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師主要的攻擊目標是391高地,該高地位於鐵原東北十公裏,南北兩座山峰,形同駝峰,距一三零團主陣地發利峰僅2000米,嚴重威脅著十五軍與三十八軍的結合部。對美韓軍而言,391高地是至關重要的前哨陣地,一旦失守,在正麵九公裏範圍就再無險要可憑,將直接影響整個金化防線。雙方對這個高地都視為生命,拚死相爭,經過激烈爭奪,在10月中旬形成誌願軍占北峰,美軍占南峰的局麵。上甘嶺打響後,四十四師就以此高地為主要目標,進行爭奪戰,以牽製美軍。

當27日原先在391高地的韓軍精銳第九師調往上甘嶺,由美三師接防,乘著兩軍換防之機,四十四師一舉奪占南峰,美三師全力反撲,雙方激戰三天,造成西方山全線吃緊,範佛裏特隻好將剛在上甘嶺受到重創而撤下的美第七師,不經休整補充就調到金化、鐵原一線,以防萬一。範佛裏特還迫於391高地的巨大壓力,從上甘嶺抽調出五個炮兵營加強西方山方向,美軍這一剜肉補瘡之舉,大大有利於四十五師上甘嶺方向的作戰。上甘嶺戰役結束時,391高地的爭奪還在進行,直到11月30日,四十四師才確實占領並鞏固了391高地,戰鬥中共殲敵4000餘人。四十四師這一作戰,不僅有效牽製了美軍,分散了其在上甘嶺的兵力火力,有力保障了上甘嶺的勝利,而且將戰線前推十公裏,大大改善了在平康穀地的防禦態勢。因此受到了誌願軍總部的通令嘉獎。

(四)以10月30日夜開始的決定性大反擊為標誌,戰役進入了恢複鞏固陣地的第三階段。美軍占領597.9高地表麵陣地後,隨即調來了工兵營和韓軍的勞工營,日夜不停搶修工事,共修築了70多個永備火力點,部署了14門無後坐力炮和65挺重機槍,構成了完整的火力配係。韓第二師接防後,在一般情況下最多容納兩個連的高地上部署了整整四個連,還在高地南側的反斜麵部署了兩個連,作為淺縱深的反擊力量。這樣的防禦無論兵力還是火力,絕對是綽綽有餘了。10月30日中午十二時,十五軍以133門大口徑火炮和30門120毫米重迫擊炮,向597.9高地實施猛烈的炮火準備,炮擊持續達四個多小時,日落時分才沉寂下來,韓軍惟恐誌願軍乘機發動攻勢,立即爬出隱蔽部搶修被毀的工事。不料一個半小時之後,十五軍的炮火又突然開火,對高地進行了五分鍾的炮火急襲,接著開始炮火延伸,韓軍以為誌願軍攻擊迫在眉睫,急忙進入陣地準備迎戰,誰知誌願軍的炮彈猛然又回落在高地上,被打了個正著,這麼幾次真假延伸射擊,高地守軍的傷亡已經過半。二十二時,火箭炮團24門火箭炮進入陣地對敵縱深炮兵陣地和二梯隊集結地區實施麵積射擊,幾乎完全壓製了敵縱深炮火。--這是誌願軍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炮戰,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這體現了誌願軍的炮兵經過連日的戰火考驗,終於逐步成熟,炮火的運用合理精熟。與美軍在火炮數量上的對比從戰役初期的1:10縮小到1:4,炮火組織指揮上更是有了長足的進步,十五軍將所有火炮按射程遠近分為五個炮群,采取二線分散配置,由軍炮兵指揮所統一指揮;製定了統一的陣地分區代號,以便迅速精確進行射擊;坑道與炮兵指揮所直接建立聯絡,使坑道部隊可以隨時召喚炮火支援,並為炮火校正目標偏差;各型火炮根據性能不同,賦予不同的使命:榴彈炮、加農炮負責壓製敵炮火,摧毀敵工事,打擊敵二梯隊;火箭炮采取麵積射擊主要殺傷敵縱深炮火和有生力量;迫擊炮機動使用,主要攔截敵集團衝鋒,射擊其他火炮難以打擊的死角。十五軍的步炮協同日漸完善,美軍在上甘嶺傷亡的70%是被誌願軍炮火殺傷,這就是炮兵在戰役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10月30日二十二時二十五分,四十五師和二十九師出動十一個連,其中坑道部隊三個連,發動了決定性反擊。戰鬥異常激烈殘酷,一個排往往一次衝鋒就所剩無幾,但部隊仍一個連接一個連前赴後繼,衝鋒一浪接一浪,一路猛攻。一三四團六連攻下9號陣地後隻剩下4人,隨即就被韓軍奪去,後麵的七連緊接著再攻,沒有半點躊躇猶豫!配屬八連的六連二排在向主峰3號陣地攻擊中,尖刀班隻剩下班長呂慕祥,他已五處負傷,仍向主地堡爬去,爬到地堡邊卻因手臂負傷扔不動手雷,他拚出最後的力氣,撲上地堡拉響了手雷!由於巨大的傷亡,戰鬥中幹部倒下,戰士隨缺隨提,先任命戰後再補批。正如王近山在戰前作戰會議上所強調的,要有巨大傷亡的準備,每個戰士不僅要準備當班長、排長,還要準備當連長、營長。果然就有參軍三個月的新戰士十幾天後就當上連長,因為比他資曆老的都已經傷亡殆盡,自然非他莫屬。

經四個多小時的激戰,10月31日淩晨二時許,一三四團七連終於擊退了韓軍的反撲,守住了主峰3號陣地。至此,反擊才告一段落。盡管沒有恢複所有陣地,但主峰和1號、7號、8號、9號等主要的陣地都已奪回。韓軍擔任守備的四個連,全部被殲。崔建功反擊剛結束就命令一三五團二營代參謀長張廣生統一指揮597.9高地上的所有部隊,迅速就地組織整編,投入防守。張廣生請求速送手榴彈和手雷,並報告因為高地上被炮火炸成遍地虛土,無法挖掘工事,要求送麻袋來築工事。崔建功火速向後方求援,誌願軍總部馬上從相對平靜的西線部隊調集了144卡車的手榴彈、手雷和其他彈藥,四十五師的後勤人員千方百計搜集了2000個麻袋,火線運輸員乘著天亮前的短暫黑夜,突擊將這批彈藥和麻袋送上了高地。

