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體美的理想境界(1 / 3)

第二章 人體美的理想境界

在曆史上我們看到的各種觀念和概念,都是把生活,也就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進行規定。人們的物質利益也在持續前進。因為生產機製內的持續變動,這物質利益的進步為每個民族每個階級創造了新的需要,或者取締並減少了此前居於領袖地位的需求。

現存生產機製完全的本質的變動必然引起精神生活的革新,有時甚至是精神生活的重生。這種促使產生嶄新的觀點和觀念的根本變化,在全新的經濟原則進入曆史的時刻,從根本上,也就是和現有的生產方式相抗衡、需要從根本上改革社會組織的新生產方式邁入曆史的時候。

因為需要從本質上革新社會組織,新經濟因素的興起就成了曆史的革命化因素。社會的本質上的改造在於:伴隨新經濟原則的出現,具備迥異的利益因而觀點也迥異的新階級誕生了;其次,這個新因素要麼使社會的舊階級消亡,要麼以恰當的方式重塑他們。這兩個現象都必然是進化所產生的後果,所以在這個階段,人類社會存在的全部的舊麵貌都會發生變化。

這樣的轉變自始到終有一條文化的分水嶺,是一個時代結束和另一個時代開始的標誌。每逢一個新的曆史原則問世,人類都會麵對一種新出現的或者是別的什麼希望。

在這種時代,人們好像一塊兒,而且在同一時間進入培育萌芽的活動中,全世界都陷入創新的歡樂的海洋中。所有的人都會有這種體驗,好像在自身內部培養著未來,醞釀著一個新的世界,這個新世界會顯得特別光明。每個階級每個民族,有時是全歐洲,都漂浮著讓人迷戀的春天的芬芳,滿懷信心地預言我們的未來,而且預感著輝煌前程的到來。

冰凍的發展潮流猛然之間又被融化,在所有的地方都快速流動,勇氣十足地激起意氣洋洋的波滔。睿智的謹慎在以往被視為最主要的美德,現在卻成了尤其讓人厭惡的惡行。決策的迅捷,行動的無畏,前進的勇敢,就算與瘋狂無異的魯莽也會獲得最熱忱的歡迎。激揚的情感波滔洶湧,愛和恨同樣到達極點。關心擁護現有製度的人,發現他們得以生存的根基漸漸鬆懈,覺得他們"最神聖"的權利遇到危害。於是他們成為野蠻人,專門要誓死反抗新生事物,既使全人類都毀滅了也不會考慮。新時代基本經濟思想的代表層也不比他們手軟。上升的階級以極其堅決的態度把自己的曆史權利納入議事日程,對他們真實的或預想的對手進行嘲弄,什麼手段都用,而有些人則從新出生的事物中為人類的前途歸納出別的更加光明的前途。這些人與前兩類人不同,他們滿懷著激烈的、無私的愛。在這些人中間,孕育了所有社會美德中極其高尚的美德--忘我的認同感,意氣風發地為事業而放棄個人的幸福。

這些趨向對抗的衝突,造就了嚴酷的階級鬥爭形式,其總的過程一般是駭人聽聞的,詳細的事實也讓人難以忍受,但階級鬥爭到底是偉大光榮的,因為關乎整體,關乎全世界的命運,所以是崇高的。

在這種時代,傳統的偏見一般會被勇敢地打破。因為人們認為舊事物能夠被超過。於是,所有與舊事物有關的事物都被當作空虛的,所有刻上烙印、因為時間的久遠成為神聖的事物必然會引起疑心,受人取笑,所有現有的關係和裝備都受到批評。因為迫於進化的壓力,從前的似乎是曆經滄桑樹立的極其令人自豪的擎天柱陸續倒掉,因而所有權威都發生了搖擺,失去了從前的信任、崇敬和擁戴。所有當前的事物都必須證實自己有權力接著存在,如果頂不住新生事物的抨擊,便會被絕情地判處死刑。

這種時代勇氣十足地展開毀壞與打擊,而創造也具有相同的勇敢和光榮。創造力的提高令人歎為觀止。勃蘭兌斯這樣論述莎士比亞時代的創造力。

"當代講英語的有幾億人,但英語詩人卻很少。在那個時候,整個英國大概有三百位抒情詩人和劇作家,創作力特別強大,盡管讀者和觀眾的數量不比現代的丹麥多,因為當時英國五百萬人口裏不識字的有四百萬人。但是,在那時的英國人裏,具備寫詩才華的人很多,就好像現代德國婦女的彈綱琴。"

