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則比孔子退得還要遠"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典範人物是周公,黃金時代是公元前11世紀的社會"孟子則崇尚周文王以前的時代,口口聲聲堯、舜、周文王,向往的社會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離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孔徒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一派安居鄉間、仁政王道的理想社會圖景"
孔孟所主張的未來社會盡管倒退,但都很有限,隻不過退到以前聖人、賢人治理的社會,所主張的還是積極參與、施行仁義、王道的社會,隻不過選取像周公、周文王、堯、舜、禹那樣賢明的君主罷了,所以他們隻不過是退到好的君主統治的社會"以他們為祖師爺和代表的儒家,以及墨家等各家,他們想往的就是統治者能夠效法堯舜禹,他們的未來設想,就是以美好的古代君主社會理想來作為救世良方"
老子、莊子則比他們倒退得更遠,而且他們的倒退與孔孟有的不同"令20世紀發達社會思想家和許多飽嚐現代文明之苦的人們感興趣的是,老莊猛烈抨擊了任何形式的對人的統治,尤其是強烈批判了人類的知識、智慧、科學技術對人的奴役、使人類異化的種種"罪行",似乎老莊早就預料到科學發展會導致20世紀人類麵臨的種種劫難"
《老子》大力主張曆史倒退,認為未來的社會應該是連文字、任何技術都取消的"無為"社會,其中最為理想的未來社會是小國寡民的局麵: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重死而不遠徒,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鍾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認為,一切人為的進步,從文字、技藝到各種文明創造都應該廢棄"在未來的理想社會裏,一切任其"自然",人像動物一樣生存、生活,渾渾噩噩,無為無欲,沒有任何向往、追求"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常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民之難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絕聖棄智"成了老子未來社會觀的一個基本方麵"
老子反對一切文化,主張"絕聖棄智"才能"民利百倍"在總結了曆史上的"成敗、存亡、禍福"的古今之道後,認為為了反對欺詐和不信任,必須摒棄一切知識,而治理社會的根本在於"非以明人,將以愚之"
孔子主張回到西周周公,孟子主張回到周文王以前,墨子主張回到夏禹"老子則對周公、周文王、禹、堯、舜等聖人深表懷疑,不相信這幫人有傳說的那樣好"老子主張回到結繩而治的小國寡民原始時期"這樣,老子就成了第一個全麵係統抨擊一切不合理製度的第一個思想家"他對現實否定得最徹底,所以他的未來社會也就退得越遠"
莊子在老子對現實徹底批判的基礎上,其未來觀退到了極端,他的未來社會是比結繩而治更原始的階段,連小國寡民的階段也是難以容忍的"
人類的知識、人類的文化的發展,主要的害處就是人性的汙染,這是比戰爭威脅、能源危機、環境汙染更為嚴重的"莊子對人性的汙染進行了大量批判,"無恥者富,多信者顯",生產、消費在不斷擴大規模,財富、享受、欲望在不斷積累和增加,赤裸裸的剝削、掠奪、壓迫日益強烈"文化發展所帶來的罪惡、苦難,觸目驚心,令人慘不忍睹"人類被自己所創造的財富、權勢、野心、貪欲所統治,所有這些已經成為巨大的異己力量,主宰、支配、控製著人們的身心,使人類日益成為自己各種創造物的奴隸!
莊子於是在世界思想史上發出了最早的反異化的呼聲,這是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發軔期"他強烈抗議"人為物役",要到未來社會恢複和回到人的"本性"由於對現實徹底的、不妥協的批判,因此他的未來社會的根本是,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人類的知識、智慧是極其有害的,不僅如此,莊子認為,人的認識能力完全是相對的,沒有一個判斷對錯的標準"更有甚者,不但一般認識值得懷疑,莊子對認識者是否在認識也從根本上提出了懷疑,著名的"莊周化蝶"代表了這一觀點:"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遂遂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不知道是莊周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既然連知識、智慧的主體都存在著重大的可疑之處,那麼,知識、智慧也怎麼能讓人放心呢?那些以知識、智慧化身而出現的聖人不更值得懷疑了嗎?
