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荀氏,大家基本上都知道荀(gu)彧(hu),畢竟是三國時期,荀氏第一名人,王佐之才,被曹操成為吾之子房,當然,其個人能力也名副其實。

但要起他這一代,荀氏還有一人,其本身能力並不在其下,而因為一些另外原因並不被曆史所銘記。

荀悅,字仲豫,東漢史學家、政論家,思想家,名士荀淑之孫,司空荀爽之侄,其父荀儉,荀氏八龍之首。

曆史上,漢靈帝時期宦官專權,荀悅隱居不出,獻帝時,應曹操之召,任黃門侍郎,累遷至秘書監、侍中。

《左傳》有三不朽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而荀悅一聲,著書立,寫有《漢紀》三十篇,《申鑒》五篇,其外還有《崇德》《正論》《荀侍中集》等幾十篇。

著書立這一點上,荀諶沒有記載,荀攸僅有一卷《魏官儀》,荀彧更是隻有一些隻能稱之為言論的《迎駕都許議》《散齋得宴樂議》等作品。

當然,也有可能他們事務繁忙,沒時間寫東西。

但,不得不,荀悅其人之才學,隻是,由於其言論和政治主張,並不會當時主流政治環境認可,這才不得重用,其著的書,也大多被失傳。

最能表明其政治主張的便是《申鑒》5篇,抨擊讖緯、符瑞,反對土地兼並,主張為政者要興農桑以養其性,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

其中抨擊讖緯符瑞,反對土地兼並,宣文教三種思想簡直就是離經叛道,沒被直接弄死,都是看在他是荀家人的麵子上了。

雖出身儒家正統,但荀悅倡導法製,其中‘從道不從君’的思想更是不為統治者所喜。

因為其重重思想,即便再荀家之中也不被大家所喜。

“我要去齊郡!”荀悅麵色沉靜地看著荀家家主,一字一句地道。

沉默半響,荀家主抬頭看著荀悅,“你想好了?”

“想好了!”

“那便去吧。”家主明白,由於荀悅的思想問題,是不可能被其他諸侯接納的,現在劉備發出招賢令,算是荀悅的一個機會。

再者,劉備雖然這次鬧出軒然大波,讓各大世家不喜,但不代表他們看低劉備,正因為這種果決,他們更能想到,劉備會吸引到多少誌同道合的人才。

不喜歡,不代表不投資,世家的生存之道從來不看個人感情,整個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家,荀家全部由族人在其麾下任職,也就是,無論最後誰得下,荀家都不會倒下。

無獨有偶,這一幕不單單在荀家上演,河東郡聞喜縣,裴家也有差不多的一幕。

裴氏,是少有的輝煌時間最長的家族,曆史上,裴氏一共出了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禦史10人,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5人,刺史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人,伯11人,子18人,男1人,與皇室聯姻者皇後人,太子妃4人,王妃人,駙馬1人,公主0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