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人類永恒的主題(1 / 3)

第一卷 人類永恒的主題

第1章 序

1990年,在中國不少地區流傳著一部預卜未來的書--《1997年,人類大劫難》,由於據稱該書作者諾查丹瑪斯千餘年前所作的諸多預測都很靈驗,因此,有人相信,他的重要預測之一:1997年,將因為某種毀滅性的原因,地球及其居住於其上的人類,將麵臨著一場大劫難"雖然,信此猜測者甚少,但這也的確引起了某些人的恐慌"

不要嘲笑他們,不要責備他們"關注未來,為未來而生活與奮鬥,乃是人的天性,人類永恒的主題,隻不過是每個時代、每個人的方式不同罷了"

第2章 最令人掃興的事情

充滿著勃勃生機的世界,氣象萬千"春夏秋冬寒暑更替,否極泰來榮辱興衰,使世界多姿多彩,可歌可泣"當每一個人來到這個可愛的世界上,也許會遭遇到貧困、痛苦等等許多不幸,但終究大都深深地愛著這個世界"兒童的眼中和心中,天真爛漫,享受著幸福和對未來美好的憧憬"

有一天,孩子們看到了一個傷心的事情--死亡"慈祥的老奶奶死去了,從此再也看不到她老人家了;老爺爺也死去了,怎麼哭著喊他,他也不答應,天真的孩子傷心透了"慢慢地,他又看到其他人死後再也不回家了"

終於--每個人都有這樣經曆--我們在某一個時候突然領悟到:每個人最後都得死,都必須離開這個世界"所不同的是,有的孩子意識到這一事實後,心情沮喪,心頭蒙上了一層陰影;有的人則不以為然--反正大家都一樣"

死的恐懼帶來了人們對生的渴望"許多神話、故事、宗教、傳說都反映了人們自古以來的這種心態"在中國家喻戶曉、深受孩子們喜愛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就是因為對死亡的恐懼,才開始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奮鬥:

孫悟空來到世間後,帶領眾猴尋覓到"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做起了美猴王"真是個朝遊花果山,暮宿水簾洞,不入飛鳥之叢,不從走獸之類,獨自為王,好不自在快活"

美猴王享樂天真,轉眼間就有了三五百年"一天,與群猴喜宴之間,忽然頓生煩惱,不由得墮下淚來"眾猴慌忙跪倒:"大王因何心情不好,流下傷心之淚"猴王道:"我雖在歡喜之時,卻有一點遠慮,故此煩惱"從猴笑著勸解:"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歡會,在仙山福地,古洞福州,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無量之福,為何遠慮而憂也?"

美猴王說:"今日雖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服,將來年老血衰,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內?"眾猴聞此言,一個個掩麵悲啼,深深為將來有朝一日終將死去而憂慮"

生存意誌,長久保持生命的欲望--人類最本質的欲求,通過這種藝術創作生動地表現出來了"

有沒有什麼辦法保持生命的永恒呢?《西遊記》中繼續寫道:

隻見那班部中,忽跳出一個通背猿猴,厲聲高叫道:"大王若是這般遠慮,真所謂道心開發也!如今五蟲之內,唯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此處五蟲,乃是古時人們對動物的分類,共稱做五蟲:人類叫倮蟲,獸類叫毛蟲,禽類叫羽蟲,魚類叫鱗蟲,昆蟲類叫介蟲"

猴王道:"你知哪三等?"猿猴道:"乃是佛與仙與神三者,躲過輪回,不生不滅,與天地三川同壽"猴王道:"此三者居於何所?"猿猴道:"他隻在閻伏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內"猴王聞之,滿心歡喜,道:"我明日辭汝等下山,雲遊海角,遠涉天涯,務必訪此三者,學一個不老長生,常躲過閻君之難"

噫!這句話,頓教跳出輪回網,致使齊天大聖成"

麵對有生命的動物終究要死亡的事實,人類惶恐不安,於是,人們想出了種種辦法,企圖"跳出三界處,不在五行中"

第3章 杞人憂天與地球的毀滅

與人終有一死相關聯的另一重大問題,是人類居住的地方(後來人們稱之為"地球")是否是永恒的?如果說單個個人的死亡足以令人掃興,但值得安慰的是,一個人死了,他的朋友,他的後代,後代的後代將繼續生存、繁衍;那麼,要是人類所居住的地方不是永恒的存在著,而也像許多其他物體,如房子、洞穴一樣,會有垮掉或消逝的危險,那就更加使人傷心了"

天崩地陷,人們用於描繪最恐怖事件的形容詞,是否真的會發生呢?

