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激活與培養孩子的創造力(2)(2 / 3)

家長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多彩的環境,讓孩子常能從中獲得新穎而神奇的感覺,使他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的向往。孩子總是將好奇的目光投向他所能接觸的事物,並努力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家長要善於將孩子的好奇心引入恰當的軌道。

家長可以將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可以帶孩子觀察春天裏各種花鳥蟲草的變化。比如讓孩子去池塘邊觀察小蝌蚪,看看它們是怎麼變成歡蹦亂跳的青蛙的,可以讓孩子養幾條蠶寶寶,看看蠶寶寶一生要脫幾次皮,每次脫皮後有什麼變化,蠶寶寶最後怎樣吐絲做繭,也許,孩子會由此開始一個未來生物學家的探索;可以帶孩子觀察夏夜的星空,讓他對橫亙的銀河、閃爍的星星以及盈虧交替的月亮產生興趣,也許,未來天文學家會由此誕生;可以讓孩子注意晝夜的更替、四季的變化、陰晴雨雪、電閃雷鳴;還可以讓孩子搞些家庭的種植、飼養活動等等。總之,可以讓神奇的大自然來容納孩子無窮而強烈的好奇心,培養他勇於探索的精神。

家長可以將孩子好奇的小船駛入知識的海洋,將孩子的好奇變成對知識的渴求和探索。家長可以給孩子講故事,做些小手工、小實驗,用科學知識來承載孩子的好奇之舟。對大一些的孩子,家長可以用書籍來激發與滿足他的好奇心,鼓勵他自己到書籍中探索知識的無窮奧秘。在這方麵,除了給孩子購買與訂閱現有的幼兒、少兒書籍、刊物外,家長還可以利用自己的或其他長輩的藏書來引發幼兒的求知欲望。英國當代最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柏特蘭·羅素就是從他祖父的書房裏開始他的學術生涯的。羅素4歲失去雙親後,跟隨祖父母生活。其祖父曾數次出任英國首相,家有萬卷藏書。在祖父家,小羅素最愛去的地方便是祖父的圖書室。尤其是他6歲那年祖父去世後,這兒就成了小羅素的書房。他在這裏任意瀏覽各類圖書,無論是曆史、文學、哲學還是數學,各種知識他都如饑似渴地吸取。他常瞞著家人偷偷地學習到深夜,一聽到有大人來,就吹熄蠟燭悄悄鑽進被窩裝睡。他的哲學興趣正是從童年時代養成的對知識的好奇和渴求開始的。

二、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提問

由於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孩子就會提出許多問題,越是好奇,問題就越多。一個孩子好問,說明他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這是很值得高興的事。因此,要正確對待孩子的提問。

第一,要歡迎並鼓勵孩子提問,不能對孩子的問題置之不理。平時,要鼓勵孩子提問,對愛提問的孩子要表示讚許,並及時正確地回答孩子的問題。大人對孩子的提問反應積極,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滿足,並繼續發展。但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往往忽視孩子的提問,甚至嫌他們提問多、煩人而粗暴地訓斥他們,使得孩子不敢再提問,對周圍一切都失去應有的好奇與熱情。要知道,孩子一旦失去好奇心、求知欲,要重新激起是很困難的。高爾基曾說過:""對兒童的問題,如果隻回答說:'等著吧,長大了就會懂。'這等於打消兒童的求知欲望。""

第二,回答孩子的問題要有啟發性,對那些定向性的問題(如""是什麼""一類的問題)可以直接給予簡單明了的回答;對於有因果關係等較複雜邏輯關係的問題,就不能簡短地回答""是""與""不是"",而要引導孩子注意事物之間的聯係,鼓勵孩子用自己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觀察和思考找出答案。

告訴他:""這些事,你上學以後讀的書多了,懂得的道理多了就會知道的。""這樣可以鼓勵他進一步學習知識。

第三,如果孩子的問題家長確實不知道,就要如實告訴孩子:""這個問題我也不清楚,等我查查書或問問別人再告訴你。""事後,真得想辦法查問清楚,盡可能給孩子一個滿意的答複。

上述做法不僅是對孩子求知欲的一種鼓勵與滿足,而且也教會孩子熱愛書籍、不恥下問、尊重科學知識、嚴謹治學等態度,並能使家長從孩子那兒得到更大的信任。反之,如果父母對自己不甚了解的問題避而不談,或是胡說一氣,甚至因為怕自己不會回答而丟麵子,就責罵孩子""亂問什麼"",這是非常愚蠢的。這不僅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而且真的會使家長失去威信。

