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柯維十分看重夫妻時間,他在《與幸福有約》中說:
"我無法描述我和珊德拉的獨處有多麼重要!許多年來,我倆每天都花時間在一起。要是我們都在城裏,有時會一起騎自行車兜風。我們會找時間離開孩子、電話、辦公室、家裏、其他人以及一切幹擾與分隔我們的事物,然後開車到山腳下,聊聊天、分享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我們討論所有的煩惱與顧慮,練習交換角色,表達需要探索或解決的問題。若不能在一起,我們就通電話,有時一天常會講上好幾句。密切的溝通與感情的聯結使我們的婚姻屹立不倒。它讓我們回到家後,對彼此懷有深刻的愛意與敬意。它給我們強烈的團結感,讓全家人凝聚在一起。"
新的女人看重與丈夫的關係,她們喜歡用另一種方式,享受1對1的談心時間。每周5晚上,他們把孩子托人照顧。他們下館子、看電影、欣賞戲劇、到山區散步、拍攝野花的照片,他們的相處方式有很多。每年有1-2次,他們一起到遠方"隱修"。他們經常利用累積的飛行英裏數,以優惠票進行旅行。他們光著腳走在沙灘上,凝望波濤起伏,反省婚姻使命宣言,思考來年要實現哪些目標。然後,他們回到家庭生活裏,整個人煥然一新,專注於未來。他們認定1對1談心時間在婚姻中的價值。他們甚至願意照顧孫兒女,讓已婚的子女與配偶得以獨處,重新獲得力量。
這種"隱修"時間對婚姻和家庭十分重要,丈夫和妻子需要坐下來仔細規劃,在心智與心靈方麵創造家庭的未來。規劃需要思考,許多人卻忙著執行緊湊的行程,我們被電話控製,到各個城市拜訪。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和配偶進行深入、有意義的溝通。但是,生活每一個層麵的規劃都很重要。最重要的一方麵更需要規劃,那就是成功地培養子女。規劃必須扮演核心角色,因為它能帶來無窮的益處。當一對夫婦一起努力,共同實踐管家的職務(特別是在處理孩子的事情上),規劃打開了集思廣益、洞察力與堅強決心的大門。它使洞察力更加深刻,解決辦法更加務實可行;它使感情更加深厚,關係更加穩固。
"好妻子"的定義
有人問我:"怎樣的妻子才是一個好妻子?"
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個被眾人公認為賢妻良母的好妻子,往往失去了丈夫的愛,而那些茶不燒、飯不煮,懶得要命的女人卻能夠獲得丈夫的心。你說奇怪嗎?
說來一點兒也不奇怪。在我的朋友當中,或者在我聽到的故事當中,便有許多這樣的例子。
你一定希望知道是為什麼吧?
隻有明白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之後,你才能夠對症下藥,設法讓它不再發生。
我曾經親眼看見過一位被稱為賢妻良母的"好妻子",為了丈夫另有所戀,痛哭流涕,對著她的好姐妹,捶胸自問:
"我究竟做錯了什麼事啊?我不抽煙,不喝酒,不打麻將,甚至於商場也不逛,連朋友也不多交一個,每天安分守己,省吃儉用地過日子。對丈夫體貼,對公婆孝敬,為什麼丈夫對我還不滿意,竟會這樣對待我?我有哪一點對不起這個家?有那一點對不起他了?"
