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5月18日 第六章 國際

1948年5月18日,法蘭克福會議召開。

法蘭克福會議是1848~1849年德國革命期間的全德製憲國民會議。1848年5月在萊因河畔法蘭克福召開。在資產階級自由派把持下,會議陷於空談辯論狀態,沒有解決德國革命要消滅封建殘餘,實現民族統一這一主要問題。次年3月,通過帝國憲法,決定建立統一的立憲君主國,但被奧地利、普魯士等所拒絕。6月被解散。

1974年5月18日印度爆炸第一個核裝置

核武器種類

原子彈:它是最早研製出的核武器,也是最普通的核武器,它是利用原子核裂變反應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通過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電磁脈衝起到殺傷破壞作用。

氫彈:又稱熱核聚變武器,它是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等輕原子核的裂變反應,產生強烈爆炸的核武器。其殺傷機理與原子彈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幾十甚至上千倍。

中子彈:又稱弱衝擊波強輻射工彈。它在爆炸時能放出大量致人於死地的中子,並使衝擊波等的作用大大縮小。在戰場上,中子彈隻殺傷人員等有生目標,而不摧毀如建築物、技術裝備等設備,"對人不對物"是它的一大特點。

磁脈衝效應的一種核彈。它產生的電磁波可燒毀電子設備,可以造成大範圍的指揮、控製、通信係統癱瘓,在未來的"電子戰"中將會大顯身手。

伽瑪射線彈:它爆炸後盡管各種效應不大,也不會使人立刻死去,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迫使敵人離開。所以它比氫彈、中子彈更高級,更有威懾力。

感生輻射彈:是一種加強放射性沾染的核武器,主要利用中子產生感生放射性物質,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空間上造成放射性沾染,達到阻礙敵軍和殺傷敵軍的目的。

衝擊波彈:是一種小型氫彈,采用慢化吸收中子技術,減少了中子活化削弱輻射的作用,其爆炸後,部隊可迅速進入爆炸區投入戰鬥。

三相彈:用中心的原子彈和外部鈾-238反射層共同激發中間的熱核材料聚變,以得到大於氫彈的效力。

附錄:

核武器(nuclearweapon)是利用原子核裂變或聚變反應,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大規模殺傷和破壞作用的武器。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統稱核武器。核武器是戰略威懾和扼製常規戰爭的主要手段,現代戰爭大多是核武器威懾下的常規武器局部戰爭。

核武器的威力取決於爆炸時所釋放出的能量,以TNT當量(TNTequivalent)表示。所謂TNT當量是指核爆炸時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多少噸(t)TNT炸藥爆炸所釋放的能量。

核武器按爆炸威力可分為百噸(102t)級、千噸(kt)級、萬噸(101kt)級、十萬噸(102kt)級、百萬噸(Mt)級和千萬噸(101Mt)級。所謂萬噸級核武器,是指其當量在萬噸數量級之內,即1萬噸以上至十萬噸以下。其它噸級的含意依此類推。

核武器按戰鬥使用又可分為戰略核武器和戰術核武器。戰略核武器包括陸基、核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遠程飛行運載導彈,巡航導彈核航彈;戰術核武器包括地麵、海上和飛機上發射的中短程核彈頭導彈、巡航導彈、核航彈、以及核大炮、核地雷、核水雷和核魚雷等。核武器的發展趨勢是:增強靈活使用能力,向核彈小型化、彈種多樣化、當量可調化發展;增強打擊能力,提高命中精度;增強突防能力,發展多彈狀技術;增強快速反應能力。核武器即使在戰爭中不直接使用,也在高科技局部戰爭中起著重要的威懾作用。

一、核武器的爆炸原理及基本構造

(一)原子彈

1.爆炸原理:原子彈的爆炸原理是重原子核裂變的鏈式反應(chainreactionofheavynuclearfidssion)。

一些重元素(如235U、239U)的原子核在一個中子轟擊下,分裂成兩個質量相近的新核(也稱核碎片),並放出2~3個中子和200MeV能量過程,稱為重核裂變反應。如235U的反應式為:

式中:X、Y為新原子核(核碎片)。

每個重核裂變時釋放出的2~3個中子,若有一個中子再轟擊另一重核引起分裂,分裂後又發生這樣的反應;如此能使重核裂變反應自動連續地進行,稱為重核裂變的鏈式反應。

重核裂變鏈式反應,必須在一定質量的體積中才能進行。能持續重核裂變鏈式反應持續進行的裂變物質的最小質量,叫做臨界量(criticalmass),與臨界麵質量相對應的體積,叫做臨界體積(criticalsize)。

2.基本構造:原子彈主要由核裝料(235U或239Pu)、引爆裝置、中子源、中子反射層和核裝料彈殼等組成。

3.起爆過程:當引爆裝置點火後,引起各炸藥塊同時爆炸,產生巨大壓力向中心擠壓,使分裝的、每塊小於臨界質量的核裝料,驟然合攏成一個球體,達到超臨界狀態。在中子源發射的中子轟擊下,引起按等比級數發展的越來越激烈的重核裂變鏈式反應,在極短的時間內使一定的量的重核裂變,釋放巨大能量,形成猛烈的核爆炸。1kg235U或239PU,隻需百萬分之幾秒,經200代就可以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0ktTNT炸藥爆炸時所釋放的能量。

