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子的創造性有賴於激勵和開發
(1)創造性是孩子的天性
可以說,創造性是孩子的天性,問題在於父母對此如何反應,如何看待。
從兒童的立場來看,當他做了一個全新嚐試,完成了一件新奇而獨特的工作或成果時,就已是展現了十足的創造力。譬如,在未經師長的指導下,兒童經由自己玩遊戲的嚐試,將藍色和紅色攪在一起,結果他發現了紫色,對大人而言,這不算什麼,但在兒童的眼中,這是一個神奇而又難忘的大成就。
比如,一個剛學會蹣跚走路的孩子,有一天媽媽非要給她戴上手套,她說:""手套令我的手感到悲傷。""
父母們碰到這種情況往往隻會說:""多有意思的感覺。""但心理學家卻可能把她的這句話作為兒童創造力的一個例子:以不同尋常的方式看待問題。
再比如,做母親的都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由撒謊而變壞。事實上,有人會說謊,有人不會說謊,都是因人而異。不過,根據心理學的統計,孩子大約在三歲起,開始說謊;大概在小學二三年級,這種傾向轉為強烈。
說謊具有一種將說話及行為分開的能力,也就是說將沒有經曆過的事情,轉換成宛若自己親身體驗的事情。這種無中生有的表現,隱含著無限的創造力,而經心理學家實驗證明:不會說謊的孩子比會說謊的孩子創造力低。可以如此大膽地假設:圓謊能圓得越巧妙的孩子,創造力的潛能越大。
因此,父母在處理孩子說謊的行為時,不要過於激動,而抹殺了孩子的創造力。要心平氣和地與孩子就事論事。
(2)家庭環境對孩子創造力的影響頗為重要
環境可以加強也可以抑製一個人創造力的發展。一個對人、地、事物擁有豐富體驗的人,能呈現多樣化可能性創造力。
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環境是一個關鍵因素。研究者研究成人的創造力,發現兒童期的家庭影響頗為重要:
①父母是否尊重兒童。
②父母是否信任兒童的能力。
③父母是否容許兒童自主嚐試以及做決定。
④適度的要求練習。
⑤家庭中的評價標準,強調動機、努力、價值、成功等正向經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有利於創造性發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說,人們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不希望因自己的行為和結果與眾不同而受到嘲笑或幹擾,從而能自由自在地繼續自己的創造活動。
沒有母親的理解和支持以及為他創造的自由環境,盡管愛迪生具有好的天賦,恐怕不會有大發明家愛迪生。
愛迪生是世界著名的發明家,一生中共有大大小小的發明2000多種,人們稱他是""發明大王""。他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米蘭市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自幼富於幻想和愛動腦筋,特別喜歡鼓搗科學小把戲。愛迪生隻上過3年小學,而這三年讀書生活,還是在淘氣中渡過的,被校長誤認為是貪玩而開除出校,這使愛迪生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然而,他的母親最了解兒子的濃厚興趣,她不認為兒子的興趣是不務正業。她專門在地下室裏為愛迪生開辟了試驗室,支持孩子的小科學試驗,從而使小愛迪生的發明智力得到了激勵。12歲那年,他到火車上賣報,但同時又偷偷地在火車上做試驗,差點使列車爆炸了,車長一怒之下,狠狠地抽了他一記耳光,這一耳光,使愛迪生落下了終生的殘疾。後來,耳聾的他又當過鐵路電報員,繼續學習和研究。1862年,他發明了留聲機,轟動了全世界,為此法國政府授予他爵士頭銜,美國總統請他到白宮去表演。他發明了電燈、電話、電影、畜電池,成功地進行了鐵道電氣化試驗。1883年發現了""愛迪生效應"",即熱電子發射現象。此外,他還在礦業、建築業、化工及軍事技術等方麵也有許多發明,被譽為是世界偉大的發明家、科學家。
第25章 如何挖掘孩子創造力
孩子的天性同後天培養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說創造性是孩子的天性,家長便應該留給孩子發展創造力的空間。
一、發現、保護、引導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說高超的智力是成功者的桂冠,那麼具有智力活動最高品質的創造才能就是嵌在桂冠上的一顆明珠。
創造才能是多種能力和品質的總和,它包括強烈的好奇心、豐富的想像力、發達的創造性思維、親自動手的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因素等等。其中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想象是兩種主要的能力。
(1)好奇心是創造的前奏
每個有機會接觸孩子的人都會發現:孩子非常好奇、好問。孩子會問""天上為什麼會打雷?會下雨?""""為什麼花是紅的、葉是綠的?""""白天,星星躲在哪兒去了?晚上,太陽下山後是不是回家睡覺了?""他還會問""我從哪兒來""""媽媽的媽媽的媽媽是誰?""等等。
孩子還經常充當小小的破壞分子。他會用力砸開收音機或電視機,看看那些說話、唱歌、跳舞的小人躲在哪個角落裏,他會扔下一大堆玩膩的玩具,翻箱倒櫃地撥弄父母的書籍與收藏物,看看有無新鮮玩意兒;他會把自己種下的種子天天挖出來,看看它是怎麼發芽生長的等等。所有這些,皆因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而引起。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幼兒的好奇心很早就表現出來了。因為好奇,孩子會去探索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去接觸事物,這種接觸與探索不僅豐富了幼兒的童年生活,而且讓他獲得有關外界事物的狀態和性質的知識;因為好奇,一個孩子去玩弄冰雪,知道了冰雪是冷的;因為好奇,他去尋找馬路上喇叭聲的來源,知道了汽車是什麼樣的;因為好奇,他常去觀察小蝌蚪,知道了小蝌蚪原來是青蛙媽媽的孩子。所以好奇是幼兒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而知識的大量積累則是孩子的創造才能得以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好奇早早地激發起科學家們童年的強烈求知欲,從小培養了他們的探索精神,這對他們以後終身從事科學研究、發明創造都大有裨益。可見,好奇心是創造的前奏、成功的先導。
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我國已故著名橋梁建築家茅以升小時候是個非常好奇的孩子。他常常獨自一個人坐在院子裏,看螞蟻怎樣搬家,看柳樹怎樣冒出綠芽。他還會久久地思考:月亮為什麼有時圓有時缺?太陽為什麼總是從東山升起,又落到西山背後?茅以升7歲那年的元宵節,他隨父親去看燈。那會轉圈的走馬燈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他向父親提出了一連串問題:""小人小馬怎麼會轉呢?""""怎麼有時快有時慢?""父親告訴他:""是蠟燭的熱氣熏的。""父親的話沒有完全滿足茅以升的好奇心。為了弄清原因,他去買了一盞走馬燈來,反複吹滅又點燃裏麵的蠟燭,終於發現了走馬燈不停轉動的奧秘。
類似的例子在古今中外的科學家中多得不勝枚舉。
(2)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既然好奇心對孩子創造才能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家長就應該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