在中國,有一個眾人皆知的故事,諷刺人們對天崩地陷的擔心"《列子.天端》中有:"杞國(今河南杞縣,周朝時一諸侯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這個杞國人怕天塌下來,地會崩毀,擔心得連吃飯睡覺都感到不安穩"又有一個人對這位杞國人所擔憂的事很關心,對他的心裏恐懼十分同情,於是前去開導這位"憂天"者"

人們總是嘲笑這位"憂天"的杞人,其理由是天根本不會塌,地也不會崩墜"但是《列子.天端》講述這個故事卻不完全是這個意思"當時,人們為了解釋天地日月,提出了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等幾種學說"根據宣夜說,人們很自然地提出了既然日月星辰飄浮在氣中,是不是會掉下來毀滅地球的問題--杞人憂天的故事就是這樣產生的,其目的在於以問題的形式宣傳宣夜說"

"因往曉之"為杞人解憂的人告訴這位杞人,天是由氣積聚而成的"日月星辰也是積氣形成的,不過會發光而已,至於地是固體的硬塊,因此不必憂天墜,擔心地壞"

不僅僅如此,東晉的張湛《列子.天端》中還在一個程度上肯定了"杞人憂天"的合理性"當時人們的確有這樣一種自然觀,即認為歸根到底天地最終會壞的"指出:"憂其壞者,誠為太遠;言其不壞者,亦為未是"擔心天地崩墜,這也操心得太遠了;但如果說天地就不會崩墜,這也不對"

那麼,應該怎樣來認識這個問題,列子的態度是不去管它"列子聞而笑曰:"言天地壞者亦謬,言天地不壞者也謬"壞與不壞,吾所不能知也,雖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杞人憂天,與眾人嘲笑這位憂天而斷言天地不壞,在列子看來都對都不對"

為什麼《列子.天端》中杞人憂天的故事,後來演變成了一純粹諷刺性的故事了呢?當然,這除了與中國人"隻近慮不遠憂"的人世態度有關外,更主要地,它集中反映了人類過去的未來觀"

在人類以住變化緩慢的漫長歲月裏,無論是自然界的變化,還是個人、社會乃至國家的變遷,甚至包括人們的思維方式,都始終如一,看不出有任何重大變化"當時,人們都知道,未來和現在,將會如孿生兄弟一樣十分相似"今天是昨天,明天是今天,一切不會變,地球上的生命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的繁衍,以差不多是永恒的節奏和規律日以繼夜"

人們誰也沒有見到過天地的毀滅,偶爾遇到的大災大難如洪水爆發,天氣反常,都被老人們用從更老的先輩那兒承繼下來的"理論"巧妙地解釋過了"因此,誰也不會相信天地會毀滅"不,甚至"天地毀滅"成了不可能的事情的象征"這樣,杞人憂天就成了人們用以諷刺擔心不必要擔心之事的一句成語"

進行文化比較研究的學者們曾指出,西方人由於擔心天地毀滅而開始了天文學、地理學、地質學研究,而中國人由此留下的卻是一句"杞人憂天"的成語"其實,這隻是一部分現象"就早期人們的宇宙理論來說,杞人憂天正反映了中國人對天文學、自然現象的研究"到了後來,其真正意義被人們淡忘了"

幾乎人人都見過人的死亡,並且知道每一個活生生的人最終難逃死亡之命運,於是人們去想象、創造種種人類不死的學說;人人都沒有見過宇宙、太陽、地球乃至山川河流的創生及毀滅,雖說有"滄海變桑田"的說法,但誰又見過呢?於是,本來要毀滅的地球,要寂靜死去的太陽,卻被人們認為是永恒的"

早期的人們,真有點將注意力放錯了地方,把本末倒置了"當然,知道了天地要毀滅,而且深信天地要毀滅,將會是一件比知道每個人都要死去更可怕的事情"

人類的末日

在對人類未來的研究中,人作為生物體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趨勢的規律,人類居住的地球是否會毀滅也是一個似乎不用太操心的問題--隻有聽其自然"在與人類未來密切相關的諸多問題中,除了太陽毀滅的時候,似乎人類注定要滅亡"還有一個更值得注意的問題:由於某種原因,人類自己將自己毀滅了"隨著人類控製、占有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強,人類自我毀滅的可能性也增大了"也就是說,用不著外界力量的打擊,用不著太陽毀滅的時候,人類就有可能滅亡"

