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藝術是人的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糧。無論是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還是文學作品、影視戲劇,都能令人賞心怡神,能讓人消除疲勞或煩惱,在輕鬆愉快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啟迪,使人進入一個豐富的美的世界。孩子雖有愛美的天性和具備藝術的潛能,但他們年齡小,生活範圍小,視野窄,閱曆不深,經驗不足,他們對於藝術美的感受和欣賞能力是有限的,需要父母刻意地進行培育。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美感素質,有利於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提升他們的生命質量,同時也有助於增強孩子的情感智力管理能力,使孩子在踏上人生之路時能更從容平靜地麵對未來的一切,最終得到人生的愉悅。
第2章 孩子是天生藝術家
一、孩子都具有藝術天賦
""孩子是藝術家。""這是英國著名美術教育家湯姆林遜的臨終遺言。
也許,這句話會使總是對自己的潛在能力認識不足的父母感到費解。但在生活和實驗中有無數事實證明這句話是至理名言,是千真萬確的。
新生兒對色彩具有比成人更強烈的興趣。當孩子小床邊有彩色飄帶時,他會目不轉睛地望著。孩子在聽到音樂時,會自動地手舞足蹈。孩子高興起來也會像原始人那樣""嗬嗬""地叫。
孩子的畫與普通成人的畫相比,其生動與神韻是不可比擬的。許多成年人,如果不看見實物就畫不出實物來。而孩子則不然,一般都不會為常識與形式所束縛,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心願,瀟瀟灑灑地一揮而就。
在音樂方麵也是如此,孩子經常可以即興作詩、作曲,然後再演奏出來。即使簡單的曲調,一般成年人也不能夠如此之快地完成。原因不是成年人害羞,而是成年人的這種能力在還沒有發揮出來的時候就已經消失了。
在細胞的家族裏,沒有美術細胞與音樂細胞的分類。可是,孩子從剛剛來到這個世界,形成各種感覺與接受器官的細胞時,就開始對周圍的事實與環境構成情緒、情感的反饋係統了,這種反饋在孩子還不能與周圍的人們交流時,便開始了在自身內部各個係統的循環,有關""細胞""不斷""增殖""。有的幼兒心理學家把這種細胞分裂、增殖現象比作儲蓄,即把孩子在某個年齡的智商--細胞能量比作基金,那麼每年的利息就是到該年度所積累的基金(基本細胞數)乘以利率(增殖細胞)。它是以複利的形式來增加的。基金多的人,每年的利息額就高。如果都處在某個年齡上,智商高的孩子每年細胞的增加量就比另外的孩子多。而智商低的孩子則增加量少,總是處於低水準狀態。
這似乎產生了兩個很有趣的問題。其一,既然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為什麼這個世界卻不是由藝術家組成的?其二,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那麼,孩子長大後藝術家的內質為什麼消失了?這其中的原因隻有一個:孩子的藝術細胞被扼殺在童年或少年期,或者更早,被扼殺在搖籃裏了。
每一個父親與母親都應該自信自己的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關鍵在於我們的培養、啟發、引導、挖掘。不要自怨自艾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也不要自暴自棄。作為父母,應該從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尋找教育的責任。
二、藝術細胞與藝術型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科學家在會""唱歌""的雄黃雀大腦中發現一種新的生命組織。這種新的生命組織控製著雄黃雀的""音樂興奮中樞""。在小心地把這種生命組織破壞之後,原來會婉轉鳴唱的雄黃雀變得癡呆沉默,喪失了""音樂的感覺""。把雄黃雀的這種生命組織經過特殊手術移植進雌黃雀的大腦中後,原來隻是被動聆聽情歌的雌黃雀,出人意料地一鳴驚人,居然無師自通地""唱""起了迷人的""歌曲""。也許這種還沒有被命名的生命組織,就是黃雀的""音樂細胞""吧!