由此出發,莊子對一切人類文明、種種政治學說、任何偶象都進代了徹底批判"他批判了"仁義"的蔽端"
"昔者皇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堯舜於是乎股無,脛無毛,以養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為仁義,矜其血氣以規法度,然猶有不勝也"堯於是放歡兜於崇山,投三苗於三山危,波共工於幽都,此不勝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下有桀、蹠,上有曾、史,而儒墨畢起"於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正是所謂"仁義",導致了人類社會的災難"對於奔走天下倡導"仁義"的孔子,《莊子》斥之為與盜蹠一樣"多辭謬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莊子認為任何技術的進步,都必定帶來社會的不穩定:
"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鳥亂於上矣;鉤餌網罟詈笱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置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
物種滅絕,生態平衡的破壞,似乎是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
技術的進步,其更大的破壞是必然要帶來人性的汙染、道德的敗壞"《莊子》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看到一位菜農在菜地裏用甕汲水澆地,費了很大的氣力,但沒有澆多少地,見效甚寡"子貢就很奇怪地問菜農,有現成的汲水澆地的機械在這兒,一天能夠澆地上百畦,隻需用一點力就可以收到甚大的成效,您為什麼不用這樣的機械呢?菜農"忿然作色而笑曰":
"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那麼,人類應該怎樣生活呢?莊子的看法是,不要追求任何技術,不要有任何知識,"墮肢體,黜聰明","絕巧棄利",這樣,才會達到"離形去知,同於大道,"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也"使社會道德淳樸敦厚"
不僅這樣,莊子認為,未來的社會中人類要擺脫自己肉體的束縛,擺脫一切外界功利的束縛,不想有任何作為,不計較任何自身的毀譽"自然地生下來,又自然地死去,人達到"形固可使如槁術,而心固可使如死灰"生死、壽夭、貧富、得失、毀譽,全都不放在心上"
莊子的未來社會的理想圖景是:"當時是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係羈而,鳥鵲之巢可攀援而闕"......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已此矣"人與動物、人與人、人與萬物均相安共處,沒有差別、界限,達到與天地萬物混然一體的精神境界"
莊子的未來社會也就從老子的小國寡民,回到了更為原始的遠古社會:人們"臥則後居,起則於幹,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完全倒退到沒有任何文明、文化,渾渾噩噩,無意識、無目的、無知無識的原始狀態,回歸大自然"
第40章 曆史發展的二律背反
曆史不會重複"
曆史有驚人的相似性"
人類的思維有跨越時空的共同性"
因為,人類麵臨的是相同的問題;這是因為,人類的思維方式、思維能力彼此沒有多大的差別"
萊布尼茨論證說,他生活的17-18世紀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美好的"幾乎同一時期的思想家斯賓諾莎則認為,這個時期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令人沮喪的"
我們今天的20世紀,有不少樂觀派思想家反複向人們宣傳,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的時代是最偉大、最有前途的"然而,我們也從許多偉大的當代思想家的言行中了解到,我們這個時代麵臨著人類從未有過的大劫難"
對原始生活的極端美化的空想,對自然狀態的美好和誇張,要求未來回到人類最原始的狀態,這一係列的心態、思想及其實踐,是人類對人類異化的嚴重抗議的表現方式"
對人類知識,科學技術究竟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命運,古往今來就有不少人持懷疑的態度"20世紀由科學技術所主宰的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少人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深的敵意"
