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年輕人經常向我誇耀說,他們每月可以賺很多的錢,但拿到之後總是化個精光,他們從來不願存一分錢。染上了這種脾氣的年輕人將來到了晚年,一定不會剩下幾個錢,他們晚年的景象可能會很淒涼!
許多年輕人往往把他們本來應該用於發展他們副業的必備資本,用到雪茄煙、香檳酒、舞廳、戲院等等無聊的地方。如果他們能把這些不必要的花費節省下來,時間一久一定大為可觀,可以為將來發展事業奠定一個資金上的基礎。
不少青年一踏入社會就花錢如流水一般,胡亂揮霍,這些人似乎從不知道金錢對於他們將來事業上的價值。他們胡亂花錢的目的好像是想讓別人說他一聲"闊氣",或是讓別人感到他們很有錢。
當他與女友約會時,即使是在隆冬季節,他也非得買些價格很貴的鮮花,或各種糖果、小玩意兒不可。他卻從來不曾想到,要這樣費心心機、花費錢財追來的老婆,將來決不會幫他積蓄錢財,而必定是花錢如流水、揮金如土。
這樣的年輕人一旦用錢把場麵撐起來後,一切煩惱苦悶的事情就會接踵而至。為了顧全麵子,他們就再也不能過節儉日子了。他們也不會認識到自己已經淪落到什麼樣的地步了。有些人入不敷出以後,就開始動歪腦筋,挪用公款來彌補自己的財政缺口。久而久之,耗費愈大虧空也就愈多,慢慢地就陷入了罪惡的深淵,難以自拔。到了這時,他才想到自己不該胡亂花費,不該因此幹那違背天理良心的事情,不該挪用公款,可是為時已晚!為了滿足這種喜歡花架子、空排場的惡習,不知有多少人到頭來要挨餓,甚至有很多人因此丟了性命,更有無數人因此而丟失了職位!
關於這個問題,最近有位作家的一段話說得特別好,他說,在我們的社會中,"浪費"兩個字不知使人們失去了多少快樂和幸福。浪費的原因不外乎三種:一、對於任何物品都想講究時髦,比如服飾、日用品、飲食都要最好的、最流行的。總之,生活的一切方麵都愈闊氣愈好。二、不善於自我克製,不管有用沒用,想到什麼就去買什麼。三、有了各種各樣的嗜好,又缺乏戒除這些嗜好的意誌。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問題,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要修養自己的性格,克製自己的個欲望。造成現在社會上事事追求浮華虛榮的最大原因就是人們習慣於隨心所欲、任性為之的做法。
當然,節儉不等同於吝嗇。然而,即便是一個生性吝嗇的人,他的前途也仍然大有希望,但如果是一個揮金如土、毫不珍惜金錢的人,他們的一生可能將因此而斷送。不少人盡管以前也曾經刻苦努力地做過許多事情,但至今仍然是一窮二白,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儲蓄的好習慣。
有一類人年輕時從來不存錢,人到中年以後仍然是不名一文,萬一丟掉了職業,又沒有朋友再去幫助他,那麼他就隻好徘徊街頭,無所著落。他要是偶然遇到一個朋友,就不斷地訴苦,說自己的命運如何不濟,希望那個朋友能借錢給他。這樣的人一旦失業稍久,就容易弄到饑腸轆轆、衣不遮體的地步,甚至到了寒冬淪落到可能會挨凍而死的地步。他所以落得這副天地,要吃這樣的苦頭,就是因為不肯在年輕力壯時儲蓄一點錢。他似乎從來沒有想到過,儲蓄對他會有怎樣的幫助,也從來不懂得許多人的幸福都是建立在"儲蓄"這兩個字之上的。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如今都過著勉強糊口的生活呢?因為這些人不懂得,以前少享些安樂、多過些清苦的日子。他們從來不知道去向那些白和起家的偉大人物學一學;他們從來不懂得什麼叫自我克製,無論口袋裏有多少錢都要把它花得分文不剩;他們有時為了麵了,即便債台高築也在所不惜。