《聖經》中記載著一則人類自我毀滅的故事,不過由於上帝的仁慈才留下了生命的種子,這就是著名的諾亞洪水、諾亞方舟的傳說:上帝創造世界、創造人類後,人類慢慢地一代一代生活"但不幸的是,整個世界腐朽了,到處都是暴力,上帝認為世界充滿了罪惡,因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過著邪惡的生活,顯然這是人類自己造孽,於是上帝要懲罰人類"他在行動之前對諾亞--當時一個正直的完人--說:"人類的可憎我再也清楚不過了,他們使這個世界充滿了仇殺"我有意要毀滅他們,也毀滅掉同他們一起的這個世界"你要為自己造一艘方舟,用絲柏木做船架,覆蓋上蘆葦,再在裏外兩麵塗上樹脂"

上帝接著說了他將如何懲罰人類,以及叫諾亞逃命和保存生命的方式:"我要使洪水泛濫全世界,消滅天下所有活著的人,地上萬物也要消滅光"但我要與你立約"你到時就帶著你的妻子、兒子、兒媳們一起進入方舟"你還要把各種飛禽、走獸、爬蟲,每樣兩隻,雌雄各一帶上,和你一道登舟,在船上喂養好"此外還要帶上各種吃的東西,儲存在船上,作為你們和動物的糧食"

諾亞照上帝的吩咐一一辦好了,然後帶著家人和那些動物上了船"沒多久,天穹洞開,大雨傾盆,深淵的所有泉源一起噴發,大雨不停地下了四十天,泉源也噴發了四十天,洪水泛濫了四十天"大水淹沒了天下所有的高山,大水漲起來把諾亞乘坐的方舟高高托起"人類受到了上帝嚴厲的製裁:一切有氣息的生物,一切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全都沒了"上帝清除了世上的生物,人也好,獸也好,爬蟲也好,飛鳥也好,全部從地麵上被徹底消滅了"隻有生活在方舟上的諾亞和他的妻子兒女、鳥獸爬蟲活了下來"

從這一年的2月27日開始洪水泛濫,直到次年的2月27日大地才全幹"由於人類日益邪惡,使整個世界充斥著暴力、邪惡,結果自己造孽將自己毀了"

在中國,當人們行凶作惡,世界充斥邪惡、世道不公時,上蒼的懲罰則又是另一種方式"通常當怨屈難訴,世界腐朽時,上蒼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示警"

東漢末年,太監專權,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麵對這一幅悲慘世界圖景,上蒼發出了多次警告"建寧二年(公元169年)漢靈帝劉宏在溫德殿大會群臣,突然殿角狂風大作,隻見一條青蛇,從梁上飛下來,約二十餘丈長,傲然蟠居於龍椅上"靈帝被嚇得魂飛魄散,武士慌忙將帝救起,滿朝文武互相推擠,一片混亂,但一會兒青蛇竟無影無蹤了"

沒過幾年,洛陽地震,震情十分嚴重,登洲、洲、萊洲等沿海一帶海水泛濫,將大批居民卷入海中,緊接著,雌雞化雄,黑氣現於宮殿之中,多處山崖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上蒼發出種種警告"

麵對不堪入目的人類自我毀滅的圖景,按照中國人的見解,在受到上蒼警告後,人們應該改邪歸正"《周書》曰:"天子見怪則修德,諸侯見怪則修政,卿大夫見怪則修職,士庶人見怪則修身"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上蒼似乎對華夏中國特別寬容,無論中國人如何胡鬧,上蒼也不將全部生靈斬盡殺絕,重新再造"隻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苗、瑤等少族民間流傳著一個洪水毀滅人類的傳說,不過其原因並不是人類作了惡,而是雷神被一位勇敢的男子捉住後對人類的報複"因此,中國人的人類自我毀滅意識,遠不如西方人那樣自覺"

上帝是仁慈的"洪水消退大地全幹後,上帝對諾亞說:"你和你的妻子、你的兒子兒媳們都從方舟上出來吧"把你帶上方舟去的各種地上生物、鳥獸爬蟲都放出來吧,讓他們滋生繁衍,遍生全世界吧!"諾亞就與妻子、兒子兒媳們從方舟上走到陸地,雌雄配對的野獸、牲畜、鳥類、爬蟲也都下了船"

接著,諾亞為上帝修了一座祭壇,他精心選擇了各種各樣潔淨的鳥獸作為供品,放在祭壇上奉獻給上帝"上帝看到了諾亞的誠意,心裏想道:"我再也不會因人類而使大地遭到災禍"不論人從小就有多少邪念,我都不會像這次那樣殺死一切生靈了"

上帝不再因人類的過失而使人類毀滅了"人類是否可以為所欲為,而不致自我毀滅了呢?