在現代科學技術非常發達的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至今,有些人拒絕現代科學技術文明,認為這種文明給人類帶來的不是恩惠,而是使人成為"金錢"、"物質"等利益的奴隸"因此,他們脫離現在的社會體係,從現存的社會機構中分離出來,在原始森林裏形成一種原始公社,過著人類古老祖先的生活"盡管他們還未達到完全原始的程度,但依然企圖過著與大自然融合成一體的生活:不安裝電話,沒有任何電器設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切生活設施都取自原始森林"在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也有這樣的回歸大自然的團體"
這些回到原始森林中過原始生活的人們,僅僅隻是試圖讓未來社會倒退回去的一部分人的代表"盡管由於種種束縛和限製,在20世紀的今天不可能許多人都采取這種極端的行動,然而,社會中確實有許多人對回歸大自然"
大多數人的未來觀,退得稍微近一點"中國人希望退到20世紀50-60年代;講到這一時代,不少年紀並不大的人也眉飛色舞,"人幫人","社會風氣淳樸","沒有這麼多矛盾"英國人希望回到維多利亞時代,那時人人溫文爾雅,婦人們雍貴有教養,男人們瀟灑有風度"中東地區的人們則向往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寧靜的生活"
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著自己向往的過去的黃金時光"
在這種戀舊情結中,隱藏在深處的原因是,未來世界變幻不定,社會變化太快,難以適應"而過去,則是安安全全渡過來了,盡管那時物質不如現在豐富,但煩惱也沒有這樣多"
戀舊,人類的基本特征,推到極端,或者經過思想家的改造,得到的結論就是,"回到自然--退到底,才是恢複或徹底解放了"人性"
盧梭曾經說:"已經看到美德隨著科學與藝術的光芒在我們的地平線上升起而逝去,這種現象是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觀察得到的"科學、藝術的發展,在本質上來說就是與人性--美德背道而馳的,因此,從盧梭到現代浪漫派,都喜歡美好原始的自然"
以往,主張曆史倒退、回歸大自然的情緒,大都隻限於通過敏銳的感性、悟性,而意識到隱藏在科學技術文明中的非人性的詩人、畫家、思想家,如老子、莊子、陶淵明、盧梭及一些"先賢",他們或奮起批判、強烈抗議,或終老林下,做一個"隱士"中國曆史上的"隱士"傳統,現代發達國家的回歸大自然者,就是抗議文明發展毀滅人性的代表"
現在,可怕的懸崖絕壁在等待著走向未來的人類,因此對於現代文明中的非人性部分及其他災難,也成了大多數人的共識"
倒退是沒有出路的"
複古,倒退的曆史觀、未來觀,與人們的戀舊情結結合起來,從古至今引起了人們強烈的共鳴"
中國的讀書人喜歡老莊,尤其是喜歡莊子"那種齊物我、同生死、超利害、養身長氣、回歸大自然超脫的思想,使得直到20世紀的不少人特別是海外華人,感到一種生命的大徹大悟"
現代的歐美發達國家的年輕人,有不少人喜歡盧棱喜歡現代浪漫派思想家、悲觀主義未來學家對現實的批判、對物欲橫流世界的揭露,尤其向往他們極力美化的原始的自然狀態--黃金時代"
然而,曆史的發展從來沒有倒退過,也決不會倒退"
有道是:開弓沒有回頭箭"
二千多年前的莊子,二百多年前的盧梭,二十多年前的回歸大自然者--"綠黨"成員,二年前的環境保護主義者、人權主義者,都異口同聲譴責科學、技術發展與人性的尖銳對立,要求曆史回到自然原始狀態"
隻要有人類存在,這種要求回到自然原始狀態的呼聲,就一天也不會停止"這種呼聲是正義的、正當的"恢複人性,糾正人的異化,防止人的異化,從來都是人類思想發展永恒的主題"
正因為曆史不會倒退,人類不可能回到原始狀態,所以這種呼聲才永遠不會停止,才永遠有價值,也永遠能引起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強烈共鳴"不應將這種呼聲看作是弱者的哀鳴,盡管發出這種呼聲的不乏被奴役的人們,但人類社會對這種呼聲有如此強烈的共鳴,不正反映這個社會大多數人正受著各種各樣的奴役嗎?這樣,不就成了全人類的哀鳴"如果如此,那就正好說明,這種呼聲是何等有價值"
社會的未來發展,將繼續依靠人類的知識、智慧,依靠科學技術,創造更多的財富--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社會發展不會倒退,這不僅因為過去的社會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美好,隻要說一點就行了,人的平均壽命就隻有現在的一半,而不是傳說中人人都如彭祖一活八百年,而且人們不會允許社會往後退"戀舊情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校準器,時時提醒人們,社會發展必須延續過去的長處,消除以往的弊端"
曆史發展,向來呈現"二難境地"--二律背反"人類不開墾森林,"濫砍濫伐",那麼現在我們還隻能生活在樹上,築木為巢,城市也根本不可能建立,隻是這樣人類會更加痛苦,因此"濫砍濫伐"是人類發展的必然,具有曆史的合理性"今天對"濫砍濫伐"的譴責與製止也是合理的"
