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10月22日 第八章 國際
匈牙利偉大音樂家李斯特誕辰
隻要他往鋼琴前一坐,撥動那神奇的琴鍵,你便會聽到:有時如狂風驟雨之來襲,有時則柔美溫雅如泉流之洋溢,使你沉醉。他仿佛有一個"魔網"操縱著聽眾們,把每一個人都緊緊纏繞住,要他們上那兒,就引他們到那兒。德國詩人海涅稱他是一位"偉大的鼓動家",而更多的人稱他為"鋼琴之王",因為他把鋼琴的表演能力、音色變化發揮的淋漓盡致。他的名字叫李斯特·費倫茨。
1811年10月22日,李斯特生於匈牙利梭普隆州的多布良(今雷丁),他從小就喜歡民間歌唱和舞蹈,並在他愛好音樂的父親教導下學習音樂。9歲起已參加公開表演並即席作曲。一次,在維也納的音樂會因為即席演奏了貝多芬所指定的主題,得到貝多芬的讚揚。12歲隨雙親遷居巴黎,隨當時的名音樂家帕愛爾和雷赫學習。1825年創作了哥劇《唐·山喬》,曾在巴黎大劇院上演。這期間,他在法國各地和倫敦經常舉行表演,獲得很高的聲望。
1835年起,一直到1847年,李斯特在歐洲10多個國家舉行演奏會,受到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特別是29歲那年,他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國,為自己的同胞演奏,匈牙利人民象歡迎自己的民族英雄似地接待了他。他到全國各地演奏,處處受到祖國同胞的熱烈歡迎,使他很為感動。
1848年1月,李斯特遷到德國文化城魏瑪定居,放棄了演奏家的生活,改向創作、教學、評論方麵努力,一直到1861年。這十幾年,是他音樂創作最旺盛的時期,著名的12篇交響詩及《浮士德交響樂》、《但丁交響樂》等作品,都是這個時期的產物。1861年李斯特遷居羅馬,並且信奉天主教,但1873年又回到魏瑪城。1886年7月31日逝世於拜勒特。
李斯特一生留下幾百件作品,他用音樂作武器鼓舞本民族的解放鬥爭,他同情法國的革命運動。他留下來的許多優秀作品,是人類進步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附錄:
弗倫茲·李斯特(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他生於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曾先後作為薩裏埃裏、車爾尼、雷哈、巴埃爾的弟子。他十六歲時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馬丁、夏多布裏昂等浪漫主義文藝家思想的影響,向往資產階級革命。在音樂上他主張標題音樂,首創了交響詩體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響詩共十三部。李斯特還受帕格尼尼的影響,創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鋼琴練習曲。他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習氣相對立的新的浪漫主義原則,並支持阿爾貝尼斯、斯美塔那、柏遼茲、瓦格納等作曲家的創作。相傳貝多芬聽了他的演奏後,非常讚賞他的天才,曾上台擁抱親吻李斯特,這成為李斯特音樂成長的佳話。1848年起他常住維馬,並定期回匈牙利。他創建了布達佩斯國立音樂院並任院長。李斯特創作活動的進步的民主主義的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匈牙利的民族解放運動相聯係的。
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開的,正如圓舞曲和施特勞斯、交響曲與貝多芬的名字分不開一樣。它的鋼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鋼琴曲的文獻寶庫。李斯特所創作的十九首鋼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鋼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這些作品不但充分發揮了鋼琴的音樂表現力,而且,為狂想曲這個音樂體裁創作樹立了傑出的音樂典範。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和發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這些樂曲結構精煉、樂思豐富活躍,音樂語言與音樂表現方法同匈牙利鄉村舞蹈音樂和城市說唱音樂有密切聯係,樂曲的形式雖然不時的變化,可是音樂形象始終鮮明而質樸,體現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完美統一。