10月31日天剛亮,韓二師三十一團和埃塞俄比亞營就聯合發起攻擊,反擊部隊頑強防禦,又是整整七個小時的惡戰,韓軍三十一團幾乎損失殆盡,完全失去了戰鬥力,直到戰爭結束再也沒能恢複元氣。埃塞俄比亞營也付出極大代價,傷亡過半,597.9高地主峰依然在十五軍手中。星夜趕來督戰的美軍第九軍軍長詹姆斯少將見到部隊的傷亡如此慘重,隻得下令停止進攻。至此,反擊部隊曆經九個半小時的慘烈血戰,終於鞏固了597.9高地主峰,在這九個半小時的戰鬥中,十五軍創造了在上甘嶺戰役中彈藥日消耗量的最高記錄:子彈30餘萬發,手榴彈和手雷3萬餘枚,爆破筒260根,炮彈2.1萬發。秦基偉認為戰局照這樣發展下去,美軍的失敗將不可避免,他判斷美軍除了動用韓第九師外,因為其後備兵力短缺,沒有足夠的二梯隊,要麼主動結束戰鬥,要麼就隻有使用第一八七空降團了。而一八七空降團投入戰鬥,隻能更加暴露其兵力上的嚴重不足。

11月1日,美韓軍的炮火猛烈程度僅次於戰役第一天10月14日,美第九軍調來了韓軍的精銳部隊第九師的三十團。該團曾經在白馬山頂住了誌願軍頭等主力三十八軍五個團整整十天的強攻,為韓九師贏得了"白馬師"的榮譽稱號。韓三十團在猛烈炮火掩護下,兵分四路向597.9高地猛攻,該團的戰鬥力確實較強,於當天下午十五時許,有兩個排攻上了主峰,但還沒等喘口氣,就被四十五師的守備部隊趕了下來。

韓三十團攻了一整天,總共發動二十三次營連規模的集團衝鋒,徒然傷亡1500餘人,毫無收獲。十五軍似乎意猶未盡,當晚二十九師八十六團的兩個連發起反擊,將597.9高地其餘陣地全部恢複。但四十五師的傷亡也不小,守備部隊的兵力少到隻能控製五個陣地,秦基偉隻得將調歸其指揮的十二軍三十一師的九十一團八連調上597.9高地,接替四十五師無力再守的七個陣地,從這天起,十二軍的部隊開始參戰。十二軍是王近山一手帶起來的部隊,是第二野戰軍各部隊中的佼佼者,攻防兼備,在解放戰爭中曾屢立戰功。此次參加上甘嶺作戰,軍長曾紹山極為重視,親自點將,指名由三十一師政委劉宣帶領九十一團參戰,九十一團更是十二軍中的精銳團,該團原來屬十一軍建製,前身是黃麻起義部隊組成的紅軍鄂豫皖邊區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抗日戰爭爆發後被改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七六九團,解放戰爭中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三縱隊第七旅十九團,曾在定陶、宿縣和淮海戰役中屢建奇功,後整編為解放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九十一團。來朝鮮後參加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中攻勢極為淩厲,是所有攻擊團隊中突破最深的,第二階段戰局突變,美軍以裝甲部隊與機械化部隊混編成機動性極強的特遣隊,實施反撲,將誌願軍戰線多處割裂,九十一團由於突破最深,因此後撤的距離也最遠,達90公裏,全團在斷糧七天的困境下,靠沿途搜尋到的一些雜糧充饑,從美軍包圍圈的縫隙中奪路突圍,不僅未丟一名傷員,未少一槍一炮,還帶回來一百多俘虜,充分顯示了該團出類拔萃的戰鬥力。王近山審時度勢決定將十二軍三十一師餘下的兩個團全部配屬給十五軍。

11月2日,正如秦基偉判斷的,範佛裏特將一八七空降團投入了戰場,該團是美軍最早組建的空降部隊之一,原番號為第八十二空降師的第五零五團,在二戰中參加過歐洲戰區的西西裏島、諾曼底、薩勒諾、阿薩姆等多次重大戰役的空降作戰,戰功卓著。1944年又調往太平洋戰區,參加對日作戰,番號改為一八七團,隸屬於第十一空降師,可惜隻趕上了菲律賓戰役的阿加山口空降作戰,還來不及大展身手,戰爭就結束了。朝鮮戰爭爆發後,原準備在仁川登陸中使用,但因種種原因到達朝鮮時,仁川登陸已結束兩個多月了。隨後1950年10月20日在肅川、順川地區,1951年3月22日在汶山裏地區兩次實施團規模空降,但都由於時機稍晚而撲空。然後一直作為美第八集團軍直接指揮的機動力量,現在範佛裏特卻將其作為普通的步兵團投入上甘嶺,一方麵表現出範佛裏特孤注一擲的瘋狂,另一方麵也表現出美軍缺乏後備兵員的致命弱點。該團一上陣,就讓十五軍感到非比一般,無論裝備、攻擊隊形,還是戰術運用,都是首屈一指。官兵全部身著新型防彈背心,手持自動武器,攻擊時先施放煙霧,以班排為單位的小股部隊進行試探進攻,探明對手兵力、火力後,再在密集的彈幕射擊掩護下,發動連、營規模的衝擊。攻擊隊形先是由經驗豐富的老兵組成的突擊隊,中間是由重機槍、無後坐力炮等火器組成的火力隊,最後再是二梯隊集群,層次清晰,具有較強的攻擊連續性,一旦攻擊不成,便退回出發陣地,擺放對空指示布板,引導飛機航空火力支援,然後再攻擊。此時的十五軍也已是久經考驗了,步炮協同近乎完美,一八七團好幾次都還沒接近主峰陣地,攻勢就被縱深炮火所粉碎。但一八七團畢竟是一支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戰鬥力比一般部隊強的多,士氣也高,攻擊依然一浪接一浪,直到下午十六時,終於攻占了10號陣地,但九十一團八連隨即就有十多個戰士跟著炮彈的彈著點衝了過來,一陣手榴彈,又把陣地奪了過去。十七時許,1號陣地上隻剩下兩個傷員了,九十一團八連派出了一個三人戰鬥小組前去增援,一番苦戰,將敵人打退,可也隻剩下了朱有光和王萬成兩人,剛要整修一下工事,美軍又蜂擁而上,負傷的朱有光一躍而起,衝入敵群拉響爆破筒。爆炸的硝煙還未散去,王萬成也抓起爆破筒撲向另一群敵軍,--他就是日後影片《英雄兒女》中主人公王成的原型。這天配合美軍進攻的韓軍損失也非常慘重,僅先鋒連就陣亡31人,傷84人,幾乎全連覆沒。十八時許,天色全黑,美韓軍的進攻方才停止,依然寸土未得。十二軍九十一團團長李長生來到上甘嶺,他發現高地上有著多達十幾個連的建製部隊,為避免多建製所引起的指揮混亂,他將九十一團九個連采取"車輪戰",一個連一個連投入戰鬥,每個連不管傷亡如何,一律隻打一天,就撤下來休整,連長則留下來,作為後一個連長的顧問,如此類推往複。這樣不僅避免了指揮上的混亂,也使各連都保存了一批骨幹。

11月3日,九十一團七連接替八連投入作戰,這天戰鬥非常激烈,七連的傷亡很大,運輸彈藥的八連炮排見形勢危急,主動加入戰鬥,但才到了下午十五時許,七連加上八連的炮排就所剩無幾了,原定第三天參戰的九連就開始以兩個班為單位,一批一批向上增援。

