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激活和培育孩子的藝術與美感潛能(1)(2 / 3)

自古以來,人們對""天才""就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天才""的能力超越於一般人,它多半來自於勤奮和探索,即長期致力於創造性活動的必然結果,因此,這種人物隻能說是由普通人發展起來的。另一種則認為,""天才""的創造力和靈感是普通人的努力所達不到的,說得神乎其神,不可思議。當然,一句話很難作出公正的斷言,但也很難認為凡是經過努力就能成為""天才"",因為還有各種時代和環境條件的限製。請讀者不要誤解,這並不意味著一切努力和訓練都是徒勞的。托爾斯泰說:""天才就是異常的忍耐者"",愛迪生也說過:""天才是99%的勤奮和1%的靈感""。而羅丹卻更幹脆地說:""世界上決沒有什麼天生之才,所謂'天才',隻是靠勤奮和學習得來的。""

當然,""天才""人物中,確有人具有普通人所沒有的特殊才能。比如,""某個數的三次方,加該數二次方的5倍,等於該數的42倍再加40的數是多少?""即被問到x3+5x2=42x+40的問題時,據說有一個10歲零4個月的牧童,在一分鍾內說出了準確答案是:""5""。

那麼,接近這種""天才""人物的捷徑是什麼呢?答案還是歸到智力的鍛煉上。一個新的問題的解決,不能隻靠單純地觀察,需要的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由此及彼的考慮過程,甚至思維的過程有時還需要展開到多維的空間。看來,我們的確是要善於把自己的頭腦驅使到無限的思維中去。

如果說,""創造性""是""天才""的最大特征,那麼導致這種創造性的能力又從何而來?回顧一下""天才""人物的經曆,就不難看出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不同於一般人的。換句話說,首先來自於""發現問題的敏銳""和""對現實失調感的感受能力""。創造的起點是問題的發現。從牛頓的蘋果園的故事中也可看出,他們能以銳利的目光,揭露隱藏在平凡現象深處的本質。布爾通有一次作了超低溫下的固體氦的熱傳導測量實驗,發現不可思議的測量結果:固體氦的熱傳導率,竟達當時公認值的5倍。再次測量,結果還是相同。他感到莫名其妙,但還是中斷了他的實驗。數年之後,英國年輕化學家發表了他的測量結果,正好和布爾通幾年前所得到的結果相同。於是,布爾通說:""那時,為什麼我不想一想自己的數據可能是對的呢?如果當時脫掉'習慣'的帽子,再戴上'創造'的帽子,那也許......""他覺得很羞愧。

強烈的信念和堅強的毅力是他們能力的另一個來源。也可以說是他們的高度集中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作用的結果。一旦發現問題,他們就能忘掉一切,他們的頭腦始終是被那個問題所占領,並且全部精力灌注到它的上麵。不管有多少次的失敗,也不管有多少無知的人們的譏諷和幹擾,全都置之度外。歌德曾回顧自己說:""天才能返老還童。""他們自己也從未想過,那種創造力的精神火花是從哪裏點燃的。但人們從他們生活和作品中都不難發現,這精神火花的確點綴著年輕人旺盛的精力。

看來,怎樣對孩子進行早期的教育和培養,這個問題,現在我們許多當家長的不也應深思嗎!

二、藝教應從胎兒始

前蘇聯已故著名提琴家列昂尼德·科根有過這樣一段經曆,他決定在一次音樂會上演奏一位作曲家創作的新曲,於是在妻子的伴奏下練習這支曲子。當時,他的妻子臨近產期,不久後他的妻子生下一個男孩。這個男孩長到4歲時學會了拉提琴。有一天,他突然奏出一支從來沒有人教過他的樂曲旋律,這支曲子正是科根在那次音樂會上演奏的樂曲,而這支曲子僅在音樂會上演奏過一次,後來未再演奏過,也沒有灌製成唱片,他的兒子出生後理應沒有聽過這支曲子。

這在不相信胎兒具有感受與記憶能力的時代,確實是一件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不過,還有許多人實地體驗這種事情,並且為胎兒的能力感到震驚。

不難看出,胎兒超出人們想像地吸收與學習了許多知識。應該承認,胎兒在神經係統形成後,有些感受能力尤其是聽覺感受能力已經初步具備了。當人們了解到胎兒在母親體內就有了感受能力後,接下來需要繼續研究的就是什麼樣的教育是必要的,什麼樣的教育是可行的。

三、藝術有天地,父母巧設計

即使是遺傳因素相同的雙生兒,如果把他們放到不同的家庭環境裏養育,也會得到不同的教育結果。如同在肥沃的田地裏才能生長出茁壯的植物一樣,隻有在充滿藝術情趣的環境裏,才有可能培養孩子的""藝術細胞""。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鈴木鎮一認為,一些孩子的""音癡症""並不是遺傳造成的,而是由環境造成的。並認為想了解父母,隻要看看孩子就知道了,孩子是父母的一麵鏡子,反映著父母的思想與能力水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環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二環境,大自然是孩子的第三環境。假如父母的藝術情趣比較高尚,那麼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就會是充滿藝術情趣的""小天地""。第一環境是孩子產生興趣的關鍵所在。而家庭關係和家庭環境構成的第二環境將為推動興趣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客觀條件。第二環境為孩子成才、走上什麼樣的道路、具有什麼樣的理想、做什麼樣的人,造成最初的意識環境。如果第三環境充滿著天地的靈氣、山水的秀媚,無形中會給孩子的心靈提供廣闊的藝術想像條件,為鑄造藝術的純真、陶冶藝術情感墊下質樸而又深厚的基礎。