我從來沒有見過揮金如土的青年人最後竟能成就大業。揮霍無度的惡習恰恰顯示出一個人沒有大的抱負、沒有希望,甚至就是在自投失敗的羅網。這樣的人平時對於錢的出入收支從來漫不經心、不以為然,從來不曾想到要積蓄金錢。如果要成功,任何青年人都要牢讓一點:對於錢的出入收支要養成一種有節製、有計劃的良好習慣。
無論你收入多少,你總要量入為出,能節省的地方就要盡量節省。任何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收入來決定自己的生活支出,這是一條人類生活的規律。通常,人們總是有辦法使自己的支出少於自己的收入。任何青年人不管每月掐多少薪水都不會弄到僅夠自己糊口的地步。
通常,人們最大的花費倒並不是在維持簡單的生活上,其實大半都消耗在一些毫無意義的項目上,比如吸煙、飲酒、花天酒地、好賭、空講排場等等,這些都是一般年輕人負債累累的原因。這些惡習的結果,就是把你弄得一窮二白,到了最後,即使是出賣肉體和靈魂也還不清債務。
有很多年輕人因為揮霍無度的惡習,竟然把自己的前途都抵押出去了。他們全身的服飾都要裝成貴族紳士的模樣,而且要緊跟服裝的時尚。他們整天考慮的事情就是怎樣去花錢,隨後,他們就有了這樣的念頭:怎樣用非法手段去盡快地弄些錢來。結果,他們不但債台高築,而且往往會丟掉好的職位。於是,他們原本更有意義的生活--似錦的前程、快樂的享受和高尚的理想,一切都像落日黃花一樣,悄悄逝去。
那些不願意量入為出的年輕人常常還要掩掩飾飾,自欺欺人。他們不知道,這樣的習慣會使他們成功的基礎毀滅殫盡,而且將來也決計無法挽回。
你不考慮眼前的問題,以為將來可以從頭做起嗎?你以為今年將田地荒廢不顧,明年仍然可以重新耕種嗎?你以為過了今天還有明天嗎?時間老人是毫不留情的,你一旦造成了錯誤,他決不會再給你一個從頭開始的機會。未來的收獲都得看你年輕時播的種子怎樣;如果你播的是雜草,將來也休想收獲豐碩的果實。
請你牢記這句話:你將來的歡樂和困苦,都取決於你撒下的種子。等到將來,當你走進你的倉庫,看見的是滿倉的糧食還是無用雜草,--是光榮的成功還是淒慘的失敗--都得看你現在怎樣做。Ⅲ過度節儉的弊害
所謂節儉,從寬泛的角度講,包括了舉動謀遠慮和權衡利弊的因素。
美國作家約瑟·比林斯說:"有幾種節儉是不合算的,比如忍著痛苦求節儉就是一個例子。"
我認識一個富人,他就成了一個節儉的奴隸。比如,他老是為了節省10個美分而犧牲大好光陰,他常把半頁未曾寫過字的信紙撒下來,並裁下信土的背麵,作為高紙。他這種浪費寶貴的時間去節省細小東西的做法,實在是得不償失。他甚至在經營商業的時候,也有這種過度節省的吝嗇精神。他對雇員們說,包紮時無論如何都要節約一些繩索,並把這一條作為公司的規定。雖然由於這一條規定而浪費的時間要遠遠超過一繩一索的價值,但那位富人仍然在所不惜。像這一類的節省,其實是極度愚蠢的做法。
隻有少數人懂得節儉的真正意義。真正的節儉並非吝嗇,而是經濟的、有效率的節省用度,並非一毛不拔,而是用度得當。
善於節儉的人與不善節儉的人,其實有很大的不同。那不善節儉的人往往為了節省一分錢的東西,卻費去價值一角錢的光陰。我從來沒有見過斤斤計較的人成就了大事業。吝嗇的節儉其實是最不合算的。而準備做大事業的人,一定要有度,切不可斤斤計較於一分一厘。隻有靠理智的頭腦、合理的處事,才能成功。
所謂節儉,從寬泛的角度講,包含了深謀遠慮和權衡利弊的因素。最聰明的節省,有時卻常需要過分的消費,比如做大生意用的交際費並不是一種浪費,乃是一種大度的用法,是一種恰當的投資。
慷慨大度往往有助於人的雄心的實現,可以使人們獲得多方麵的收獲,幫助我們在社會的階梯中上升,這遠比把金錢存入銀行更有價值。所以,欲成大業者,應該做到深謀遠慮,切勿因吝嗇而妨礙自己希望的實現,使大好的機會喪失。
節省的習慣,如果行之過度,反而得不到良好結果,非但不能成為進身之階,往往成為絆腳的石頭。商人吝嗇得不肯多花資金來經營,農夫吝嗇得不肯在地裏多播種,是同樣不合理的節省。俗話說:"種得少,收成也少。"