11月4日,李長生根據這幾天的戰鬥發現美軍每天的攻擊都是早上八時開始,他判斷在這之前美軍肯定是在某處集結,便派出了精幹的偵察分隊連夜前去偵察,這些偵察兵果然不負期望,淩晨四時發現美軍的攻擊部隊正在597.9高地南側的一片樹林裏集結,李長生決定先發製人,對其實施炮火急襲,四時三十分,火箭炮團24門火箭炮就按照偵察兵所報告的方位進行了齊射,美軍的攻擊部隊遭到了沉重打擊,傷亡慘重,隻得重新組織兵力,這天的進攻直到中午十二時才開始,而且攻擊強度明顯減弱。

11月5日,十二軍三十一師全麵接過597.9高地防務。九十一團幾天戰鬥隻剩下一個連沒有參戰,當晚九十三團的一個營投入了戰鬥,三十一師的後續部隊也逐步進入戰鬥。三十一師,前身是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在抗日戰爭中戰無不勝,被譽為"太行山拳頭";解放戰爭中被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三縱隊第七旅,更是戰功卓著,定陶戰役活捉國民黨軍精銳部隊整編第三師中將師長趙錫田;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攻取宿縣生擒交警第十六總隊中將副司令張績武;第二階段圍殲黃維兵團,生俘第十二兵團中將司令黃維。後整編為第十一軍三十一師,1950年遍入十二軍序列。當天的戰鬥韓軍以第二師三十一團主攻,三十團以一個營擔負助攻,在誌願軍頑強抗擊下,徒有傷亡,下午十五時就草草結束攻擊。就在這天的激烈戰鬥中,湧現出了著名的孤膽英雄胡修道。胡修道是九十一團的一名新戰士,從拂曉起就戰鬥在597.9高地的3號陣地上,連續打退韓軍七次衝鋒後,全班隻剩下胡修道和滕土生兩人了。中午開始,韓軍加強了攻擊,火力越來越猛烈,滕土生以及後來增援的另兩名戰士全部傷亡,陣地上隻剩胡修道一人,而且還負了傷,但他毫不畏懼,裹傷再戰,獨自一人又英勇地擊退了韓軍多次進攻,從拂曉至黃昏,胡修道和他的戰友,先後擊退韓軍從一個排到兩個營規模總共四十一次進攻,寸土未失!其中僅胡修道一人就斃傷韓軍280餘人,創造了孤膽作戰的光輝典範。戰後,胡修道被誌願軍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並被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授予"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金星勳章和一級國旗勳章。範佛裏特於下午趕到金化野戰醫院,慰問傷員,鼓舞士氣。

同日,中朝聯合司令部通令嘉獎十五軍。十五軍迅速將這一嘉獎令印發成號外,散發到每個陣地,以激勵士氣。第三兵團鑒於十二軍參戰,上甘嶺的戰鬥已發展成戰役規模,重新調整了作戰指揮係統,以十二軍副軍長李德生為首組成五聖山指揮所,統一指揮十五軍的二十九師、十二軍的三十一師和三十四師;由炮兵第七師師長顏伏為首組成炮兵指揮所,統一指揮所有參戰炮兵;上述兩個指揮所統歸十五軍軍長秦基偉指揮。同時將已連續作戰二十三天的四十五師撤出戰鬥,補充休整。其在上甘嶺防務交由三十一師,另以三十四師的兩個團為預備隊。當晚滿身硝煙,卻是輝煌與榮耀等身的四十五師奉命撤下戰鬥了二十三個晝夜的陣地,艱苦的坑道鬥爭極大摧殘了身體,走出坑道的人普遍患有色盲、夜盲和風濕,而更多的人卻永遠留在了上甘嶺。一號坑道先後進入的官兵有三四百人,最後隻有八人生還!

19日晚間上高地的一三四團八連,隻剩下連長李寶成、指導員王土根和通訊員三人。李寶成在撤回的路上,見路邊一段不足一米的樹幹上,嵌滿了子彈和彈片,粗粗數來不下一百,他讓通訊員扛回來,準備留作紀念,後來被陳列在十五軍的軍史展覽館。而王土根帶回的軍旗,十四天前還是嶄新的,八連每一次反擊,就插上陣地一次,沐浴過數不清的槍林彈雨,現在這麵不到兩平方米的旗幟上,竟然密密麻麻布滿了多達381個彈洞,1962年中國軍事博物館建成開放時,這麵記錄了上甘嶺輝煌的軍旗就是最珍貴的藏品之一!四十五師的炮兵、通訊、觀察和後勤機構仍留在原地,繼續保障十二軍的作戰,其餘部隊全部撤出上甘嶺戰區,至兵馬洞地區休整。與此同時,李德生率三十一師師部人員抵達德山硯四十五師師部所在地,開設五聖山指揮所。

11月6日,美第八集團軍新聞發言人向新聞記者坦言:"美軍在三角形山(即597.9高地)確實失敗了。"這一天,剛巧是美國新當選的總統艾森豪威爾正式就職的日子,朝鮮戰爭巨大的傷亡才使得美國民眾將競選口號是結束朝鮮戰爭的艾森豪威爾選為新總統,希望這位在二戰中曾指揮過諾曼底登陸的前陸軍五星上將盡早結束這場噩夢般的戰爭。597.9高地的形勢穩定後,戰役的重點自然轉移到了537.7高地上,李德生指定三十一師副師長李長林坐鎮九十二團指揮所,指揮537.7高地的反擊。

11月8日,九十二團到達上甘嶺,秦基偉隻給了三天的準備時間,計劃11日發動反擊。李長林向秦基偉反映,部隊剛經過長途行軍,沒有彈藥,不熟悉地形,三天的準備時間太短,反擊恐怕難以奏效。秦基偉隨即表示在537.7高地坑道的部隊已經斷糧斷水十餘天,情況異常危急,而且再拖延下去,韓軍的陣地進一步得到鞏固,反擊的困難會更大。自從10月29日的反擊,一三三團有四個連進入537.7高地,經過激戰後僅剩24人退守七號坑道,由於隨後十五軍全力集中於597.9高地,對七號坑道十一天中沒有任何支援,其中17人凍餓而死,餘下的7人於8日淩晨突圍。秦基偉獲悉後,殊為愧疚。李長林見此,再無話可說隻得克服一切困難,加緊進行反擊準備。為確保反擊的勝利,李長林決心以九十二團最精銳的紅軍連一連的一個排於反擊之日前一晚秘密潛伏在高地下,實施中心突擊;以三營兵分兩路,對高地實施兩麵夾擊,形成向心攻擊之勢。

