

哥穆爾卡以無與倫比的政治家的魅力,僅僅用兩天的時間就征服了整個波蘭。他獲得了黨內和全國人民的巨大支持......

五、哥穆爾卡在50年代所進行的政治改革,會讓期盼著社會主義改革的當代人,感到羨慕嗎?

蘇共代表團離開波蘭後,八中全會繼續召開。哥穆爾卡發表了一個長達六個半小時的講話,對原政治體製中的弊端進行了尖銳地批評。他說:我們的政權"是建立在官僚主義之上的,建築在違反法製的做法之上,建築在暴力之上的";哥穆爾卡指出"民主化道路是建設最好形式社會主義的唯一道路!"

在這次向全國廣播直播的講話中,哥穆爾卡全麵地闡述了他的改革思想;並在全會以後的政治實踐中推行了自己的政治改革-

批判個人崇拜,成立一個委員會調查核實政治恐怖時代的政治罪惡並給受害者平反昭雪。哥穆爾卡要求"這個委員會的調查結果應當最後結束波蘭版貝利亞主義在黨內、國內的活動......";

加強了同農民黨和民主黨的合作,成立了三黨中央委員會。哥穆爾卡強調"波蘭的政治領導權不是由波蘭統一工人黨(波共)單獨來執行的......";

哥穆爾卡將工人階級的政治權力視為社會主義民主的根本保證,他對黨嚴重的脫離勞動人民行了尖銳地批評。他說:

"沒有工人階級的支持,我們每個人事實上除了自己外誰也代表不了。"

因此,哥穆爾卡在此次全會上提出建立"工人委員會",實行工人自治,以製止企業的官僚主義。哥穆爾卡說:"工人委員會是這樣一種機構:工人階級通過它直接地參加國民經濟的管理,"

為"工人委員會"的權限立法:"工人委員會以集體的名義管理管理屬於全民所有製的企業".

這些權限包括--

製訂企業計劃,確定企業發展方向;

監督企業行政領導,對企業活動作出評價;

參與企業分配計劃的製定;

規定勞動定額,確定工資等級和企業的獎罰製度;

工人委員會由企業職工直接選舉產生......

............

即使在今天,擴大工人階級在政治、經濟事物中的權限,也不失為社會主義改革的重要問題。

削弱中央集權,擴大國企的自主權是這類改革都走過的路,很少有人非議;但一個非常重要的相關問題卻被人忽視了:擴大了的國企自主權是交給職工,還是僅僅由廠長經理把持?

作為社會主義改革,這本來不是問題,然而遺憾的是,許多改革設計,恰恰忽視了改革的社會主義前提,而將國有企業交給一些官僚--以前是靠作政治思想工作起家的政治官僚;後來是具有理工科學曆的技術官僚......其後果在開始的中國和以後的俄國都非常相似的凸現出來--那就是無法無天的腐敗和無法無天地對公共財產的掠奪......

哥穆爾卡在50年代的嚐試無疑是超前的。

哥穆爾卡的政治體製改革,比較重要的另一筆,是將權力中心從龐大的官僚行政機構,轉移到以往被稱為"橡皮圖章"的議會,使議會成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在政治上真正得到憲法所賦予的權力地位。

為此哥穆爾卡對國會議員的選舉進行了重大改革:實行全國普選,候選人可以超過當選議員的50%,實行差額選舉。哥穆爾卡說:"選舉應該使人民作出選擇而不僅僅是投票".

1957年初,舉行了以各黨派為競選單位的國家第二屆議會選舉。在這次有一千六百多萬選民參加的大選中,投票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農民黨、民主黨和無黨派人士在458名國會議員中,獲得220個席位,幾乎接近半數;統一農民黨領袖還被選為議會議長。

將權力重心向議會轉移,而議員又通過全民普選產生,這是國家政治權力社會化的重要步驟,因此我們可以毫無保留地說,這種擴大社會成員的政治參與的改革,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前提。

六、哥穆爾卡不僅有進行政治改革魄力,還具有深受人民愛戴的人格魅力,波蘭人民對領袖的選擇是無可挑剔的......

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哥穆爾卡具有特別敏銳的曆史洞察力;同時,他還具有托洛茨基那樣的演說天才。波共前領導人、著名的工人運動活動家楊。普塔辛斯基曾經這樣描寫過哥穆爾卡在政治活動中的魅力:

哥穆爾卡具有清晰地表述思想的天賦,善於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問題上,打動人們的心弦,喚起人們的理智。我們屏息著呼吸,聚精會神地傾聽他的講話,讚同他的講話。這時會場出現了一個沒有導演的場麵,人們自發的歡呼著他的名字:維-斯-瓦-夫!維-斯-瓦-夫!這裏沒有任何一點製造個人迷信氣氛的意圖,這是黨對自己的領袖尊敬和信任的表現,是黨同自己的領袖團結一致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