社會的前進,生產的提高,財富的增加,以往都以沉重的犧牲為代價"在原始社會以及隨後相當長的時間裏,戰爭是摧毀各種野蠻、落後體製的強有力的手段,是解放人類、推動曆史進步的重要因素,但哀傷、感歎和反對戰爭帶來的痛苦、犧牲,從來就是人民的正義呼聲;奴隸製度通過對奴隸的殘酷剝削,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推動了人類曆史的進步,但奴隸們對赤裸裸剝削壓迫的不滿,反抗,也是正當的,雙方都有理由"人類就是在這種悲劇性的二律背反中創造了曆史"
風在吹,狗在叫,駱駝隊在前進"
第41章 悲觀論者的可貴之處
車爾尼雪夫斯基寫道,未來是光明和美好的,你們要愛它,追求它,要為此而工作,要接近它,要把它轉到現在,能轉多少就轉多少;你們的生活將是多麼的光明和幸福,將充滿歡樂和喜悅"
相信未來是光明、美好的,我們將這種觀點稱為關於未來的樂觀主義"這樣的信仰可以使我們對生活充滿希望,使我們精神抖擻,心情舒暢"
感到未來充滿危機、恐懼,人類的末日時刻可能來臨,我們稱這種觀點,為關於未來的悲觀主義"
20世紀6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稱那是一個充滿幻想的時代,樂觀主義彌漫著西方社會,他們陶醉於隨手可得的廉價石油,把人類生活看得非常樂觀"經濟處於高速增長階段,人們相信,大量的科學技術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隨時可以為人類一切問題提供奇跡般的解決方法"
那時的未來學家預言,未來不會使人擔憂,甚至人口不斷增長也不是什麼問題,主張控製人口的學者被說成是反自由分子"當時正處於冷戰"最冷"的時期,奇怪的是,東西方都對未來充滿了樂觀的、必勝的信念"
有一位名叫赫爾曼.卡恩的未來學家,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20×20社會"必勝的觀點:全地球200億人口,每人每年收入2萬美元"為達到這種人口狀況下的生活水平,全球生產總值必須在當時的基礎上增加100倍"盡管如此,那時卻有許多人對他的觀點深信不疑,一些經濟學家對這種驚人的預測也作出了積極的響應"
那真是一個瘋狂的、樂觀向上的時代"西半球如此,東半球豈甘落後"土豆燒牛肉","跑步進入共產主義","趕英超美",甚至提出"沒有做不成的、隻有想不到的"的口號"
人們堅信,隻要充分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努力勤奮地幹,可愛的古老的地球將為人類提供廣闊的前景"人們的信念是,人類一直是蒸蒸日上的,人類的命運隻能是一往無前"無論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人們至多隻是用自己的體製的無比優越、不可戰勝性,論證對方的體製行將崩潰,從來不願提出人類總有一天陷入災難的問題"若有誰這樣想,那人們會認為他一定是別有用心"
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人們才發現,我們的世界原來並不是如人們預料的那樣樂觀,人們想起,以前那些對未來持有悲觀主義態度的所預言的事情竟不以人們的美好願望為轉移而出現了"
在指導人類揭開未來之謎方麵,我們認為,我們應該認識悲觀論者的可取、可貴之處"當然,這種悲觀論者不是漫無邊際地為人類未來敲喪鍾,發表一些沒有根據的胡言亂語,他們是用縝密的思考、周密的調查,向人類發出的警告"他們像引導部隊通過雷區的工兵一樣,在一個個危險區域上插上白旗,上寫"有雷,危險"!這樣,後續的大部隊就可以排除這些障礙,然後奔向前方"
隻要人類認識到了將會毀滅人類的因素,那麼人類就不會毀滅在這一因素上"也就是說,如果有人悲觀地指出有一種原因將會使人們麵臨滅頂之災,那麼人們就會想法消除這一危險,因而不會毀滅於這一危險之中"這就是悲觀論者最可貴、最可取的一點"
要是照那種"20×20"社會的樂觀論點,不限製人口增長,恐怕現在人類社會就要被累得氣喘籲籲了"羅馬俱樂部及其他一些有識之士憂傷地指出,人口爆炸最終將吞沒人類"這一悲觀性的論點,以往曾遭到了人們無情地批判與駁斥,但後來人們發現,這一警告完全合情合理"因此,現在全世界都把控製人口增長作為一件重要任務"這樣一來,世界人口將會被控製在一適當的規模"顯然,人類不會因為人口爆炸而毀滅了"
20世紀50年代左右,中東地區陸續發現了許多大規模油田,產量之高、生產成本之低,使得一桶原油的國際市場價格隻有1.3美元左右,實際價格隻有20世代的六分之一"因此石油帶來了西方的高速度增長,使人們欣喜若狂"
1954年,英國人約翰.湯姆遜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書中曾指出,石油藏量到1980年就會枯竭,中東大油田的發現使這一期限延長了"20世紀70年代,人們根據已探明的儲量,指出按目前的開采速度,石油最多可用上150年左右"人們還指出,煤炭的儲量情況也不容樂觀,僅僅隻夠用到2050年,如果照目前的速度無節製地使用這些能源,一旦這些能源消耗殆盡,人類怎麼辦呢?