第4章 古代世界的"未來"

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關注熱點,同時也思考不同的問題,而且觀念也會很不一樣,古人們對於生、死、人類所居住的地球、宇宙萬物也十分關注"但是在二、三千年前,甚至二三百年前,人們對於"今後"的幾十年的發展,卻不像20世紀80~90年代的人那樣關心"造成這種差異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以往的世界變化沒有現在這樣快"1900年與1990年這90年間世界所發生的變化,與公元1000年至1900年這900年世界變化相比,不知要大多少倍"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1990年的人們比起1900年的人們來,更加關心"未來"世界20年後的變化"

確切地說,在不久以前還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未來觀"不過,在古代不同的文化區域、不同的民族中,都有一些關於未來的看法"而且,各種文明對未來的看法十分有趣,豐富多采,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古代文化富有特色的一頁"

第5章 循環不已的世界

如果說運動是一切事物的本質,那麼"重複性--循環--周期性"則是我們人類賴以認識世界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事物的一般重複現象是很明顯的"每天,月相、一年四季、心跳、呼吸等,都重複出現,運動的星球重複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而且使人在短時期內看不出有什麼偏離"我們看到季節交相更替,才有時令的概念;我們看到太陽、月亮的運動一再重複,再開始有初淺的天文學"幾乎在各個方麵,我們都能看到有重複的現象發生"

沒有重複現象就不可能有人類知識"因為若沒有重複現象,那麼就沒有任何東西能根據以住的經驗推斷出來,因而就不可能總結出任何規律性"重複現象是我們人類經驗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對事物重複性的分析,導致了兩個抽象概念的產生:周期與循環"周期性這一概念,現在已成了科學理論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範疇"而循環性則更多地成了一個哲學上的概念"無疑地,在人類對未來的認識方麵,重複性--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循環曆史觀,倍受人們的重視"此乃所謂"曆史有驚人的相似性",盡管人們現在這樣說是帶有幾份諷刺的口吻"

由於重複性是我們生活中的基本要素,同時再加上其它種種複雜的要素,使得"循環不已"的未來觀曾經非常盛行,即所謂"曆史循環論"人們認為,宇宙在每個周期末滅亡,隨後重新產生,再觀宇宙的發生、發展,甚至曆史發展的順序也會一樣"這種周期循環的思想,在古代中國、印度、埃及和古希臘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現過"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宇宙的每個周期是36,000年,即宇宙三萬六千年重複一次,一切都將重現,"將又有一個雅典,又將誕生一個蘇格拉底,而且將和又一個克薩尼基畢結婚"拜火教信徒認為宇宙的一個周期是12,000年,印度的佛教徒曾一度認為,宇宙重現持續最長的周期是43億24萬年!印度佛經中曾記載著一位佛祖的話:"我了解宇宙的可怕解體"我看到一切都在消滅,到任何一個周期的末尾,我一次又一次看到這種情況"在這可怕的時刻,每一個原子都分裂成仙水的基本粒子,而以前的一切都是由仙水產生的......唉,誰數過無影無蹤地消逝的宇宙?誰數過一次又一次從這種仙水的無形深淵中產生的新宇宙?誰數過無限製地相互替換的世界所經曆的時代?"在古人們看來,世界的未來,宇宙的未來將無限地作周期性的交替,重複,沒有任何盡頭,一直延續下去,循環不已"

中國古代也信奉循環的未來觀"中國古人稱宇宙周期之數的"天地之數",又稱為"一元",或稱為"一劫",所謂"萬劫"即指宇宙產生、毀滅一萬次"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千歲:中國古人之宇宙周期--一劫,為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在這段時間裏,宇宙、人類、萬物從無到有,"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會,群物皆生,"爾後"天地人,三才地位"每一劫中皆複如此"

