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國內(1 / 3)

第四卷 10月22日 第七章 國內

長沙革命成功

湖南巡撫餘誠格於武昌起義當天接到警報,決定把受黨人影響的新軍調高長沙。調動之際,湖南黨人已得到消息,於是焦達峰、陳作新等立即決定於18日起義。屆時,因城內防範甚嚴,起義不成。19日,焦達峰、陳作新等再次籌劃於24日起義。餘誠格獲知消息,起義便於22日提前發動。

22日晨,新軍四十九標以吹哨為號,打開軍械庫,取槍械彈藥,分路出發。由北門攻城的軍隊,因巡防營倒戈,長驅直入,占領軍備局和谘議局。由小吳門攻城的一路與守城的巡防營稍作僵持,亦得入城。下午3點,起義軍進攻撫署。餘減格掛白旗示降,隨後化裝潛逃。黃忠浩等官吏被押上小吳門城樓斬首示眾。當日"中華民國湖南軍政府"宣告成立,發布《討滿清檄文》。當晚,公舉焦達峰為都督,陳作新為副都督。長沙民眾"陳列犧牲,鳴鞭賽興",以示慶祝。

25日,駐嶽州新軍起義,宣告嶽州光複。30日,寶慶革命黨人起義。成立軍政府寶慶分府。30日,楊任率領湖南陸軍小學堂等校學生50餘人抵達常德,"商民皆懸白旗以示歡迎,並獻牛酒",常德宣告光複。31日,衡陽黨人周果一發動洪江會黨起義,光複衡陽。

我國新聞界前輩戈公振先生逝世

1935年10月22日,我國新聞界前輩戈公振先生逝世。

戈公振先生是我國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著名的愛國進步新聞記者、新聞學者和中國新聞事業史的研究者。他1890年出生於江蘇東台,曾在上海《時報》和《申報》前後工作近20年。從1933年3月起,他到蘇聯采訪、考察兩年多,撰寫了一批報道,向國內介紹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他寫了《中國報學史》等專著,對革新中國的新聞事業作了貢獻,是我國新聞學和新聞事業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1985年11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戈寶權的紀念文章《回憶叔父戈公振二三事》:

今年11月27日,是老一輩報人和進步愛國新聞記者、我的叔父戈公振95周年的誕辰,10月22日又是他逝世50周年的忌辰。回想到在他生前,我同他生活在一起的時間較長,深得他的親切關懷和教誨之恩,現特借這個機會回憶一下他生平中的二三事。

首先是他一生勤奮好學的精神。他出身在江蘇省蘇北東台縣城的一個所謂"世代書香"的人家,自幼非常聰慧。他讀過家塾和私塾,後來進了東台縣城唯一的高等學堂,畢業考試時名列第一,從此以後他就全靠自學走上了成才的道路。他在上海《時報》工作時,經常到青年會去補習英語;後來他到歐美和日本各國考察新聞事業與參觀訪問,又自學法語、德語和日語;甚至40多歲訪問蘇聯時還自學俄語,都做到能閱讀和講話的程度。他很早就鼓勵我努力學習,記得童年時他送了一盒積木給我,他在盒蓋裏麵用工整的小楷寫了兩句話:"房子是一塊磚頭一塊磚頭造成的,學問是一本書一本書讀成的。"

二是他終生獻身於新聞事業的堅定信念。他在1913年到了上海,先在有正書局圖畫部當學徒,第二年進了《時報》編輯部,從校對、助編、編輯,一直升到總編輯,而且終生獻身於新聞事業。他在《時報》前後工作了15年,後又在《申報》工作了3年。他對報紙的革新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創了《圖畫時報》和《申報星期畫刊》。同時他還專心研究新聞學,撰寫了《新聞學撮要》和《中國報學史》等書。他對各國的新聞事業也進行過研究,還從事宣傳和推廣新聞學教育的工作。記得1935年初我到了莫斯科以後,曾同我的叔父合寫了《梅蘭芳在庶聯》、《最近庶聯人民生活的一般》(當時他寫的通訊都用"庶聯"二字代替通常用"蘇聯")等通訊文學。當年10月他在國難深重時返國,數日後即不幸病逝,享年隻有45歲。沒有可能完成他生前重寫《中國報學史》的遺願和撰寫《世界各國報業考察記》的計劃。

