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10月20日 第四章 國際
貝爾格萊德解放
1944年,在蘇軍配合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解放了貝爾格萊德。
1941年4月6日,德國入侵南斯拉夫。17日,南最高統帥部向德軍投降,國王彼得及其政府流亡國外。德國對南實施軍事占領。與此同時,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也占據了南斯拉夫大片國土。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堅決主張抗擊外國侵略者。4月15日,南共中央散發《告南斯拉夫各族人民書》,號召為祖國的獨立而戰。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的爆發推動了南斯拉夫人民反抗侵略者的鬥爭。7日,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波斯尼亞、斯洛文尼亞、黑塞哥維納等地相繼爆發武裝起義。在南共領導下,南斯拉夫成立了人民解放統一戰線,發動和組織群眾,開展抵抗運動。南共把遊擊戰作為主要作戰形式,以共產黨員組成突擊隊,從城市深入農村,把各地自發的起義轉變為反對占領者的有組織的武裝鬥爭。
從1942年1月至1944年1日,粉碎了德國法西斯及其仆從國的6次猛攻,並於1942年底先後建立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議會。
1943年11月29日,建立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委員會,執行臨時政府的職能。南人民解放軍於1944年夏季戰役中粉碎了德軍的第7次進攻,不久,解放了全國大部分領土。9月28日,蘇聯軍隊發動進攻,與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相配合,開始了解放南首都貝爾格萊德的戰役。10月初,蘇軍和南人民解放軍在摩拉瓦河河穀會師,20日,解放了貝爾格萊德,打死德軍15000人,俘虜9000人。德國被迫從巴爾幹半島南部撤軍。1945年3月7日,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聯邦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在貝爾格萊德成立。5月15日,南斯拉夫全國獲得解放。
阿拉伯聯盟成立
1945年10月20日,二戰結束之後中東把注意力轉向內部衝突,阿拉伯國家在為聖地而進行的鬥爭中尋求統一。埃及、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結成了阿拉伯聯盟,戰時的泛阿拉伯主義就此不複存在。阿拉伯聯盟的締造者們警告說,如果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國家,那將意味著一場戰爭。
背景資料:
1945年3月22日在開羅成立的中東阿拉伯國家區域組織,創始成員國為埃及、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外約旦(今約旦)、沙特阿拉伯和也門。其他成員國為利比亞(1953),蘇丹(1956),突尼斯和摩洛哥(1958),科威特(1961),阿爾及利亞(1962),巴林、阿曼、卡塔爾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971),毛裏塔尼亞(1973),索馬裏(1974),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76)和吉布提(1977)。(當也門於1967-1990年分為兩國時,兩個政府各有其代表。)每個成員國在阿盟理事會都擁有一票,而所作出的決定隻對投讚成票的國家具有約束力。聯盟於1945年成立時,目的是為了加強與協調成員國的政治、文化、經濟和社會規劃及調解成員國之間或成員國與第3方之間的糾紛。1950年4月13日聯合防禦與經濟合作協定的簽訂,又使各簽約國承擔了協調軍事防禦措施的義務,聯盟初期,注意力主要集中於各項經濟、文化與社會規劃。1959年聯盟召開了第一屆阿拉伯石油會議,1964年成立了阿拉伯國家聯盟教育、文化與科學組織,同年,盡管約旦反對,還是接納了巴解組織,作為全體巴勒斯坦人的代表。在第3任秘書長(1972-1979)裏亞德的領導下,阿盟加強了政治活動。然而聯盟卻因內部政治問題,尤其是有關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上的意見分歧而遭到削弱。在埃及於1979年3月26日與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之後,阿盟的其他成員國決定中止埃及的成員國資格,並將聯盟總部由開羅遷至突尼斯。埃及於)989年重新成為阿盟成員,聯盟總部又於1990年遷回開羅。1990年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以及隨後應沙特阿拉伯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的要求,西方國家,主要是美國的卷入,造成了阿盟中的深刻裂痕。沙特阿拉伯、埃及、敘利亞、摩洛哥、卡塔爾、巴林、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黎巴嫩、吉布提和索馬裏讚同外國軍隊入駐沙特阿拉伯。除最後的3國外,這些國家都或多或少地在軍事上卷入了這場戰爭。
蒙古宣布獨立
1924年5月13日簽訂的《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中規定,蘇俄政府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一部分。1945年2月蘇、美、英3國首腦雅爾塔會議規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同年8月14日,中國國民黨政府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附件規定:蘇聯將尊重外蒙古之政治獨立與領土完整。中國國民黨政府則聲明,日本戰敗後,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證實此項願望,中國政府當承認外蒙古之獨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宣布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