我認識一個年輕的商人,他總是在小的方麵過度吝嗇,結果竟然使他的生意失敗。他的一套衣服和一條領帶,非到破舊不堪才肯拋棄。他從未想到過,要請一個有密切業務往來的客戶吃一頓飯,在旅行時即使與熟悉客戶偶然相遇,也從不替客戶付一次旅費。因此,他落得個吝嗇的名聲,結果人人都不願與他做交易。而他竟然還不知道,使他蒙受極大的損失的就是他那過度節省的習慣。
許多人為要節省些小錢,竟損壞了他們自己的健康。要想在職業上獲得成功,必須防止不合理的節省。無論怎樣貧窮,你可以在別的地方講節省但卻不可在食物上節省,因為食物是健康的基礎,也是成功的基礎。
過度的、不當的節省,往往會消耗人的體力和精力。很多人身體患著疾病,但為了節省金錢竟不去求醫,不但受著痛苦,而且由於身體的病弱,在自己的職業上也做不出出色的業績來。
凡是足以阻礙我們生命前進的,無論是疾病還是其他障礙物,我們應該不惜一切代價來設法診治和補救,這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應該將增進我們的體力和智力作為目標,所以,凡可增加體力和智力的事情,不管要耗費多少代價,都要去做。那些能夠促進我們成功、有利於我們事業的,我們在金錢方麵千萬不可吝嗇。Ⅳ百分之七十的煩惱
人類百分之七十的煩惱都跟金錢有關,而人們在處理金錢時,卻往往格外地盲目。
如果我懂得如何解決每個人的財務煩惱,我就不會寫這本書,而將安坐在白宮內--坐在總統身旁。但我可以在此提供一些小貢獻:我可以引述各方麵專家權威的看法,並提出一些十分可行的建議,指出你可以從何處獲得書籍和小冊子,使你得到額外的指導。
根據《婦女家庭月刊》所作的一項調查,我們百分之七十的煩惱都跟金錢有關。蓋洛普民意測驗協會主席蓋洛普·喬治說,從他所作的研究中顯示,大部分人都相信,隻要他們的收入增加百分之十,就不會再有任何財務上的困難。在很多例子中確實如此,但也並不盡然。我在撰寫本章時,曾向預算專家愛爾茜·史塔普裏頓夫人請教。她曾擔任紐約及全培爾兩地華納梅克百貨公司的財政顧問多年。她曾以個人指導員身分,幫助那些被金錢煩惱拖累的人。她幫助過各種收入水平的人,從一年賺不到1000美元的行李員,至年薪10萬美元的公司經理。她這樣對我說:"對大多數人來說,多賺一點錢並不能解決他們的財政煩惱。"事實上,我經常看到,收入增加之後,對他們並沒有什麼幫助,隻會徒然增加開支--增加頭痛。"使多數人感覺煩惱的,"她說,"並不是他們沒有足夠的錢,而是不知道如何支配手中的錢!"......你對最後那句話可能會嗤之以鼻,是嗎?好吧,在你再度表示輕蔑之前,請記住,史塔普裏頓並沒有說"所有的人"。她說的是"大多數人",她並不是指你而言。她指的是你姊妹和表兄弟,他們的人數可多了。
有許多讀者可能會說:"我希望作者這樣來試試看:拿我的月薪,付我的賬款,維持我應有的開支。隻要他來試一試,我敢保證他會知道我的困境,不再說這種旁觀者無關痛癢的大話。"說得不錯,我也有過我的財政困難:我曾在密蘇裏的玉米田和穀倉做過每天十小時的重體力。我辛勤地工作,直至腰酸背痛。我當時所做的那些苦工,並不是一小時一塊美金的工資,也不是五毛錢,也不是十分錢。我那時所拿的是每小時五分錢,每天工作十小時。
我知道一連二十年住在一間沒有浴室、沒有自來水的房子裏是什麼滋味。我知道睡在一間零下15度的臥室中,是什麼滋味。我知道徒步數裏遠,僅僅為了節省一毛錢,以及鞋底穿洞、褲底打補釘的滋味。我也曾在餐廳裏隻點最便宜的菜,以及把褲子壓在床墊下--因為我沒錢將它們交給洗衣店。
然而,在那段時間裏,我仍設法從收入中省下幾個銅板,因為如果我不那麼做,心裏就不安。由於這段經曆,我們就必須和一些公司一樣:我們必須擬定一個開支計劃,然後根據那項計劃來花錢。可惜,我們大多數人都不這樣做。我的好朋友西蒙金指出,人們在處理金錢事務時會表現得意外盲目。他告訴我,一位他所認識的會計員在公司工作時,對數字精明得很,但等到他處理個人財務時......就毫不猶豫地將它買下來--從不考慮房租、電費,以及所有各項"雜"費,遲早都要從這個薪水袋裏抽出來付掉。然而他卻清楚地知道,如果他所服務的那家公司若以這種貪圖目前享受的方式來經營,則勢必會破產。
