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忠臣義士萬古流芳 烈媛貞姑千秋表節(1 / 3)

第一百章 忠臣義士萬古流芳 烈媛貞姑千秋表節

且說劉璟見月君升天,感歎一番,退兵在河間地方,還指望著建文回鑾,進討滅燕。不意奉到相府密劄,召請還朝。劉元帥遂將兵符交與譚監軍,止帶小皂旗,星夜馳至闕下。原來朝中先得了程知星齎到行在玉函,是令大臣轉奏帝師,說聖意決不回鑾。即刻又得了帝師封諭二絕句。舉朝大驚。所以召劉元帥來商議。文武諸臣僉同在行殿啟發玉函視之,乃是一首七言絕句,詩雲:杖錫南遊歲月深,山雲水月任閑吟。

塵心消盡無些子,不愛臨軒萬慮侵。

程知星舉手道:"家君夜觀乾象,見太陰星移位,女虛分野,王氣潛消。又卜得'渙'卦,亦是解散之義。當日帝在神樂觀時,曾卜得'坤'卦,正是太陰承天之候,也就斷定龍戰於野,陰陽皆不能相勝,終歸渙散的,若逆數而行,必致大凶。

因此聖意遂決,率筆寫了這詩。臨時時,家君命星夜趕路,恐不及再見帝師了,果然應驗若此。"吳太師道:"燕藩未反時,尊公豫言必反,而今焉得有錯!"忽報荊門開府姚襄飛奏密本,吳太師亦即同諸臣啟視雲;呂軍師同著大將劉超駕一小舟,不知去向。次日,道臣沈珂亦掛冠而遁。眾文武齊聲道:"此無疑是軍師也豫知帝師升天,英雄之見,大略相同。"吳學誠拊心道:"噫,天數若是乎?我即於今日往詣行在,君臣生死一處。"劉璟揚言道:"在外開府將軍處均宜行文知照,聽其自處。

我輩各行己誌可也。"

於是曾公望收了玉圭,王璡卷了聖容。諸臣皆暫歸邸第,整理畢,複聚在闕下,大慟一番,出朝而散。獨有小皂旗睜目大呼者三,即拔劍自刎。時董、賓二老將軍皆先去世,董翥、賓鐵兒正要同扶父柩還葬,遂將小皂旗棺殮,載之而去。

今將諸臣蹤跡悉誌於左:晉爵太師、前翰林院編修、充平燕軍師程濟,晉爵太傅、前監察禦史葉應賢,原名希賢,晉爵太保、前吳王府教授楊應能。

葉、楊二公,從帝微行十年,同時病卒,葬在滇中之浪穹山,帝手筆題曰"兩忠之墓"。嗣後隨駕,止濟一人。

太師吳學誠,原官侍講。

太傅趙天泰,原官編修。

太保梁田玉,原官秋曹。

少傅郭節,少保宋和,大塚宰程亨,原官檢討。

大司徒劉仲,大司寇何洲。

以上舊巨八人,或入蜀,或之楚,或遊吳、越,或適滇、黔,各去尋訪行在。

少師李希顏。原官讚善。

先因老病致仕,仍遁居於夾穀。

少師王璡. 原官寧波郡守。

祝發為僧,去遊五嶽。曰:"帝尚披緇,何況臣子。"少監王鉞從之去。太監周恕先數日已卒。

太保金焦,原官刑部侍郎。

大司寇馮DM,原官刑部司務。

大司徒梁良玉,原官中書。

大司空黃直,都憲禦史王資,晉銜大司空靈台正王之臣。原官欽天監正。

以上舊臣六人先後去世。均有諡號。

方外宗伯兼迎鑾錢芹。曾從蘇州府太守姚善起兵勤王,為行軍祭酒。

訪求行在,卒,葬於荊門山中,有諡。

大宗伯周轅,係殉節衡府紀善、諡文節公諱是修之子。

大司馬胡傳福,係殉國大理少卿、諡忠端公諱閏之子。

薇省左學士黃貴池,係列難博、諡忠慎公諱彥清之猶子。

都憲禦史張彤,係勤王殉難樂平縣尹、諡忠成公諱彥方之子。

少司農陳鶴山,係殉國戶部尚書、諡忠貞公諱迪之子。

大司空曾公望,係殉國監察禦史、諡忠靖公諱鳳韶之長子。

少司寇茅添生,係殉國副都禦史、諡忠敏公諱大方之長孫。

黃門尚書周文獻,係勤王殉難鬆江郡丞、諡忠僖公諱繼瑜之子。

黃門侍郎侯玘. 係殉國刑部尚書、諡忠簡公諱泰之孫。

以上九人,各懷印綬歸裏,以詩禮傳家,訓試子孫,永不出仕,忠孝聞於奕世。

薇省大學士方綸,係殉國文淵閣博士、諡忠肅公諱孝孺之子。

少宗伯盧敏政,係殉難太常少卿、諡忠安公諱原質之弟。

少司空鄭珩,係殉難監察禦史、諡忠穆公諱度之子。

豫州巡察道餘學夔。係洪武年間進士。

學夔本雲間人,為正學弟子。刑部尚書魏澤曾以方氏遺孤托之鞠育。而盧、鄭王皆以方黨滅族,無家可歸,遂相約學夔同之雲間,隱於九峰山。

侍讀學士劉藜,係殉國大理丞、諡忠節公諱端之子。

侍講學士王作霖。係殉國刑部郎中、諡忠恪公諱高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