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屋簷和廟堂之間的旅行(1 / 2)

第9章 屋簷和廟堂之間的旅行

如果說美麗風景體現的是大自然對瑞士天賜的厚愛,那麼,薈萃了科技與人文等諸多文明菁華的博物館,則足以體現一個國度一個民族對文明的膜拜和尊祟。這個不大的歐洲中部內陸國,卻擁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博物館600多座,按人頭算下來,平均萬人就有一座,是歐洲博物館最多的國家,瑞士也因此被譽為"博物館之國"。

所以,到瑞士逛過博物館才算不虛此行。在欣賞完瀲灩的波光,隨便步入一座博物館,佇立在藏品之前,隱約能聽到人類進程的足音,這時,眼中便仿佛閃出了另一種"波光"――這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辛勤汗水所散出的光芒。

瑞士的博物館改變了我以往的一些看法。在我看來,博物館多少籠罩著神聖莊嚴的氣氛,至少也是代表著一種用仰望才能企及的高度,頗有"廟堂之高"的威嚴。瑞士當然也有這種很莊嚴的博物館,如聯合國的萬國宮、奧林匹克博物館等得與國際風雲聯係在一起的場所。可更多的博物館給我的印象大多是很日常的、生活化的。瑞士博物館種類多得出乎我的想像,像交通博物館、鍾表博物館、食物博物館......中國那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老話,借鑒到瑞士,幾乎能化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博物館",而這些博物館又離我們的生活是如此之近,以致於要讓遊人生出走進了居家屋簷下的感受。

於是,我的瑞士博物館之旅就更像是在屋簷和廟堂之間穿梭的旅行,無論居"屋簷"還是居"廟堂",都能飽享一頓"精神大餐"。大概旅行中人更容易接受各種知識,一路逛博物館下來,不知不覺地竟積累了許多知識。

到風光旖旎的盧塞恩,絕不可錯過盧塞恩交通博物館,這是這個全歐洲最大的、展品最豐富的交通博物館。該館自1959年以來較完整地收集、保存、展出了瑞士交通方麵的民族文化遺產,有七千多件曆史遺物和15萬份重要曆史文獻,清晰、詳細地展示了瑞士自19世紀以來的交通、科技的發展曆程。這裏即陳列有3000年前的獨木舟,蒸氣機車、登山火車、古董車、飛機,還有未來世界的宇宙飛船。交通博物館有如由時間與空間構成的一軸長卷,向遊人展示了人類的發展足跡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去交通博物館在盧塞恩火車站乘座公共汽車很方便,可我還是選擇了徒步前往,用最古老的交通工具――雙腳――去參觀交通博物館,別有一番滋味。事實證明我的選擇非常正確,沿著美麗的盧塞恩湖徒步是件愜意至極的事,途中我飽覽了水天一色的湖景,沿著縱橫交錯的小路步行了約一小時,我才到達坐落在坐落在盧塞恩四州湖畔的交通博物館,看到了展館外小廣場上的那架可供遊人拍照的噴氣式飛機。

進入交通博物館,絲毫沒覺察出一般博物館難以避免的"沉悶"之感,它倒像是個主題公園。館內設有360度環場大屏幕的視聽間,專門介紹瑞士美景,同時還有令人眼界大開的運輸工具展覽,遊客還能坐在駕駛員的位置上身臨其境地體驗一把,讓不是交通機械迷的我也樂而忘返了。館內每日有三場Imax電影,還有一個巨型的星球館(Planetarium)和自助餐廳。難怪這個博物館會成為瑞士最受歡迎的博物館,每年的遊客據說達80萬人之多。

來到萊芒湖畔的日內瓦,聯合國的萬國宮就不能不看。萬國宮是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所在地,於1929年在一座名為"阿裏婭娜公園"的莊園上奠基,1931年開工,1937年完工,其規模自然就小不了,占地有32.6萬平方米,1946年8月,在國聯解散之後,萬國宮正式成為新成立的聯合國的財產,並以"聯合國歐洲辦事處"的名義重新啟用。站在萬國宮窗前,可以看到一個水柱高達40層樓高、有百年曆史的人工噴泉,景色蔚為壯觀。萬萬國宮的建築風格很有"萬國特色",大街外部用的是意大利的石灰,華河羅訥河及侏羅山的石灰石,內部用法國、意大利和瑞典產的大理石,棕麻地毯則產自菲律賓......而且各成員國捐獻的裝飾和陳設物品也讓文化的多元化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細細欣賞品味,猶如走進了一個微縮的"世界文化大觀園"。其實,最讓我感到有收獲的是此處竟是欣賞湖光山影的絕佳之所,在萬國宮可遠眺歐洲第一峰勃朗峰,下可俯看碧波蕩漾的萊芒湖。

在日內瓦,如果有時間的話,應該到一座與時間有關的博物館去看看,那就是世界聞名的鍾表博物館,該館在舊城附近,一座普通二層小樓裏陳列著走了五百多年、記載著瑞士鍾表製造業曆史的鍾表珍品。

對體育感興趣,就得去建在洛桑的奧林匹克博物館參觀,這個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奧林匹克競賽信息中心,通過對藝術、文書、影片和紀念品等從古代希臘到現在的各種展示,把體育、藝術和奧林匹克文化有機的結合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