在這種時代,處處都在樹立新的豐碑,為輝煌的社會大廈奠定根基。對那些破敗不堪的地方,人們根本不去修補,而是重新去建造。每個任務,無論怎樣偉大怎樣古怪,個人和社會都不會認為過於艱苦過於可怕,因為所有人的思想感情都變得無比寬廣,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幾乎成了偉人,希望擁有全部,認識全部,摧毀所有障礙。這是所有人和全階級全民族的特點,因為這是時代的特征。無論對人還是事都提出了最高的要求;所有人的追求都是超前的,無止盡的。

就因為這樣,成熟總是被人重視的;不僅在身體上,在精神領域也一樣格外注重成熟。在這種時代,最喜歡的不是初生牛犢,不是年紀輕輕的少女,而是身強力壯的、有創造能力的男子,以及像美麗的花朵一樣盛開著、富有理解力的女人。男人應該集阿波羅和赫刺克勒斯阿波羅是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他掌管光明、青春、音樂和詩歌等;赫刺克勒斯是希臘民間英雄,富有神力,強壯有力;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愛和美的女神;朱諾是天後。於一身,女人應當集維納斯和朱諾於一身。

這種時代不僅有無畏的追求,而且與別的時期不同,在達成自己的目標時也是大膽的,意誌和行動並駕齊驅。在這種時代,人類的才力所能夠預見的、所能夠構想的最深入最偉大的目的最終獲得了實現。個人創作的成功,就像新思想新形象的充盈。時代的任何氣息都帶著創造力,經久不衰。在這種時代,人們從事的每項工作都如同豐功偉業一般,因為每項工作都有時代的所有偉大的力量參與進去,仿佛時代以一雙看不見的手插入到最瑣碎的事情中去。因此,在這種時代創造的全部,都刻上了永恒價值的烙印。

新經濟原則登堂入室的時候,它的實質就是這樣。所有這些,使這樣革命時代更加精彩奪目。平常人首先關心自己的"安寧",讀到這裏,會不由地發抖。而那些預見人類的進步思想馬上要落實的人,對這樣的時代的人欣羨異常,因為他們看到了、上升到了生活的顛峰,這是人類所獲得的最偉大的幸福。

每位主動追求進步的人,都熱切地向往著、期待著這樣的時代快快到來,因為到那時人類將再次創造駭人聽聞的奇跡,取得新的發現,以至比世界從前的任何一種都光輝。未來的人類用來對付新課題的方法,無論是在絕對意義上還是在相對意義上,都要完美,都要富足。

到那時,將對有必要的前提展開最偉大的改造,因為新時代會有比較主動地經過周密考慮地到達最終目標的階級。在這個階級的行列中有的不是一個人文主義者--胡騰,而是有數以萬計個。到那時,"生活"會變成"歡樂",而且是難以想像的"歡樂"。

14世紀、15世紀,曆史舞台上再次出現了新的經濟因素--商品生產的發展和取決於它的貨幣經濟,進而中世紀宣告結束。附加一句,貨幣經濟第一次登上了曆史舞台是在古代。新的經濟因素使中世紀終結,同時又使另一個世紀開始了,在兩個世紀中突破了農村村社框架內的農民和手工業經濟,從而誘發了世界貿易的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奠定了現代資本主義的第一塊基石。

文藝複興的革命價值,近代最崇高的革命,在規模上和時市風間上都沒有能超過它的,意義也特別深刻,因為它從裏到外掃蕩了文明的歐洲,直到它所代表的新原則在生活的方方麵麵都獲得了成功才宣布結束。它是古代世界垮台後歐洲人類最偉大時代的開創者。

文藝複興是人類近代史的開始。

與文藝複興在同一時期湧現出文化的豐富財產:民族和民族語言。之前,不僅沒有民族,而且也沒有民族語言。

在這一時期前,國家隻是大量的一般彼此敵對的利益集團的結合體,因此沒有什麼凝聚力。中世紀主要的社會單位是領土極少的村社,往往就一個村落,最多是若幹個相鄰的村莊,那就稱得上一個世界了。倘若有人並非是這個社區的一員,他就會被當作外人,毫無權利。隻要是別的村社的東西,都被視為外國玩意,是另一個世界的。村社與外麵的世界隻有特別落後的聯絡,而且一般是持仇視的眼光,對它的利益,其實每一個這樣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利益,一點兒也不關心就算不錯的了,因為別的世界的利益是這個世界無法理解的,甚至會對這個世界造成威脅,所以一般互不妥協。