初生的嬰兒,聽覺十分敏感。與嬰兒談話,給他唱歌,讓他聽各種聲音:鍾表的滴答聲、調羹碰杯聲、海浪聲,看起來他好像無動於衷,可事實上他卻把這些聲音貯存在腦子裏了。父母們如果這樣做了,便給了孩子極有價值的心智刺激。

眼睛是嬰兒感受美好景色的窗口。嬰兒的小木床就是他的大世界。現在,許多孩子的小床太單調枯燥了,假如大人住在一間四壁空蕩的房間裏,感受會如何呢?那麼就請裝飾一下嬰兒床吧。使它生氣勃勃,色彩繽紛,形成對視覺的良好刺激。還要帶嬰兒到各個房間或戶外走動,那麼嬰兒就會有許多不同的有趣的景色觀賞了。

待到孩子長大些時,多帶他到大自然中去,看紅日、白雲、藍天的美好;和小花、小草、綠樹交朋友;看高山的偉岸、大海的寬廣......大自然的種種光彩。

藝術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父母情感與情操的美,對孩子具有迷人的魅力,會吸引著孩子,使孩子興奮、愉快,對生命感到滿足,並會追求生命中美好的一切,用來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許多父母認為給孩子一個藝術天地,便是在家裏擺架鋼琴,牆上掛著小提琴,地上支著畫架或樂譜架,每天不停地督促孩子學琴、練畫、寫毛筆字。實際上,這是一種淺層次的藝術活動追求。

給孩子一個藝術天地,是通過美的環境,給孩子一個美的心境、美的理想、美的感受與美的追求。也許,這個孩子將來不會成為音樂家或畫家,但他長大後卻是一個具有較高層次審美情趣的人,他會區別真、善、美與假、惡、醜,懂得純真的、道德的是非標準,誰能說這與懂得""人類之美""沒有關係呢?

父母想培養孩子某個方麵的藝術才能時,不要過於性急。過於性急的父母急於訓練孩子,從而打亂孩子興趣愛好的臨界期,使孩子永遠地失去某種能力發展的可能。父母急於求成的結果會使孩子逃避超負荷的訓練,因為繁重的、強迫的刺激將使孩子產生厭惡情緒。

對孩子的教育忽冷忽熱,水準忽高忽低,沒有細致的教育方案,沒有長遠的打算,便不能使孩子的藝術活動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

應該盡量地抓住機會,不失時機地給孩子以最科學的指導,這一點非常重要。孩子一歲的時候就可以握筆塗鴉了,將筆和紙交給孩子,特別是把顏色鮮豔的筆交給孩子,這不僅可以使孩子畫畫的要求得到滿足,同時能夠刺激孩子視覺的發育,使手指和胳膊得到運動與鍛煉,促進小肌群的成長。假如此時父母看到孩子因畫畫而撕破了紙,把筆也扔在了地上,便訓斥孩子,就會在孩子稚嫩的心靈裏種下筆與紙不可以隨便亂動的種子。那麼,這個孩子長到可以不撕紙的年齡時,已經不喜歡這種最普遍的文化用品了。

切忌嘲笑孩子的努力。在培養孩子的""藝術細胞""時,隨時保護孩子的積極性。對孩子的哪怕是一點微小的進步,也要給予高度的讚賞。即使是孩子提出大人不屑一顧的問題,父母也要表示關心,承認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在培養孩子藝術才能的工作中,父親與母親的作用十分重要。對於父親與母親來說,最重要的是:學會理解與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發揮父親與母親的作用。

第4章 開心音樂與開心孩子

一、兒童天性愛音樂

兒童滿懷著好奇和探究的心理來到這個世界。他們睜開眼睛就要尋覓鮮豔、明快的色彩,看五彩繽紛的世界;他們豎起耳朵就要傾聽母親的聲音和環境中豐富多變的音響。美麗、鮮明的色彩與圖案可以滿足兒童視覺的需要,而優美動聽、歡快活潑的音樂便是滿足他們聽覺需要的最好刺激。

音樂是表情達意的藝術,兒童恰恰具有喜形於色、感情外露的特點,他們還難以用言語表達他們內心的情感和體驗,而音樂中強烈的情緒對比、鮮明的感情描寫正抒發了兒童的內心感受,所以兒童發自內心地喜歡音樂,以至於常常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手舞足蹈。

天真活潑的兒童對音樂天然的熱愛和向往幫助我們確定了這樣的信念:每個兒童都需要音樂,每個兒童都有接受音樂文化的願望和要求。音樂的啟蒙就是要滿足並激發兒童對音樂的興趣,發現和培養兒童的音樂才能。

兒童需要音樂,那麼,音樂對於兒童的生活和成長又有什麼意義呢?

南斯拉夫的一所實用音樂學校經過多年的實驗研究發現,在該校受過良好的音樂啟蒙的孩子到了成年以後,仍然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會對周圍的音樂活動及所有富於創造性的活動形式抱有很大的熱情,在生活中勇於克服困難,不怕失敗。更主要的是這些學生都成了一個個獨立的人。他們認為,這便是音樂啟蒙的成就。音樂啟蒙的意義就在於保護和不斷發展兒童的創造想象能力,使之不致於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