11月11日,原定反擊時間為十八時,但中午過後天氣突變,雨雪交加,能見度很低。秦基偉當即決定乘此天氣,敵機無法出動的有利時機,提前兩小時發起攻擊。但一連的尖刀排已經潛伏在高地下,為隱蔽起見既沒有攜帶無線步話機,又沒有架設有線電話,無法通知。九十二團團長李全貴隻得臨時改由原擔任二梯隊的一連三排擔當突擊任務。十五軍炮火準備共使用火炮近百門,發射炮彈萬餘發,創造了戰役期間每小時發射炮彈的最高記錄。炮火準備剛停,九十二團的一個營又兩個排就冒著紛飛的雨雪發起了進攻。由於幾十天的激戰,537.7高地的地形完全被炮火打得變了形,而九十二團擔負攻擊的連、排長戰前也隻是在1000多米外看過537.7高地朝北一側的地形,對高地的地形極不熟悉,好多班排都把自己的攻擊目標搞錯了,但憑借著出色的單兵作戰技巧和小部隊作戰經驗,即便在如此混亂的情況下,僅一個多小時就完全占領537.7高地,與坑道部隊會合。秦基偉立即命令抓緊搶修工事,準備迎擊美軍反撲。由於反擊時在狹小地域裏投入部隊過多,因此傷亡也大,九十二團反擊部隊共傷亡300餘人,占反擊部隊總數的60%。

11月12日清晨,韓軍第二師三十二團就開始了反撲,該團在整個戰役期間因為傷亡巨大進行過三次整補,由於韓軍自1952年起在美國的支持下組建了新兵訓練所和陸軍訓練中心,所有新兵都必須經過九周的軍事基礎訓練才可編入部隊,而班排長都必須經過訓練中心嚴格培訓才能任職,所以戰鬥力比戰爭初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即使是剛補入部隊的新兵也都因為經過最基本的軍事訓練具有基本的作戰技能,而反觀誌願軍一方,補充的新兵幾乎都是剛入伍的,連最基本的瞄準射擊、投彈都還是在行軍路上突擊學習的,其戰鬥力自然無法與韓軍的新兵相提並論,因而部隊的戰鬥力日漸衰竭。--537.7高地的防禦態勢極為險惡,坑道因多日炮火轟擊而大都倒塌,臨時搶修的一些簡易野戰工事,根本承受不起炮火的轟擊,加上美韓軍還可以從注字洞南山和537高地進行火力支援,537.7高地守備部隊是在幾乎沒有防禦工事的條件下應付三麵火力,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很多戰士是利用炮擊的彈坑來躲避炮火,鏖戰一直持續到下午十七時許,九十二團隻掌握著1號、6號和9號陣地的各一半,而付出的傷亡又高達300餘。

11月13日,九十二團繼續依托著三個都隻有一半的陣地,頑強堅守,尤其是在6號陣地上的二連一排19人,利用戰鬥的短暫間隙,就憑著雙手,挖成一條交通壕、五個防炮洞和七個單人掩體,就憑著這些簡易工事,與敵苦戰了整整一天,擊退了敵十一次攻擊。九十二團雖然還控製著一小部分陣地,但投入戰鬥的兩個營已傷亡慘重,難以繼續作戰,李全貴團長隻得將正在擔負火線運輸的二營調上來,二營原是為了保證反擊作戰急需的彈藥而被抽調去進行火線運輸的,武器裝備都在後方統一保管,現在要緊急上戰場隻好用傷亡者的武器和戰場上搜集到的敵軍武器匆匆裝備起來,當晚對537.7高地進行了反擊,除了7號、8號陣地外,一舉將其他陣地都奪了回來。原本李全貴團長還準備組織反擊,將這兩個陣地也奪回來,但李德生鑒於九十二團已經傷亡了1400人,不願將九十二團消耗殆盡,命令九十二團將陣地移交九十三團,撤下來整補。

11月14日,九十三團除一營仍在597.9高地外,二營三營全部投入537.7高地。該團前身是赫赫有名的"朱德警衛團",抗日戰爭期間的1941年11月,為保衛黃煙洞兵工廠與日軍激戰八晝夜,將來犯之敵擊退,因而榮獲"黃煙洞保衛戰英雄團"的稱號,也是十二軍的精銳團隊。激戰至11月17日,九十三團的兩個營因傷亡過大,丟失了五個陣地。當晚三營參謀長趙小山親自率領四十餘人組成的突擊隊,全力奮戰,也隻奪回了三個陣地。三十一師投入五個營又一個連,激戰七天,仍沒有保住完整的537.7高地。

11月18日,三十四師之一零六團由炮兵部隊抽調的卡車運送,緊急從休整地調到上甘嶺。該團從九十三團手中接防的537.7高地陣地,尚缺7號和8號陣地,這兩個陣地與美軍占據的537高地主峰山勢相接,距離隻有50米,防禦難度極大。而且沒有什麼軍事價值,純粹是為了替朝鮮多爭取一些國土。李德生不願再為這兩個陣地付出戰士的生命,特意囑咐一零六團團長武效賢,對這兩個陣地不必部署部隊,隻用炮火控製。李德生還給一零六團加強了一個營,要求該團能堅持到底,不再使用其他部隊。一零六團是由1938年陳再道在冀南地區組織的抗日武裝發展而來,解放戰爭時期是中野六縱的主力團,在魯西南戰役和挺進大別山的戰略進軍中,立下過顯赫戰功。現任團長武效賢,二十六歲就當上了團長,是十二軍最年輕的團長,帶兵打仗的行家裏手,在他任營教導員時,營裏就出了聞名全軍的"愛兵典型"王克勤;在後來當師長時,又出了訓練尖子郭興福,並總結出"郭興福教學法",在全軍推廣。

清晨五時,一零六團剛接防還不到三小時,韓軍第二師的進攻就開始了。韓軍此次進攻的目標是6號陣地,6號陣地是537.7高地西側的突出部,地勢又高,是西側防禦的要點,如果失守,不僅西麵陣地不保,東麵的1、2、3號陣地也很難守住,並且還能威脅到縱深的448高地。因此雙方對6號陣地的爭奪殊為激烈。韓軍先是以4架飛機進行轟炸,接著又是長達近一小時的炮擊,整個537.7高地落彈兩萬餘發!在這樣猛烈的炮火下,6號陣地上唯一的一個坑道被炸塌,八連連長文法禮等二十多人全部犧牲。炮擊過後韓軍以一個連的兵力對6號陣地發起了集團衝鋒。守備部隊拚死抗擊,雙方的激戰一直到次日,即19日晚,終因部隊傷亡過大,6號陣地落入敵手。

20日四時,九連就發動了反擊,一班負責主攻6號陣地,經數小時惡戰,終於將6號陣地奪回,而一班也隻剩高守餘一人了,天剛亮,韓軍的攻擊就開始了,高守餘從天亮到黃昏,用手榴彈、爆破筒獨自裹傷而戰,擊退了韓軍六次衝鋒,這中間由於韓軍密集的炮火封鎖,他得不到任何支援,一天就吃了口袋裏三顆祖國慰問團帶來的糖果,堅守住了至關重要的6號陣地。