因此,中世紀精神結構的主要特征是每個方麵都格外偏狹,連語言都無法成為聯係各個地區的基礎。每個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語言,與村社邊界同樣固步自封。近距離之內,方言便已像外國話那樣不好理解。每一個國家都有成千上萬種語言。隻有在特別危急的時候,鄰近的村社才有一致的利益;一旦促使它們團結起來的原因不複存在,它們就又各自為戰了。

這種狀況決定於中世紀的經濟基礎。中世紀的經濟是自然經濟,生產物品隻為滿足自己的需求。一般是所有的人都各自生產自己生活所需的所有東西:食品、衣物、住房、勞動工具。任何人,他的個人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圈子隻局限在勞動者自己、他的家庭和他所住的社區,其次就是他以納稅人身份所聽從的封建領主。所有的需要都在這個圈子的範圍內得到解決,所有需求都由這個圈子的生產力決定。封建主采納貢品,以之為交換條件,提供保障來抵抗所有的對手。這種社會體製絕對是在許多不大的集團互相隔離、領土封鎖的基礎上建立的,其思想表現是輕視把許多單元團結起來的整體觀念。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有相互交往的願望,所以那時不存在公路。修公需要很多人共同參與進行工作,當時沒有社會需要推動人們這麼行事。另一方麵,各集團利益的偏狹,必然會讓最小的利益抗衡都更深入並且持續很久。諸如此類,造成了自然經濟在很長時期內占居統治地位。如果再補充一些地理條件:社區受河流、山嶺和沼澤的分割,天然道路很遠等等,自然經濟甚至到今天為止還部分地保存在這類地方。

這種田園風光,其實並不具備浪漫主義者所想像的那種田園詩的風格。它懷有撫今追昔的感情,除了這個還有一個就是它常常從自身創造出使它長久存在的條件。但它到底不可以永恒存在,當它自己創造的敵對因素長久存在並發展到特定程度的時候,它肯定會倒台。這個必然會讓自然經濟消亡的敵對因素,適應了自然的勞動分工的發展趨勢。它向往日益簡單的形式,先是成就了獨立的手工業,後來又促成了貿易的問世。因為這個進化,手工業變成了與原有力量並駕齊驅的新興力量,而且肩負著打敗舊有力量的使命。勞動分工的發展趨勢不言而喻是個自然的現象,在每個地方都是很自然地出現的,因為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人們都渴望勞動過程越來越簡單,讓它更合乎情理,它所帶來的必然的結果就是對勞動進行分工。

於是最後成就了獨立的手工業。

手工業的產品逐漸超出了人體以及行會的需求,所以應該把多出來的勞動產品拿去和別的集團互換,從而促成了市場的出現。市場變成了自然的交通樞紐。與此同時相伴而生的是加強對盜匪行竊行為的防衛。積存在這些地方的財帛總是讓鄰近的居住者和外國人格外眼饞;而一旦坐落在通航的江河沿岸,更有海盜窮凶極惡地偷偷打量著。

因此,農村也必然會變成城市。

中世紀末期交換的往往是多出來的產品,用產品來交換產品。伴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伴隨著手工業的持續進步,人們開始特地為交換而進行生產,也就是為貿易而進行生產。

這個現實是將近代同中世紀劃分開來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伴隨著這種情況在世界上尤其革命的因素--貨幣在曆史舞台上出現了。

貨幣是交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是商品生產所必需的,因此商品生產造就了它。

正是貨幣使得中世紀的封建生產方式土崩瓦解並最終不複存在。

商品交換愈發達,貨幣的力量就體現得愈強大。"任何人都需要、任何人都要用到的商品,就是錢。錢可以買到所有的東西--封建生產方式所生產的所有物品:服務、住房、食物,還有不計其數的家裏不生產但漸漸不可或缺的、隻有錢才能買到的東西。掙取金錢財富、生產商品和買賣商品的階級,其作用也日益重大。對於行會工匠,限製性的法律隻允許他們聘用數目有一定限製的傭人,因此他們不大可能有大量錢財,迅速淪落到商人的後麵,商人一心一意想要發財,而且永不知足,他們的資本大得沒有限度,而收入則尤其多得多,而這些最讓他們開心了。"

