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10月20日 第三章 國內
國內第一家自建百貨大樓開始營業
1917年10月20日,國內第一家自建百貨大樓先施公司在上海正式開張。開張之日,門口早已擁擠不堪,南京路為之堵塞,商場裏人山人海,購物者、參觀者群趨之。當日,附設之東亞旅館複開張營業,其設備為上海第一流。同時又設酒樓名東亞,包括中西大餐、滿漢全席與經濟小酌、咖啡菜點等。另設一豪華舞廳,聘上海女歌手表演。買、吃、玩、住,都在大樓之內。常有一住數日而不歸者,使上海先施公司生意極為興盛。
1914年,曾旅居澳大利亞的僑商黃煥南曾兩次到上海實地調查和具體籌備,向業主雷士德洋行租賃地皮10畝,於此建成一座新式座北朝南的五層大樓。經童事會決定,滬行獨立招股集資60萬元,其中港行先撥款占股1/10,並在滬、港、粵三地公開招股,不久股齊。由於工程巨大,需不斷追加投資。董事會決定再行增股60萬元。有人認為不應再認,黃煥南卻認為"拒之則負認股者之熱心,受之又苦無股以應,再三審度,僉以資本愈厚信用愈足,生意愈大發展愈易,與其失負股東之熱心,無寧擴充股額",遂決議加足200萬元。股滿後,成立滬行董事會,馬應彪為董事長兼監督,黃煥南為董事兼首任正司理。此時永安公司在馬路南麵亦在籌建滬行大廈,先施公司加緊施工,終於在永安公司建成前落成。
《中國青年》創刊
1923年10月20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自己的機關刊物《中國青年》雜誌。共產黨員惲代英、肖楚女擔任主編。
此雜誌努力在政治上指導青年,號召知識青年"到民間去",到工農運動中去。就青年關心的學習、組織活動、婚姻戀愛、失學、失業等各種問題開展討論,批評不健康的思想和風氣,指導青年學習馬列著作,努力培養青年的革命人生觀。在編排上,努力適合青年的特點,設有批評、時事述評、書報評論、文藝、通訊、我們的時代等專欄,文字明白曉暢,筆鋒尖銳犀利,配有漫畫,圖文並茂。重視同讀者的聯係,發表讀者來信來稿,征求讀者的意見,不斷改進工作,成為最受青年歡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廣泛流傳。平時發行1.2萬份,最高達3萬份。
梅蘭芳赴日本巡回演出
1924年10月20日,梅蘭芳開始在日本巡回演出他精心挑選排演的劇目。被地震毀滅的東京帝國劇場修複,該院經理大蒼喜八郎為了舉行隆重開幕式,邀請梅蘭芳赴日演出,於是梅氏率團再次東渡。
梅蘭芳在帝國劇場共演出15場。10月20日至23日,是作為慶賀大蒼喜八郎88歲壽辰的內部演出。劇目是《麻姑獻壽》、《廉錦楓》、《紅線盜盒》、《貴妃醉酒》。演出方式仍與日本歌舞伎演員同台奏藝,日方有尾上梅幸、鬆本幸四郎、守田勘彌等人主演的《神風》、《源氏十二段》等劇目,不過這次京劇是作為大軸上演的。
10月25日,則為紀念帝國劇場改建公開演出。梅蘭芳的劇目是《麻姑獻壽》、《奇雙會》、《審頭刺湯》、《貴妃醉酒》、頭本《虹霓關》、《紅線盜盒》、《廉錦楓》、《禦碑亭》、《黛玉葬花》。日方劇目是《神風》、《紅葉宴衛士白浪》、《雨國巷談》等,京劇仍為大軸。
隨後,梅蘭芳又率團赴大阪,在寶塚大歌劇院演出5場,均是京劇節目。
遼沈戰役之黑山阻擊戰
1948年10月20日,遼沈戰役第二階段遼西會戰開始。東北解放軍攻克錦州後,決定采取誘敵深入、打大殲滅戰的方針,集中主力在沈陽至錦州間殲滅"西進兵團"。
蔣介石第二次飛到沈陽,確定"東進兵團"和"西進兵團"繼續向錦州夾擊,企圖重奪錦州,並令第五十二軍主力奪取營口,以便把東北的部隊經內陸或海上撤至關內。23日,"西進兵團"到達黑山、大虎山附近地區時,遇到阻擊。堅守黑山的第十縱隊抗擊了"西進兵團"3晝夜的連續猛攻,為解放軍主力從錦州東進爭取了時間。廖耀湘兵團被包圍於黑山地區。廖兵團為突破包圍,向阻擊的解放軍發起猛攻,10月24日,蔣軍相繼攻占解放軍3個高地。當兩軍堅守在石頭山白刃肉搏時,蔣軍突然用炮火轟擊,雙方全被炸死。石頭山被蔣軍占領。接著,蔣軍先後發起多次九十二高地爭奪戰,但傷亡慘重,解放軍某連也全部犧牲。解放軍堅守的一0一高地終因彈盡人寡被蔣軍攻占了。下午6時,解放軍又在炮火掩護下,分四路反攻,收複全部陣地,廖耀湘見從黑山、大虎山逃跑已不可能,停止對黑山的進攻。25日,"西進兵團"於當晚向營口撤退,其前衛部隊在台安以北遭解放軍獨立第二師的攔擊,又改向沈陽撤退,26日,解放軍6個縱隊20萬人完成了對"西進兵團"的合圍,當晚發起攻擊,進行分割圍殲,激戰至28日晨,全殲國民黨軍第九兵團及5個軍部、12個師共10萬餘人,俘東北"剿總"中將副總司令兼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等多名高級將領。