戰後,他被誌願軍總部授予"孤膽英雄"的稱號。到了黃昏時分,作為首批上高地的部隊三營經過三天激戰,已經連一個完整的排都沒有了。武效賢隻好將二營調了上來,考慮到已經指揮三天戰鬥的三營長權銀剛對地形、敵情都比較熟悉,指定由他繼續指揮二營。武效賢見三天部隊就傷亡了600餘,照這樣打,他的這個加強團最多能守十天,所以就向李德生請求改變戰法,他認為守住537.7高地的關鍵是保存部隊,在537.7高地北側山腳下,有兩個總共可以集結一個加強連的屯兵洞,但從山腳到山頂還有五百餘米的路程,在敵猛烈炮火下,增援部隊通常有一半人就在這五百米路程上傷亡了,他建議在這五百米的路程上,每五十米挖一個防炮洞,在距山頂二十米處再挖一個能容納一個排兵力的坑道。這樣,部隊沿著防炮洞進行蛙跳式運動,最後在坑道裏集結,陣地上傷亡一個,就從坑道裏補充一個。可以大大減少在運動途中的傷亡,集中最大兵力堅守陣地。李德生采納了這一建議,給了他一周的時間按這一計劃修築工事。一零六團在12門榴彈炮和40門迫擊炮的火力掩護下,冒著夜間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突擊修築。團政治部號召:一晝夜挖掘一米以上的防炮洞就給予記功!

經一周的艱苦努力,終於在陣地上挖掘了七條坑道、十二個屯兵洞和五個防炮洞,建成了完備的防禦體係。這樣,一零六團隻需集中兵力堅守關鍵的6號、2號陣地,其他陣地白天用炮火控製,晚上組織小部隊出擊,一下子傷亡大減,士氣大增,不僅有足夠的兵力完成防禦,還有多餘的兵力進行反擊。至25日,除7號、8號陣地外,其餘陣地全部恢複並得到鞏固。11月25日,韓二師傷亡已逾5000,第四次撤下戰場整補。由軍團預備隊韓九師接替其攻擊。

12月3日,韓第九師發動了對537.7高地自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的進攻。僅空中支援的飛機就高達200架次,地空火力的聯合轟擊持續兩個多小時,整個高地被爆炸的煙雲所籠罩,2號陣地坑道終於承受不住猛烈的轟擊而倒塌,二連一個加強排除一人外全部被埋在坑道裏,炮火剛一延伸,韓九師一個團就蜂擁而來,2號陣地上唯一沒有來得及進入坑道而躲在岩石逢裏的戰士,端著爆破筒衝入敵陣,與敵同歸於盡。因這個加強排全部犧牲,所以這位勇敢的戰士的姓名也就無從查起。又是一整天慘烈的爭奪,陣地易手十餘次,黃昏時分,韓九師終於不支,撤出了戰鬥,陣地再次得到了鞏固。經此一戰,韓九師再也沒有發動大規模進攻。12月15日,一零六團順利完成使命將537.7高地移交給二十九師。戰史上一般就把11月25日作為上甘嶺戰役的結束之日。

戰役評述:

(一)上甘嶺戰役從10月14日至11月25日,曆時四十三天,雙方在麵積僅3.7平方公裏的兩個高地進行了激烈的爭奪,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戰鬥發展為戰役。誌願軍參戰部隊依托坑道與敵反複爭奪二十九次,擊退敵營以上規模衝鋒二十五次,營以下衝鋒六百五十三次。最終隻失去了537.7高地前沿的兩個班陣地。戰役中誌願軍共投入步兵為十五軍四十五師之一三三團、一三四團、一三五團,二十九師之八十六團、八十七團;十二軍三十一師之九十一團、九十二團、九十三團,三十四師之一零六團,合計十五軍5個團,十二軍4個團,共9個步兵團加上戰役中陸續補充的2000餘新兵,共4.3萬餘人。投入炮兵部隊有:炮兵第二師、炮兵第七師、火箭炮第二零九團,第六十軍炮兵團,共11個炮兵營,計火箭炮24門、7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110門(不含迫擊炮)。高炮部隊有:高炮第六零一團、六一零團各一部,高炮獨立第二十營、獨立第三十五營,計高炮47門。供應各種物資1.6萬噸,實際消耗1.1萬噸。其中彈藥5514噸,平均日消耗128噸,戰役中共發射炮彈40餘萬發。這一物資消耗量為我軍戰史上所罕見。為保障後勤供應,共投入運輸車輛2163台次,火線運輸人員8500餘人,動員民工6萬餘人。十五軍陣亡5200餘,傷6200餘;十二軍陣亡1900餘,傷2300餘。合計陣亡7100餘,傷8500餘,共傷亡1.56萬。擊毀敵大炮61門,坦克14輛,殲敵2.5萬餘,其中美軍5200餘。敵我雙方傷亡比為1.6:1。美韓軍共投入步兵10個團又2個營:其中美第七師3個團、韓第二師4個團、韓第九師3個團、埃塞俄比亞營、哥倫比亞營。空降兵1個團:美軍第一八七空降團。地麵部隊合計11個團又2個營。加上補充的韓軍第一零五編練師和4個新兵聯隊,共6萬餘人。炮兵十八個營,10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300餘門。坦克2個營,170餘輛。航空兵1個大隊,飛機約100架,共出動約3000架次。消耗炮彈190餘萬發,航空炸彈5000餘枚。最激烈時一天中就消耗炮彈30萬發,航空炸彈500餘枚。美方宣稱殺傷誌願軍1.9萬,自身傷亡0.9萬。

(二)上甘嶺戰役是在兩個連陣地上進行的,作戰地域之狹窄,投入兵力之多,戰役持續時間之長,火力之猛烈,傷亡之慘重,戰鬥之激烈,都是古今中外戰爭史所罕見。上甘嶺是對誌願軍以坑道為骨幹防禦體係的嚴重考驗,通過這次戰役顯示了坑道在敵優勢火力下進行防禦作戰的巨大作用,使誌願軍取得了依托坑道進行防禦的初步經驗。戰役中,守備部隊主要以坑道為依托,利用陣地上的既設工事進行防守,堅守坑道隻是在表麵陣地失守的情況下為保存有生力量,疲憊消耗敵人,贏得反擊準備所必須的時間而不得已所采取的手段。而且堅持坑道鬥爭必須在坑道裏人員、物資條件允許,與上級通訊聯係暢通的情況下,堅持一定時間,並要抓緊時機向坑道及時補充人員和物資,還必須要有縱深部隊的戰術、火力、物質、精神的有力支援。同時,坑道部隊也要積極組織班、小組為單位的小規模偷襲、強襲、騷擾等戰鬥活動,對占領表麵陣地之敵進行反擊或牽製。縱深部隊則要組織狙擊手或火炮壓製敵對坑道口的破壞,切實保護坑道。恢複陣地的基本方法是組織強有力的反擊,其具體方式可以是坑道內外部隊相互配合,裏應外合;也可以將部隊事先運動進坑道,再依托坑道發動反擊。並且要有反複爭奪的充分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通過戰役的實踐,誌願軍也摸索出一整套坑道戰術,主要是"少、近、狠、快"。少是指使用兵力要少,一般以一兩人對付敵班進攻,以小組對付敵排進攻,以班對付敵連進攻;近就是指將敵放到20米至30米的近距離再開火,既能使敵猛烈炮火失去作用,又能給進攻之敵沉重打擊;狠是指對突入陣地之敵要力爭全殲,把敵打痛,使其產生恐懼;快是要求從坑道躍出快、戰鬥結束回撤快,反擊距離不超過100米為宜。這樣可以節約兵力,減少傷亡,完成防禦任務。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體係,解決了在敵極其猛烈的火力之下減少傷亡,保存有生力量的難題,有效地削弱了敵在技術裝備上的優勢。即便在失去表麵陣地的情況下,守備部隊仍能以退守坑道來配合二線部隊實施反擊,抗擊並粉碎敵之進攻,證明了坑道在以劣勢裝備進行堅守防禦中的優越性。在作戰中,炮兵的作用進一步得到提高,雖然誌願軍發射的炮彈數量隻相當於美韓軍的21%,火炮的口徑也多不及,但通過靈活的機動和集中使用,已經能夠與敵炮兵進行大規模的炮戰。