隨著新的原則--貿易(它的表現和革命化手段是貨幣)的興起,新的生產方式在曆史舞台上亮相了。

與此同時,人們的所有思想感情都取得了全新的內涵,所有觀念和理念都出現了徹底的改變。

商品生產把商人塑造為一個全新的階級,也就是現代資產階級的最早時候的形式,並且從根本上轉變了舊有的別的所有階級的生活。

為滿足每個人的需求而從事的生產,被局限在特別狹小的範圍內,所以在中世紀,隻有小到不足論的刺激才使得個人的力量得到施展,人們的精神並不是特別的激昂。在推動貿易發展的商品生產時代,情況就有很大的不同了。個人和社會都被特別強勁的刺激劑激發起來了;所有的東西都時常不斷地爆發並沸騰,所有的一切都朝著寬廣的天與地奔去。人的精神極度渴望超出自己,跨越現實造成的障礙。全新的人,全新的觀點逐漸在這時候問世了。人從集體主義者轉變為個人主義者,而且絕對是一個貪財者。

這個運動最初是在意大利出現的,最初的萌芽在意大利南部形成。中世紀時,東方和歐洲的早期貿易交往就是在那一帶展開的。希臘人和薩拉秦人,首先攻擊意大利人,隨後他們把自己的貨物--主要包括絲綢和香料--硬性賣給意大利人。這時第一次產生了海上貿易,一般都是和君士坦丁堡展開貿易往來。在意大利南部被襲擊後,繼之而來的是意大利北部,以後挨個兒是西班牙、法國、日耳曼等等。無論是在哪裏,需要都促成了商品的生產;無論是在哪裏,貿易最後都會成為世界貿易,使歐洲人類漸漸地遠離並告別了中世紀。

這場具有革命意義的改革在15世紀,尤其是16世紀到達了頂峰。所有的國家在文學藝術的每一個領域都創造了最為成功最為美好的東西:文學擁有著特別深刻、為世人矚目的作品,繪畫五顏六色、成就非凡,雕刻形式極其優秀,建築雄偉壯觀。

處於這段時期的歐洲,資本主義以它那特別有力氣的大手創造了民族國家和民族語言。商業資本的利益團結在一起,竭盡全力尋求建立國家,以追求更高商業資本的利潤。代表,一直支持貴族政權。至於擁護的程度,在每個國家都不一樣,這需要由以前的發展來決定,他們支持其與地方主義的封建貴族展開鬥爭。

因為商業資本的利益有一致的地方,在方方麵麵都有共同的地方,因而肯定在所有的方麵獲得了成功。同時,伴隨著君主專製政權與維護其一部分利益的小貴族之間的鬥爭,也正在逐步穩固君主專製政權在各個方麵的勝利、代表落後經濟原則的封建貴族在方方麵麵的失敗而宣告終結。這是曆史的必然。曆史的必然在歐洲的每一個角落都毫無疑問地促成了君主專製政體的勝利。這也就是說,統一的民族國家陸續產生並且茁壯成長,來取代那些封建時代到處都有的、與中世紀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沒什麼凝聚力、沒多少實力的國家。從這裏可以看出,這個時期之所以形成了民族國家,其原因純粹是商業資本經濟利益的結果。

隨著民族國家的產生,民族語言也一定會獲得發展。在封建主義時代,各個地區的經濟條件有著巨大的差異,語言分為數以千計的地方語言。地方語言在許許多多是各個地區特別的經濟結構,從而也是其特別的社會存在的產物。伴隨著統一的民族逐漸出現,各種地方語言也必然會走向統一的民族語言,會走向共同的經濟利益。而由於促使國家形成的力量大多分布在大城市,大城市成為民族語言的發祥地。

民族國家和民族語言的出現,是15世紀到16世紀進行的巨大改革的最重要的結果。

這就是文藝複興時代的總體風貌和主要的發展趨勢。

如果有人想要確切理解文藝複興,不但理解它重要的本質,而且也能明了它的深刻矛盾。社會生活中特別重大的矛盾對時代的道德有特別深遠且深沉的作用力,促成了許多重大的抗衡現象。

任何一個新時代可以在什麼程度上解決好它所麵對的種種困難,它所使用的手段無疑具有格外重大的意義。

就算伴隨著新利益的產生曆來會湧現出具有具體形式的新觀念,那新觀念在問世之初也常常是穿著往日的衣裳。新的鬥爭是身著往日的衣裳展開的。這過時的衣服是尺寸大了還是尺寸小了,理所當然地要由新時代前進的困難程度和障礙的多少來決定。而在那個時候,在前進的路途上,新時代用來解決它急切需要完成任務的方式十分落後,原因在於那都是一些封建時代的方式,大部分都很古老。