這種循環的曆史觀(未來觀),與從印度傳來的佛教有相當大的聯係"依照這種觀點,一切生命,皆居於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這六道之中"行善者入天道,作惡者下地獄,報應循環,始終輪回、升沉在這六道之中"

雖然宇宙的循環周期一劫為十餘萬年之久,但依據這種理論,盡管一般人難逃"劫數",多次輪回,然而通過艱苦的修行,生命依然可以逃過一劫又一劫"菩薩修行一般經曆十種境界:觀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震地"經曆了這"十地",生命才進入"佛境",才能夠躲過輪回,逃劫數"隻有一劫又一劫地修煉,才能成"正果"佛祖如來曾誇獎玉皇大帝:"他自幼修持,苦曆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我們算了一下,玉皇大帝修煉長達226,800,000年,即2億2千6百80萬年!在中國古代,哲學家們發展出了各種有關人類乃至宇宙的循環學說,這些學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時也構成了古代中國人審視曆史、預測未來的重要思想方法"

循環曆史觀(循環未來觀)最具影響、最有代表性的學說,當推戰國時齊人鄒衍(約公元前305-前240)所提出的"五德轉移說"(亦稱"五德終始說"),這是中國思想史上著名的"五行"學說在曆史領域的應用"五行"主要指水、土、木、金、土五種物質(亦指仁、義、禮、智、信五種德行),鄒衍對在他之前的"五行"學說進行了修正與發展,提出用"五行相勝"的學說解釋各個曆史朝代的興亡,發展了"五德"《史記.封禪書》:"自齊威、宣(王)之時,鄒子(衍)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遠"

五行學說最主要的核心之一是戰國秦漢間出現的"五行相生相克學說"五行相克係指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則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鄒衍首先將五行發展、修正為土、木、金、火、水五行之德,簡稱"五德",繼而用五行相克(五行相勝)原理提出了"五德轉移說":"鄒子有終始五德:從所不勝;(土德後)木德繼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按照這種五行相勝(相克)的五德終始(轉移)說,曆史按照土、木、金、水、木五行相勝的順序而循環,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循環不已"鄒衍"稱引天地剖?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每一個王朝都代表五行(五德)中的一德(各占一德),每一王朝興起時克服(戰勝)代表前一德的王朝,衰落時被代表後一德的王朝取代"每一德興盛時,天必顯現某種征兆以示下民"代表該德而興的帝王便依天的示意,製定符合該德性質的政治、服飾等製度"

按照這種循環曆史學說比附的傳說,"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蟲寅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效法)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鳥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呂氏春秋.應同》)"黃帝尚土德,夏禹尚木德,由於木勝土,所以夏朝代替黃帝而有了天下;商湯尚金德,金克木,故商取代了夏;而周尚火德,故周朝又代替了金德的殷商"

由於五德終始說提出之始為戰國之末期,其中上述所說黃帝、夏、商、周製度皆係依據五行性質而定,出於虛構"所以,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人們依據這一曆史循環論推斷,繼周而興的朝代應該是尚水德的,於是齊人奏"終始五德之運","始皇采用之"《史記.封禪書》,實行了水德製度"後來,人們又多次比附這一"五德終始說",對改朝換代進行"論證"和作輿論上的宣傳,認為一個朝代的帝王將興,天必先顯示代表該朝代某一行(德)興盛的祥兆"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五德終始學說不僅成為解釋曆史循環往複,以至無窮的依據,成為漢代"天人感應"學說的重要來源,而且成為推測宇宙未來的重要理論基礎"鄒衍及其門徒以五德終始學說為"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限"的方法,推然自然、宇宙演化的過程,追溯到天地未生以前及千萬代之後"並推論出天下有八十一州,一般人所謂的中國(赤縣神州)僅為其中之一"每九州為一單元,有小海環繞,稱"大九州"九個"大九州"另有大海環繞,再住外即為天地之邊際"這種學說在古代中國曾十分盛行"

除了五行相克(相勝)的五德終始說外,另外還有五行相生的五德轉移說"古代中國學者認為,五行順序是木、火、土、金、水,除了相克(相勝)外,還有相生的關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環不已"在鄒衍等人五德終始的基礎上,董仲舒(約公元前179--104年)提出,曆史上每一王朝代表的一行(德)為前一王朝所代表的一行(德)所生,以此為出發點,他提出了在中國思想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三統說"循環曆史觀"