(二)氫彈

1.爆炸原理:氫彈(hydrogenbomb)的爆炸原理是輕原子核聚變反應(lightnuclearfusionreaction)。

一些輕核素(如21H、31H等)的原子核,在幾千萬度的高溫下發生聚變反應,並放出中子和巨大能量。如:

由於聚變反應須在極高溫度下才能進行,故聚變反應又稱熱核反應(thermonuclearreaction),氫彈也叫做核武器(thermonuclearweapon)。

2.基本構造:氫彈主要由熱核裝料(通常用氘化鋰)、引爆裝置(為一枚小當量原了彈)和彈殼(常摻有238U)等組成。

3.起爆過程:首先引爆原子彈,氘化鋰在高溫、高壓和中子作用下,鋰即產生氚,隨之氘氚迅速聚合,放出高能中子和巨大能量,引起比原子彈更為猛烈的爆炸。1kg氘氚混合物完全聚變,所釋放的能量為1kg235U或239Pu完全裂變所釋放能量的3~4倍。氫彈是裂變--聚變雙相彈。若彈殼中含有235U,則氘氚聚變產生的高能中子能使235U發生裂變,增加裂變碎片的產額,提高爆炸威力。這種氫彈稱裂變-聚變-裂變三相彈。

(三)中子彈

中子彈(neutronbomb)是利用氘氚聚變反應,產生高能中子殺傷人員的戰術核武器。其構造與氫彈類似。

中子彈的特點是:

1.中子產額高、能量大:中子彈是氘與氚、氘與氘、氚與氚的聚變,聚變能量的80%以上以中子形式釋放出來。與同等爆炸威力的原子彈相比,中子的產額可以大10倍,中子的平均能量達14MeV,甚至高達17MeV。

2.光輻射、衝擊波作用僅為同當量原子彈的十分之一,放射性沾染輕微。

3.當量小,一般為1~3kt。

二、核武器的爆炸方式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可直接影響殺傷破壞效應,因此可根據不同的使用目的選用爆炸方式,以達到最大的殺傷破壞效應。也可參照爆炸方式,分析、預測核襲擊造成的殺傷破壞情況。

核爆炸方式可以分為空中爆炸(airburst)、地下爆炸(landsurfaceburst)、地下爆炸(undergroundburst),以及水麵爆炸(watersurfaceburst)和水下爆炸(underwaterburst)等幾種。

大氣層中的核爆炸,通常以火球是否接觸地麵作為劃分空爆和地爆的標準,接觸地麵為地爆;不接觸地麵為空爆。不同爆炸方式用爆炸高度(m)和當量(kt)立方根的比值來表示,此比值稱為比例爆高(scaledheightofburst),簡稱比高(h),其單位是m/(kt)1/3。即

不同爆炸方式的比高劃分如下:

地爆0~60

空爆:>60;

低空爆炸(lowaltitudeexplosion)60~120

中空爆炸(middlealtitudeexplosin)120~250

高空爆炸(highaltitudeexplosion)>250

比高為0時好為直接貼在地麵的爆炸,比高<60時,火球接觸地麵,爆炸高度在30km以上為超高空爆炸。地下或水下爆炸,是指在地下或水下一定深度的爆炸。

三、核武器的爆炸景象

核爆炸時,產生特異的外觀景象。除地下(水下)爆炸外,其共同的特點是依次出現閃光(flash)、火球(fireball)、蘑茹狀煙雲(mushroomcloud),並發出巨大響聲。

根據核爆炸外觀景象的特征(表2-1),可以初步估計爆炸方式,還可根據火球大小,上升速度等參數估算爆炸當量。

表2-1核武器空爆和地爆時外觀景象的特征

5月18日是"耶路撒冷日"

位於巴勒斯坦中部的耶路撒冷是一座世界聞名的曆史古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根據自己的宗教傳說,都把這座城市奉為聖城。由於它是宗教聖地,又有複雜的曆史,聯合國在1947年把它定為國際城市,由聯合國直接管轄。但在3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全部占領耶路撒冷,並在1980年把它定為以色列的首都。1984年4月,耶路撒冷委員會在摩洛哥非斯舉行的特別會議決定,每年5月18日為耶路撒冷日。伊斯蘭世界在這一天要舉行各種紀念活動,以反對以色列吞並耶路撒冷,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法軍在尼爾溫登大敗比利時獲解放

國名:比利時王國(TheKingdomofBelgium)

獨立日:10月4日(1830年)

國慶日:7月21日(1831年前國王利奧波德一世登基日)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5∶13。旗麵從左到右由黑、黃、紅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相連構成。黑色是莊重而具有紀念意義的色彩,表示悼念在1830年獨立戰爭中犧牲的英雄;黃色象征國家的財富和畜牧業與農業的豐收;紅色象征愛國者的生命和熱血,還象征獨立戰爭取得的偉大勝利。比利時是世襲君主立憲製國家。國王乘坐的汽車懸掛王旗,王旗與國旗不同,為四方形,旗地近似咖啡色,旗中間有比利時國徽,旗地四角處各有一頂王冠和在位國王名字的第一個字母。

國徽:為鬥篷式。整個圖案中心為盾麵上一隻直立的獅子,其後為交叉的君王節杖,象征王權。盾形圖案由利奧波德勳章飾帶環繞,兩側各有一隻舉著國旗的獅子,上端為一頂王冠,飾環之下懸掛著一枚利奧波德(比利時第一代君主)勳章,底部的飾帶上寫著"團結就是力量"。鬥篷上端裝飾著王冠和代表比利時九個省的九麵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