三是他的謙虛謹慎、平易近人的作風。他一生中為人光明磊落,從不沽名釣譽,獵取名譽地位;他平等待人和藹可親,並以助人為樂,特別是提攜同行和後進。盡管這樣,他當年仍不免要遭到"小報"的造謠與中傷,甚至他在《時報》的老同事包天笑晚年在寫《釧影樓回憶錄》時,其中對他的回憶仍頗多不實之處和諷刺之詞。我的叔父生前對這些事從不計較,也不耿耿於懷,而常一笑置之。凡同他生前共過事和有交往的人,都深知他的這些高尚品質。

我的叔父一生中追求進步,熱愛祖國,在30年代初國難深重時,他曾和鄒韜奮等人籌辦代表民眾輿論喉舌的《生活日報》,宣傳抗戰救國,反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甚至在臨死時,他還對鄒韜奮斷斷續續地講道:"在俄國有許多朋友勸我不必就回來......國勢垂危至此,我是中國人,當然要回來參加抵抗侵略者的工作......"。沈老(鈞儒)當年曾以《我是中國人》為題寫成悼詩:"哀哉韜奮作,壯哉戈先生。死猶斷續說,我是中國人。"沈老寫到這裏,"淚滴滿紙,不自禁其感之深也。"我的叔父離開我們已是整整五十年,但他當年講的"我是中國人"這句話,一直到今天還響在我們的耳邊!

附錄:

戈公振(1890-1935年),名紹發,字春霆,號公振。出身於書香之家,父銘烈。自幼聰穎,勤奮好學,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東台高等學堂。1912年參加《東台日報》的編輯工作。1913年起在上海有正書局和《時報》工作,曆時十五年,任編輯、總編輯,主持了報紙改革,創辦《圖畫時報》,並開拓了新聞學和中國報刊史的研究。1925年夏,在上海國民大學、南方大學、大夏大學和複旦大學講授新聞學,並在杭州創辦"暑期報學講習所",舉辦報紙展覽會。1927年2月赴歐、美、日本考察新聞事業,還出席了同年8月國際聯盟在日內瓦召開的新聞專家會議。1927年11月,其代表作《中國報學史》問世,這是我國近代第一部較係統地敘述中國報刊發展史的專著,也是可作為研究中國文化思想史的重要參考書。1928年冬,他從國外回來,入上海《申報》,任總管理處設計部主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主張抗日,並冒著生命危險隨國際聯盟派遣的代表團到東北等地,調查有關日本帝國主義侵華事件真相,並及時寫了許多通訊報道,頌揚了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此時,開始閱讀馬列主義的著作和研究蘇聯方麵的有關書籍。1933年到1935年,在蘇聯考察期間,滿腔熱情地寫出一係列反映當時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通訊,由鄒韜奮彙成專集《從東北到蘇聯》出版。1935年夏,應鄒韜奮之邀請,回國參加《生活日報》籌辦工作,因積勞成疾,同年10月22日病故,享年46歲。著作有《中國報學史》、《新聞學撮要》、《新聞學》和《世界報業考察記》(未出版)等。

東台鎮蘭香巷9號的戈公振故居,今存房屋三進十一間。1984年,進行修整,並陳列有關戈公振生平的文物、史料。今為東台市博物館所在地。

蔣介石赴西安訓示張學良、楊虎城

10月22日,蔣介石到西安,分別召見張學良、楊虎城,宣布進一步"剿共"的計劃。張學良不讚成,並說東北軍將士不同意繼續"剿共"、打內戰。他建議"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蔣介石大發雷霆,厲聲說:"軍人以服從為天職,我叫你向東,你就應該向東;我叫你去死,你就得去死。不要問為什麼。"蔣介石接見楊虎城時,楊說:"部隊抗日情緒高,剿共士氣低,值得憂慮。"蔣介石說:"剿共勢在必行","風吹草動,兵隨將走",士氣問題他來解決。