附錄:遼沈戰役
毛澤東專顧錦州蔣介石欲棄沈陽
1946年6月,國民黨軍向共產黨的中原解放區發起進攻,國共大規模內戰全麵爆發。戰爭進入第三年,即1948年7月初,國共雙方兵力的對比,已由戰爭爆發時的3.14比1,變為1.3比1。同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破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抓住有利時機,與國民黨進行戰略決戰,決戰方向首先指向形勢於己有利的東北。
東北地區是中國重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和最大的產糧區,也是侵華日軍最早侵占的地區。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東北即成為國共兩黨兩軍爭奪的焦點。到1948年8月,東北解放區麵積已占東北全境的97%,區內人口占東北總人口的86%。林彪指揮的東北野戰軍已擁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兵縱隊、14個獨立師和3個騎兵師共約70餘萬人,加上地方部隊,東北解放軍總兵力達105萬人。
東北國軍由國民黨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上將指揮,轄有4個兵團,共計14個軍44個師55萬人,但已被分割在長春、沈陽、錦州三個互不相聯的地區內,長春、沈陽的補給已全靠空運。其中,衛立煌率周福成第8兵團、廖耀湘第9兵團,共8個軍24個師30萬人,駐守沈陽及外圍的本溪、撫順、鐵嶺、新民地區,作為防禦中樞,準備隨時增援長春、錦州;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1兵團司令鄭洞國中將率第1兵團,共2個軍6個師10萬人,駐守長春孤城,以牽製東野主力;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上將率盧浚泉第6兵團,共4個軍14個師15萬人,駐守義縣至秦皇島一線,重點在錦州、錦西地區,以確保與關內的聯係。
1948年3月,蔣介石計劃把沈陽國軍主力撤至錦州,以便與華北傅作義配合,進可以奪回東北,退可以撤往關內。而衛立煌則力主固守沈陽、長春、錦州三大戰略要點,保全東北,待變而起。廖耀湘等東北將領也大都支持衛的方案,而反對蔣的計劃。至5月初,蔣介石又令衛立煌打通沈錦路,將主力撤到錦州。衛當然不同意,並派第9兵團司令廖耀湘和參謀長趙家驤等人代表他赴南京見蔣,申述利害。但蔣介石的意見仍然是急於打通沈錦路,將主力撤到錦州,隻留第53軍與第6軍之207師守沈陽。其餘各軍及特種兵團(戰車、炮兵、裝甲車、騎兵等)統編為機動兵團,歸廖耀湘統率,隨時準備行動。衛立煌怕廖耀湘將沈陽主力拉走,堅決反對,於是這個機動兵團始終未能成立。直到9月遼沈戰役打響,國軍統帥部對東北戰略尚無決策,蔣、衛仍然在為打不打通沈錦線將主力撤到錦州的問題而爭執不休。
為實現殲滅衛立煌集團的戰略目的,毛澤東早在1948年2月7日,就致電東北野戰軍,提出"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的設想。並要求東北野戰軍下一步考慮南下北寧線作戰,截斷敵軍由陸上撤向關內的通路。毛澤東的主張,顯然是先打錦州。但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考慮到部隊隻帶了從後方南下的單程汽油,後方運輸線又過長,並擔心華北傅作義集團由關內北上。於是,他決定先打離解放軍後勤基地最近的長春,並得到毛澤東的批準。5月下旬,林彪以2個縱隊試攻長春,卻發現攻占長春並非像想象的那樣容易,遂改用長困久圍的方針。7月,林彪與東北局其他要員磋商後,最終下定南下作戰的決心,並電告中共中央。