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還有基督的另一句箴言,我認為也是非常好,但我發現在我們的基督徒朋友中少有人遵循。他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這是一句非常卓越的箴言,雖然很難照辦。我想所有這些格言都很好,雖然難以照辦。我並非聲稱我在遵循它們。但是,對於基督徒們,不遵循它們可就是另一碼事了。

基督教導中的缺陷

我承認以上這些箴言是非常卓越的,但是我無法相信人們會認為福音書中所描繪的基督具有最高的智慧和最好的美德。在此我必須指出,我們涉及的不是一個曆史問題。基督是否曾經在曆史上存在過是非常值得懷疑的,即使他存在過,我們也不知道有關他的任何事情,所以我不涉及這一個曆史難題。我僅僅關注出現在福音書中的基督;以福音書的敘述為準,人們會發現其中的有關基督的一些事情看起來並不那麼明智。舉個例來說,他無疑認為在那時候的人全都死光之前,他將駕著祥雲第二次降臨。有許多經文證明這一點。比如,他說:"以色列的城邑,你們還沒有走遍,人子就到了。"接著他還說:"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嚐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裏。"此外還有很多處很清楚地表明,他相信第二次降臨將發生在許多當時人的有生之年。那是他的早期追隨者的信仰,並且那也是他的許多道德教導的基礎。當他說:"不要為明天憂慮"以及諸如此類的話時,主要是因為他認為他的第二次降臨將很快發生,世俗的一切也就不值得計較了。事實上,我知道有些基督徒相信基督的第二次降臨即將來臨。我知道有一個牧師,曾經威脅教區教徒說第二次降臨已迫在眉睫,使教徒們非常恐慌;但當教徒們發現他在花園裏種樹苗時,就感到無比欣慰了。早期的基督徒是不會去做在花園裏種樹苗這種事的,因為他們從基督那裏相信他的第二次降臨已經在即。在這方麵,基督很顯然不如其他有些人那麼明智,他確實不是最明智的人。

道德問題

接下來你們遇到了道德問題。在基督的道德品質中有一項非常嚴重的缺陷,那就是他相信地獄的存在。我自己並不覺得一個真正極度仁慈的人能夠相信永久的懲罰。根據福音書的記述,基督無疑相信永久的懲罰,並且人們一再發現,他對那些不聽從他的傳道的人充滿了報複的怒火--這種態度在傳道士當中並不罕見,可是於最高的美德有損。比如,在蘇格拉底身上你就找不到這種態度。你會發現他對那些不聽從他的人非常地和藹可親、彬彬有禮;在我看來,對一個聖人來說,采取這種態度要比義憤填膺更加值得。你們可能都還記得蘇格拉底在臨死前說的那些話,以及他在平時對不讚同他的人所說的話。

你們會發現在福音書中基督說:"你們這些蛇類、毒蛇之種啊!怎能逃脫地獄的刑罰呢?"這是對那些不喜歡他的布道的人說的。在我看來,這真不是很好的口氣,而諸如此類有關地獄的話語還不少。自然,還有一段大家熟悉的經文是關於幹犯聖靈的罪惡的:"說話幹犯聖靈的,今世來世總不得赦免。"這句經文已在世上引起了不可勝數的苦難,因為有各種各樣的人被認定犯了幹犯聖靈的罪惡,他們在今世來世都是不可寬恕的。我真地不認為一個在他的性情中還有一定程度的善良的人會把這種畏懼和恐怖帶給這個世界。

基督又說:"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他國裏挑出來,丟在火爐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他不斷地談著哀哭切齒。在讀者看來,當基督期望著別人的哀哭切齒時一定感到了某種快意,否則不會一遍又一遍談得這麼頻繁。當然,你們都會記得關於綿羊和山羊的話;在第二次降臨時他將把綿羊從山羊中分別出來,然後對山羊說:"你們這披咀咒的人,離開我。進入那永火裏去。"他繼續說:"這些人要往永刑裏去。"他還說:"倘若你一隻手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來;你缺了肢體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手落到地獄,入那不滅的火裏去。"他也是反反複複地說著這種話。我必須說,

所有這一切有關地獄之火是對罪的懲罰的教條,是一個殘酷的教條。它是一個把殘酷帶給了這個世界的教條,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一代又一代的殘酷折磨。如果你們能認為基督正是福音記錄者所說的那樣的話,那麼福音書的基督,無疑要對這些殘酷折磨擔負一定的責任。

還有其它一些比較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比如加大拉人的豬一事,把鬼驅入豬群讓豬闖下山崖投進海裏,那對豬無疑不是很慈善。你們要記得他是萬能的,他本可以僅僅把鬼驅走就可以了,但是他卻選擇把它們送入豬群。還有那個關於無花果樹的古怪的故事,這個故事總是讓我迷惑不解。你們記得這個無花果樹出了什麼事。"耶穌餓了。遠遠地看見一顆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就往那裏去,或者在樹上可以找著什麼。到了樹下,竟找不著什麼,不過有葉子,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耶穌就對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彼得......就對他說:'拉比,請看!你所咒詛的無花果樹,已經幹枯了。'"這是一個非常古怪的故事,因為那時本不是收無花果的季節,你真地不能怪罪無花果樹不結果。我自己覺得,無論是就智慧還是就美德來說,基督都沒有達到某些曆史名人的高度。在那些方麵,我想我應該把佛和蘇格拉底置於基督之上。

