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濃縮的千麵之國(1 / 1)

第11章 濃縮的千麵之國

瑞士在其僅僅4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卻融會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羅曼什語4種官方語言。除了操這四種語言的民族外,瑞士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幾十個國家的移民定居在這裏。所以,如果你信步於萊蒙湖畔,便會碰到各種膚色、操各種語言的"日內瓦居民"。這種語言的多樣性,顯示出瑞士多元文化包容而協調發展的現狀,多元文化在瑞士的風俗、習慣、服飾和飲食中也有充分的體現。

瑞士是世界上最小的聯邦製國家,各州的"獨立性"較大。除外交、軍事由聯邦政府管轄外,其他諸如稅收、教育、移民等均有各州負責。這種"分權製"保證了瑞士的獨立、統一和穩定,避免被臨近的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吞並,也適應了瑞士4個語言地區、多種民族居住的複雜局麵。

瑞士的4種官方語言是曆史形成的。瑞士人的先祖是克爾特人,其中的一支海爾維希人於公元前58年向高盧地區遷移時,遭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將阻截,被迫留在瑞士中部高原地區。瑞士淪為羅馬帝國的屬地達500年之久,當時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5世紀中葉,羅馬帝國衰落,勃艮第人占據了瑞士的西南部,他們說法語,簡稱"法瑞"。同時,日耳曼人的另一支阿爾馬尼人占領了瑞士的北部和東北部廣大地區,他們說古德語,簡稱"德瑞"。在阿爾馬尼入侵時,一部分羅馬帝國的軍人和難民逃亡到東部的阿爾卑斯山偏僻的河穀地區,他們在格勞賓登州內使用原來的拉丁語,即保留至今的羅曼什語。而在瑞士東南方的提契諾州,是意大利移民的集居地,1803年加入瑞士聯邦後,便成為瑞士的意大利語區,這裏的居民簡稱"意瑞"。

然而,瑞士的4個語區並不是"一刀切"的,往往呈現"你中有我"的現象。在德語區的有些州,少數人或小地方也說法語和意大利語。像伯爾尼和弗裏堡這兩座德語城市,是德、法雙語區。而到屬於法語區瓦萊州的"仙女峰"那裏的人隻說古德語。意大利語區的旅遊勝地盧加諾,也有很多人說法語。最有意思的是在瑞士的德語區其實是德語的一種方言語區,連德國人也聽不懂這種古德語。而在中瑞士德語區的一些州又有各自的方言,有些詞的發音不同,他們之間往往也聽不懂對方的話。

瑞士的4種官方語言均有自己的報刊,聯邦政府的文件也用4種語言公布。德、法、意3種語言還有自己的電台和電視台。所以,在瑞士任何地方,你都可以收聽到幾十個電視台或電台的節目。瑞士的文化多樣性世界罕見,歐洲、乃至世界上各種文化和民俗在瑞士都能看到聽到。

瑞士絢麗多姿的文化也表現在服裝上的不同。在狂歡節上,人們不僅要帶麵具,還穿著不同的民族服裝。"德瑞"女裝以連衣裙為主,上衣有袖或無袖,坎肩或背帶式,露出百襯衫,腰下罩上不同花色的圍裙;男裝穿瘦腿馬褲,上身是套頭式寬鬆衣,有銅扣,領和肩上繡花。"法瑞"和"意瑞"一般穿宮廷服飾。

然而,文化特性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決定著這個民族的風俗和氣質。"德瑞"比較認真刻苦,一絲不苟;"法瑞"比較靈活聰明,好吃貪玩,"意瑞"熱情好客,勤勞勇敢。瑞士各民族還保留著自己傳統的節日。在法語區日內瓦有紀念抗擊薩瓦人入侵的"登城節",瓦萊州有奔放的"鬥牛節",沃州有25年一次的"葡萄節"。意大利語區有"受難節",還有鄉間狂歡節。狂歡節在德語區十分普遍,最著名的是聞名歐洲的"巴塞爾狂歡節",在伯爾尼有"洋蔥節",在阿勞有"響鞭節",在弗裏堡有"聖尼古拉節",在巴塞爾鄉州有"搖鈴節"。在中瑞士的幾個州和羅什語區,有一種叫"群眾露天大會"的傳統節日活動一直延續至今。

瑞士的多元文化間還有著包容性,這可能是瑞士特有的一種"內聚力"。數百年來,瑞士從來未發生語言或文化衝突,更沒有戰爭。人們在這塊"世界花園"裏安祥而平靜地生活,各得其所,相互扶持,自由而平等地建設共同的家園。甚至定居瑞士的外國人也受到這種精神的感染,他們比過去更愛整潔,更加勤勞了。瑞士人常風趣地說:"上帝賜給瑞士人民的,除了阿爾卑斯山的險峻山峰之外,就隻有兩隻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