麗達(達·芬奇油彩)單單這一條,就注定了這時代有許許多多沒有辦法征服的障礙阻撓它一帆風順地解決它所麵對的課題;無論已經獲得的成就有多麼偉大壯觀,它的成就依然是殘缺不全的、拖泥帶水的。如果說,這殘缺不全的拖泥帶水的成就仍然給人以精彩奪目、傲視一切的印象,那隻是證明新經濟原則用以解放與推動的力量有多麼的強大。

在文學藝術領域,所有的任務也幾乎都是以尚未徹底解決的情態留給後來人的,在這方麵時代也不太可能成功地達成它的發展願望,獲取最終的勝利;過於落後的現實使它在半途中就放棄了。我們隻要稍微講一下繪畫的最大的一個問題--描繪空氣的問題,也可以這樣講,使物象的氛圍聽從自己安排的問題。總體而言,這個問題在文藝複興時代自始至終都沒有獲得解決。在這方麵,文藝複興時代的全部的創造,都不過是很有膽量的猜想,而絕不是實現。

別的生活方麵也是這樣。隨處都是意氣洋洋,眾誌成城,專心專意要爬上最險要的高峰。這種胸懷大誌的景象是古代世界消失後從來都沒有過的,而文藝複興時代結束後也不多見。但不管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人,都未曾真真切切地攀上山頂。中世紀生產方式在很多地方不但沒有消亡,反倒是尋找到了更加便利的條件繼續存在下去。這個事實極大地影響著發展,以致無法做到不斷地沿一條直線發展,而常常是順著十分曲折的羊腸小道前進,有時會遇到沒辦法對付的衝突。上麵所講的商業資本的革命化作用,最初隻體現在新興民族國家的主要城市,後來這此城市也的確成為新興民族國家的首都,但是在這些城市,封建主義的僅存勢力有時仍然格外壯大,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市民們仍然耕種土地,例如柏林在19世紀依然如此。但是,根本的改造在城市裏怎麼說也得花幾十年的時間才可以成真,而從城市走向農村則更加緩慢。

如前所述,在很多國家,地理上的偏僻落後造成相當多的地區的封建生產方式又持續了上百年,產品隻有少部分是為了貿易而生產的,主要仍然是為了使本社區或者最多再包括附近的幾個村子的需求得到滿足。

所以,總體看來,文藝複興時代是兩種生產方式古怪的結合體:從強盛到衰弱各個階段的封建產生方式,以及與之相同的有許多發展階段的新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種結合在人們的思維、感受及行動之中充分地表現出來,呈現為數之不盡的不同點,呈現為前麵所講述的不計其數的難以緩和的矛盾。

拿我們研究的專題來說,這種結合成就了這樣一種局麵:一方麵,在思想和意誌的領域內產生強烈要求革命的意願,從而尤其是在道德中形成了格外有勇氣的公設,辭舊迎新英勇異常,有時會使人產生一種特別有現代感的印象;另一方麵,原來的道德觀在封建關係的土壤中已經深深紮下了根,它的殘餘勢力仍繼續存在並不斷發展。新生活因素的邏輯在和古老的現實衝突中遇到的打擊越大,傳統舊思想麵對新時代的進攻,也就退得越慢,其維持生命的能力就越強。從16世紀中葉開始,這個必然的現象漸漸在所有的領域表現出來,因為每個地方在這方麵都沒有持續有機發展的條件。

每一個真正革命的時代都曾擁有這樣的悲劇性。

因為真正的革命精神總是竭盡全力要逾越他們自身,跨過現實的局限,所以它總是無可退避地在沒有充分發展的、老舊的現實麵前摔得遍體鱗傷。在這種情況下,常常會有思想上的混亂發生,利用大部分人關於當前過程實質的不清晰觀念吹捧往日的美好時光。實際上,某些現象不過是一切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情形,卻被人們視為反叛那些自然規律的不好行為;另一些現象歸根結底會被比較出色的、曆史的邏輯所擁護的新事物斷定為反自然的東西--這些現象卻被當作美德。

每一種發展形勢都在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成熟的狀態中暴露自身的秘密。在15世紀與世界貿易同時出現並登上曆史舞台的資本主義,必須要在19世紀獲得巨大的發展,然後人們才會發現它的實質和規律。