世界各地政府對這些警告漸漸地引起了重視,雖然有不少反對意見認為,未探出的石油儲量、煤炭儲量還很多,根本不用聽那幫人的悲觀論點,但有識之士慢慢地認識到,即使儲量很多,但這些能源本質上是不可能再生的,若完全依靠這些不可再生能源維持日益加劇的經濟增長,總會在不太遠的未來消耗完畢"因此,人們開始尋求其它的能源"
學者的天職,就是利用自己的知識、智慧以及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自由意誌,"先天下之憂而憂",指出社會所麵臨的種種危險、威脅,並進而想辦法解決它們"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學者很可能大都是悲觀論者,但這正是人類的希望--學者的良心"
第42章 人類:攜起手來
現代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注意有意識地保護人類自身"全球合作已成為社會未來發展的趨勢"實際上,為了避免人類的災難,通力合作已成了不言而喻的事情"
以巴西亞馬遜河流域的森林保護為例"在20世紀70年代,亞馬遜河流域的廣闊森林以4%的比例遭到無情的砍伐,而且隨著公路、鐵路網的日趨發達,砍伐的速度還要加快"學者們經過研究後指出,亞馬遜河流域綠樹銳減,不僅要造成巴西生態環境的破壞,而且會造成整個地球大氣層中氧氣的減少,這樣將給21世紀全球氣候帶來嚴重影響"為此,世界上國際社會尤其是發達國家要求停止這種超常砍伐,但是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卻認為這樣不合理,因為發達國家--這些先破壞了自然的國家,已經通過破壞自然而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富強發達了,現在輪到發展中國家開發自然時,卻要擔負起維護世界生態的責任,這樣合理嗎?
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顯然,這需要全球合作"為了彌補發展中國家因為保護生態而蒙受的損失,援助發展中國家保護生態以及平衡的發展與開發,是發達國家應盡的、不容推卸的責任"
重要的是,應該樹立"隻有一個地球"的觀念,地球上的生物,不是哪一個國家的私有財產,而是全世界的共同"大氣、水源、生物圈,都是與全人類每個人密切相光的,因此任何人也無權隨財富破壞、開發,同時世界所有國家都有權利、義務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切自然條件"隻有這樣,世界的未來才會有希望"
國際社會越來越確立了這樣的共識:如果要對人類麵臨的種種危險找出可靠的解決方法,對人類的痼疾作出可信的診斷,並且能夠對症下藥,那就必須在人類的頭腦裏樹立起全局觀念"也就是說,各國根深蒂固的本位思想和各自為政的行為,應該被更廣泛的團結精神所取代"南北對話,南南合作,區域合作,地區合作,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統一大市場,泛太平洋合作"所有這些已經實現的、即將實現的、擬議中的合作,都是必要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是刻不容緩的"
令人高興的是,全世界各地具有憂患意識、關心人類前途命運的有識之士,憑著人類良心,覺悟到做人的責任感,自發地組織了各種種樣的團體,盡管他們的口號、宗旨有別,但目標卻是一致的:保護人類、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生存的宇宙"這些組織大都是針對全球性問題而開展運動的:和平運動,控製生育運動,婦女解放運動,民族解放運動,保護少數民族運動,保護人權和公民自由運動,生態學者和大自然或動物友人組織,宣傳代替人力的技術或勞動人道化的組織,社會勞動者和社會革新活躍分子組織,綠色和平組織,保護消費者和非暴力反對派組織,意識對立者組織,保護動物反對滅絕動物組織,等等"這些組織及其運動的存在表明:盡管當今社會危機重重,但由於人類的良心和求生存的本能存在,人類社會依然充滿希望,富有活力"人們總有一天會想出各種不同的方法,把這些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為人類的最高戰略目標--更好、更幸福的生存而奮鬥"
盡管實現全球合作的曆程還很艱難,但人類已經邁出了最初的幾步"國際社會通力全作,已經製訂了一些全球性政策和策略:
世界保護戰略"目的在於促使經濟在妥善管理和保護活資源的基礎上,得到持久的發展"