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塞尚逝世
保羅-塞尚,1839年生。父親是銀行家。他執拗暴戾、喜怒無常、常常沉緬於幻覺之中。他違背了父母意願去學習繪畫,他要"使印象派具有美術博物館裏的作品那樣永恒、持久的性質"。這表明了他對大自然、永恒結構的興趣,而能抓住這永恒結構的就是色彩。塞尚畢生奮鬥,為用顏料來表現他的藝術觀念而鬥爭。他是畫家中的畫家,是繪畫自身的革命者,他用色彩來認識這個世界並且對世界充滿夢幻。
在1870年作的《田園詩》中他描繪的不是客觀自然,而是沉浸於情歌之中的夢幻景象。早期的塞尚就以其熱情洋溢的幻想擺脫著"現實主義"。
他1875年所作的《狂飲作樂》更直截了當地以放縱的畫筆描繪了肉體的掙紮。
塞尚不是一般意義的畫家,他用色彩創造了自然。他的意義和功績在於他是20世紀繪畫的導師。
法國影星卡特琳·德芙娜生日
1943年10月22日,卡特琳出生在法國巴黎一個藝術之家。13歲開始進軍影壇,在《門聲嘎吱響》中扮演角色,並不顧一切地與當時名導演同居,拍攝了《亂世姐妹花》、《惡魔舞會》等。她的轉機來自結識了著名導演雅克·雷米,他邀請她主演《瑟堡的雨傘》,獲得巨大成功,一舉獲得法國電影科學院頒發的最佳表演獎,並同獲嘎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成為60年代轟動一時的影星之一。
1965年,她在名導演的影片《厭惡》中有出色的表演,成為劃時代的力作。60年代後期她共拍攝了20多部影片。70年代又主演了《肮髒的錢》、《野人》等影片,使她有了"世界第一美女"的美譽。80年代,她減少了電影的拍攝,改為從商,推出一係列用自己名字命名的香水。
同時,她在選擇高水平的電影劇本。1980年拍攝了《最後一班地鐵》,該片榮獲1981年法國電影愷撒獎十項大獎,她也奪得最佳女演員獎。1988年,巴黎市政府宣布,由巴黎市民選出的著名影星卡特琳的雕像作為法國的新象征。此前是碧姬芭鐸的雕像。1993年,卡特琳50歲時因主演《印度支那》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個人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
肯尼迪宣布封鎖古巴七項措施
1962年10月22日,美國總統肯尼發表無線電-電視廣播演說,悍然宣布對古巴實行軍事封鎖,並將采取一係列措施,來加強封鎖古巴的行動。
肯尼迪在這篇演說裏提出了封鎖古巴的七點措施,揚言這些措施"可能僅僅是開端"。
肯尼迪宣布對古巴采取軍事封鎖措施的借口是所謂蘇聯"目前正在準備"在古巴"設置一係列進攻性的導彈發射場"、提供對西半球進行核攻擊的能力"。他完全不顧美國侵略古巴的事實,硬說古巴正在變成一個"重要的戰略基地","構成了對整個美洲的和平和安全的明顯威脅"。肯尼迪所提出的封鎖古巴的七點措施包括:
第一,"開始嚴密封鎖運往古巴的一切進攻性的軍事裝備。從任何國家或港口駛往古巴的不論什麼種類的一切船隻,如果發現載有進攻性武器,將迫使它們轉回。這種封鎖在必要時將擴及其他類型的貨物和載運工具。"
第二,"繼續加緊嚴密監視古巴和古巴加強軍事力量的做法",並準備在必要時"采取進一步的行動"。他說,為此"我已指示(美國)武裝部隊為任何緊急情況作準備"。
第三,美國的政策將是"把從古巴對西半球任何國家發射的任何核導彈看成是蘇聯對美國的進攻",他揚言"需要對蘇聯作出充分的報複性的反應"。
第四,"作為一種必要的軍事警戒措施,我己加強了我們在關塔那摩的基地,在今天撤退了我們在那裏的人員的家屬,並命令另外一些軍事部隊隨時作好戒備。"
第五,"要求美洲國家組織立即開會,並援用裏約熱內盧條約第六條和第八條支持一切必要的行動"。按照裏約熱內盧條約上述這兩個條款的規定,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從斷絕外交關係到使用武裝力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