有件事你需要考慮:當牽涉到你的金錢時,你就等於是在為自己經營事業。而你如何處理你的金錢,實際上也確實是你"自家"的事,別人無法幫忙。
不過,什麼是管理我們金錢的原則呢?我們如何展開預算和計劃?以下有十一條規則。
一、把事實記在紙上
亞諾·班尼特50年前來到倫敦,立誌作一名小說家,當時他很窮,生活壓力大。所以他把每一便士的用途都記錄下來。他難道想知道他的錢是怎麼花掉了?不是的。他心裏有數。他十分欣賞這個方法,不停地進行這種記錄,甚至在他成為世界聞名的作家、富翁,擁有一艘私人遊艇之後,也還保持這個習慣。
約翰·洛克菲勒也保存有這種總帳。他每天晚禱前,總要搞清楚每個便士的錢花到哪兒去了,然後才上床睡覺。
你我也一樣,必須去弄個本子來,開始記錄。記錄一輩子?不,不需要。預算專家建議我們,至少在最初一個月要把我們所花的每一分錢作準確的記錄--如果可能的話,可作三個月的記錄。這隻是提供給我們一個正確的記錄,使我們知道錢花到哪兒去了,然後可依此作一預算。
哦,你知道你的錢花到哪兒去了?不知道。嗯,也許如此;但就算你真知道,一千個人當中,隻能找到一個偈你這樣的人。史塔普裏頓夫人告訴我,通常,當人們花費幾小時的時間把事實和數字忠實地記錄在紙上後,他們會大叫:"我的錢就是這樣花掉了?"他們真是不敢相信。你是否也這樣?可能如此。
二、擬出一個真正適合你的預算
史塔普裏頓夫人告訴我,假設有兩個家庭比鄰而居,住同樣的房子,同樣的郊區,家裏孩子的人數一樣,收入也一樣--然而,他們的預算需要卻會截然不同。為什麼?因為人性是各不相同的。她說,預算必須按照各人的需要來擬定。
預算的意義,並不是要把所有的樂趣從生活中抹殺掉。真正的意義在於給我們物質安全和免於憂慮。史塔普裏頓夫人告訴我:"依據預算來生活的人比較快樂。"
但你怎麼進行呢?首先,如同我所說的,你必須把所有的開支列出一張表來,然後尋求指導。你可以寫信到華盛頓的美國農業部,索取此類的小冊子。在某些大城市--主要的銀行都有專家顧問,他們將樂於和你討論你的財務問題,並幫你擬定一張預算表。
討論此一題目的小冊子中,我見過的最好的一本名叫《家庭金錢管理》,由家庭財務公司發行。順便提一下,這家公司出版了一整套的小冊子,討論到許多預算上的基本問題,例如房租、食物、衣服、健康、家庭裝飾和其他各項問題。你可以信向該公司索取。我已經仔細讀過這些小冊子,很棒。
三、學習如何聰明地花錢
我的意思是,學習如何使你的金錢用在刀刃上。所有大公司都設有專門的采購人員,他們什麼也不做,隻要設法替公司買到最合理的東西。身為你個人產業的男、女主人,你何不也這樣做呢?
四、不要因你的收入而增加頭痛
史塔普裏頓夫人告訴我,她最怕的就是被請去為年薪5000美元的家庭擬定預算。我問她為什麼。"因為,"她說,"每年收入5000美元,似乎是大多數美國家庭的目標。他們可能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才達到這一標準--然後,當他們的收入達到每年5000美元時,他們認為已經'成功'了。他們開始大肆鋪張。在郊區買棟房子--'隻不過和租房子花一樣多的錢而已。'買部車子,許多新家具,以及許多新衣服--等你發覺時,他們已進入赤字階段了。他們實際上不比以前更快樂--因為他們把增加的收入花得太凶了。"
這是很自然的。我們都希望獲得更高的生活享受。從長遠看,到底哪一種方式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幸福--強迫自己在預算之內生活,或是讓催帳單塞滿你的信箱、債主猛敲你的大門?
