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社經濟評論員道遜在評論這種情況時說,"倫敦和其他地方搶購黃金的新風潮牽涉到美元的威信和對美國經濟趨勢的懷疑。"
在這以前,這種搶購黃金的風潮在西歐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金融市場上已經在發展。19日在巴黎金融市場上黃金價格上漲到每公斤6150新法郎,是1952年3月法郎比值暴跌以來的最高點,比這以前每公斤黃金價格上漲了500新法郎以上。在意大利的米蘭,19日上午每公分黃金價格還是730裏拉,到中午就漲到770裏拉,比幾年來黃金平均價格上漲了10%左右。在西德的法蘭克福,每公斤的黃金價格18日晚還是5105馬克,到19日就漲到5500馬克。在瑞士,幾天前已經發生了大量搶購黃金的現象。在經濟上受美國控製最嚴的加拿大,昨天在多倫多市也出現了被西方通訊社描寫為"難以形容的和空前的"搶購黃金的熱狂。甚至在美國國內,也發生搶購黃金狂。據報道,20日在紐約市場上賣出的黃金總數達到2000萬美元以上。但是,還有許多要求得到黃金的人未能得到滿足。
美聯社經濟評論員道遜談到這種搶購黃金的風潮時指出,西歐有些銀行家希望把美元儲備轉換成黃金,某些人認為美元現在已不是曾一度那樣的最強硬的貨幣了。他們堅持認為,美國過去三年中的支付赤字和黃金外流可能迫使美元貶值。
這次世界範圍搶購黃金的風潮使得美國金融巨頭們大為震動。紐約銀行界的主要領袖昨天在得到消息後立即去會見美國財政部長安德遜,要求美國政府迅速采取措施製止這一風潮的發展。美國財政部昨天隨即發表了一項企圖穩定人心的聲明說,繼續維持每盎斯黃金35美元的比價是"我們堅定不移的立場"。
但是,美聯社在一條消息中不能不承認,"美國當局對美國國庫的黃金繼續外流越來越感到不安,這種黃金外流的情況使得全世界都不能肯定,美元是否能夠保持它在世界貨幣中的價值"。
勃蘭特任聯邦德國總理
1969年9月,西德進行大選。戰後長期執行的基督教聯盟失利,社會民主黨獲勝,同自由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社會民主黨人勃蘭特於10月21日出任西德總理。這是1930年以來社會民主黨人首次組閣。
維利-勃蘭特生於1913年。1931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因從事反法西斯的活動,於1933年流亡挪威。1947年回國。曾任柏林市議會議長和柏林市市長等職。1964年起任社會民主黨主席。1966年至1969年任大聯盟內閣的副總理和外交部長,此間提出了"小步子政策",開始改善同蘇聯東歐的關係。擔任總理後,實行了一係列的改革:降低獲選資格的年齡,1971年11月通過工人參與管理私人企業的管理法,擴大了企業工會委員會的人事、福利和經濟權;1973年實行教育改革以實現機會均等,同時興建了許多學校;擴大了社會福利法,使社會福利網更加完善;進行了法律和行政改革。
對外仍以美國和北約的軍事力量為後盾,同時推行"新東方政策"。力圖以承認戰後現實換取蘇聯的諒解,並與東歐國家實現關係正常化,1970年8月勃蘭特親赴莫斯科同蘇聯簽訂了《莫斯科條約》,同年12月又與波蘭簽訂《華沙條約》,互相承認歐洲領土的現狀並約定互不侵犯。1972年12月東西德簽訂《基礎條約》,互相承認。西德還同各東歐國家先後建立外交關係。這些政策引起了國內一些人的反對,加之國內的改革增加了國家的開支,使國債迅速增加,經濟增長率下降。反對黨利用此形勢於1972年4月在聯邦議院對總理提出不信任提案,以兩票之差未能如願,勃蘭特請求總統解散議會,在新的議會選舉中基民黨和社民黨力量不相上下,勃蘭特雖繼續執政,但地位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