毛澤東複電同意,並明確指出:"應當首先考慮對錦州、唐山作戰。"9月7日又電示:"置長、沈兩敵於不顧,專顧錦、榆、唐一頭"。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林彪決定留下部分兵力繼續圍困長春,主力南下,兵鋒指向錦州。具體部署為:以6個縱隊、3個獨立師、1個騎兵師和炮兵縱隊的主力,夜行曉宿,長途奔襲,包圍錦州及北寧線上各點,以4個縱隊及1個騎兵師位於錦州以北的新民縣西北,監視沈陽之敵;以1個縱隊在開原地區準備阻擊長春之敵突圍;以1個縱隊、6個獨立師和炮縱一部繼續圍困長春。另以少數部隊向長春方向佯動,公開提出"練好兵,打長春"的口號,以迷惑敵人。此間,衛立煌不曾察覺林彪大軍的行動,尚在固守"三點",以拖待變,各部均沒有新的部署跡象。
攻錦州林總行險出遼西衛總抗命
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至29日,東北野戰軍先後攻克河北省的昌黎、北戴河和遼寧省的綏中、興城,切斷了遼西走廊,完成了對錦州、義縣的包圍。10月1日,在孤立,包圍錦州的同時,東野開始進攻錦州外圍義縣。激戰4小時,全殲盧浚泉的第93軍暫編第2師,占領義縣。
此時,蔣介石正集中精力應付華東野戰軍9月16日發起的濟南戰役,顧了救濟南,就顧不了援東北,隻有令衛立煌經沈錦路出遼西,直接解錦州之圍。衛又堅決反對這一案,認為錦州之圍應由關內出兵直接解決,解圍後與錦州部隊會合出大淩河向大虎山攻擊前進。這時沈陽主力才西出與東進之部隊會師,所以就未實行蔣的命令。
9月24日,錦州範漢傑電蔣求援,蔣介石才召衛立煌於到南京開會,迫令衛立煌由沈陽出兵支援錦州,衛仍然拒絕接受。最後,蔣介石決定空運49軍到錦州增援(運到2個團,9月28日機場被解放軍炮火封鎖,空運中斷),另一方麵仍強要衛由沈陽向沈錦線攻擊前進,並派參謀總長顧祝同到沈陽督戰執行蔣的命令。顧祝同在沈陽期間,曾一再召集東北將領會議,要衛出兵沿沈錦路前進解錦州之圍,衛仍堅決反對執行這項命令,認為有全軍覆滅的危險,並與顧多次爭吵。衛賭咒發誓說:"出了遼西一定會全軍覆沒,你不信我同你畫個十字(畫押的意思)。"第9兵團司令廖耀湘提出:乘東北解放軍主力攻擊錦州時,將沈陽主力一氣撤至營口地區。衛立煌認為如不能照他的意見辦時,可以實行這一方案。而顧祝同未得蔣介石同意也決不敢同意撤至營口。最後,顧祝同見要衛立煌出兵遼西仍無希望,隻好回南京向蔣介石彙報說東北負責將領不服從命令,不願意打仗。
蔣介石得到顧祝同的彙報後非常憤怒,於10月2日飛抵沈陽,召集軍事會議,決定從華北和山東海運葫蘆島7個師(華北林偉儔的第62軍3個師、黃翔的第92軍1個師、羅奇的獨立第95師、煙台王伯勳的第39軍2個師),加上葫蘆島闕漢騫的第54軍4個師,共計4個軍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由華北第17兵團司令侯鏡如指揮;以沈陽地區的5個軍11個師(潘裕昆的新1軍2個師、李濤的新6軍2個師、龍天武的新3軍3個師、向鳳武的第71軍3個師、鄭庭芨的第49軍1個師)和3個騎兵旅,組成"西進兵團",由第9兵團司令廖耀湘指揮,準備東西對進,以解錦州之圍。晚間,蔣介石又召集師長以上將領會餐,蔣發表講話說:"我這次來沈陽是救你們出去,你們過去要找共匪主力找不到,現在東北共匪主力已經集中在遼西走廊,正是你們為黨國立功的機會。我相信你們能夠發揮過去作戰的精神,和關內國軍協同一致動作,一定可以成功的。關於空軍的協助、後勤的補給,周總司令、郭總司令已經同你們準備好了。萬一你們這次不能打出去,那麼,來生再見。"
在沈陽,蔣介石還單獨接見了廖耀湘。蔣對廖說:"這次沈陽軍隊出遼西,解錦州之圍,完全交你負責,如有貽誤,也唯你一個人是問。"廖表示:"我決心執行總統的命令,立即行動。"但廖耀湘不明白,為什麼蔣介石在5月初就決心撤退沈陽主力以避免決戰,而現在又為什麼下這麼大的決心要與東北共軍決戰?就把問題提出,請教蔣介石。蔣告訴廖:"這是從戰略全局考慮的。在撤退東北主力之前,一定要給東北共軍一個大打擊,一定要來一次決戰,否則華北就有問題,將來有機會我再同你講。當大將,一定要顧慮全局,你應該顧慮到整個局勢,好好努力完成這一次任務。"隨後,蔣介石又接見了幾位軍政要員,3日即匆匆離開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