具體應用上,反擊中,在步兵攻擊前實施炮火準備,一般可摧毀敵工事70%以上;防禦中,以集中火力攔截敵衝擊隊形或阻止其在占領表麵陣地後擴張戰果。據不完全統計,美韓軍在戰役中的傷亡有70%是被誌願軍炮火殺傷的。因為作戰區域狹小,美韓軍又多采取集團衝鋒,攻擊隊形密集,攻防轉換節奏快,在誌願軍所裝備的武器中,馬克辛重機槍火力雖猛,但槍體笨重,結構複雜,又需要加水冷卻,使用極不方便;捷克輕機槍射擊精度高,但卡殼率較高,需要不斷抹油維護保養,也不適應激烈的戰鬥;蘇式輕機槍火力猛,但射擊時彈匣轉動聲響大,夜戰中容易暴露目標;蘇式五零衝鋒槍槍體輕便,射擊速度快,但彈匣容量小,轉眼之間子彈就消耗完了。

相比較之下,投擲彈藥深受歡迎,特別是加重手榴彈、手雷、爆破筒更為戰士所青睞。很多戰鬥幾乎都是靠手榴彈和手雷取勝的,四十五師在23天的戰鬥中,就消耗10.65萬顆手榴彈,4.6萬顆手雷和1500餘根爆破筒,這還不包括搜集敵方遺棄的手榴彈、手雷。完全可以這麼說,上甘嶺勝利的三大法寶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這場戰役也反映了後勤在現代化戰爭中重要作用,誌願軍在戰役中物資消耗之大,尤其是炮彈的消耗量,是史無前例的。誌願軍後勤機關在秋季反擊作戰的物資儲備基礎上,實行重點保障,對上甘嶺的所有需要竭盡所能予以滿足,還動用了後勤部門留做機動力量的汽車連加強運輸保障。十五軍也組織師、團機關人員,甚至使用戰鬥部隊進行人背馬駝的火線運輸,但從縱深到前沿的運輸線,由於美軍嚴密炮火封鎖,無論人員的增援,還是物質的補充,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效果並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坑道部隊的困難。

在極端殘酷艱巨的戰鬥中,誌願軍政治動員工作的威力發揮了巨大作用,十五軍開展了"一人舍命,十人難擋"的硬骨頭運動,並在強調與陣地共存亡的基礎上,提出了陣地要存,人也要存,對革命英雄主義有了新的發展。在戰役中湧現了許多以無比的英勇和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在危急時刻與敵同歸於盡、以身體堵塞槍眼的英雄壯舉。在堅持坑道鬥爭中,麵臨敵軍的破壞、坑道裏空氣渾濁、缺糧斷水、建製混亂的情況下,組織臨時黨支部和黨

小組,領導官兵團結奮鬥,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終於配合縱深部隊恢複了陣地。這一切,充分顯示了廣大指戰員英勇無畏才是勝利的最重要原因。

(三)

關於上甘嶺戰役,長期以來,有著三個問題一直存在分歧。

其一,上甘嶺與五聖山的關係,很多人認為上甘嶺一失,五聖山就會不保。五聖山確實是當時誌願軍中部戰線的咽喉要點,一旦失守將會震撼全局。而上甘嶺戰役雙方拚死爭奪的兩個高地僅僅是五聖山的前沿門戶,要知道五聖山海拔1061.7米,幾乎是這兩個高地的一倍,而且山勢極為陡峭險峻,據說,秦基偉登上五聖山觀察地形,下山時因山路太陡,無法走下來,竟然是坐著順山坡往下滑。要攻占這樣難以通行的山峰,簡直是無法想象的,也就是說,即使上甘嶺的兩高地全部失守,五聖山也不一定會失去。在上甘嶺的鏖戰,主要是從停戰談判實現就地停火的原則考慮,為朝鮮盡量多爭取一些國土。冷靜理智地想,

為了這樣3.7平方公裏的山地,付出了1.56萬人傷亡的代價,是否值得?

其二,關於什麼時候判明美軍的主攻方向。不少資料包括一些權威的史料,都認為從戰役的第二天起,誌願軍就已判明了美軍的主攻方向。其實,15日誌願軍總部給十五軍的電報,是關於反擊注字洞南山計劃暫不進行的答複,隻字未提上甘嶺戰鬥,何以證實判明了主攻方向?上至誌願軍總部、第三兵團,下到十五軍,15日都沒有兵力部署上的變動。對美軍的作戰意圖、主攻方向都是經過三四天的戰鬥才逐步明確的。為此,秦基偉在戰後的總結

會上還對戰役最初幾天由於沒有及時判明敵主攻方向,致使上甘嶺地區的兵力、火力部署都較少,一開始就處於被動而進行自我檢討。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秦基偉對自己的要求之高,治軍之嚴。十五軍麵對突如其來的攻擊,處變不驚,反應迅速果斷。並頂住了美軍

第一天猛烈進攻,寸土未失,足以顯示出十五軍高超的軍事素養。

其三,關於戰役中十五軍與十二軍的關係,有的認為十二軍僅僅是掃尾巴收攤子;有的則認為戰役應一分為二,前23天是十五軍,後20天是十二軍。實際上,十二軍投入4個團,占參戰部隊的44%;傷亡4200餘,占戰役總傷亡的27%;殲敵1.2萬,占總殲敵數的48%。