消除饑餓和營養不良現象策略"要求在國家和國際範圍內,合理地利用現有的土壤、水源、能源、技術、資金和氣候,並有遠見地設立必要的機構,以便成功地消除地區性饑餓、營養不良的狀況"
國際能源政策"目的在於,以夥伴之間互相協調的方式引導人們過去的廉價能源充足階段,過渡到能源匱乏和價格昂貴的新階段"同時,通過各種手段鼓勵節約能源,既要適當地綜合使用現有的能源,又要盡可能地保護環境"
國際貨幣體係的改革政策"
國際金融市場的規範化的策略"
裁軍及其技術措施問題"
控製或取消國際軍火貿易問題"
全球研究規範問題"
與此相適應,聯合國發揮自己的重要職能,舉行了一係列旨在維護人類生存的世界重要會議: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斯德哥爾摩"
1974年,世界人口會議,布加勒斯特"
世界糧食會議,羅馬"
1975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大會,利馬"
世界國際婦女會議,墨西哥城"
1976年,聯合國生態環境--人類居住區會議,溫哥華"
1977年,世界反對種族隔離行動大會,拉各斯"
聯合國沙漠化問題會議,內羅畢"
1978年,與種族主義歧視進行戰鬥世界會議,日內瓦"
聯合國發展中國家技術合作會議,布宜諾斯艾利斯"
1979年,聯合國科學和技術促進發展會議,維也納"
世界農村改革和鄉村發展會議,羅馬"
1980年,聯合國婦女十年世界會議:平等、發展與和平,哥本哈根"
20世紀80年代,全球合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每年國際社會都要召開數次有關全球生存的重要會議"國際和平年,保護兒童首腦會議,國際減災十年,等等一係列全球行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在進行著"和平與發展,越來越成為世界人民的共識"
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蘇美冷戰時代結束,世界東西方對峙狀態不複存在"1945年雅爾塔會議確定的世界格局,到1990年已基本打破,因此,世界形勢麵臨著新的變化,總的趨勢是世界趨於緩和,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
在迎接21世紀的曙光中,世界各國人士提出了建立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的種種設想"可以肯定的是,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建立的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必定要符合全人類克服危機、更好地生存發展這一目標"恢複地球的良好狀態,使它能夠維持全人類的生存、發展,以及為實現這樣的目標而設立相應的機構、製定適宜的政策,是新秩序的核心,同時也是人類能夠作出貢獻的偉大事業,使人類未來充滿希望"
第43章 良知與人類的命運
我們堅信,隻要人類認識到了將會毀滅人類的因素,那麼人類就不會毀滅在這些因素上"我們已經認識到,核軍備競賽、環境汙染、能源危機、生態破壞、人口過度增長、全球氣候變暖......所有這些,都有可能導致人類麵臨滅頂之災,而且有些如核威脅使人類的末日迫在眉睫"但我們依然堅信,正因為認識到了這樣的威脅,人類將會有效地解除這些威脅"
由此,我們堅信:人類的歸宿是無限美好的!人類能夠利用自己無窮無盡的智慧,使人類的未來無比燦爛"也許,宇宙死亡的那一天終究不可抗拒,但麵對那樣的死亡,人類有充足的理由驕傲:偉大的人類,延長了自己的生存時間,充分顯示了人類的偉大"
也許,有人會以為我們的結論永遠正確,因為我們基於以下推理:如果人類存在一天,那麼人類毀滅於某一因素的結論自然成立;如果人類毀滅了,那麼還有誰會來追究我們的結論對不對呢?所以,我們堅信的隻不過是一種"形而上"的玄學信念"
難道,人類的曆程沒有證明嗎?人類不是一直在進行努力嗎?難道,人類不應該有那樣的信念嗎?
當我們的祖先麵臨著惡劣環境威脅著生存時,他們發明使用火,挖山洞,抵禦各種不利環境;當我們的祖先麵對豺狼虎豹的威脅時,他們發明弓箭,組織大規模的集團進行抵抗,終於解除了威脅"
各種各樣的流行病、溫疫使得千百萬人失去生命,使人類麵臨滅頂之災"人們利用各種各樣的辦法,有效地挽救了大多數人的生命"想一想,要是人類沒有發明種種醫療方法,恐怕人類早就沒有了"
隻要回想一下,在以往的歲月裏,有多少因素足以毀滅人類,但人類不是都利用自己的力量解除了這些威脅了嗎?