三、正確對待孩子的一些""破壞行為""

孩子的好奇一方麵表現為好問,另一方麵表現為好動。由於年幼無知,孩子的好動傾向常常導致破壞性行為的發生。這些破壞行為有些也是孩子創造力的表現,對此,家長要正確處理。

譬如,孩子拆壞玩具後,家長切不可打罵,也不必發誓不再給他買玩具,而應簡單地向孩子講清玩具的構造、原理和正確的玩法,然後和孩子一起把玩具修好。這樣做不僅能鼓勵和發展孩子的求知欲、探索精神,還能培養他愛惜玩具、愛勞動的品質。同時,還要注意安全教育和防範。雖說孩子的好奇好動能極大地促進他的心智發展,但有時候,孩子的探險活動也會給他帶來一定的危險。陳鶴琴先生在他的《家庭教育》一書中曾記有這樣一件事:一個4歲的孩子,他媽媽帶他去探望他的小朋友,他見那家的院子裏有個蜂巢,就拿了根棒去捅,不料驚動了蜜蜂,飛出來蜇得他哇哇大哭。因此,家長要做好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和防範工作。做到既能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又能保證他的安全,減少不必要的人身傷害與財產損失。

四、注意培養孩子""樂學善問""

有人將想像比作思維的駿馬、創造活動的翅膀。

有的家長認為:想像力固然重要,但對自己孩子的關係不大,因為自己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數學或自然科學方麵的神童;而科學家的工作局限於嚴格的邏輯和事實的推理,不像藝術家那樣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其實,這是一種偏見。科學研究亦需要想象,尤其是幻想,而且並不比藝術活動需要得少。馳騁的想象有時會給科學家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培植和擴展孩子們的創造想象力,可以從培養孩子""樂學善問""入手。

豐富孩子們的知識經驗,讓孩子們在快樂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同時,主動消除孩子的消極心理,使孩子們的智力得以健康發展。

一位心理學教授曾專門研究了情緒對學習成績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她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對比不同情緒的學生在同一功課上的表現。結果表明:情緒高漲、輕鬆、愉快地進行學習的學生,比之情緒低落、憂鬱、憤懣的學生成績要高出20%左右。這位教授解釋說,學生在情緒快樂輕鬆的情況下,大腦處於積極的接收和運轉狀態,可以吸收較多的信息,而且腦筋轉得快,聯想豐富;而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學生常常是心扉緊閉,反應呆板僵化,無法主動思考。因此若想讓孩子發揮出最佳的學習效果,父母一定要設法使孩子保持一種良好的心境。尤其在孩子學習時和學習前,更要維持好孩子的良好情緒。如果必須對孩子批評,最好選擇一個避開孩子學習的時候,並盡量做到擺事實,講道理,讓孩子心悅誠服。

另一位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爾德·加德納近年來用新方法檢測發現:人的大腦存在著多種互不相關的智力領域,不能隻用一種尺度來衡量聰明與否。每個人的智慧發展並不平衡,往往是幾個側麵較為突出。這一發現給人們以重要的啟示:每人各有智力潛能,孩子們的智力發展各有千秋。家長們有責任積極創造條件,開發孩子的智慧領域,激勵孩子多方麵的興趣。我國北京師範大學心理係教授劉翔平博士最近也指出: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孩子擅長言語學習,有些孩子長於空間圖形的學習,而有的人則對運動的學習""情有獨鍾""。由於各項學習能力發展的不平衡,某一學習能力有時會落後於孩子實際年齡的發展。比方說,一個智商100分的10歲孩子,他的知覺、動作能力有可能相當於9歲,數學推理能力相當於11歲,感覺動作能力相當於10歲,而閱讀能力僅相當於5歲,這樣一個學習能力發展不平衡的孩子要完成三年級的功課,就會遇到閱讀上的困難,這會妨礙他上課專心聽講,妨礙他數學應用題的解答,並會導致他對學習的厭倦。而當發現孩子的""聰明""與其功課之""差""產生巨大反差時。大多數老師和家長會怪罪孩子貪玩、不努力、犯懶、沒出息......其實,這隻是一個學習能力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劉博士建議教師和家長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對有動作障礙、書寫障礙、閱讀障礙、數學障礙的孩子進行特殊訓練,發展他們的學習能力。會了不難,難了不會,孩子的學習能力提高了,在學習上的種種困難表現就會得到緩解,其自身的潛在能力便會得到正常發揮。