感情因素

我在前麵已經說過,我不認為人們接受宗教的真正原因跟論證有任何的關係。他們接受宗教是出於感情上的原因。人們經常被告知,攻擊宗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舉動,因為宗教使人有道德。我就是這麼被告知的,但我未加理睬。你們都知道在塞繆爾·勃特勒(Samuel Butler)的《重訪埃瑞璜》(Erewhon Revisited)一書中對這種說法的諷刺。在這本書中,有一位希格斯訪問一個邊遠國家,住了一段時間後乘氣球逃離那裏。二十年後,他故地重遊,發現那裏有了一個崇拜他的新宗教,他被稱之為"太陽之子",傳說他飛升上了天堂。他發覺慶祝升天的大典即將舉行,又聽到漢基和盤基教授,這兩位"太陽之子"教的大祭司,在私下交談中透露他們從沒見過這位希格斯,並希望永遠不會見到他。他感到很氣憤,就過去對他們說:"我要去揭露這個騙局,告訴埃瑞璜人民,我就是那位希格斯,我是人,我隻是乘氣球飛走而已。"他被告知:"你不能這麼幹,因為這個國家的所有道德規範都與這個神話緊密相連。一旦人們知道你並沒有飛上了天堂,他們的道德就會敗壞。"這樣,他被說服了,悄悄地離去。

這就是那個理念:如果我們不堅持基督教,我們全都會道德敗壞。在我看來,那些堅持基督教的人恰恰是最為敗壞的人。你們發現有這麼個古怪的事實,那就是在任何時期,宗教越強盛,對教條的信仰越強烈,殘酷的行為也就越嚴重,事態也就越糟糕。在人們全心全意相信基督教的所謂"信仰的世紀",有讓人備受折磨的宗教裁判所;有幾百萬不幸的婦女被當作女巫燒死;以及在宗教的名義下對各色各樣的人所實施的形形色色的令人發指的行徑。

當你考察這個世界,你會發現人類情感的每一點小小的進步,刑法的每一個改善,減少戰爭的每一個步驟,更好地對待有色人種的每一次進程,對奴役製度的每一次削弱,世界上道德水準的每一次提高,都是與反抗教會組織息息相關的。我可以很謹慎地說,被教會組織起來的基督教,曾經是而且仍然是世界道德進步的主要敵人。

教會是怎樣阻礙進步的

當我說教會仍然如此時,你們也許會認為我走得太遠了。我並不這麼認為。

這是一個事實。你們要容忍我提到這個事實。這不是一個愉快的事實,但是是教會迫使人們不得不提到這個不愉快的事實。假設在今天,在我們這個世界,有一個缺乏經驗的女孩跟一個梅毒患者結婚了,對這件事,天主教教會會說:"這是一件牢不可破的聖事。你必須跟他一起生活。"而且那位女人還不能采取任何措施預防自己生出患梅毒的孩子。這就是天主教教會的說法。我說這是惡魔般的殘忍,對於那些天然同情心還未被教條所扭曲的人,或對於那些在麵對所有的這類折磨良心還未死絕的人,沒有一個會認為繼續維持這種狀態是正確合理的。

這僅僅是一個例子。在現在,教會根據它的所謂道德準則,在許多方麵讓各種各樣的人們遭受到不應得的和不必要的痛苦。當然,正如我們所知,教會的所作所為,大部分都是為了反對世界上消滅這些痛苦的種種進步和改良,因為它挑出一套與人類幸福無關的狹隘準則,給它們貼上了道德的標簽。當你說為了人類的幸福,這種或那種折磨應該被終止時,他們卻認為應該原封不動:"人類幸福跟道德何幹?道德的目的並不是使人幸福。"

恐懼是宗教的基礎

我認為,宗教基本上和主要地是基於恐懼。它一部分是出於對未知事物的恐慌,另一部分,正如我已說過的,是出於在遇到麻煩和紛爭時感覺需要有一位老大哥援助的願望。恐懼--對神秘事物的恐懼,對失敗的恐懼和對死亡的恐懼--是所有這一切的基礎。恐懼是殘酷之母,因此毫不奇怪殘酷和宗教總是手拉手走在一塊。這是因為恐懼是這兩件事的共同基礎。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現在開始能夠對事物有了一點理解,並在科學的幫助下對事物有了一點掌握,

而科學正是在反抗基督教、反抗教會、反抗所有的陳舊箴言的壓力之中,一步一步地推進。科學能夠幫助我們戰勝已伴隨人類這麼多代的懦弱的恐懼。科學能夠教育我們,我想我們自己的心靈也能夠教育我們,不要再去尋找空想的支持,不要再在空中捏造子虛烏有的幫手,而是依賴於我們自己在地上的努力,創造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更美好的世界,去取代多少世紀以來教會所營造的世界。

我們必須做什麼

我們必須腳踏實地,獨立自主,實事求是地看待這個世界:它的好事實,它的壞事實,它的美麗和它的醜惡;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就怎麼樣地看待它,而不要害怕它。要用聰明才智去征服這個世界,而不隻是向來自它的恐怖卑屈地臣服。關於上帝的整個觀念來源於古代東方專製主義的觀念。它與自由的人們格格不入。當你在教堂中聽到人們貶低自己,說他們是可憐的罪人,諸如此類,都是可鄙的,於自尊的人類毫不相配。我們應該站起來,坦率地麵對這個世界。我們應該盡我們所能創造一個最美好的世界,即使它並非如我們所希望的那麼美好,畢竟也要比所有過去的時代別人創造出來的世界更好。一個美好的世界需要知識、仁慈和勇氣;它不需要對過去日子的充滿遺憾的渴望,也不需要那些用長久以前無知的人們所說的話語鑄成的、束縛智慧的鐐銬。它需要無所畏懼的眼界和無拘無束的智慧。它需要對未來的希望,而不是向後看,留戀那我們堅信將被我們的智慧創造出來的未來遠遠地超越的死去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