"三統說"因每個朝代按相生順序配上一行(德),以木德配太昊,以火德配炎帝,以土德配黃帝,以金德配少昊,以水德配顓頊;然後循環,又以木德配帝嚳,以火德配唐堯,以土德配虞帝,以金德配夏禹,以水德配商湯(《漢書.律曆誌》)"按照董仲舒提出的這種曆史循環論,所謂"三統",就是黑統、白統和赤統"三者依次循環,改朝換代"按這種學說,每個新王朝建立之初,必須在曆法、禮儀等製度上有相應的改變,"改正朔,易服色,"以便"順天誌""正"指一歲之始,即農曆正月;"朔"指一月之始,即初一日"三統說"在曆史上又被稱為"三正說",就是因為"三正"是從"正朔"的觀點出發的"夏朝以寅月(正月)為歲首,尚黑色,稱黑統;商代以醜月(十二月)為歲首,尚白色,稱白統;周則以子月(十一月)為歲首,尚赤色,稱赤統"在董仲舒看來,曆史即按"三統"次序更替,周而複始,循環往複,三統循環改朝換代時,必須實行諸如"改正朔"之類的製度改革,名為"新王必改製",用以表示一個新的皇帝重新受命統治人民"

不過,董仲舒認為,每一朝代雖有正朔,服色上的改變,但"道"則不變,大綱、人倫、道德、教化、習俗等盡如以往"他說:"若夫大綱人倫道理政治教化習俗文義,盡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製之名,無易道之實"(《楚莊王》)因此,他主張"奉天而法古",所以他的觀點是"道者,萬世無弊"弊者,道之失也"(《對策》)改朝換代隻是為了補救舊王"道"的過失,重新恢複"道"的絕對權威"三統說"這一曆史循環論,既強調曆史的循環往複,更突出文明內在本質的延續,千百年來一直為中國政治家們所信奉,頗有影響"

中國曆史上還有多種循環論曆史觀(未來觀),至今在中國人的意識中還留有曆史循環論的痕跡"古人們相信,一切都會重現,又將有一個秦始皇、孔明、曹操、嶽飛、秦檜"五百年出一個天才"的說法,還有阿Q的信念:"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第6章 因果報應的未來觀

未來,在古人們看來,隻不過是今天是今天的延續"上帝、神為這一切都做了周到而巧妙的安排"因緣"一詞,將過去、現在與未來,都做了高度的概括"從社會來說,一代複一代,沒有任何本質的變化;從個人來說,前世決定了現在,今生今世的所作所為,又決定著未來乃至來世的命運"此乃正所謂

世間屈事萬萬千

欲覓長梯問老天

休怪老天公道少

生生世世宿因緣

"因緣"是中國古代因果報應的未來觀的形象說明,下麵中國古代的一則傳說更集中表現了這種未來觀"

相傳陰司中有漢初四宗文案,至漢末350餘年未曾斷結"玉皇大帝降旨,著司馬貌代閻羅王位,予以審理"司馬貌乃東漢靈帝(公元156--189)年間一文人"一日,他夢遊陰司,奉玉皇大帝之旨審理漢初的這樁奇案,其中有一宗為屈殺忠臣案:

原告:韓信、彭越、英布"

被告:劉邦、呂氏"

其餘三宗分別為恩將仇報,專權專位,乘危通命諸事,內中涉及蕭何、蒯通、樊噲、項羽、韓信、丁公諸人"司馬貌經守過審理後,喚判官將冊過來,一一與他判將明白:恩將恩報,仇將仇報,分毫不錯"司馬貌口中發落,判官在旁用筆填注,何州何縣何鄉,姓甚名誰,幾時生,幾時死,細細開載,將人犯逐一喚過,發去投胎出世:"韓信,你盡忠報國,替漢家奪下大半江山,可惜銜冤而死,發你在譙鄉曹蒿家托生,姓曹,名操,表字孟德"先為漢相,後為魏王,坐鎮許都,享有漢家山河之半,那時威權蓋世,任從你謀報前世之仇"當身不得稱帝,明你無叛漢之心"子受漢禪,追尊你為武帝,償十大功勞也"又喚過漢祖劉邦發落:"你來生仍投入漢家,立為獻帝,一生被曹操欺侮,膽戰魂驚,坐臥不安,度日如年"因前世君負其臣,來生臣欺其君以相報"喚呂後發落:"你在伏家投胎,後日仍做獻帝之後,被曹操千磨百難,將紅羅勒死宮中,以報長樂宮殺韓信之仇"韓信問道:"蕭何發落何處?"司馬貌道:"蕭河有恩於你,又有怨於你"故叫蕭何過來發落:"你在楊家投胎,姓楊,名修,表字德祖"當初沛公入關之時,諸將爭取金帛,偏你隻取圖籍,許你來生聰明蓋世,悟性絕人,官為曹操主薄,大俸大祿,以報三者之恩"不合參破曹操兵機,為操所殺,前生你哄韓信入長樂宮,來生償其命也"