絕非是簡單的掃尾巴。另外11月5日,誌願軍總部的命令中明確將十二軍五聖山指揮所劃歸秦基偉指揮,而且十二軍參戰時,十五軍炮兵、觀察所、後勤機關仍擔負著保障作戰的使命,應該說十二軍是配屬給十五軍的,作為戰役的二梯隊投入作戰的,一分為二的說法是過於草率了。十二軍是一支比十五軍曆史更久遠的部隊,上甘嶺戰役前,十五軍還可以說是默默無聞,而十二軍早就因累累戰功名揚天下,此役配屬給十五軍,識大體明大局毫無怨言,使得十五軍在指揮上毫無顧慮,顯示了一支老部隊的謙虛與成熟,而戰役中同樣不凡的表現,為戰役的最後勝利畫上了圓滿句號。可惜被十五軍的輝煌所掩蓋,很多人並不知道十二軍在上甘嶺的出色戰績,令人惋惜,但其同樣光榮的功績是不應被忽視的。

上甘嶺一戰,打出了國威軍威,向世界顯示了誌願軍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美第七師和韓第二師在戰役中遭受了巨大的傷亡,迫使美軍將戰略預備隊美第二十五師和韓第九師調上來,進一步加劇了其後備兵力不足的缺陷,並徹底消除了中朝方麵關於能否在美軍絕對優勢火力下堅守陣地的憂慮,使得戰線更加穩定,從而加速了談判的進程。

十五軍軍長秦基偉因為此戰中的指揮得當,職務也逐步升遷,最後出任中央軍委委員兼國防部部長。1988年在我軍第二次實行軍銜時,被授予上將軍銜。參與戰役後半階段作戰指揮的十二軍副軍長李德生,後升任軍長、南京軍區副司令、總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司令、沈陽軍區司令、國防大學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十五軍在戰役中湧現出以特等英雄黃繼光為代表的各級戰鬥英雄共12383人,占該軍總人數的27.5%,以四十五師一三四團八連為代表的英雄集體200餘個。在四十三天中,拉響手榴彈、手雷、爆破筒與敵同歸於盡,舍身炸地堡、堵槍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三十八位之多!這種視死如歸的壯烈與堅持坑道十四晝夜的頑強,使得上甘嶺成為五六十年代英勇頑強的代名詞,上甘嶺的精神成為一代人學習的榜樣。也激發許多藝術家以上甘嶺為素材,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等等。

196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決定成立空降部隊,空軍司令劉亞樓從三支陸軍挑選出的驍勇勁旅中,一下就選中了十五軍,從此,十五軍就成為中國唯一的空降軍,這一殊榮就源自上甘嶺的輝煌。

而金化攻勢的作者範佛裏特,因為上甘嶺戰役的慘敗,於兩個月後的1953年2月被解除職務,勒令退役。

作為朝鮮戰爭權威的戰史,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組織日本陸上自衛隊幹部學校的戰史教官編著的十卷本120萬字《朝鮮戰爭》一書中,關於這場戰役的描述卻隻有廖廖百餘字,顯然出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對中國的偏見,不願正麵進行評價。

而上甘嶺的敵手,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韓國戰爭史》認為此役時間之長,戰鬥之殘酷,傷亡之慘重,史無前例。並寫到:"中共十五軍防禦意誌堅定,因此,三角形山戰鬥始終沒有進展,反而使敵人因打了漂亮仗而自豪。"

美國軍方更是難忘此戰,上甘嶺戰役也就因此成為唯一列入美國軍事院校教科書的中國戰例。

1966《人民日報》發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

全文:

一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正在占世界人口1/4的社會主義中國興起。

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戰鬥號召下,億萬工農兵群眾、廣大革命幹部和革命的知識分子,以毛澤東思想為武器,橫掃盤踞在思想文化陣地上的大量牛鬼蛇神。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打碎了多少年來剝削階級強加在他們身上的精神枷鎖,把所謂資產階級的"專家"、"學者"、"權威"、"祖師爺"打得落花流水,使他們威風掃地。

毛主席教導我們,在我國,在所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階級鬥爭並沒有結束。"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各派政治力量之間的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在意識形態方麵的階級鬥爭,是長時期的,曲折的,有時甚至是很激烈的。無產階級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觀改造世界,資產階級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觀改造世界。在這一方麵,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誰勝誰負的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我國解放16年以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的階級鬥爭,一直是十分激烈的。目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正是這個鬥爭的繼續發展。這場鬥爭是不可避免的。無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是根本對立的,是不能和平共處的。無產階級革命,是要消滅一切剝削階級、消滅一切剝削製度的革命,是要逐步消滅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的最徹底的革命,這不能不遇到剝削階級最頑強的反抗。

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上層建築的各個領域,意識形態、宗教、藝術、法律、政權,最中心的是政權。有了政權,就有了一切。沒有政權,就喪失一切。因此,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之後,無論有著怎樣千頭萬緒的事,都永遠不要忘記政權,不要忘記方向,不要失掉中心。忘記了政權,就是忘記了政治,忘記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變成了經濟主義、無政府主義、空想主義,那就是糊塗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的階級鬥爭,歸根到底,就是爭奪領導權的鬥爭。剝削階級的槍杆子被繳械了,印把子被人民奪過來了,但是,他們腦袋裏的反動思想還存在著。我們推翻了他們的統治,沒收了他們的財產,並不等於沒收了他們腦袋裏的反動思想,剝削階級統治了勞動人民幾千年,他們壟斷了由勞動人民創造的文化,反過來用以欺騙、愚弄、麻醉勞動人民,鞏固他們的反動政權。幾千年來,他們的思想是統治的思想,在社會上不能不有廣泛的影響。他們的反動統治被推翻以後,他們是不死心的,總是企圖利用他們過去這類的影響,為資本主義在政治上、經濟上的複辟進行輿論準備。解放16年來思想文化戰線上的連續不斷地鬥爭,直到這次大大小邪三家村"反黨反社會主義黑線的被揭露,就是一場複辟和反複辟的鬥爭。

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產階級為了奪取政權,也是首先從意識形態上進行準備,搞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是由一個剝削階級代替另一個剝削階級,尚且要經過多次反複,經過多少次的革命、複辟和反複辟的鬥爭。資產階級革命從思想準備到奪取政權,在歐洲的許多國家,都進行了幾百年之久。無產階級革命是徹底結束一切剝削製度的革命,更不能幻想剝削階級會乖乖地聽任無產階級剝奪他們的一切特權,而不想恢複他們的統治。他們人還在,心不死,必然要象列寧所說的那樣,以十倍的瘋狂,來企圖恢複他們失去的天堂。赫魯曉夫修正主義集團在蘇聯篡黨,篡軍,篡政,這個事實,對全世界無產階級說來,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教訓。目前中國那些資產階級代表人物,那些資產階級"學者權威",他們所做的,就是資本主義複辟的夢。他們的政治統治被推翻了,但是他們還是要拚命維持所謂學術"權威",製造複辟輿論,同我們爭奪群眾,爭奪年青一代和將來一代。

資產階級進行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到奪得政權的時候就結束了。無產階級的文化革命,是反對一切剝削階級意識形態的文化革命。這種文化革命的性質,同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是截然不同的。這種文化革命,隻有在無產階級奪得政權以後,取得了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先決條件,才能為這種文化革命開辟最廣闊的道路。