五、如果你必須借貸,設法爭取銀行貸款省
六、投保醫藥、火災,以及緊急開銷的保險
對於各種意外、不幸及可意料的緊急事件,都有小額的保險可供投保。我並不是建議你從浴盆裏滑倒至染上德國麻疹的每件事皆投上保險,但我鄭重建議,你不妨為自己投保一些主要的意外險,否則,萬一出事,不但花錢,也很令人煩惱。而這些保險的費用都很便宜。
舉個例子,我知道有位婦人去年在醫院裏住了10天,出院之後,收到帳單--隻有8元美金。怎麼回事?她有醫藥保險。
七、不要讓保險公司以現金將你的人壽保險付給你的受益人
如果你投保人壽是為了在你死後能照顧家人,那麼我請求你,絕不可讓保險公司一次將大批現鈔付給你的受益人。
"擁有許多新鈔票的新寡婦"將會如何?我讓瑪麗翁·艾伯利夫人來解答這一問題。她是紐約市人壽保險研究所婦女組主任。她在全美各地的婦女俱樂部演講,指出不讓寡婦領取人壽保險金,而改為領取終生收入的好處。她提及一位收到2萬人壽保險現金的寡婦,她將錢借給兒子開創汽車零件事業。事業失敗了,她現在窮困潦倒,三餐不繼。她提到另外一位寡婦,被一位油腔滑調的房地產經紀人引誘,把她的大部分人壽保險金拿來購買一些"保證在一年之內增值一倍"的空地。三年之後,她把土地賣掉,卻隻拿回最初投資的十分之一。她又提到另外一位寡婦,在領取了15000美元的人壽保險金的12個月以後,就必須向兒童福利協會申請補助款撫養她的子兒。像這樣的悲劇,數以千計,不勝枚舉。
"二萬五千美元在婦女手中,平均不到七年就全部花光。"這是《紐約時報》經濟編輯斯維業·波特在《婦女家庭月刊》上所發表的文章中做出的結論。
多年以前,《星期六晚郵》在其社論中說:"盡人皆知,由於婦女多半未受過商業訓練,又無銀行替她拿主意,因此她很可能在第一個狡猾的掮客向她進行遊說之後,就貿然把她丈夫的人壽保險金拿去購買不穩定的股票。任何一位律師或銀行家都可舉出許多諸如此類的例子:節儉的丈夫多年省吃儉用存下的終生存款,隻因為他的寡婦或孤兒相信某位靠騙取女人為生的騙子,而將之全部花光。"
如果你想在死後保障妻子兒女的生活,何不向J·P·摩根學習?他是當代最偉大的金融專家之一。他把遺產分贈給16位受益人,其中12位都是婦人。他留給這些婦女的是現金嗎?不。他留給她們的是有價證券,使這些婦女每月都可得到固定收入。
在你買保險之前,我建議你讀兩本有益的小冊子:《如何購買保險》及《買你自己的保險》。它們已經絕版,但也許可以在公立圖書館借到。
八、教導子女養成對金錢負責的態度
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在《你的生活》雜誌上所讀到的一篇文章。作者史蒂拉·威斯頓·托特敘述她如何教導她的小女兒養成對金錢的責任感。她從銀行裏取得一本特別儲金簿,交給她9歲大的女兒。每當小女兒得到每周的零用錢時,就將零用錢"存進"那本儲金簿中,母親則自任銀行。然後在那個禮拜之中,每當她需使用一毛錢或一分錢時,就從賬簿中"提出",把餘款結存詳細記錄下來。這位小女孩不僅從其中得到很多的樂趣,而且也學會了對待金錢的責任感。
這真是好法子。如果你有就讀高中的兒子或女兒,而你希望他們學習如何處理金錢,我在此鄭重向你推薦一本書。這本書"必須"一讀。書名為《處理你的金錢》,對十幾歲學生如何用錢,有很精辟實際的見解--從理發至可樂無所不包。同時該書也提及如何準備預算,幫助他們念完大學。事實上,如果我有一位上高中的兒子,我一定要他閱讀此書,然後再利用本書幫我擬定家庭預算。
九、如果你是家庭主婦,也許可在家中賺一點外快