真的,她的確是個好妻子,對這個家,無論公婆、丈夫、兒女,她誰都沒有對不起。
然而糟糕的就是她做錯了一件事--她在丈夫眼中,不再是一個女人。在他的心目中,她再也不存有一點女性的個性和嬌媚。
人們常說:一個男人娶老婆,是找對象。所謂對象,是知情知趣,能夠了解他的心意,與他有共同生活的樂趣。她應該是他心目中的理想,是他精神的寄托。她有時遷就他,但有時也管著他;有時愛他,有時也要罵他。
我有一個生性豪放的朋友,是個美食家,新婚後總喜歡帶著妻子到外邊去吃,而且吃的都是好東西。但是,日子長了,妻子嫌這種生活太浪費,勸說他少出去吃,盡量留在家裏自己燒。結果丈夫不再帶她出去,變成帶別的女人出去了。
他的妻子一麵傷心,一麵百思不得其解。
實際上,男人有許多種,懦弱的男人也許希望娶一個有個性、有主見的女子為妻,以彌補他的性格上的不足。但是剛強的男人則希望娶一個溫柔的妻子,以作為他剛強的緩衝。
而與這兩種情形完全不同的,也不是沒有。有些妻子要求丈夫不抽煙、不喝酒、不打麻將、不逛商場......這固然是一個美德。但是這樣的人,往往容易流於性格孤僻或不合群。而上麵這位妻子,甚至連朋友都不肯多交一個,那當然會令她那位生性豪放的丈夫不滿。
說到女人省吃儉用,安分守己,在眾人眼裏這是"好妻子"的定義,其實男人不一定特別欣賞這種妻子。因為妻子太過於節省時,便不免影響了生活情趣,使男人感到做人無味,隻要有此一想,那麼他就自然而然向外發展了。
許多妻子,自以為是"好妻子",因此拚命刻薄自己,又拚命整束別人,把家庭管理得像軍隊一樣,希望丈夫欣賞她,稱讚她,譽她為治家能手,這實在是自虐虐人的一種行為。
懂得珍惜彼此的差異
激發統合綜效的關鍵就在於學習珍惜,甚至稱讚彼此的歧異。拿身體做比喻,身體若隻有手,隻有腳或隻有心髒,就達不到手、腳、心髒兼具的身體所能達到的效果,正因為肢體間存有差異,身體才能靈巧自如,創造更大的成就。
下麵是一位朋友說明自己如何珍惜母女的差異:
我滿11歲時,爸媽送了我一本很棒的經典著作,我滿懷歡心地逐頁拜讀,合上最後1頁,我哭了,仿佛自己在書中生活過一遍。
我珍藏此書多年,將它送給自己的女兒。凱西11歲時,我將書拿給她,她很高興收到禮物,可是,她在辛苦讀完前麵兩章後,便將書本束之高閣,好幾個月都沒去翻動,她的表現令我心中十分失望。
我一直以為,女兒會跟我有著相似的性情,會喜歡當年我所喜愛的書籍。
"凱西是個迷人、友善、愛笑、有點調皮的女孩。"她的老師告訴我說。"跟她在一起真是愉快!"她的朋友說。"她熱愛生命,凡事達觀,個性敏感而細膩。"她的父親如是說。
"我真的很難調適。"有天我的先生表示"她那麼活躍,愛笑愛鬧,實在令我不知所措,因為我從來就不是那樣子的人。"
在步入青春期前,閱讀是我惟一的樂趣。我明知不該對母女的歧異感到失望,心底卻悵然不已。對我而言,凱西像團迷霧,我很不喜歡這樣。
孩子很快便感受到我的心事,我知道她遲早會覺察,並覺得受傷,對於自己如此量窄,我十分痛苦,我知道這種失望並不理性,雖然我深愛女兒,卻無法消除心中的失落感。
每當夜闌人靜,我便祈求自己更能諒解,後來有天清晨,我躺在床上,心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我似乎看到凱西成人的模樣。我們是兩名成熟的女子,手攜手,相互注目微笑。我想到自己的姐姐以及姐妹間的差異,我從來不曾期望姐妹跟我一樣。我了解,凱西跟我就如我們姐妹一樣,有天都會長大成人,最好的朋友其實無需彼此相似。
幾句話在腦中響起:"你憑什麼將自己的性格強加在她頭上?歡欣接納你們的歧異吧!"這話雖然轉瞬即逝,卻猶如當頭棒喝,改變了我的信念。
我心中充滿感激,與女兒的關係也邁入充滿歡樂的豐盈新境。
這位女士最初認定,女兒應與自己相似,這番假想使她飽受煎熬,不懂珍惜女兒的與眾不同。惟有在她學會接受女兒,並稱讚兩人的歧異後,才又創造出期望的豐盈關係。
上述情形適用於家庭中每一種人際關係。
有一天,柯維在佛羅裏達奧蘭多的某公司,舉行一場有關左右腦差異的研討會,題目是"左腦管理,右腦領導"。休息時,公司總經理對他說:"史蒂芬,這問題真的很有意思,不過,我一直拿你的話去思考我的婚姻,而不是生意。內人和我的溝通很有問題,不知你能不能跟我們"吃頓午飯,看看我們兩個談話的情況。"
"好啊。"柯維回答說。
當他們3個人一起坐下來,閑扯了幾句後,總經理轉頭對妻子說:"甜心,我邀請史蒂芬跟我們吃飯,是想看他能不能順便協助我們兩個人溝通,我知道你覺得我應該更細心、更體貼,你能不能說得更明確點,到底要我怎麼做?"他那強勢的左腦希望得到事實、數據與正確的東西。
"我早跟你說過,那不是什麼明確的東西,隻是我對事情先後順序的整體感覺嘛。"她那強勢的右腦希望用感覺及總體經驗處理兩人的整體關係。
"你說'對事情先後順序的整體感覺'是什麼意思?你到底要我怎麼做?給我一些明確可以掌握的東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