27日上午,蔣介石在張、楊陪同下,向參加長安軍官訓練團的軍官、西北"剿總"和十七路軍總部上校以上軍官和駐西安各部隊團長以上軍官訓話。他說:"我們革命軍人先要明禮義,知廉恥,在家要盡孝,要孝順父母;為國要盡忠,要服從長官,這是我們革命軍人的本分。同時,我們革命軍人要分清敵人的遠近,事情的緩急。我們最近的敵人是共產黨,為害也最急;日本離我們很遠,為害尚緩。如果遠近不分,緩急不辨,不積極剿共而輕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前後倒置,便不是革命,那樣在家是不孝,為國是不忠,對這樣不忠不孝的軍人,是要予以製裁的。"

張學良對蔣介石阻止人民抗日救亡的做法十分憤慨,他趁在洛陽向蔣祝壽之機,單獨會見蔣,要求領導抗日救亡。蔣大發雷霆說:"我就是革命,我就是政府,隻有我可以代表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反對我,就是反對政府,就是好黨暴徒。"

鄧小平前往日本訪問

1978年10月22日,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應日本政府邀請,前往日本進行正式友好訪問並出席互換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準書的儀式。這是我國國家領導人第一次訪問日本。在為期8天的訪問期間,鄧副總理會見了日本天皇陛下,同日本首相福田赳夫舉行了會談,還會見了長期為中日友好做出努力的日本各界朋友。

10月23日,在日本首相福田赳夫舉行的歡迎宴會上,鄧副總理說:"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生前對中日友好事業曾經給予極大的關懷。1972年9月,田中角榮前首相和大平正芳前外相訪華,中日兩國政府領導人簽署聯合聲明,實現了邦交正常化,揭開了兩國關係史上的新篇章。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關係在各個方麵都獲得了顯著的發展。""特別是1978年8月12日,中日雙方在中日聯合聲明的基礎上,締結了和平友好條約,從而實現了兩國人民長期以來的共同願望,這是非常值得慶賀的。"

鄧副總理說,中國人民正在為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而奮鬥。"我們需要一個長期的和平國際環境,我們願意同各國人民發展友好合作關係。中日兩國盡管社會製度不同,但是兩國應該而且完全可以和平友好相處。"

10月23日,日本天皇裕仁和皇後良子在皇宮接見鄧小平副總理和夫人卓琳,同他們進行了友好的談話。在會見中,天皇陛下說,日中兩國有著漫長的友好曆史,雖然一時有過不幸的事情,但已經成為過去。他希望今後加深兩國的親善,長期維持和平。

鄧副總理說,我們也認為這項條約具有深遠的意義。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今後我們要以向前看的態度建立兩國和平的關係。這項條約是迄今為止兩國關係的政治總結,也是進一步發展兩國關係的新起點。這項條約,不僅對我們兩國子子孫孫友好下去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對世界和平也有重要意義。

10月29日,鄧副總理在離開前,在大阪皇家飯店對日本記者發表談話說:"這次,由於日本國政府和各界朋友的熱情接待和精心安排,我們圓滿地完成了各項友好訪問活動,中日雙方互換了條約批準書,莊嚴宣告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我們共同完成了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曆史任務。"

鄧副總理說:"天皇陛下對我們的訪問如此重視和關心,並給了隆重的接待,我們謹致感謝之意。通過同福田首相的會談,和各界朋友的會晤,以及參觀訪問活動,加深了我們相互之間的了解和友誼。"鄧副總理說:"這次訪問,使我們親身感受到廣大日本國民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情誼。我們也高興地看到偉大的日本人民在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方麵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深信,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基礎上,雙方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必將取得更廣闊的發展。"

我國製成首批船用衛星導航接收機

1980年10月,我國研製成功首批船用衛星導航接收機,開始交付遠航艦船使用,性能良好。

衛星導航是近代航海新技術。我國新問世的這種船用衛星導航接收機,具有全天候和全球性的特點,抗幹擾能力強,精密度高,穩定性好。這年5月,我國向太平洋發射遠載火箭試驗,這種衛星導航接收機曾裝載在各艘遠洋調查船、測量船、打撈船上,對引導我國艦船編隊勝利完成火箭試驗測量、打撈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