如果你在聰明地擬好開支預算之後,仍然發現無法彌補開支,那麼你可以選擇下述兩事之一:你可以咒罵、發愁、擔心、抱怨,或者你可想賺一點額外的錢。怎麼做呢?想賺錢,隻需找人們最需要而目前供應不足的東西。家住紐約傑克森山莊的娜麗·史皮爾夫人,就是這麼做。在1932年,她自己一個人住在一間有三個房間的公寓裏,她的丈夫已去世,兩個兒子都已結婚。有一天,她到一家餐館的蘇打水櫃台買冰淇淋,發現櫃台也兼賣水果餅,但那些水果餅看起來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她問老板願不願向她買一些真正的家製水果餅。結果他訂了兩塊水果餅。"雖然我自己也是個好廚師,"史皮爾夫人對我講述她的故事說,"但以前我們住在喬治亞州時,一直雇有女傭,我親手烘製餅幹的次數大概隻有十多次而已。在那位老板的向我預訂兩塊水果餅之後,我向一位鄰居請教了製蘋果餅的方法。結果,那家餐廳的顧客對我最初的兩塊水果餅--一塊蘋果餅、一塊檸檬餅--讚不絕口。餐廳第二天就預訂了五塊,接著,其他餐館也陸續向我訂貨。在兩年之內,我已經成為每年必須烘製5000塊餅的家庭主婦。我是單獨一人在我自己的小廚房內完成全部工作的,我一年收入已高達一萬美元,除了一些製餅的材料之外,我一毛錢也沒多花。"
對史皮爾夫人家製烤餅的需求量愈來愈大,她不得不搬出廚房租下一間店鋪,雇了兩個女孩子幫忙。水果餅、蛋糕、卷餅。在二戰期間,人們排隊一個多小時等著買她的家製食品。
"我一生中從未如此快樂過,"史皮爾夫人說,"我一天在店裏工作12~14小時,但我從不覺得厭倦,因為對我來說,那根本不算是工作。那是生活中的奇異經驗。我隻是盡我的能力來使人們更加快樂,我很忙碌,無暇憂愁或寂寞。我的工作為我彌補了自我母親及丈夫逝世後留下的家庭空白。"
我請教史皮爾夫人,其他烹調技術高明的家庭主婦,是否也可以在餘暇時以同樣的方式,在一個一萬人以上的小城市裏賺錢。她回答說:"可以--她們當然可以這樣做。"
娜拉·史琳達夫人也有相同的看法。她住在一個三萬人口的小鎮--伊利諾依州梅梧市。她就在廚房裏以一毛錢價值的原料開創了事業。她的丈夫生病了,她必須賺點錢補貼家用。但怎麼辦呢?沒有經驗,沒有技術,沒有資金,隻不過是一名家庭主婦。她從一枚蛋中取出蛋清加上一些糖,在廚房裏做了一些餅幹;然後她捧了一盤餅幹站在學校附近,將餅幹售給正放學回家的學童,一塊餅幹一分錢。"明天多帶點錢來,"她說,"我每天都會帶著餅幹在這兒。"第一周,她不但賺了四元一角五,同時也為生活帶來情趣。她為自己及孩子們帶來了快樂,現在沒有時間去憂愁了。
這位來自伊利諾依州梅梧市的沉靜的家庭主婦相當有野心,她決定向外擴展--找個代理人在嘈雜的芝加哥出售她的家製餅幹。她羞怯而害怕地和一位在街頭賣花生的意大利人接洽。他聳聳肩膀,說他的顧客要的是花生,不是餅幹,第一天就為她賺了二元一角五。四年後,她在芝加哥開了第一家商店,店麵隻有8尺寬。她晚上做餅,白天出售。這位以前相當羞怯的家庭主婦,從她廚房的爐子上開創了餅幹工廠,現在已擁有19家店鋪--其中18家都設在芝加哥最熱鬧的魯普區。
我在此想說明一點,娜麗·史皮爾和娜拉·史琳達不為金錢而煩惱,反而采取積極的做法。她們以最小的方式從廚房出發--沒有租金,沒有廣告費,沒有薪水。在這種情況下,一名婦人要被財務煩惱拖垮,幾乎是不可能的。
看看你的四周,你將會發現許多尚未達到飽和的行業。例如,如果你自己是一名很優秀的廚師,你也許可開設烹飪班,就在你自己的廚房內教導一些年輕小姐,這也是賺錢之道。說不定上門求教的學生踏破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