正由於這一係列原因,隻有發展到今天,才有能力在15世紀和16世紀一片混亂的現象中看出那個輝煌的革命時代有機的、符合邏輯的、重要的特點,才能夠把落後與進步明明白白地劃分出來。

以上有關文藝複興的闡述也可以在本書別的章節中運用,因為同樣是那些因素在相同的程度上對那個時代美的定義、新的婚姻形式、個人性愛的發展和滯留、婦女解放的誕生、外表時裝的原則、不一致的觀點等等起決定作用。

所以,上麵所講的一切都應視為本卷的前言。

"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我們在本書敘事部分開始時必須將文藝複興時代關於人體的觀點和理想盡量地呈現出來。這個立足點對於文藝複興時代比別的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合理,因為就像上麵講的,文藝複興在歐洲文明史上開辟了一個全新的人類的紀元。

任何一個革命時代都是充滿欲望的時代,並反映於所有的生活形式中,在所有的精神領域中體現,同樣鮮明地表現在理想之中。

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將其本質體現在觀念形態以及所有精神發現中。時代和社會在意識形態上,把自身在哲學、科學、法製、文學、藝術、行為準則以及人體美觀念中呈現出來,鼓吹一定的美,進而設計出時代和社會的理想典範。時代的所有意識形態都由時代的本質決定,意識形態其實不過是時代特定生活規則和生活利益主要意向的另一種表現,因此,人類在任何一個時代所獲取的成功越偉大,這個成功所呈現出的潛力越多越富足,那麼,這個時代的意識形態也越加光輝越加無畏。因此,文藝複興所創造的所有意識形態肯定很崇高。這崇高在人的藝術形象中體現,而人的藝術形象不過是一般人體觀念的再現。

在這個方麵,文藝複興再次挖掘出了人的肉體。就禁欲主義的世界觀而言,無論是在哪一個方麵,隻要是在天主教會的勢力範圍內,肉體都不過是不會死亡的靈魂在短時期內而且很快就會消失的軀殼。因為中世紀的世界觀認為超越凡塵的靈魂是生活的最高和惟一的目標,所以,阻撓這個目的實現的肉體軀殼必須成為這並不複雜的、任人輕視的附屬品。

"有可能不存在的東西,就沒有期待的價值。不如花心思去考慮那些永久存在的東西吧!憧憬天國吧!在塵世間,隻有那些蔑視塵世的人才會獲得幸福!"

12世紀才華橫溢的禁欲主義詩人伯納德·克列羅沃斯是這麼說的。中世紀的人們認為,肉體不過是微小生物的食品。中世紀的意識形態由此反對肉體,也可以這樣說,他們對肉體持否定的態度,盡量不允許肉體阻撓實現肉體的超越塵世的內涵,隻是視肉體為虛幻的東西、靈魂的幻影。

這並不是在說中世紀完完全全掃除了肉體因素。每一個時代都是"肉體戰勝精神"的;而且,封建社會和別的社會沒什麼區別,並非均質的。在每個國家,封建社會都是劃分為多個並不相同的階級。如上所述,統治階級把自己的意識形態硬是施加給廣大民眾,自己卻並不覺得必須遵從本階級意識形態的各種公設。所以,嚴格的禁體主義宗教學說並不阻撓封建貴族在騎士中成就一套特別的、根本就隻看重肉體享受的觀念。

雖然羅曼蒂克的女性崇拜既古怪又可笑,卻非常貼近生活。騎士愛情對永不死亡的靈魂根本就從來不說,對嫵媚的肉體卻十分樂於念叨。雖然這一肉體崇拜容納著個人性愛的萌動,沉浸在這種崇拜中的封建貴族卻是不斷向下傾斜的階級,因此它的肉體隻在精致的享受中體現出來,其中沒有什麼創造性的東西。這種肉欲有一種後退的性質,是一種玩樂,是一種顛倒。在中世紀基督教世界觀的不可避免的影響下,騎士階級神秘主義的愛情理想最終淪落為單調的、貫穿始終的淫欲。騎士階級創造的肉體美理想可以作為證據:肉體的方麵被它以別致的享受角度加以看待並肆意進行強調。

文藝複興時代和這個恰恰相反。文藝複興在每一個地方建立了民族構架和平民文化。把新興階級作為代表,它呈上健康的、力量十足的一整套觀念與精致彼此抗衡。由此,文藝複興變成了真真切切的現實主義的新氣象。它把所有的東西都從天上吸引到地上,脫去了誘惑人的外衣,其中第一個就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