人們也許會問,那麼人也會有""藝術細胞""嗎?可惜的是,生命遺傳學至今還沒能證明人的大腦中真的有""藝術細胞""。
但是,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根據人類特有的高級神經活動現象,也就是人類腦功能活動的特點,區分出三種類型的人。前蘇聯著名科學家巴甫洛夫是根據兩種信號係統(第一信號係統和第二信號係統)之間的相互關係,依據人腦功能活動的不同特點,把人劃分為三種類型的。
(1)藝術型
藝術型是第一信號係統占相對優勢的人。藝術型的人腦功能活動的特點是具有直接印象的鮮明性、知覺和記憶的形象性、想象的豐富性。
(2)思維型
思維型是第二信號係統占相對優勢的人。思維型的人腦功能活動特點是傾向於分析和係統化,傾向於比較概括和比較抽象的思維。
(3)中間型
中間型是兩種信號係統相對平衡的人。中間型的人,有的兩種係統發展平衡但水準較低,也有的兩種係統發展平衡但水準較高。尤為重要的是,在教育中間型的孩子時,父母應該按照科學的方法,開掘孩子的智力潛能,打破兩種係統的平衡,使孩子被埋沒的潛能得以迸發。
在社會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屬於中間型的,藝術型和思維型的人是少數,有的甚至被埋沒,並沒有表現出類型代表者的特點。
從學習繪畫、音樂中可以考察一個人在腦功能及生理功能方麵顯示的能力的類型差異。對於幼兒來說,接受藝術教育、從小培養""藝術細胞""不但是才能或英才教育,而且是對其一生發展的考察。因此掌握孩子腦功能的類型特點,對於父母和教師是至關重要的。對於明顯的藝術型的孩子,父母應及早地給予較多的藝術熏陶。
三、及早開發孩子藝術天賦的意義
人們通常認為,教孩子畫畫、彈琴、唱歌才能培養孩子的""藝術細胞""--提高孩子的藝術活動能力。其實,這種幼兒藝術教育還隻是淺層次的片麵教育,有些內容也不符合幼兒成長與教育的規律。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做過一項慘無人道的實驗,他把十幾個剛出生的正常嬰兒放在暗無天日的房間裏,每天按時由專人喂食物和水。半年後,這批可憐的孩子來到太陽下麵時全都成了癡呆兒。後來,在人們的極力關懷與幫助下,這些孩子中隻有兩三個恢複了正常的智商程度,其他的隻能終生飽嚐低智商的痛苦。
無數的實驗已經證明,剛剛出生的孩子可以辨別明亮與黑暗,願意傾聽母親的聲音,能夠聞出母乳的氣味,雙手能夠積極地活動,兩眼也會與母親互相交流視線。日本醫科大學研究小組曾經對胎兒做過多種實驗,實驗之一是通過揚聲器反複多次播放同首短詩,待嬰兒降生後,再讓嬰兒聽這首短詩,結果發現,嬰兒的心跳頻率顯著變緩,很快進入平靜狀態。此後,再讓嬰兒改聽其他短詩,卻沒有發現任何反應。由此可見,嬰兒雖不懂短詩的具體意思,可在母體中卻記住了吟誦這首短詩的語調、語氣和形象。人在胚胎期間眼、耳基本形成時,就開始對外界的聲響做出反應,並逐步準備形成人的性格。
人的腦神經細胞大約有4~5億個。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新生兒都是如此。剛出生的嬰兒直到一歲的時候都沒有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行為表達能力。但是,他們卻有強烈的接受能力與感受能力,雖然他們對生命的接受是被動的,但是這些貯存會有增殖、分裂、爆發、升華的時候。許多父母親都不理解這個道理。以為新生兒的大腦是一個空殼,什麼也沒有,從而忽視了新生兒大腦中潛藏著的令人驚異的巨大藝術能力,錯過了最初教育的有利時機,等到想起來要藝術教育的時候,已經為時過晚,這不僅使父母抱憾終生,也貽誤孩子終生。
第3章 挖掘到教育造就天才
一、藝術家教有魅力
曆史上有一些天才人物,從小就才華畢露。大音樂家莫紮特5歲就開始作曲,10歲寫出歌劇《簡單的偽裝》,十二三歲時,就已經使整個歐洲的""權威""人士大為吃驚。貝多芬和海涅都是從13歲開始作曲的;詩人但丁7歲時就給阿特麗斯寫情詩......,他們所以如此出眾,難道說僅僅決定於天賦的聰明嗎?不!這些人後天的早期環境影響、家長的辛勤培養、教師因人施教的方法、自己的勤學苦練也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請看看詩人歌德的童年生活吧,試想想,如果他沒有那樣好的家庭教育,能成為那樣偉大的詩人嗎!
歌德的父親從小就精心培養他。為了使他能夠欣賞美,就經常帶他到城裏參觀建築物,一邊參觀,一邊講述有關的曆史,以便同時培養他對曆史的愛好。也給他講自己遊曆過的各地方的風土人情,以培養歌德對地理的愛好。當歌德四歲半的時候,祖母就送給他木偶劇模型,以培養他對戲劇的興趣。歌德的母親對歌德更加關懷,差不多每天都給他講故事,而且頭天講完就叫他先想象一下下麵的情節,可能會如何發展下去。而第二天接著講這個故事的時候,總要先問他:""你對今天講的情節是怎樣想象的?""以便培養他的想象力。歌德從小就學許多種外語,除德語外,他對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和希臘語都很精通。他也學習自然科學、美術、音樂。歌德鋼琴彈得很好,還吹得一口好笛子。正是由於歌德童年受過這樣好的多方麵的培養教育,才使他有可能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詩人。
我們生活的社會環境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的。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以及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麵,都不能總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一成不變。人們不管是職業的不同,還是男女老少的區別,為隨時適應這個時代潮流,更加迫切需要的正是思維方式的轉換。信息大趨勢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為開拓嶄新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具有善於探索、富於想象的創造性頭腦。
曆史上的那些偉大人物,為改變社會生活和人們的舊意識,曾向當時認為幾乎是不可能的領域,提出過各種大膽的挑戰。
而現在我們隻要認真去研究他們,並設法與他們對話,那麼哪怕是進一步,進半步,早晚總能接近他們的。至少能夠從中吸收有益的經驗。
這些曆史上的人物,他們既不是神又不是宇宙人,是和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隻要不惜付出艱苦的努力並進行嚴格的訓練,那麼在我們平凡的人看來,他們也並不是什麼另外天地的人。不能否認,""天才""是一個偉大的存在。然而,""天才""是天生固有的呢?還是後天形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