司馬貌又喚九江王英布上來:"發你在江東孫堅家投胎,姓孫,名權,哺字仲謀,先為吳王,後立為帝,坐鎮江東,享一國之富貴"又彭越上來:"你是個正直之人,發你在涿郡樓桑村劉弘家為男,姓劉,名備,字玄德"千人稱仁,萬人稱義"後為蜀帝,撫有蜀中之地,與曹操、孫權三分鼎足"曹氏滅漢,你續漢家之後,乃表汝之忠心也"彭越道:"三分天下,是大亂之時,西蜀一隅之地,怎能敵得吳魏?"司馬貌道:"我判幾個人扶助你就是"乃喚蒯通上來:"你足智多謀,發你在南陽托生"覆姓諸葛,名亮,表字孔明,號為臥龍,為劉備軍師、共立江山"又喚許複上來:"你算韓信七十二歲之壽,隻有三十二歲,雖然陰折墮,也是命中該載的"如今發你在襄陽投胎,姓龐,名統,表字士元,號為鳳雛,幫劉備取西川"注定三十二歲,死於落風坡之下,與韓信同壽,以為算命不準之極"今後算命之人,胡言哄人,如此折壽,必然警醒了"

彭越道:"軍師有了,必有良將幫扶"司馬貌道:"有了"喚過樊噲:"發你範陽涿州張家投胎,名飛,字翼德"又喚項羽上來:"發你在浦州解良關家投胎,隻改姓不改名,姓關,名羽,字雲長"你二人都有萬夫不當之參,與劉備桃園結義,共立基業"樊噲不合縱妻呂須幫助呂後為虐,妻罪坐夫"項羽不合殺害秦王子嬰,火燒鹹陽,二人都注定凶死"但樊噲生前忠勇,並無諂媚;項羽不太公,不汙呂後,不於酒度上暗算人;有此三德,注定來生俱義勇剛直,死而為神"再喚紀信過來:"你前生盡忠劉家,未得享受一日富貴,發你來生在常山趙家出世,名雲,表字子龍,為西蜀名將"當陽長阪百萬軍中救主,大顯威名"享年八十二,無病而終"又換丁公上來:"你去周家投胎,名瑜,字公瑾,發你孫權手下為將,被孔明氣死,壽止三十五而卒,原你事項羽不了,來生事孫權也不了也"

又喚項伯、雍齒過來:"項伯背親向疏,貪圖富貴,雍齒受仇人之封爵,你兩人皆項羽之罪人;發你來生一個改名顏良,一個改名為文醜,皆為關羽所斬,以泄前世之恨"司馬貌又將其他眾人一一判決"判斷已畢,司馬貌退殿卸了冠服,依舊是個秀才,所斷薄籍,閻羅王看了十分歎服,轉呈上界"玉皇大帝見了,稱讚道:"三百餘年久滯之獄,虧他六個時辰斷明,方見天地無私,果報不爽,真乃天下之奇才也"眾人報冤之事,一一依似"司馬貌有經天緯地之才,今生屈抑不遇,來生宜賜王侯之位,改名不改姓,仍托生司馬之家,名懿,表字仲達"一生出將入相,傳位子孫,並吞三國,國號日晉"曹操雖係韓信報冤,所斷欺君弑後等事,不可為訓"隻怕後人不悟前因,學了歹樣,就叫司馬懿欺淩曹氏子孫,一如曹操欺淩獻帝,顯其報應,以警後人,勸他為善不為惡"

與這一傳說相關聯,後人又演化了其它因果報應的傳說,如傳說宋代兵飛係三國時張飛轉生,忠心正氣,千古不磨,而秦檜等人在鬼都賦予酆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轉生投胎變為牛、羊、犬、豕、生於世間,為人宰殺,剝皮食肉"印證因果報應的未來觀與信念:

自古機深禍亦深

休貪富貴昧良心

簷前滴水毫無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