無產階級文化革命,是要徹底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創造和形成嶄新的無產階級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這是人類曆史上空前未有的移風易俗的偉大事業。對於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一切遺產、風俗、習慣,都必須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加以透徹的批判。在人民生活中清除舊社會的惡習,是需要時間的。但是,解放以來的經驗證明,如果充分發動了群眾,走群眾路線,使移風易俗成為真正廣大的群眾運動,那末,見效就可能快起來。

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是為少數新剝削階級服務的,它隻能由少數人參加,無產階級的文化革命,是為廣大勞動人民服務的,和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這能吸引和團結廣大勞動人民參加。資產階級啟蒙人物總是卑視群眾,把群眾當作愚民,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當然支配者。

無產階級思想革命家同他們根本相反,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目的是在喚起人民群眾的自覺,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鬥。

資產階級的卑鄙的自私自利,抑製不住自己對於人民群眾的仇恨心。馬克思說:"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質,會把人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感情,代表私人利益的仇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反對它。"被推翻了的資產階級也還是這樣。

目前,我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規模和聲勢,在人類曆史上還不曾有過,它的威力之大,來勢之猛,在運動中所迸發出的勞動人民無限的智慧,遠遠超出了資產階級老爺們的想象。事實雄辯地證明,毛澤東思想一旦掌握了群眾,就成為威力無窮的精神原子彈。這一場文化大革命,正在大大推動中國人民社會義事業的前進,也必將對世界的現在和未來,發生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我國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引起了帝國主義、現代修正主義和各國反動派的驚慌和混亂。他們一會兒想入非非,說什麼我們的文化大革命,表明了中國下一代"和平演變"已經有了希望呀;他們一會兒又悲觀失望,說什麼一切消息表明,共產黨的統治還是十分鞏固呀;他們一會兒又表現出無限迷茫,說什麼要對中國所發生的事情隨時作出準確判斷的真正的"中國通"是永遠不可能有的呀。親愛的先生們,你們的胡思亂想總是同曆史的發展背道而馳的。人類曆史上空前的這一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開展和勝利,敲響了中國土地上殘存的資本主義勢力的喪鍾,也敲響了帝國主義、現代修正主義和一切反動派的喪鍾。你們的日子不會長久了。

讓我們在偉大的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耀下,將無產階級文化革命進行到底。這一場文化革命的勝利,必將進一步鞏固我國無產階級專政,保證我們在各個戰線上把社會主義革命進行到底,保證我們將由社會主義勝利地過渡到偉大的共產主義!

1985全國政協主席周培源主持大會。

20年代,周培源針對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中著名的引力論提出了"坐標有關"論。此後許多年,"坐標有關"和"坐標無關"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坐標無關"論者與"坐標有關"論者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1936年,周培源到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參加愛因斯坦主持的討論班,他結識了愛因斯坦並向愛因斯坦提出疑問:"既然您曾引用諧和條件的近似式來求解線性化的近似引力場方程,並獲得確定的引力波能,預見了引力波的存在,那為什麼不給引力論中的坐標賦予物理意義呢?"愛因斯坦沒有回答,也許他期待著周培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開辟引力論研究的新路子。1937年周培源在美國數學刊物上發表了《愛因斯坦引力論中引力方程的一個各向同性的穩定能》的重要文章,在引入各向同性的條件下,求得靜止場的不同類型的嚴格能。

之後,在四十餘年的科研生涯中,周培源以契而不舍的精神,苦苦鑽研他在愛因斯坦麵前提出的問題,終於在1979年將嚴格的諧和條件作為一個物理條件引入引力論中,補充了引力方程。

30年代初期,周培源認識到湍流場和邊界條件關係密切,後來參照廣義相對論中把質量作為積分常數的處理方法,求出了雷諾應力等所滿足的微分方程,並希望能把邊界的影響通過邊界條件引入雷諾應力的表達式中。1940--1948年間他發表了這方麵的一係列論文。近年來這個理論有很多方麵的應用,並發展成為湍流的模式理論。

接著他認識到湍流理論中封閉方案的局限性,必須弄清湍流結構,才能徹底解決湍流問題。1955年以後,他又發表了一係列論文,首先參照量子力學中氫原子角動量守恒求出了作為湍流基元的軸對稱渦旋,然後通過統計平均求物理量,成為別開生麵的先求解後平均的湍流理論。他的湍流理論在1982年獲得國家科學二等獎。

"契而不舍就是像錐子一樣,數十年緊緊地錐住它,就是鋼板也會錐出個孔來。如果一個人有這樣的精神和毅力,總是可以做好幾件事情的。"周培源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正是這種契而不舍的精神,周培源在他的科學生涯中才取得了這些驚人的成就。

1232年開封氣溫驟降大寒如冬

開封市位於河南省東部,北臨黃河10公裏,西至鄭州70公裏,南依隴海鐵路,天水至連雲港310高等級公路、北京至深圳106國道在開封交彙,鄭汴高速公路從境內穿過,自然條件優越,交通十分便利。開封現為河南省地級市,轄5個區(鼓樓區、龍亭區、順河區、南關區、郊區)、5個縣(開封縣、蘭考縣、通許縣、杞縣、尉氏縣),全市麵積6444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麵積359平方公裏。全市主要有漢、回、蒙、滿、藏、朝鮮、壯等民族,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5%以上。

開封曆史悠久,是中國的七大古都之一,有"七朝都會"之稱,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大梁,又稱汴梁,簡稱汴。根據史籍和考古發掘,早在新石器時代開封就有先民活動,而建城的時間可追溯到夏、周,迄今為止,開封建城已有2700多年的曆史。從公元前364年魏國國都遷大梁(今開封)始,先後有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稱。開封曆史上曾有過輝煌的一頁,尤其是在北宋(960--1126年)時期盛極一時。是時,開封城廓宏偉,交通發達,商賈雲集,商業隆鹹,人口愈百萬,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大都市之一。清朝,開封為河南省署,是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民國時期,開封仍是河南省會。1948年10月開封解放,設特別市,仍為省會,直至1954年省會遷鄭州,開封變為省轄市和開封行署駐地。1983年地區撤銷,開封實行市領導縣建製。

開封的仿古建築群風格鮮明多樣,宋、元、明、清、民初各個時期特色齊備,除原有的龍亭、鐵塔、相國寺等古跡外,新建的宋都禦街古樸典雅,再現了北宋京城的風貌。開封是有名的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曆史上曾產生過"蘇、黃、米、蔡"四大書法派係,又是豫劇祥符調和河南墜子的發源地。

開封是薈萃南北精華的"豫菜"的發源地,具有"名店、名吃、名產"的特色。開封"第一樓"老字號及其小籠包子名冠華夏。"第一樓"小籠包子、"稻香居"鍋貼、"又一新"切餡燒麥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1955中國科學院成立

經過50多年的努力,中國科學院已發展成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麵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50多年來,中國科學院取得了諸如"兩彈一星"等一係列重大科研成果,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及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累計招收研究生45000餘名,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科技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