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10月21日 第六章 國際
巴黎"福隆德"運動
"福隆德"是一種投擲器。17世紀初,法國巴黎市政府禁止使用這種武器,違者入獄。故"福隆德"一詞含有反抗政府的意思。所謂"福隆德"運動,實際上是指爆發於1648年的一次巴黎人民反抗政府的起義。
1643年法王路易十四登基時隻有5歲,由太後奧在利的安娜任攝政女王。她的寵臣紅衣教主馬紮然任首相,他是法國的實際統治者。當時,30年戰爭即將結束。馬紮然為了應付戰爭的需要,而向金融家預支款項,並以允許他們征收捐稅和收取國家的收入作為交換條件。這些包稅商從中獲得巨利,引起了貴族的嫉妒和人民的憤怒,當外省已被搜刮得民窮財盡,政府打算向巴黎的中產階級和高等法院法官榨取時,矛盾終於劇烈起來。
1648年5月,巴黎法院的貴族集團受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鼓舞,企圖仿效英國國會的榜樣,通過決議向國王提出四條要求,用以限製國王政府的權限,擴大自己的權力。這些要求得到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支持。政府非但沒有答應這些要求,馬紮然反而下令逮捕巴黎法院一個有聲望的法官。這一暴行立即引起人民的憤怒,1648年8月26日,巴黎爆發了人民武裝起義。起義者一夜之間就築起了1200個街壘,他們用"福隆德"射擊馬紮然擁護者的住宅。在外省也爆發了反政府的起義。國王路易十四出走,派孔德親王統率大軍包圍巴黎。由於貴族和資產階級畏懼人民起義的擴大,與國王妥協,起義的巴黎人民和王軍戰鬥三個多月,終於失敗。但零星的分散的鬥爭並未停止,直至1652年才被徹底鎮壓下去,是年10月21日,法王路易十四返回巴黎。這就是法國曆史上一次著名的"福隆德"運動。
史迪威被免職召回美國
1944年10月21日,中國戰區參謀長,中、印、緬、美軍司令史迪威被召回國。
珍珠港事件發生後不久,美國提議組織中國戰區,1942年1月派史迪威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成來華後,以戰勝日本為首要目的,主張國民黨政府和軍隊都必須進行改革,實現國共合作,援助八路軍和新四軍。蔣介石則把同共產黨的鬥爭放在首位,消極抗戰,保存實力,用重兵圍堵邊區,積極準備內戰。因此,構成了史迪威與蔣介石矛盾的基本原因。1942年3月,因緬甸戰役遭到慘敗,史迪威與蔣介石矛盾開始激化。蔣介石在對日作戰。美援華物資分配及國共合作等方麵都與史迪威產生激烈的衝突。蔣介石不斷對美國施加壓力,堅持美方召回史迪威。
10月18日,羅斯福複電蔣介石,同意召回史迪威,並建議魏德邁將軍為中國戰區參謀長。21日,史迪威被羅斯福免職。與史迪威持相同政見的美國駐華大使高思也辭職回國。10月31日,魏德邁將軍抵重慶,就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赫爾利將取代高恩任美國駐華大使。
西方國家出現擠兌美元搶購黃金風潮
1960年10月21日,由於擔心日益深刻化的美國財政金融危機將迫使美元貶值,最近幾天裏,一個擠兌美元、爭相拋售美元股票和搶購黃金的浪潮,席卷了幾乎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金融市場,使得黃金的美元價格在這些市場上達到空前高峰。
這一風潮幾天來已經在西歐某些市場上出現,特別是在倫敦市場上發展到一個高潮。20日,倫敦市場上每盎斯黃金的價格上漲到40.6美元,比開始時的價格上漲了將近5美元。這比美國官方規定的黃金與美元的比價(每盎斯35美元)高出了5.6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