現在,人類的預見能力更強了,早已能夠做到"未雨綢繆"今天的預測,比古代任何"先知"、神漢巫婆、占星家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環境汙染,這個曾經一度使人們麵臨絕境、今天仍在威脅人類的大敵,可以說人類絕不會讓它毀滅了自己"
自從世界上有識之士憤怒控訴環境汙染對人類的危害,具有遠見酌識的各方麵人士呼籲解決這一人類公害,全世界各有關方麵都在不同程度地積極想辦法,綜合治理"經過幾十年艱苦不懈的努力,已取得了不容忽視的效果"
今天西方發達國家,已經一改四五十年以前環境極端惡化的局麵,開始恢複了自然界的良性循環"20世紀30~40年代,倫敦依然是霧都"一遇大霧,天空黃澄澄、灰蒙蒙,白天裏汽車也得開燈,天昏地暗,使得人覺得好象是世界末日來臨了"
在社會輿論、人類生存意識的感召下,環境科學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通過大量人力物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了控製汙染、綜合治理的能力,在科學基礎上製定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英國等發達國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麵取得了成就"倫敦通過改革民用燃料結構,減少有煙燃料,控製工業排氣、排水,已基本上消除了世界"霧都"上空的煙霧"
今天,倫敦已經沒有煙霧了,四季都沒有了"多種由於汙染而絕跡了多年的鳥類重新飛翔在倫敦上空;泰晤士河也變得清澈如鏡,絕跡上百年的魚類又重新在泰晤士河中遊弋"英國人還給由於煙霧而變色的建築"洗澡"倫敦,由一個滿麵塵埃的老人,變成了充滿青春活力的翩翩少年"
煙囪林立,濃霧迷漫,好象是工業城市注定的命運,但今天世界不少工業城市都成了"花園城"而這一切,並不是靠降低工業生產取得的"
全世界都在重視環境保護"北京,曾經以風沙而聞名於世"由於加強環境保護,北京的風沙已今不如昔了"發展中國家也開始重視在工業發展中搞好環境保護,並加強了國際合作,因為大家認識到這是全世界共同的事情"為此,召開了多次國際性會議,成立了國際性組織,還規定了一年一度的環境保護日"
核武器是懸在人類頭上的一把利劍"從核武器誕生的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們就不斷發出呼籲:核武器將導致人類的徹底毀滅"由於核武器的威脅"人類的末日時刻在人們麵前"
人類是否會因為核武器而滅絕呢?或者說人類的歸宿是否是長眠於核冬天呢?從本質上說,這是人類歸宿之謎的一個組成部分"
但是,我們有充足的理由說明,人類不會毀於核武器"我們相信這一結論的正確性"盡管這一結論錯了也沒有誰會來追究我們,但有誰願意打賭贏得這一勝利呢?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核武器的發明,使人類時刻麵臨著滅頂之災"然而,全世界人民由反對滅絕人類的核戰爭所掀起的世界和平運動,卻一浪高過一浪"人類的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今天,"和平與發展"已成為超越國界、種族和意識狀態的人類共同主題"反對核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運動,有可能使人類社會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首先,核武器的發現,有可能最終從人類社會消滅戰爭"的確,誰也無法否認,就是具有病態戰爭狂的戰爭販子,至少在公開場合,他也必須標榜自己是愛好和平的,而不是號召說:"我就是喜歡打仗,所以我要帶領你們打仗!"任何進行戰爭的人,都有充足的理由論證自己進行的戰爭是正義的"但是,現代核武器的發展卻使得傳統的對待戰爭的觀念過時--不是過時,而是根本行不通了"早年,隻有美國人一家擁有核武器時,美國人可以使用核訛詐,並且真的把原子彈扔到別國領土上了"但隨後沒有多久,不少國家都擁有了核武器,美國人就不得不收斂了"現在,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越來越多,而且擁有的核武器越來越厲害"
有一個明顯的事實,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從來沒有在一個擁有核武器國家的領土上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這是因為,如果把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打得太慘了,逼急了,這個國家隻需要將氫彈等之類的核武器,在自己國家的上空爆炸--還不需要投到別國,那麼,全人類--包括戰勝國都得遭殃,同歸於盡"
因此,基辛格說:"核時代摧毀了......傳統的衡量方法,一個國家可以強大得足以摧毀它的敵人,但是卻不再能夠保護它自己的人民不受攻擊"所有主權國家終究會都擁有核武器--隻要有一個個主權國家擁有這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